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军,最后就一次

胡万程 盐财经 2021-04-05





▍盐财经 

作者 | 胡万程

编辑 | 何小民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春季发布会上,雷军用沙哑的嗓音,宣布了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不知是否因为感冒,公布计划时雷军有些哽咽,看上去动了真情。台下的观众们恰如其分地给出欢呼,但实际上外界对此消息已不意外。毕竟一个月前,小米要造车的消息已然传的沸沸扬扬。


在这个前有新势力趟开前路,后有互联网巨头粉墨登场的造车时代,深耕操作系统与物联网领域许久的小米,选择造车似乎是大势所趋。


对于小米的入局,眼下来看,市场上的积极声音占多数。


图|网友对小米入局智能电动车的反应


不过,比起传统汽车领域,电动车的制造门槛虽大大降低,但相较于手机、小家电,难度仍然不可相提并论。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小国凭一国之力,至今都未有研发汽车的实力。


更新了logo的小米,能否如设计理念一般,在汽车领域也能Alive(绽放活力),还有待观察。


图|小米20201年春季发布会,宣布logo更改(从右改至左)



▋▍

为什么都要造车?


电动汽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作为电动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的生活现在越来越离不开电动汽车。公交车和网约车都是电动的,消费者买车选择电动的也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现在只要有电动汽车的新闻,你依然能够在媒体的显眼位置找到。什么电池容量继续扩大,续程提升。头部品牌继续降价,豪华品牌开始电动化……让人目不暇接。


个中缘由除了汽车厂普遍宣传经费充足,大量在媒体上投放之外,和电动汽车本身发展至历史关头有关。


为了推广电动汽车,中国曾长时间、大剂量地进行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


特别是2015年6月,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明确了“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投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准入条件。


图|发改委、工信部共同发布《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新规对准入企业基础门槛降低(图源: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


这种既惠及厂商又惠及消费者的补贴方式,使得多方势力涌入新能源造车行业,“造车新势力”一词也由此而来。


但汽车制造是重资产项目,非常烧钱,当时很多高调入行的企业大多因缺乏生产资质、持续的融资渠道、稳定量产能力,高投入后资金链断裂,止步于“PPT造车”环节。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经过大浪淘沙,最终实现车型量产交付,企业顺利上市,获得回血补给。这个时间,已经到了2019年。


2020年,则是电动车全面高光的一年。在由于疫情影响,传统车企一度因零件匮乏停工停产的时候,电动车企一时间异军突起,电动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汽车产业。


图|2021年汽车停产情况(图源:银河证券)


在这一年,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比亚迪市值超越上汽成为中国车企“一哥”;


在这一年,包括理想、小鹏在内的造车新势力的佼佼者们先后上市,与蔚来齐聚美股市场;


在这一年,长城、吉利、东风、上汽和长安等传统车企巨头“躬身入局”,接连推出自家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这一年,苹果、百度、阿里、恒大等跨界选手也跃跃欲试,想要在市场尚未被瓜分之前抢占自身的高地。


特斯拉如一条鲶鱼,淘汰了那些“骗补贴”的落后玩家,激活了国内的新造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再次变得热闹且拥挤。


图|2020年6月10日,特斯拉汽车股价突破1000美元,市值超过19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


如果说最初某些造车新势力是为了挣国家补贴而去的话,那么现在众多大佬的入局,则显然是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巨大机遇。


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表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253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有136.7万辆,占比5.4%。


5.4%到20%,就是电动汽车巨大的增量空间。


发展了百年的汽车工业,核心技术多数被欧洲、日本与美国所垄断,而当新能源汽车颠覆而来时,所有有能力、有资源的企业都不想放过这次绝佳的机会。


正如手机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汽车也将占据智能汽车时代的流量入口。复杂的城市交通和用户习惯数据,对于发展自动驾驶也是不可多得的宝库。互联网企业不甘心单纯做“入口”与“平台”的定位,更愿意化身整机厂获得这份宝贵的数据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资者了。


看到去年特斯拉、新造车们的股价涨幅,很难想象大厂们还能坐得住。他们愿意去讲一个新的造车股市,让更多的投资者们看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并给与青睐。


最后一点,对于港股市场上,股价长期处于20多元港币的小米,恐怕感触尤为深刻。


虽然卖智能手机,做操作系统,搞物联网家居,但市场上对其自称的“互联网企业”似乎怎么也不买单。不说股价在300元上下京东、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连心动公司这样的手游企业股价也超过50元。


既然走不通“互联网”的路,何不试试其他的路呢。


宣布造车之前,雷军在发布会上吐露了心声,“花了5年做手机,现在手机的仗还没打完,担心造车会不会分心?”但在经过了两个月的调研后,他决定入局。


图|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小米决定入局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

电动汽车的门槛


没有 200 亿不要造车。在蔚来最惨之时,CEO李斌的话,曾在业界广为流传。


小米钱够么?我们来看看它去年的表现。


2020年,小米的“两架马车”——手机和智能家居均表现不俗。


手机全球销量第三,智能家居设备总数已超过3亿台。良好的市场表现为小米截留住了1080亿元现金余额,这是雷军造车烧得起钱的底气来源。


图|雷军公布小米集团2020年底现金金额有1080亿元,表明有充足的资金去造车


造车计划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小米选择的是全资模式造车,“我们认为只有把手机和生态链的这些产品全部拉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雷军表示,他为此拒绝了许多投资机构的投资邀约。


在关于汽车领域,小米其实并非完全的门外汉。


在过去8年,小米已投了将近10家汽车相关公司。比如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7年先后投资买车网、车财多;2019年投资小鹏汽车、投资智能车载和智能出行领域服务商新案科技;2020年投资比亚迪半导体公司、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等。


