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万人非法从业,谁会毁你的脸?

何欣 盐财经 2021-10-01





▍盐财经 

作者 | 何欣

编辑 | 闰然



“你觉得你给我造成麻烦了,我会让你活着离开济南吗”、“一会你去车站买票的时候,别去厕所,小心点”


这不是某动作片的台词,而是近日热议的一段医美维权现场的对话,放这些狠话的是济南某医美机构女老板,网友口中的“社会刘姐”。


事后,涉事的医美机构发公告澄清称,维权者是专业医闹,目前当地警方已经介入,据今日(9月9日)警方的最新通报,“社会刘姐”已被刑拘。



但在网络上流传的长达7分钟视频中,这位“社会刘姐”言语并不友好,侮辱性极强,“你的鼻子是挺歪的,因为你丑,做什么都不好看。”



网传济南一整形机构女老板殴打顾客的视频


这场景有点熟悉,曾几何时,将医美效果甩锅给消费者“长得丑”,唤起消费者的容貌自卑,激发他们的容貌焦虑,相比于谈赔偿,对商家而言,这似乎是更省心的处理医美消费维权的方式。


如今,随着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营销,容貌焦虑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近日,#你有容貌焦虑吗#话题浏览量更是高达约8亿。


流量为王的当下,制造容貌焦虑无疑是一门生意,显然,医美行业的财富密码不仅仅是制造容貌焦虑这么简单。



▋▍

容貌焦虑是一门好生意


今年的综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容貌焦虑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北大女硕士“鸟鸟”调侃自己因为容貌上的自卑,错失了很多机会。


而网友眼中“站在那里就是笑点”的徐志胜,则自嘲说:“就我没有容貌焦虑,我头发都这样了,我都不焦虑,你说,你们焦虑是什么”。


鸟鸟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调侃容貌差异带来的区别对待


很多时候,容貌焦虑似乎没有来由,它可能是隐藏在你发誓“减肥不成功,不换头像”的豪言壮语中,或蕴含在“再瘦几斤穿衣服会更好看”的期待里。


但当这些“更瘦”、“身材更好”的目标成为审美标准时,传播或认可容貌焦虑就成为大众的一种无意识集体行为。


短视频时代,当你在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等不同平台,刷着那些高颜值博主的视频停不下来时,很难说不是在满足你对高颜值的自恋需求。


事实也证明,高颜值博主流量更高,带货能力更强,商业价值也就更高,无处不在的颜值经济无形中刺痛了大众的神经。


而当网红、明星带货成为主流,颜值无疑就成为了营销焦点,这又何尝不是医美机构大肆营销的逻辑。


事实上,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荷马仕在《颜值与劳动力市场》中就曾论证了这一点,颜值和终生劳动力总收入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不良商家诱青少年“入坑”(图源:视觉中国)


在美女遍地的韩国,这种正相关性更明显。韩国有研究论文表明,颜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而女性的这一比例为11.1%。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欧美、日韩等国家,男生参与医美的比例达到一半,相比之下,国内男生参与医美才刚起步,每5个整形者中只有一个是男性。


不过,相比女生热衷光子嫩肤、水光针、热提拉等项目,男生更青睐植发、割眼袋、割双眼皮、打肉毒,不难看出,女生更在乎脸,男生的焦虑来自脱发。


在中国,一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相比欧美10%-20%的渗透率,医美在中国的渗透率相对较低,还不到5%,目前主要在年轻人中普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2000万的医美消费群体中,90后、00后是主体,其中,每100位就有64位90后,19位00后。


年轻女子正在接受医美(图源:微博@中国新闻网)


不过,中国医美渗透率低,也预示着,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过去5年,医美市场规模从650亿提升到2000亿元,翻了3倍,就是最好的证明。


蛋糕这么大,竞争不可避免。



▋▍

美容变“毁容”的罪魁祸首  


“祝我闺蜜,颜值过亿,单手开法拉利,得脸蛋美丽。”吉林长春某医美机构的这条广告语,网友直呼“毁三观”。


不仅如此,也有某医美面膜品牌花5万元征集广告语,可以说,为了能在众多广告营销中,吸引消费者眼球,这些医美机构费尽心机,医美广告乱象可想而知。


8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重点打击对制造“容貌焦虑”,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等十类情形。


