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我还是替它不甘心

3号厅检票员工 2021-01-31


写在前面

去年,《舞蹈风暴》出第一季的时候,我们就写过一次了,当时用的标题和今晚的一样,还是「不甘心


为什么一直替它不甘心呢,说白了还是我们都快说烂了的那个困境:

节目好,没人看。

第一季高达豆瓣9.2分,它将舞蹈这个小众艺术推向主流的平台,热度却远远不如同期看明星恋爱、撕逼的节目高。


今年出了第二季,口碑更好了,9.5,一度还冲上过9.6,是今年国产综艺毫无疑问的的天花板。


但口碑越来越好,还是没用,依旧没人看。

它开播一个多月了,却仅有7053人给它打分,4136人看过,4258个在看,十分冷清。


每期的播放量也很「稳」,不到7千万,前4期的播放数加起来才2.8亿次。

第五期的播放量,连「稳」都做不到了,只有不到1600万次。


所以,你们应该也明白,为什么我们想再写一次这档综艺了吧。

《舞蹈风暴 第二季》


坦白说,《舞蹈风暴 第二季》刚开播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去写它。

一个是它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题,没热度,也没什么噱头。

另一个是它很不好写,第二季跟第一季在赛制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它还是跟《声入人心》一样,以选秀的模式去拉近小众艺术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用人和专业(美声/跳舞)去吸引观众。

也保留下来了第一季为了解决舞蹈比音乐更难传播的一些创意。

比如,设置128台摄像机,定格舞者的「风暴时刻」,利用技术让舞蹈的魅力更容易被屏幕前的人接收到。


这些东西,我在写第一季时其实已经都夸过了,再讲一遍大家不爱看,也显得太敷衍了。

但也恰恰是这种「不变」,让我越看越觉得动人。

当我把整个节目放到一个宏观视角去看,这种「不变」本身,意外地成为了最值得再写一次的东西。

 
没变,太难得了
 
没有变化,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改变反而才是一件易事。

很多节目到了第二季以后,因为曝光多了,品牌进驻多了,它不得不向市场、资本等屈服,做出一些改变。

可《舞蹈风暴》没有。

在风暴鉴证官的配置上,第二季没有选择全明星导师,来增加节目的热度和话题度。

还是保持专业老师搭配明星导师,并以专业老师为主的一个模式。


它更看重小众艺术的专业性,在这个基础上去兼顾节目的娱乐性。

沈伟老师、沈培艺老师和扬扬老师,三张熟悉的老脸孔,他们都是舞蹈家。


明星导师的选择,也是跟舞蹈领域相关的艺人,第一季是刘宪华,第二季是张艺兴。


这样的一个鉴证配置,也让它保持住了自己的真。

舞蹈家其实不太懂娱乐圈的那套法则,而选手的去留又主要是通过四位鉴证官的推杆决定的。

他们评判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选手的现场表现,以及自己当时的真实情感。


拿这一季的第4期来说,选手张翰和陈添斗舞,沈培艺老师纠结了很久后,选择为张翰推杆。

陈添被淘汰后,沈培艺老师想行使自己的复活权,这时她才得知规则是鉴证官只能复活获得本人推杆的舞者。


在后台的何炅这时问道,「我可以去前面吗?」

何炅是看到沈培艺老师脸上的纠结,她的愿意「打脸」,在感情的驱动下来到了舞台前。

他跟导演组进行商讨,理由是「你把东西弄得这么细以后,没有人可以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了。」


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很少能在一档综艺里,听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的话语和初衷了。

它是珍贵的。

节目组也想保留下这份珍贵的情感,所以,后来规则变成了每位鉴证官都有权利复活当下任意一位舞者。

原本行使复活权,就是为了减少节目的遗珠,留下鉴证官心中认为的那个应该继续走下去的舞者。


规则临时改了,这些状况都是突发的,没有什么剧本可言。

它所依赖的,就是人类最为纯粹的「情感」。

所以,才有了第4期的最后这样动人的一幕发生:

沈培艺老师冷静下来后,没有复活陈添,是在选手华宵一和谢欣对决,二比二的情况下,选择华宵一,又复活了谢欣。

除了肯定谢欣的实力以外,沈培艺老师更是被谢欣身上的女性力量所打动。


谢欣《原点》这支舞蹈,是想献给每一位用爱保护孩子的母亲。

她在生完孩子以后,一点点重建自己的肌肉。

这时,她意识到一件事,在经历虚弱,奄奄一息才会知道“强壮”这个词,对自己来说有多么的厚重。

回到原点也给了谢欣一股新的力量,所以在这支舞蹈里,她设计了很多抚摸腹部的动作。


沈培艺老师在说话时,甚至有些哽咽:

