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差点不敢写这片了

检票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1-01-31


写在前面
 
我估计很多人应该看标题就猜到今晚是哪部电影了,所以就开门见山吧。
 
《信条》

 
标题真的不是什么夸张或者谦虚,我对诺兰的电影一直特别发怵。
 
包括前两天《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重映的时候,很多读者也问我为啥不写。我回答的都是不敢写,因为怕聊的不对,出纰漏。
 
你别看我平时写稿都是自信满满,拽的要死,但面对这种电影的时候,真的很怕露怯。
 
因为诺兰的片子真和其他人的不太一样,它们涉及的已经完全不止是电影专业领域了,也没有什么主观解读的可能在里面,基本都是考验各种物理学知识和逻辑推演能力(他好几次拍片都是请得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来给自己当顾问的)。
 
而刚好,这些我都不行。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也和大家一样,就是傻了,啥也没看懂。

(我看完首映的朋友圈) 

我现在已经看了两遍了,还是很多地方没完全弄清。

所以我就不硬装逼去和大家聊什么熵,什么热力第二定律,什么单电子宇宙,什么拉丁回文。
 
因为我自己也不懂这些东西,那个字左边一个火右边一个商的字念什么,我都还是在写这篇的时候百度了才知道的。
 
我这次就尽可能通俗地聊点我的个人理解,希望能帮大家更清晰地看懂故事,可能有不对,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我觉得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应该先放弃一些惯性思维。
 
第一,是倒流不是穿越。
 
因为这两年其实有很多标榜时间穿越的作品,看多了这些,会让我们形成一种习惯性的认知——穿越是点对点的,
 
比如我可以直接在现代穿越回民国,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但是《信条》里的不是,它是完全线性的,它更接近一种倒流。


我打个比方,大家应该就懂了。
 
如果我进入了那个机器,想倒流回3号厅发文的第一天,也就是2017年的7月10日,那么我必须经历2020年9月5日,9月4日,9月3日.....2017年7月13日,7月12日,7月11日这样漫长的倒流才能最终到达2017年7月10日。

(这个就是逆转时间的机器)

这4年是必须要带氧气面罩的,因为氧气也是倒流的,我无法呼吸。
 
那如果我想再正着经历一遍怎么办?
 
我可以在倒流到2017年7月10日这一天,再一次进入这个时间逆流机器里面,那么就会又把方向转回来了,我会又从2017年7月10日这天开始写文,7月11日,7月12日这样写下去了,写到2020年9月5日。
 
这个阶段我是不需要带氧气面罩的,因为我是正向的,时间和世界也是正向的。
 
(大概就是这样)

同时,我是带着记忆的,我可以提前知道哪天会有什么电影上映,电影好不好看,甚至可以提前把《信条》这篇该死的文提前好几年写好,传送给当时的我,到时候全网第一个发,谁也比不过我(☹️
 
但这里面就会有一种很大的风险,如果我倒流到2017年7月10日,突然发现,哎呀卧槽,这个机器在当时还没被发明出来,我转不回去了。
 
这就意味着我会一直倒流,再也回不去了。
 
这几点懂了,你们应该就能看懂大部分角色的行为逻辑了。
 
比如你们应该就能看懂他们送受伤的凯特去奥斯陆飞机撞大楼现场那一段了,就是因为在那个时空里,只有那里才有另一台时间扭转机器。


以及为什么未来的人要先送一台时代机器到现在。

这是电影故事发生的前提,故事里这种倒流和反倒流不断发生,每一个人物至少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进机器”转变流向。
 
第二.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信条》到底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的问题,我想了很久,都没能够得出二选一的答案,所以我就只能归于它是二者同时存在的了。
 
从整个故事发展来说,它是线性的,是以男主的遭遇和行动为主要故事动线,一点一点走下去的。
 
但是从真正的时间线角度考虑,它是非线性的,因为时间逆流的机器,让整个时间线是被折叠过来的,等于故事是在一段重叠时间里讲完的。
 
具体来说就是,开头的乌克兰歌剧院袭击,女主与反派的越南旅行,结局的废城大战,是在同一天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张纸,被折叠起来了,头(开头)尾(结局)被粘在了一起,成为了同一个。

 
这就要求我们再去颠覆第三个惯性思维.
 
