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

2018-01-20 村长 乡村规划与建设

📣村民朋友们📣

“村长”一起涨姿势!


小贴士

基于2017年度(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评优会的举办,2017年12月2日、10日、16日分别在浙江台州、安徽合肥以及上海举办乡村发展与振兴系列研讨会。


12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特邀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创始人彭婧做题为《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的主旨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志愿者、安徽建筑大学学生程龙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发言人审定。


彭婧

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创始人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从大一坚持到现在研一一直做的事情。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我们的团队叫做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希望引导当地人了解认知当地的家乡,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能够自发地开展一些保护家乡、建设家乡的行动。


1

故事的起源

大家可能觉得好奇,我本身是学管理的,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呢?其实我们的故事起源于一位老人。


这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白族村,就是《舌尖上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诺邓火腿的地方。

诺邓千年白族村


但大家肯定不知道在诺邓的大山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李文茂,年近80岁的人每天在自己家门口,给来往的路人讲述他们的历史、文化。

诺邓村李文茂老师 讲述历史


当时在诺邓短期支教的我,听到这些非常惊喜,我没想到这么一个小村子里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可当我把听到的故事跟课堂上的孩子分享时,我却发现我眼前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乡一无所知。当我问到,你会唱家乡的白族调,全班25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举手。

乡土文化调查


看着他们摇头的样子,我似乎理解老人对我们所说的:“儿子都出去了,孙子也不愿意学,我这些老东西再不讲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2

美丽乡愁在做什么?

其实在中国,诺邓村不是个案。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乡土文化原有的口口相传、代际传递作用,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被削弱,越来越多孩子不知道如何看待和了解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面对文化的失传和技艺的失传痛心疾首。而这个时候理应承担起乡土文化传承重任的乡土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我和小伙伴走访30个村庄,访问50多位教育工作者,我们发现,在受访的30所小学中,没有一所小学开设乡土课,但与此相对的,是大量的需求。受访的789名学生,78%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乡土知识,也有近八成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愿意开展乡土课。同时,他们也表示,没有人力支持和教材辅助是开展乡土教育的最大困难。

乡土教育调研结果


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想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助力乡土教育,为乡土教育做些什么,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成立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开展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希望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来搭建一个连接城市与乡村、高校与社会的桥梁,让更多的地方,像习总书记所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愁的诞生


具体来说,为了寻回乡愁我们主要做两件事:


1

乡土教育

我们去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地方挖掘乡土文化,梳理乡土素材,编写乡土文化读本。一方面,这些读本可以记录当地的文化,另一方面,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也可以让当地的孩子更加直观了解自己的家乡。为了让教材更好使用,我们配套开展主题夏令营、乡土教育+教育包设计以及对教师进行培训。


这个部分我们希望通过模块化推广,把我们编写教材经验、方法进行不断复制,我们通过不断研究,建立了乡土教材编写模型,将原来的乡土教材编写时间7到8年,缩短到现在1到2年。

2

乡土文化公共传播

我们建立乡土文化研究智库,开展一些如主题导赏、体验课程、沙龙论坛等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绚烂的文化。


这个部分采用社会化共创的模式,参与文化梳理的都是社会大众,有大学生,返乡大学生,有志愿者,有参与乡土文化主题导赏的游客。

如何寻回乡愁


美丽乡愁乡土教育的特点是以乡土教育为主题,当地人为主体,创新方法为手段,为当地孩子赋能。具体有乡土共学、唤醒工作坊,在这个过程中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实现自我与家乡的连接。

 

我们认为,公益不是单纯的给予或是帮助,更应该寻找可替代性方式,促进当地的内生发展。因此,想要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的价值,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真正实现乡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个乡土教育传播可持续链条,就是以打造乡土文化IP为核心的价值链,通过乡土教育和乡土文化公众传播来实现这样的闭环。

乡土教育传播可持续链条


3

美丽乡愁的尝试与实践

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包括文化梳理,去过很多历史文化名村,为不同的地方梳理乡村文化,编写乡土文化读本,除此之外,也在一些地方开展乡土文化夏令营,组织一些大学生导赏、亲子导赏。

美丽乡愁的阶段成果


一路走来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认可和支持,获得挑战赛等奖项,这些奖项都是锦上添花。今天我最想分享的是我们在乡土教育实践中让我感动的故事。