夸张的医美广告能禁是好事,但其背后暴露的行业恶性竞争也不容忽视。


医美行业的产业链并不复杂,上游的原材料厂商和中小游的医美机构,但医美行业内有清晰的鄙视链。


上游厂商因审批难有较高的准入门槛,目前主要是爱美客、华熙生物、高德美这三家,因而竞争格局清晰,它们享受着高毛利、高利率,也因此颇受资本青睐,股价也一路走高。


大s在《揭发女明星——美容大王》中表示,没有了玻尿酸,很多明星根本活不下去


爱美客的股价曾突破1000元,即便当下经历了几轮监管,股价比高峰时回落不少,截至9月9日收盘,股价为546.98元,也约为发行价的3倍。


相比上游的龙头,留给中下游的医美机构的是逃不掉的红海竞争,经历过几轮整顿后,截至9月9日,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4.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


尽管中下游医美机构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大部分都是亏损状态,但医美这块蛋糕依旧吸引着不少后继者加入。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每年以8000多家的注册量在增加,且今年前8月就已新增7376家医美相关企业,同比增长4成。


但这些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且没有正规资质,是传说中的“黑医美”机构。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目前国内合法的医美机构大概有1.3万家到1.5万家,而非法或无证的机构达到了8万家,是前者的6倍。


华熙生物玻尿酸销量全球排名前五


换个角度更清晰,2012-2019年,医美市场以高达28.97%的年复合增长率在扩张,但同期,正规医美机构数量年复合增速为12.69%。这意味着,医美机构增速根本无法满足医美市场的需求,为“黑医美”提供机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黑医美将“开源节流”发挥到了极致。


先说节流。其实,中下游的医美机构也能维持6成的毛利率,这个如果放在其他行业,并不算低,但是与上游企业高达7-9成的毛利相比,显然不能算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营销和原材料成本拖累了盈利能力。


要知道,中下游医美机构技术门槛低,在红海竞争环境下,营销不能停,可以看到,这些医美机构默契地将重金花在营销上,将刺激消费者的容貌焦虑当作营销法宝,各类博眼球的医美广告层出不穷,当然,也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监管。


如此一来,节流的方向就明确了,可以看到,为了节约原材料成本,医美产品以次充好,央视新闻曾报道,目前医美市场上流通的水光针正品率仅为33.3%,换句话说,每3支针剂中就有2支是假货。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平均每年因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有10万人,非法针剂占比66.7%,非法从业人数超10万人。


医美行业事故高发于黑医美机构,近10万人致残致死


所以,有经验的消费者,医美前都会扫码验证产品的真假,要不然,谁都不能保证,下一个美容变毁容的是不是你。



▋▍

“医美贷”何时休?


再来说开源。


如果你以为,“黑医美”的黑只是给你用伪劣的医美产品,那你就太低估它们了。


前文提到,中国目前的医美以90后、00后为主,低龄化特征明显。显然,这群年轻人的消费能力肯定比不上事业成熟的80后、70后。


如何提高这批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成了这些“黑医美”开源的方向。


“花明天的钱,美今天的颜”,是为爱美且消费能力欠缺的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广告语,“医美贷”也应运而生。


电视剧《扫黑风暴》剧照


医美贷,可以通俗理解为医美分期,最早出现在2014年,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曾在2016年发展到顶峰,曾是校园贷的代表。在2017年年底,监管集中整顿校园贷,医美贷平台曾经历一次洗牌,到2018年底,医美贷平台从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只剩30家左右。


这两年,受疫情冲击,就业难成为困扰年轻人的难题,医美机构又瞄准了就业的场景,一些招聘机构一边以高薪招聘为诱饵,一边又以长相不好为由暗示应聘者去整容推销医美贷。


《人民公安报》就曾披露,以“高薪招聘”的名义诱导年轻女子申请“美容贷款”去指定医院整容而进行诈骗的案件。


电视剧《扫黑风暴》剧照


不难看出,所谓的高薪招聘机构,只不过是医美贷的导流机构。据盐财经记者了解,这些医美贷平台,有的是消费金融公司,有的是医美机构自身的关联平台。


欣慰的是,监管已经对医美贷乱象发力。8月11日,上交所、深交所要求,在交易所挂牌的部分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入池基础资产中不得有“医美贷”,不过,目前有资格能发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消费金融公司并不多。


消费者只能以投诉来维权。中消协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5年间投诉量增长14倍。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医美行业的投诉,大部分为“诱导大学生贷款”、“利率过高”、“高额手续费”、“隐形服务费”等等。


当“医美贷”沦为黑中介的创收新渠道,其中的风险不言自明。




作者 |  何欣

编辑 |  闰然

排版 |  曾越凤




 END

『盐财经』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