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龚俊事件与饭圈哗变

芋泥,小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1-03-30



 
写在前面

我确实是没想到,龚俊这个事情到今天还没结局。在我写这篇文的时候,又一条新的微博上了热搜:

 


整个事情属于娱乐八卦,和我们号的选题离得很远。


但我还是想把它拿出来聊聊,因为我觉得它的跌宕起伏还有背后的本质,其实非常适合被当做一个泛文化现象来解剖分析,以小见大。




龚俊事件

 

我先给大家大概聊一下事情的经过:

 

龚俊在因为《山河令》爆红之后,涌入了大量的新粉丝,短短几十天,微博粉丝量从几十几百万飙升到了1000多万。

 

粉丝的暴增也引发了一种内部对立,原本的老粉掌控着例如后援会之类的各大粉圈组织,以传统的追星思维行事,没有把龚俊置于流量明星的路数上,所以在控评,打投,做数据,榜单搬家,接机,应援都呈现出了一定的不鼓励立场。

同时也存在一些专业性上的滞后,甚至有的商务转发都延后了4个小时。

 

这在流量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粉眼里,成为了一种非常“不作为”的表现,于是两方大战开始了。



新粉集体换头像,发大字报,要求后援会重组,公开选举。



后援会则反过来多次挂意见不同的新人粉,在超话屏蔽做数据的粉丝。



这个事情到现在也没结果,龚俊工作室底下依旧充斥着红色抗议头像的粉丝。

 

我们当然犯不着也没资格在这里评判谁对谁错,但是这种对抗背后的东西,其实非常值得研究,因为它体现的是一种和整个饭圈相关的哗变现象——

 

剔除这次双方在私德和能力上的问题,追根溯源,其实是老粉一直秉承的传统追星思维和新粉认可的流量造星思维的一次冲突。

 

而整个饭圈的形成演变过程,本质上也是第二种流量思维对第一种追星思维发难,而后替代的过程。

 

(以下内容,不具体指任何一家的粉丝,谈的只是整体现象)



饭圈哗变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演替过程。


粉圈生态并不是在一开始就这样,甚至,一开始还没有“圈”这个概念。

 

以前,粉丝和偶像之间保持着相对良性的关系,粉丝和偶像之间的连结更多是通过作品,比如影剧、专辑。



也没有接机、接上下班的概念,面对面的机会往往只有见面会、演唱会这种正式场合。

 

粉丝与偶像之间是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的,各个粉丝之间也是分散的。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平台日趋社群化,粉丝群体以网络为依托,形成了饭圈这一概念。


就像我们之前所形容的,饭圈如同一套严密的政治系统,有审核机制(超话等级 集资记录等)、有阶层观念(地位:站姐>粉头>小散粉,唯粉>双担>多担)、有部门划分(控评组、反黑组、打投组、美工组、文案组等)。


(某后援会招新公告)

 

其间的人员们都有着默认的核心共识,即遵守饭圈规则、以自家偶像为先。

 

正因为过度组织化,造成了饭圈哗变。

 

饭圈变得武器化了,极强的凝聚力使他们披荆斩棘,几乎把出警、控评散到了各平台的各角落。


 

他们熟练运用平台规则,拉黑、举报,借用非人格化的制度机器赢得与异议者的争斗。

 

这把武器的矛头时常指向黑子,时而伤及路人。


 

但有时,也会对准艺人工作室,甚至会是艺人本人,比如这次的龚俊事件。

 

有组织的大字报图、刷词条、轮博,都是在靠占领言论空间来达成团体的目的,此次事件的目的是让后援会的数据管理能力与艺人的人气相当。


向后援会和工作室传递此种请愿,无异于是在倒逼艺人不要放弃流量这一属性。


 

龚俊事件不算是个例,各家粉圈对艺人及其工作室提出的最频繁的意见往往是对宣发力道的不满、对发博营业的催促、对活动图摄影和妆造不够出圈的可惜。


(一搜 骂哪家工作室的都有)

 

粉丝身体力行地给自家艺人戴上“流量”的帽子。要是艺人把这个帽子戴歪了或是不戴呢,那么,饭圈意志和艺人团队意愿之间,一场拉锯战就开始了。

 

饭圈粉丝为何要挑起这拉锯战?

