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王凯 | 城乡规划教育如何适应乡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
2018年开工啦!
紧张繁忙的2017年已经过去,
2018年新的挑战就在眼前......
鉴于此,
我们先来学术一下,充充电吧!
村长提示
2017年6月4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乡村规划教育论坛”,发布了《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支持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此外,还组织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笔谈,部分内容已在《城市规划学刊》发表。
本公众号将会转载推送笔谈受邀专家的主要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转载来源
《城市规划学刊》
作者: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城乡规划教育加强乡村建设的内容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到城乡融合的新阶段;二是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村发展的严重滞后;三是现行的规划体制,包括教育体制不能适应乡村地区的健康发展。仅就我个人近年来的粗浅研究和工作实践来看,在城乡规划教育中我认为要加强以下几点。
1
对乡村价值的认识
乡村是人类聚居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业革命以来200余年的历史来看,城市与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越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地区的意义和作用就越来越大,这包括生态、文化、社会意义等诸多方面。在教育中要彻底扭转乡村是“配角”的地位认识,从价值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不可替代的价值。
2
对乡村社会的认识
乡村社会有别于城市社会,其以血缘、家族为特征的社会组织方式和城市以业缘、社区为特征的社会组织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随着社会学在城市规划教育中的引入,对城市社会的分析(无论是人口分析,还是社会结构分析)都有了很大的推进,但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现状乡村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远远没有达到对乡村社会的深刻认识上,这也反映在乡村治理简单、失效等诸多方面,规划更是见物不见人。
3
对乡村空间的组织和认识
乡村空间以小、散、多样化、差异化为特征,而且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地理和文化的多样性,即使是在一个地区,空间的组织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更由于乡村产权制度的特殊性,乡村空间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都像是“私人订制”。因此,城市空间的分析手法,城市空间的组织方式在乡村地区是失效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有效。
4
对乡村规划特点与要求的把握
如前所述,由于乡村有别于城市,乡村规划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人口分析、土地利用、建造技术、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建立起符合乡村特色的体系。但说到体系,我又担心简单化泛滥,应该特别强调“在地性”,防止“一套标准走天下,一类技术行四方”。总之,乡村规划的舞台比城市规划的舞台要大很多,而且“大台套小台”。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在其它地方真真假假的公众参与,在乡村地区可是重点的重点。
END
学术笔谈系列回顾🔗
共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行动倡议书
广袤的乡村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传承至今的伟大中华文明,并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然而在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地区经历着城乡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面临着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发展、消除人口贫困等任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时代使命。
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乡村地区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2011年城乡规划学确立为一级学科顺应了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诉求,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四化同步,统筹城乡”的基本原则,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关注三农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乡村规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值此重要历史阶段,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重要使命。
为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住建部全国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支持下,协同各方,共同发起以下行动倡议:
一、面向乡村规划建设需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乡村规划教育事业,携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各地协同共建一批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认识乡村、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同时也为更多专业人员提供在地化的交流和培训条件。
二、积极推动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教学进入课堂,分地区搭建联合教学平台,共同探索城乡规划教育的新模式。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联合教学、联合评图等方式,共同提高乡村规划教学水平。
三、加强多学科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规划教育知识体系。组织编写乡村规划教材及案例库,逐步完善适应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四、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学会为重要纽带,创新多方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校内与校外联动、学界与业界联动、学校与地方联动,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基地结合。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训,加强高校为社会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能力。
让我们共同行动,携手推进乡村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扶贫攻坚做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联系交流:rural@plann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