在发明专利方面,小米也有着一定积累。创新和知识产权SAAS服务商智慧芽数据显示,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超过800件。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


图|目前小米汽车相关专利技术以原创为主,尚未深入到汽车整体结构的设计,更多的是以功能性开发为主(图源:一财网)


根据智慧芽专利的价值分析,特斯拉专利价值超过2亿美元,蔚来汽车专利价值1864万美元。小米的专利积累可见一斑。


和众多跨界选手一样,进军汽车领域有一个基本前提在于,电动汽车制造门槛大大降低。


在传统汽车制造中,技术的护城河很深。可靠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是中国企业跨不过去的门槛,直到现在我们也拿不出几款可量产的发动机,高性能发动机完全没有,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薄弱。


包括变速箱制造、外观设计、整车设计、底盘设计、安全性设计,这些是传统车企的垄断性优势,得益于长期以来的技术储备。即便能够做出来,性能,可靠性,成本都是问题。


可以说,在燃油车领域,新玩家几乎看不到机会。但电动汽车不一样。


电动汽车排除了发动机、变速箱、以及整车机械传统的约束,可以采购市场化的电池和驱动电机解决汽车的关键动力问题,其他零件通过外部采购和外包解决,把重心放在外观设计、电子架构与智能化软件上。


而这其中,有些甚至还是互联网大厂的优势所在,这让他们看到了造车的希望。也有人认为电动车越来越像移动终端,造电动汽车也越来越像造手机了,新势力们就像整机厂,无需掌握传统意义上动力那些核心技术。


的确,在流程上造智能手机和造电动汽车有不少相通之处。


如果解剖智能手机,它是由集成SOC、零件元器件、优化开源的操作系统组成的。而电动汽车,是由集成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生态组成的。某种程度上来说,造电动汽车也是一个“攒机”的过程。


而小米在手机领域中,十年“攒机”所积累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在造车过程中将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

万里长征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虽然制造流程相像,但汽车制造的难度和手机制造仍然无法相提并论。


汽车制造远远未达到模块化生产的状态,涉及到通用平台、安全设计、整车匹配、动力标定等方面,周期要比手机制造的花费长得多,成本也高得多。


雷军自己也表示,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而且要3-5年才能见效。但小米已做好全力冲刺5-10年的准备。


图|蔚来、小鹏、理想从成立时间到首辆量产车下线时间大概要3到5年


由于有关乘用安全,汽车是一个包含大量安全性零部件的、涉及大量法规的的综合性产品,能够把概念车真正做到量产,个中艰辛,不经历的人恐怕很难体会。


从技术层面考虑,当前大厂大都不会选择整车制造,而是从技术服务商或代工厂的身份切入。


小米造车也很有可能像其打造小米生态链那般,通过联手传统车企,来定制自己的车。


行业里有一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即科技公司具有软件开发优势,比如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但是缺乏造车经验。而传统车企多精于造车,缺乏软件技术和人才,两者的结合可谓取长补短。


而通过代工,科技公司也可以依靠传统车企的工厂,保持自己轻资产运营的模式,蔚来和江淮的结合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如同美国掘金热潮中,既有亲力亲为的挖掘工,也有负责勘察金矿位置的勘探工,也有负责为工人解决衣食住行的服务工。大家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只要最终赚到钱便是皆大欢喜。


虽然入局晚,但大众似乎比较看好小米造车,在笔者看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小米过往经历沉淀的比较优势,让市场对其有以下期待:


第一是价格。


小米的市场破坏力,一直以来是令人生畏的存在。


从手机到路由器,从平衡车到筋膜枪,从电热水壶到插座,其声称的“不超过5%”的硬件利润率,拉下了不少行业的利润线,也打趴了不少中低端品牌。


图|雷军曾声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将全部返还给用户”


虽然坊间有传出这次小米可能走的是中高端路线,但因为是雷军亲自带队生产,鉴于其一直以来“用料足”的作风,价格方面可能会有惊喜。


第二是车载操作系统。


小米研发的MIUI系统,一直是他们的王牌产品,甚至比小米手机还要早一年多。很多人不见得喜欢小米手机,但是用过MIUI的玩家还是承认MIUI系统的精良。


小米在操作系统开发上,有着注重用户的参与感与互动程度的传统,用户黏性强。当前主流的车载系统设计,与手机的安卓系统其实是一脉相称的,从手机移植到车身,再加上车体功能的交汇,对于小米应该不是难事。


除此之外,与高通的良好关系,也能够保证小米能够率先拿到旗舰芯片。这对于保证系统的流畅性,也是关键性的优势,尤其是在车载芯片奇缺的当下。


图|2017年11月,中美企业家对话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和美国高通公司CEO Steve Mollenkopf 签署了芯片采购项目合作备忘录


第三则是工业设计。


外形“丑”的车,无法获得市场成功在行业里几乎已成了铁律。甭管性能多好,只要工业设计欠佳,销售量就会大打折扣。相反,性能一般但外形俊朗的车在市场上获得青睐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而小米系的产品,是国内外设计奖的常客,其简洁清爽的设计调性已深入人心。在旗舰智能手机上,也不乏大胆的设计语言,当初MIX系技惊四座的陶瓷背身+全面屏,至今也给人很大的冲击。


图|小米MIX系列手机给人惊艳之感


不过,现在的展望,对刚刚官宣造车的小米还为时尚早。作为工业链最长,制造工艺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汽车制造的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


对于小米来说,官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作者 |  胡万程

编辑 |  何小民

排版 |  肖丽娟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