 诺邓乡土文化读本


首先介绍一下最初编写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做乡土教育,这算是出发点,经过一年编写、半年修订,我们教材已经出版了。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们通过一则视频来了解它。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534l7ypdy&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这本书有两个主人翁——阿雄、阿花,他们通过探险故事,带领小朋友认知家乡的文化,包括“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是什么样”、“诺邓人每天的衣食住行是什么”、“这里有哪些悠久的文化”等,对家乡有个全面认知。除此之外,读本还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我作为普通的诺邓人应该做怎样的努力”。


2017年寒假,我们带着这本自己编写的书又回到了诺邓。7天的冬令营,我们设计了乡土探索的游戏环节,就是跟着刚刚视频里的两个主人翁,去收集自己的记忆碎片,重返古代。


每天有一个关键词的收获,不断收集,完成乡土文化的系统学习。

第一天:集结伙伴,形成团队;

收获:勇气

第二天:重回家园,寻找家的密码

收获:感恩

第三天:衣食住行,找到生活的温暖记忆

收获:实践

第四天:探秘古村,探寻建筑的文化奥秘

收获:求知

第五天:文化思辨,理解古今文化差异

收获:创造

第六天: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收获:希望

第七天:结营仪式,PBL成果展示

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制学习


在这里分享两个有趣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我们组织了“我当小导游”的活动,让同学们在熟悉家乡文化之后,自己当导游,给村子里的游客介绍家乡。当时遇到一个游客是职业导游,看到这些孩子,他说他们讲得比自己还好,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确实是,可以看到当地的孩子在介绍家乡文化的时候,他们有的是用表演形式,有的是情景朗诵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把家乡文化表现出来。你会发现这些家乡文化,原来没有在意的时候不起眼,当他们真的去重拾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眼底的自豪。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是冬令营的最后一天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其中一个辩题是假设你有一幢老房子,你愿意自己来使用还是租给外来人做民宿。这个辩题放到现在给我们这些大学生来回答都是比较难的,但这群孩子,不管站在正方还是反方,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更好。有一个孩子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让外来人损坏我们的村落,在那一刻,我们真的感受到乡土教育的意义。

诺邓乡土文化冬令营


去了这么多地方,为不同的村子梳理文化,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对我的家乡有多少了解呢?我又能为家乡做些什么?于是,在2015年夏天我发起返乡大学生回家编写家乡教材的活动。我召集了40位心系家乡的青年,寻访家乡的名人、搜集故事,搜集了大概20万字的文字资料,为我的家乡编写了这本《七彩祥云乡土文化读本》,之后,今年暑假(2017年),我们用这本书给学弟学妹上课,通过七天的时间,教给他们一些活化文化的方法,真正开展一些保护家乡实践。这其中有两个有趣的事情,一个是我们邀请了银器传承人曹师傅进课堂,给同学们讲解银器技艺,同学们也用设计思维、用户画像等工具,帮曹师傅设计了传承银器的方案,在他们分享方案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眼里对文化的热爱;第二个小案例是在最后一天我们组织了一次参与式古城共建会,即让他们分角色扮演,有的是局长,有的是当地的居民,有的是小贩,他们共同坐下来商讨古城要如何规划、发展。那个时候我仿佛看到他们变成未来的样子,令我们欣慰的是,不管他们出发点如何,站在哪一方,他们都希望自己家乡变得更好。

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古城共建会


除了这些,我们还开展文化共创活动,对古建筑进行调研,编制标签,外来的游客只要扫一扫就可以打开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从诺邓到祥云,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发现不仅乡村有乡愁,其实城市也有乡愁。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件事是对上海水文化进行梳理和公众教育。因为过去,上海是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现在我们跟水又有什么连接?我们梳理了上海水文化的素材,编写上海水文化读本,并在过程中开展苏州河亲子教育、青年共学等活动,希望让更多人共同去关注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文化。

上海水文化公众教育


4

美丽乡愁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

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跟大家聊一聊美丽乡愁希望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行动,为更多的当地人、当地孩子赋能,唤醒他们对文化的自觉意识,让一个留守古村的老人得到关怀,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让一个个像你我一样,在城市的人,能够通过社会创新真正为乡土文化传承做一些有利的事情,让更多地方留得住青山绿水,也记得住美丽乡愁



文 | 程龙 根据报告速记稿整理

图+视频 | 彭婧

编辑 | 孙逸洲

审定 | 彭婧


 END 


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报告🔗

【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与建设

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

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

欢迎联系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