 

一是出于对偶像事业拥有话语权的践行。

 

流量时代,万事看数据看销量,粉丝打投轮博的时间、刷销量的金钱,都是沉没成本,也正是这些使他们成了偶像事业的参与者,就像是成了股东,他们被赋予了天然的话语权。

 

轻者,期望得到积极的讯号,即艺人团队以注重宣发和流量的方式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甚者会渴望绝对支配。


 

这也是我用哗变这个词的原因,我个人始终觉得,这种流量公式化的追星思维是对“爱一个爱豆”这件事的反叛。

 

这次龚俊其实做得很好了,在粉丝的对抗中不断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希望大家不要过分应援,不要接机,买产品量力而行,很少有艺人敢在刚红起来的时候就公开说这些。


 

但在这整个事件中,龚俊的想法依旧只是起到了被迫修正的作用。

 

是当粉丝拼命把它往流量演员的路上推的时候,他才必须用各种方式暗示自己不想当流量,更想当演员。

 

粉丝在一开始就好像替他做了决定了选择哪一种演员属性。

 

但要知道,任何一个演员,在经历爆红之后,他都会具有很明确的两种属性,一种是艺术家(创作者)属性,一种是商品属性。

 

两种属性缺一不可,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不管怎么选,都应该是艺人和他的团队自己去选择的,粉丝的越俎代庖只会让一个演员陷入两难。


二是出于对偶像的保护心理,本质是对偶像的不自信。

 

就像是担心家里尚年幼的孩子出门会遭遇危险,粉丝担心失去流量加持后的艺人在圈子里举步维艰。

 

这其实是对自己的偶像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一种怀疑。


这其实就等于一个拿着一个放满水的脸盆,用控评的方式永远把艺人这条鱼放在脸盆里,这里他一定能一直活着,但他也只能活在这么大的一点脸盆里了。



但一个演员真正应该去的,应该是大海,那里充满挑战,但也才是真正的市场。


所以饭圈的这种圈养,对艺人来说其实是剥夺了他获得准确且全面的评价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封锁了让其走向更大市场的路。




饭圈中的饭圈,偶像下的偶像


那粉丝这种维护艺人流量属性的心理是自发形成的吗?

 

不是。

 

粉丝这种心理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灌输下来的。

 

他们的上一层,是粉头和站姐们。

 

他们既是饭圈里的意见领袖,也是饭圈系统的既得利益者。

 

粉丝们总用“为爱发电”四个字来形容称职的大粉和站子。

 

确实,“为爱发电”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饭圈领袖的第一步。最开始的形态类似于自由价值经济学中礼物经济的概念,有能力的粉丝们进行一些优质产出,比如饭绘、饭剪、追前线产美图。


这一环节是不求实质性的价值回报的,被其他粉丝夸奖鼓励,每一条转赞评就像是回报。


 

在关注度高了之后,他们成了饭圈里的“小偶像”,也收割了一波粉丝。

 

正如资源会往头部聚拢,他们其中的个别人会发现这个位置有利可图,于是投身这条流量利益链。

 

这条利益链上赚钱的机会很多。

 

比如自制周边贩卖,比如韩圈的统一代购杂志、专辑,从中赚取税率差额,一张专辑一般都有3-5元的利润。

 

链接上还会分「运回」和「不运回」两个选项(国内也有这种情况),购买「运回」的粉丝拿到实物。


选「不运回」的话,站子会帮忙将杂志、专辑等投放到餐厅、咖啡店等场所,美其名曰向路人宣传。不透明之处便在「不运回」这一选项里。


 