「我真的没有想到,你生命里藏着一个那么纯的,那么质朴的一个女人的心愿。

她就想做一个好女人,我也在努力成为这样一个女人。」

此刻,沈培艺老师不仅仅是鉴证官,一位舞者,更是一名女性。

这是女性对女性的支持,保护,与感同身受。


要是当时导演组不愿意去破坏规则,那么,沈培艺老师可能就只是遵循规则的鉴证官。

规则是能保证公平,但本身也是相对冰冷的,它会成为沈培艺老师释放自我情感的一种阻碍

我们在《舞蹈风暴》这个舞台上,可能就再也听不到类似这样的一番话了。

这些话语不单是指向「舞」本身,更是指向舞蹈背后的「人」。

而「人」,才是这档综艺的灵魂所在。



舞者的逆行

我们在一开始也说了,人和专业是《舞蹈风暴》最大的看点。

要展现出专业性,依靠的还是舞者本身。

这也是第二季能拿到9.5的高分,比第一季的9.2分还高的原因。


这一季对舞者的选择,依旧保持着高水准,从国内外专业院校,院团,舞蹈工作室中挑选出最优秀的舞者。

甚至可以说,它在逆市场而行。


像第一季,还有在考虑选手的配置,能如何给节目带来热度和话题度。

参赛选手中有王晨艺、李子璇,他们是舞者出身,并且自带流量的明星艺人。


第二季就没有再考虑这些了,它更从小众艺术的专业性出发,选手全都是专业的舞蹈演员。

这其实是很冒险的一个做法。

舞蹈需要较高的欣赏门槛,而专业舞者的知名度又有限,观众其实很难在第一时间就被节目吸引住。


可正是因为节目的逆行,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舞者的精神。

舞者们何尝又不是在逆行呢?

这一季的舞蹈演员比第一季更具重量级,有的甚至是可以当导师的级别。


比如,前面提到的谢欣,被称为「中国现代舞先锋的天花板,第一季的冠军胡沈员曾是她舞团的成员。


华宵一,连续两届获得桃李杯古典舞金奖,第一季的亚军李响说自己能成为这个节目的古典舞标杆,是因为她还没来。


还有谭元元,她被誉为芭蕾界的神话」,19岁半就成为了旧金山芭蕾舞团的首席,持续二十多年,至今仍是舞团里的首席。


她们其实已经不再需要去证明自己了。

为什么还要这么冒险,来《舞蹈风暴》当一名选手呢?

是出于对舞蹈本身的热爱,是希望自己热爱的东西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43岁的谭元元,她依旧站在舞台上,就是对热爱最好的一个诠释。

她说自己之前哪怕受伤,也没有离开过舞台这么久,她太想念这个舞台了,所以来了。


所以,她跳了一支《归来》,那是天鹅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也正是因为热爱,顶级舞者想通过自己的力量,给未来的中国舞者搭建起更大的舞台。

谢欣的初衷就是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看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她们放下自己在舞蹈界获得的荣誉,以一个单纯的舞者身份,来到了这里。

一切就是这么的简单。


舞蹈也是讲故事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知道这档综艺很好,里面的舞者也都很优秀,但欣赏舞蹈是有门槛的,我一个门外汉凑什么热闹呢?

起初,我看《舞蹈风暴》时也是这么想的。但越看到后面,特别是这一季,我很明显地感受到——

舞蹈,其实也是在讲故事。


它跟音乐,写作,拍电影等艺术门类,某种意义上都是一样的,是互通的,都在追求美,在讲故事。

只是音乐运用的是音符、歌词,写作用的是文字,拍电影用的是视听语言,它们更加具象化。

舞蹈,用的是舞者的肢体语言。

舞者不仅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锻炼、探索,做出一些极致的动作,更需要用肢体去倾诉,去表达感情。


这也是张翰和陈添斗舞时,张翰穿着无法做出平时的那些技巧,陈添那场的技术性更强,但三位鉴证官都投了张翰的原因。

张翰用舞蹈《蝶恋花又开》,去讲述一位民间反串艺人的一生。

斗舞的第一段,张翰的脸上带着从容和自信,那是民间反串艺人在回看自己曾经的辉煌。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门艺术反而被年轻人所歧视,第二段张翰跳出了反串艺人的跌宕狼狈


我们或许看不懂张翰这个舞蹈的难度,但可以感受他想塑造的人物,传递出来的故事与情绪。

这就足够了,足够领我们入门。

而且,《舞蹈风暴》剪辑和内容,无论是前采,后访,还是舞台上的提问、回答与科普,全都是围绕舞蹈展开的。

在作品的故事性领我们入门以后,节目的内容能让我们更快速地了解到舞蹈的技术性、艺术性。


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审美门槛其实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我们根本不需要在内心设立这道防线。

如果因为这而错过这档节目,真的是太可惜了。

写在最后

《舞蹈风暴》一直都在以舞台的专业性说话,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初衷,甚至逆市场前行。

可这份宝贵的坚持,却敌不过那些靠撕逼等去博人眼球的节目,正坐着冷板凳。

真的让人想不通,太想不通了。

这明明才是如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所需要的东西。

才是值得出第三季,第四季,甚至更多季,一直做下去的节目啊。

配图/《舞蹈风暴 第二季》
音乐/Fireflies Made Out of Dust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