三.因果是可以倒置的。
 
我们一直都习惯了先有因才有果的因果论,但是在时间逆流面前,这个定理是失效的。
 
我也是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才发现,《信条》的结局,其实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了:
 
电影明确通过男主和英国一个情报官员(又是迈克尔.凯恩演的)的对话,告诉了观众——

开头前十分钟乌克兰歌剧院发生恐怖袭击的同一天,前苏联那座叫斯塔基12的废城检测到了爆炸。

 
按照时间倒流,那个爆炸其实就是我们最后在结局看到的「算法」抢夺大战,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
 
而电影会有乌克兰歌剧院事件后的剧情,就是说明那场我们在开头看不到的大战,结果是成功了的,人类是活下来了的,算法炸弹被反派引爆没有毁灭人类,让人类进入文明倒流。
 
不然后面的都不会发生。
 
那么按照“过去发生了的,就一定会发生”这个时间原则来说,
 
开头其实就是结局,开头的角色和观众都能知道最后一定会成功,但是他们(除了尼尔)不知道为什么会成功,也就是这个“因”反而是后于了“果”出现的。
 
那既然一开始就知道结局,这个电影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这就是诺兰厉害的地方,它能让这个果变的不重要,甚至能够依靠结局的提前出现,带来更多的悬念。
 
比如,谁折叠了这个时间?如何实现的?最后有没有人死?为什么会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空间出现两个男主?这个怎么去合理化?谁是在这个时间线里穿针引线的人?
 
这里面也藏着电影最大的反转。(这个后面再聊)
 
第四.逆时间和顺时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
 
很多人一直分不清电影里正逆的时间线,特别是二者在同一个镜头里存在的时候,我就努力帮大家捋一下。
 
我们首先要记住,正和反,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相对概念。
 
逆流时间是相对于正向时间而存在的,正也是相对反才为正,两者完全可以互相转化,而诺兰转换他的方式,就是玩弄视角。
 
比如在我逆流回去的时候,我的视角就是“自己是往前”的,但全世界的东西都在倒退,我也能看到那个世界的3号厅的推文一篇一篇消失,包括那个世界的我也在倒退。


但是对于那个世界的人,甚至那个世界的我自己来说,他们才是正着往前的,逆流回去的我,才是在倒退的,这就是一个时间的相对性。
 
这点就能解释那段高速公路追车戏的视角了。

这段时间线它一共展现了两遍,第一遍是正向时间里的男主看到一台翻在路上的银色轿车,突然翻起来开始倒着行驶。

 
而第二遍就是银色汽车里的人的视角——里面其实就是逆流回去的男主自己,他看正向时间里的自己的车,就是倒着开的,但自己是正的。


这也是最后那场大战,看懂红蓝两个部队的诀窍,你只需要记住其实没有正逆,自己看自己永远是正的,看别人永远是反的,重点在于视角。
 
 
五.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不是同一个我
 
上面这些设定,综合之下,会引发一个悖论式的问题,我倒流回过去,那过去的那个我咋办?
 
第一种情况是一个逆,一个顺,我在上面第四点其实已经说过了,二者互相可见,互为正反。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我逆流回过去,再用机器转回正向时间的时候,就是会出现两个正向的我。
 
这就是电影最后的同一天里,出现两个男主的原因——一个男主在乌克兰处理歌剧院危机(这是一个测试),一个在斯塔基12解决导弹危机(上面那张海报上就有两个男主)
 
甚至是未来的男主安排过去的自己去做那么多事情的原因——需要两个人去同时完成这两件事。
 
反正大家可以理解成逆流线和正流线是两个时间线,但是里面的人可以在同一个空间载体上独立存在,而且不管怎么转来转去,都不会互相改变。
 
电影里也加了一个时间原则来逻辑自洽,就是你不能和自己接触,不然就会粉身碎骨。
 
反正诺兰说啥就是啥吧,我们也不懂。
 
 
好了,如果你能够顺利接受这五个点,我们再来聊下电影的内容(以下开始剧透)
 
既然电影的时间是倒着来的,那我们也试试看倒着聊吧
 
我们从最后大反派的动机开始说。
 
很多人应该都觉得,大反派是那个军火商,但其实不是,真正的反派是“未来的掌权者”,我们能从主角和很多人的对话里拼凑出一个关于未来的信息:
 
未来的人生活在一个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气候剧变的地球上,他们认为,他们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未来,并且将其怪罪于过去的人对地球资源无底线的贪婪,于是他们决定利用时间逆流技术,制造时间炸弹毁灭过去的人,然后取代过去的人,重新在地球上生活。


于是他们将时间炸弹和时间技术送到了过去,并且安排了多个人手去达成这个目的,军火商萨特还有那个印度女人,都算。
 
萨特要找到被女科学家藏在过去的9个算法,制造出时间炸弹,炸死过去的全人类。
 
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实在没法回避的祖父悖论——杀掉过去的人,那未来的人还会不会出生?又是谁杀了过去的人?
 
