其他
宁静凭什么?
写在前面
一部《乘风破浪的姐姐》让宁静在这一代年轻人里火了。
她好像自开播以来就坐定了顶礼女王的位置,仅仅两期就贡献了诸多名场面:
“还要介绍我是谁,那我这几十年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谁。”、“这么多娘们在一起怎么办?”、“我就想跳的雄性一点”等等。
她像是一个证明,证明一个在上个世纪末的年轻人里大红大紫的女艺人,可以在20年后,再一次享受到年轻人的追逐。
大家到底都在喜欢她什么?
人格魅力?那些在功成名就前提下的可爱?满足了很多女性对成熟女性状态的期望?
都对,这也确实都是宁静在这个节目里的爆款动因。
但在我这里,这些还不够完整。
还缺了20年前的那群躁动的年轻人喜欢宁静的理由:
“这大辫子姑娘长得美,演得也好。”
其中代表人物——某校男生姜文还对这句话补充道:「宁静是女演员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总结就是三个字:美,好,炸。
而宁静的这三个字,用她这一部电影来聊清楚,真的再适合不过。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喜欢电影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了,国内第一部青春片吧。
这部电影以马小军的视角,讲了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那个特殊时期,北京的几个少年的青春历程。
围绕它的标签也多到这篇文放不下。
姜文处女作,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让刚出道的夏雨成为了最年轻的国际影帝。
但要我说,怎么夸它其实都还是缺了一个点——
它让那一年的宁静,成为了一代“马小军”男孩的性意识启蒙。
她和马小军(夏雨 饰)的认识属于一个机缘巧合:
马小军最大的嗜好是趁别人不在家,溜门撬锁,进去玩耍一圈。
有一次他偶然打开一把暗锁后,认识了住在那的女孩米兰(宁静 饰),从此开始了一段神秘、疯狂的青春之旅。
一
宁静的美是那个时代造就的
宁静之所以是米兰,最直观的一点是因为她美,这种美是符合那个时代的。
如果现在一部青春片女主选角,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主?
长相清纯,身材苗条,比例适中,婉弱如娇柳,需要男生保护。
而那个年代是什么样的呢?
那个时代不敢光明正大的谈恋爱,性欲会被当成最恶俗的东西所批判,不能追求标新立异,穿着花哨、异于常人是会遭众人口舌的。
所以那个时代是压抑的,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
当时尚的、肉欲的米兰出现时,便一下子满足了马小军等男性荷尔蒙的想象。
我们按照姜文拍的顺序,来看看那个时代男孩心目中的女神的样子。
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是在望远镜里。
他在一个午后,误闯入米兰的家里,摆玩望远镜的时候看到了米兰挂在蚊帐后面的照片。
那是一张自然而美妙的面孔 ,在夏日午后地面上升起的薄薄的热气中,对马小军微笑。
反而脸蛋显得还有点婴儿肥,扎着两个麻花辫儿,笑的自然而天真。
第二次是从余北蓓的口中得知米兰:
“很多男生为她打架,不爱和别人拉帮结伙,挺正经的。”
像不像高中时代学习优秀且很多人暗恋的女生?
直到第三次,马小军才真正米兰见到本人。
当时的他躲在米兰家的床底下,看到米兰换衣服。
片中多次突出的就是米兰圆润的小腿,富有力量感和生命力。
今天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审美,一定是腿长而细,有着黄金分割比例。
从这以后,马小军在跟踪米兰的时候,导演呈现的马小军的主观视角在看的是米兰的圆润的臀部、小腿、连衣裙、麻花辫。
为什么是这些?
因为那是那个年代典型的青春期男孩视角,性幻想的建构处。
除了关于形象的展示,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这个形象处于的环境——
光。
有了光的处理,就有了氛围,有了“想象之中”的样子。
在马小军帮米兰洗头的那场戏,是全片对于光线处理最经典的场景。
摄影师顾长卫对于逆光镜头中光与物的处理,是一种明澈感。
但同时又会产生一种因为光的强烈而形成的并不清晰、雾里看花的效果。
也就是说,它满足了大部分男人在那个时代对性感的最大幻想——神秘与若隐若现。
在这种审美之下,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
那还是一个被“屁股大能生男孩”占据的时代,是一个性压抑的时代。
男性迫切地想象并渴望着“大胸大屁股”,最好再带着点纯真和神秘。
而审美的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价值和文化观的变化。
这就像是为什么唐朝画中的女人总是丰满而雍容,而到了宋代就是小巧温婉了。
至于宁静在具备了那个时代完美的女性特征的基础上,如何让米兰的这个角色发挥到最大魅力呢?