更不透明的是应援集资。「金额将全部用于xxx(偶像名字)」是站子开集资链时对粉丝的承诺,但真正落实这一点的极少。

 

在限时集资battle中(打榜、选秀期间的集资手段),站子会托人打大金额(此后这笔钱会取出来还回去),来刺激散粉打比预期更高的钱。

 

像生日和回归(出新专辑),总是提早数月就会开集资链接。

 

生日应援大屏是常规操作,其中价格可商讨的余地很大,一般会比真正报价低上几千到上万不等。


 

虽说很多站子会发布明细表,但巨额资金牵涉的利息收入是否包含在内、表格物价与实际采购物价之间是否有出入、和商家的转账记录是否真实等,都存疑。

 

且不说直接卷钱跑路的了。


 

正因为这条利益链是依附于偶像的流量属性才得以实现的,粉头和站子们才会愈发维护这个饭圈系统的规章,组织带领粉丝们刷销量做数据,让偶像保持流量,以此让这条利益链继续存在。

 


无形的手

 

当然,这个饭圈系统并非时刻稳当,看看热搜就知道了。时不时会有艺人与粉丝、散粉与后援会、粉丝与路人/对家的种种矛盾高挂于榜。

 

饭圈二字几乎是与污名挂钩了。

 

饭圈中确实在滋生细菌,但饭圈只是个培养皿而已,资本才是得以盛放这个培养皿的实验室。

 

饭圈逻辑的真正源头是资本的商业逻辑。

 

比如,目前饭圈最大的根据地是「微博超话」。


 

超话为什么存在?

 

是为了让粉丝们聚集起来更好交流吗?


不是。

 

沟通交流只不过是社交平台的副产品,商业逻辑才是支配平台的第一逻辑。

 

一个个超话就像是一个个舒适无比的圈层,志同道合的人们乐于其中。平台将自身圈层化是为了争夺用户时间、延长用户留存。

 

哪怕使圈层发展成了信息茧房,使里面的人产生偏见与攻击性,也没关系。

 

延长用户留存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实打实的逐利。

 

粉丝这一庞大又粘合性强的群体便是目标用户。

 

平台给粉丝设计了各种微博榜单、超话排行(分内地榜、港澳台榜、新星榜等),粉丝要给偶像打榜,要送积分,还要送“花”。




特别是到“搬家”之际(搬家为专用术语,指从新星榜搬到像内地榜这样的正式榜单),哪家送的“花”多,就更可能搬家成功。

 

“花”哪来?

 

就得充年费的微博会员了。不仅要给自己充,还要卖给路人低价的年费会员(原价118元 路人只需付40左右即可 粉丝补剩下的钱),让路人帮忙送“花”。

 

“搬家”竞争激烈之时,一家粉丝会在买年费会员上花费两三百万。


 

为什么粉丝相信赢下平台的这种榜单是会对自家偶像有利的?

 

那是因为其他的商业资本与平台形成了合谋,资本通过平台大数据的精巧计算,选代言人、选影视角色。然后呢,又是新一轮的集资刷票房、刷销量。

 

在赚粉丝钱的同时,给粉丝灌输流量逻辑:实绩也是要以流量为基石的,数据不好,艺人根本不会得到可以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其实是个难出圈的闭环,资本给饭圈设榜,饭圈给资本送钱,资本挑流量捧,饭圈为流量作品买单。


写在最后


但是,资本也不是万能的。


资本只是市场的供方,是按受众的喜好来下注的。


我们都是受众,所以流量时代的生态需要我们共同去改变。


对粉丝来说,是抛开饭圈思维,让艺人脱离注水的好评与数据,去接受更大市场的检验。


对艺人来说,是正向引导粉丝,呼吁粉丝在追星与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同时,用实力来摘掉流量污名化的帽子。


对我们观众来说呢,不是有什么就看什么,而是通过为好作品买单,引导资本的选择。


音乐/
配图/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