反派组织认为不会,那是一个平行宇宙。
 
但是有另一个组织认为,过去人类的死亡,就意味着未来的直接消失,所以他们必须阻止这些人对过去的毒手。
 
这个组织就叫「信条组织」。
 
电影对这个组织的着墨也很少,但电影里大部分的人都和这个组织有关,所以反而可以从这些人的行为里,倒推出信条组织的使命。
 
第一个作出信条手势的是选中男主的中情局领导,他的任务就是指引男主走上这条路。


第二个作出信条手势的是印度的女军火商普利亚,这个很隐秘,但是大家可以到时候注意她提到信条这个词的时候,拿茶杯的手势.

她的任务也很奇怪,她既对男主撒谎又给到关键信息,同时又给萨特提供武器,就好像是有人故意让她这么做一样。

 
所以我猜测信条组织的目的,并不止是要阻止时间炸弹,更要先促成萨特组合出炸弹这件事发生,然后才是阻止他。
 
这才能让时间线真正的和未来发生的事情对上,但是我也还不太确定,这个点的讨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最后重点聊一下第三个信条组织的成员。
 
尼尔。
 
尼尔的角色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游艇俱乐部里尼尔和男主的第一次对话,其实就已经暗示了整个故事的运转法则。
 

大家去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段对话里有3个关键信息。
 
第一个关键信息,十分钟,他们提到行动时间是十分钟,这个十分钟会在后面频繁出现,暗示时间的重叠性。
 
第二个关键词,时间不是问题,活着出来才是问题,这是尼尔对主角说的,它揭示的一个法则就是时间其实根本不重要,只要你活着,你可以不断倒流,但是你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时间。


第三个关键词,尼尔说,给他(男主)一杯无糖可乐,尼尔第一次见面就知道了主角的喜好,这其实是一个伏笔,暗示尼尔其实早就认识男主,也对应最后尼尔身份的大反转。
 
那么尼尔是谁?
 
尼尔是中情局为男主找来的队友,是和男主配合默契的战友手足。
 
但这只是他明面上的身份。
 
尼尔还是信条组织的成员。
 
是开头歌剧院里帮男主杀掉特警,救下男主的黑衣人。
 
是当未来倒流回去的男主被过去的男主用枪指着脑袋的时候,救下男主的人。
 
是在男主被冷冻在汽车里的时候,救下男主的人。
 
是在最后一刻把男主从爆炸源里拖出来的人。
 
是最后帮男主打开爆炸源大门的人。
 
是帮男主挡下最后一颗子弹,自我牺牲的人。
 
是倒流几十年回到现在的未来者。
 
尼尔如何实现的这些?
 
谁派尼尔从未来来到的过去?
 
诺兰把这部片仅有的悲情表达和宿命讨论,都压在了尼尔这个角色身上,尼尔自己说,他是这场计划里穿针引线的人,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为整部电影穿针引线的人。
 
可以说,只有你理解了尼尔这个角色,你才算真正看懂这部电影,我也就不剧透太多了,带着这些信息去二刷,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大部分了。
  

写在最后
 
很多人都在问,《信条》到底能不能算一部好电影?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它肯定不是诺兰最好的作品,但一定是最难看懂,最不考虑观众感受的电影。
 
也因此,目前《信条》的豆瓣评分已经下降到了8.0,按这个趋势它大概率会成为诺兰导演作品里第一部8分以下的作品。


我虽然也觉得《信条》不及他的其他作品,但还是有点很难接受这个分数,实在太低了。
 
一个商业片的导演到底有没有义务去照顾观众的智商,这个问题答案我没法给出。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诺兰一直都不是想羞辱我们,而是想扩宽我们对电影的认知,当电影成为值得咂摸的东西,它的观影趣味是会被成倍放大的,对于观众一定是好事。
 
当然,如果你拒绝这种扩宽,我觉得也无可厚非,毕竟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一定是绝大多数(包括我),没什么好羞耻。
 
我就是想再说一次,那个已经说了百遍的常识:不要因为你看不懂,而给它低分,让你看不懂,永远构不成定义一部电影烂的理由。

音乐/
配图/《信条》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 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