很简单,她的表演。
二
不止是综艺表演
宁静被看做是继巩俐后,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
前两天,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番外访谈中,被问到”你现在处于几线“的时候,宁静直言“我一直是觉得我一线“。
这么一句话如果是今天任何一个小花说出来,网友可能已经是骂声一片了,唯独宁静得到了支持。
网友说她有专业资本,看看这些——
22岁就获得了第4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3岁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26岁问鼎百花最佳女主,27岁揽获金鸡影后。
《孝庄秘史》里的孝庄文皇后,《寻枪》里的李小萌,《红河谷》里的藏族公主,以及《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
那我们就来聊一聊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
几个细节,来看。
第一个细节:初次相见,屋里换衣
这是我们反复提起的,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的场景。
在这场戏里,宁静饰演的米兰根本没有露脸,导演拍的只是腿。
但仅仅只是拍腿,宁静也演出了节奏,从节奏里演出了人物状态和此刻的心情。
仔细看会发现,宁静走起路来不是拖着步子,也不是正常走路的状态,是惦着走的,这像不像小姑娘开心的在换新裙子时的欢喜?
所以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就是此时此刻的米兰心情一定不错,要换身新裙子准备出门。
好的演员是不需要全完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就是在说话。
第二个细节:第一次说话。
这是马小军第一次和暗恋的女孩说话。
试想一个这样的场景:
两个陌生人走在马路上,一个人弯腰捡东西,第二个人谁会恰好从正在捡东西的手边走过去?是不是很反常——为什么?
因为,这时候宁静这个角色想引起马小军的注意。
接着,马小军追上去,宁静却又表现出拒绝的态度,一副“谁家的小屁孩”的样子。
她以很强势的语言对马小军的热情不以为然。
虽然语气上使人不得接近,但她的嘴角却微微翘起,说话时总是伴有笑意。
临走时,宁静的强势让马小军畏惧三分。
正当观众以为两人的戏进行不下去时,她却轻松的对马小军回眸一笑,眼角挑逗般的微微向上扬起,手臂张开,轻松的转过身。
为什么还会回头对马小军回眸一笑呢?
她在一步一步吸引着马小军继续跟着她,欲擒故纵。
直到最后摘下墨镜,这才开始两人正式的对话。
如此看来,宁静的这一些列的动作都是有着深层的人物逻辑的。
好演员永远是心理逻推动行为逻辑,而不是戏剧冲突推动挤弄表情。
三
想象之中的喧嚣
聊完了美和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姜文同学,在这部片里,在“米兰”这个角色身上安插了什么样的时代任务。
这个点可能有点离题,但等你听我说完,就会明白姜文为什么会觉得宁静是「定时炸弹」。
虽然影片看似是关于爱情的,但是在整个影片中又没有爱情,所有的爱情只发生在主人公马小军的内心深处,米兰是虚无缥缈的。
为什么要这么处理?
因为姜文导演还在宁静这个角色上,投射了那个时代的少年的性觉醒与体制的关系。
在文本层面里,米兰不是一个人,而是马小军的一种想象,一种幻觉。
这种潜意识转化为青春期里的懵懵懂懂的无意识,而这种无意识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着那个社会——
那十年社会也是无知的、暴力的、迷茫的,同时也是成长中的。
为什么说是幻觉?
因为马小军几次看到米兰都不是真实可见的,而是从镜子里。镜子就代表着梦幻,代表着水中月。
第一次在望远镜筒里。
第二次在衣橱上的镜子反射里。
马小军看着米兰睡觉的时候,旁白却说的是“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着我的面睡过觉”。
在马小军杀人那段欺骗性叙事里,一段意识流式的剪辑都在告诉着观众,马小军的这一切的虚幻感。
那么米兰在马小军心中,在虚幻感的潜意识里代表着什么呢?
首先,米兰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马小军活在一个混沌无序、迷乱寻求出路的时代里,马小军心中想要追求的那个完美的状态。
所以这就注定了,米兰是可望,而不可得的。
与此同时,米兰的身上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母性。
“恋母情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父权的反抗。
看导演展现最多的是什么——臀部、胸部、泳装。
注意,这里拍的不是性感,而是借这种女性的体征来象征更内在的母性。
男性摆脱对母亲的依恋的第一过程是,将性欲投向到其他女性——
这是他成为一个完整的男性并融入男权社会的必经过程。
而马小军从电影的开篇就展现出对于父权社会的崇拜。
对坦克武器极其狂热,把玩父亲的军徽,模拟着大战情景无法自拔。
父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体制。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体制无形中对一个少年的同化和俘获。
一边是自然崇拜,一边是反抗,这也是那个年代青年的精神状况。
而米兰形象的模糊和飘渺,隐隐地表明马小军这批青年人在那个时代下,融入男权社会过程的残酷和异化。
表面上阳光灿烂,实则细思极恐。
宁静频频在综艺上的现身,好像在告诉我们:
一切好像都变了,一切又好像都没变。
写到这里,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大家喜欢宁静的另一个原因——我们至今都看不到下一个宁静在哪里。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微信推送机制的变化,导致不是常读用户的大家,就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
所以以后每一篇文底部,我们会给大家推荐我们前一晚的推文,这样能够保证“想看的人,都能看到”,如果对这篇文没有兴趣,那么直接跳过就好。
昨晚的推文聊的是在《隐秘的角落》里饰演张东升一角的演员秦昊,想看的可以点击这个图片: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