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籍中的大秦,是真正的古埃及,而非罗马!
我们的教科书说,在公元元年前后,即中国西汉、东汉之交,世界史上诞生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公元395年,即中国的东晋太元年间(没错,即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的那个时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于是,东罗马成为了地跨欧、亚、非的帝国。
教科书甚至说,在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为:大秦。
这事儿,如果当一个童话故事说说,那是可以的;倘若当做真实历史来教书育人,那就十分荒唐了。
伪史中的历史地图
在《原创 真的有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国的罗马帝国吗?》中,我曾经说过,自汉朝到唐朝,中国政府派出的使臣,走遍了当今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广大地区,探访了安息、条支、波斯等国家的大小城邑,压根儿就没有见过、没听说过“希腊化”的塞琉古王国、罗马帝国。
在《原创 古罗马史,专门让人活见鬼吗?》中,我也谈到,中国北魏时期的东罗马的史学家约达尼斯宣称:东罗马帝国在亚洲地区没有半寸疆土;埃及与东罗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那便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难道还不是鬼话?
在中国史书中,确实一再出现“大秦”这个国家。
据《后汉书》:(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据此,166年,大秦的使臣第一次来到中国。从哪儿进入中国的呢?从当今的越南,即通过海道,来到中国的。
那么,大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们继续看史书记载。
《后汉书·西域传》:“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英闻之乃止。……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从罽宾一直往南走,抵达印度洋边的乌弋山离国(《汉书》:“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然后,沿着海边,朝着西南方向,骑着马一直往西走一百多天,抵达安息的属国条支的都城。
2、条支国都城在地中海边。据《汉书》:“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可知,这个“西海”,绝非波斯湾或者红海,而是地中海。
3、从条支国都城出发,骑着马,朝东北方向,走六十多天,抵达安息国首都和椟城。
4、从条支乘船,可以去大秦。
5、大秦,在条支(安息)的南面。
由此可知,条支国都城,可能在当今以色列一带,甚至以色列以南的一个海滨城市。而大秦,则在此以南的地方。
再看《册府元龟》卷958:“大秦国……小人国,在大秦之南。泽散国,属大秦,其地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至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西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于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于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结合前面的《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内容,包含以下信息:
1、于罗,是大秦与安息交界处。
2、从于罗出发,一路向西南方向而行,抵达大秦的首都。
3、大秦国的国土,诸如泽散、驴分,皆为地中海里的小岛,可以说,小岛星罗棋布。这正是尼罗河冲积平原早期的正常表现,当年存在众多的沙洲。
据此,已经十分清楚,所谓的大秦,指的就是当今的埃及。真正的古埃及,可能比今埃及的版图要大,拥有位于红海边的疆土。
显然,中国史籍中的“大秦”,与西方“世界史”中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毫不相干。
中国史书中关于大秦国的记载,是逐步清晰起来的,反映了中国对大秦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巿于海中,利有十倍。”
《晋书·四夷传》:“大秦国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之一。安息、天竺人与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
《北史·大秦传》:“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
由此可知:
1、汉朝时就知道,大秦人身材、长相,与中国人相近,所以称之为大秦。其另一名称“犁鞬”,为音译。同时,知道,大秦与安息、天竺即印度半岛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2、晋朝时,记载略有变化:大秦人长相与中国人相近,但是穿戴不同。
3、《北史·大秦传》基本照抄《魏书》。这就是说,到了南北朝,中国有了从大同出发,抵达大秦的距离;有了大秦纬度上记载;有了大秦在衣服、车旗上模仿中国的记载。更重要的是,记载了大秦联通中国的两条海道:从越南进入中国,从印度洋经水路进入中国云南。
毫无疑问,大秦就是埃及,而不可能是东罗马。
东罗马既然不拥有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埃及,便绝不可能与古印度、中国之间进行海上贸易。
大秦与古印度之间的联系,在佛经中也有记载。比如《十二游经》:“波斯匿王者,晋言和悦。……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饶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
在位于伊斯坦布尔一带,确实存在过一个国家,姑且称之为“东罗马”吧。
这个“东罗马”,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史籍之中。在《北史》中,称之为拂菻,其地理位置,与铁勒和后来的突厥接壤。
有趣的是,到了《旧唐书》、《新唐书》里,大秦与拂菻,就彻底的混为一谈了。
《旧唐书·西戎传》:“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
《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
我们知道,阿拉伯帝国在唐初灭埃及,随即占领波斯绝大部分领土。由此,我们只能这么猜想:大秦被阿拉伯帝国消灭后,相当一部分人逃到了东罗马,在此重新建国。
伊斯坦布尔,年度最高气温不及30度
埃及是火炉,才需要降温措施
事实上,在两《唐书》中所记载的许多事实,应该发生在埃及一带。比如:
《旧唐书·西戎传》:“拂菻国,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之知。观者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
这里说的是,由于夏季酷暑难耐,拂菻国国君便引水冲刷房顶,以此来降温。事实上,在所谓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何来“盛暑之节,人厌嚣热”!又何须搞这样的降温工程呢!
相关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