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会议观点集锦 |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己亥年十月初十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0

📣村民朋友们📣

一起来涨姿势!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重庆 · 10月19-21日

 

2019年10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在本届规划年会上承办的专题会议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本次专题会议主题为“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专题会议四和专题会议五),分别由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尚武教授,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学科办副主任范凌云教授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段德罡教授主持。

 

靳东晓

 

张尚武

 

范凌云

 

段德罡

本次专题会议特邀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余压芳教授,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但文红教授,以及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总规划师宁志中教授三位专家做主题报告,另邀请了34位年会优秀论文作者在会议上交流了各自的学术论文成果。与会者围绕本次专题会议的主题“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及发言报告的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外,今年的墙报展示活动共有39位论文作者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特邀主题报告

(根据时间顺序排列)

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

余压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报告以贵州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研究为基础,研究从文化空间走向文化基因。报告对文化表征和文化基因做出解释,对于传统村落来说,(1)传统文化表征:直接感知到传统村落物质的非物质的,固有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要素存在;(2)传统文化基因:反映文化表征的最基本元素,决定其是否表现出传统风貌。报告以贵州省遵义市龙潭村为例,总结了文化基因包含自然观、信仰观、宗法观、民俗观四个方面内容,用大量调研所获取的传统民居建筑资料,构建贵州传统村落文化表征的基础数据平台,从中提取传统村落中的文化基因,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以及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

但文红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贵州师范大学  教授

报告首先阐明本次汇报重点在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并以实例分享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点,从规划领域探讨了脱贫工作的具体路径。报告着重以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参与帮扶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长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为例,就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做出了五点总结:(1)坚持精准方针;(2)到村到户;(3)因户施策;(4)资金到户;(5)干部帮扶。


对于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的攻坚重点,报告提到以稳定增加收入、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场所建设为工作重点。报告以云南省云龙县的工作为例,总结出四点精准帮扶的路径:(1)“鱼和渔”的关系,即教授村民解决生计问题的方法;(2)帮助实现生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3)搬迁社区的完善提升,帮助居民适应城市生活;(4)消费扶贫,从源头解决贫困问题。

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宁志中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总规划师

报告首先肯定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其次以产业角度,探讨了资源有产品和市场的结合问题,最后探讨了如何从政策上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报告指出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具有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技术性、组织性、制度性,同时也是一种增量资源。乡村旅游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重振产业活力、重赋文化魅力、提升乡村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和提升农民技能。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产业去农化;(2)产品同质化;(3)空间碎片化;(4)主体微小化;(5)组织散乱化。


报告将乡村旅游的资源和产品的特征总结为“乡”、“土”、“农”。从产业发展方面,报告还提出乡村旅游产品应具有产品特色化、发展区域化、资源资产化、建设同步化、主体市场化、技术保姆化等六个特点。

专题会议四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A

学术报告

(根据宣讲顺序排列)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市乡村地区规划转型应对

居晓婷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为有序引导上海乡村地区建设活动、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实现乡村振兴,报告介绍论文以优化上海乡村地区规划体系为重点,首先梳理了上海“两规合一”以来乡村地区的规划演变历程,其次分析了现有规划的成效与不足,最后为优化上海市乡村地区规划体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上海乡村地区规划的演变经历了以建设用地减量化为主导的土地整治、到以“多规合一”为目标的规划整合、再到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体系构建三个阶段。目前,上海乡村地区已建立了包含“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村庄设计”三级层面的乡村规划体系,层次相对清晰,并有利于乡村地区的精细化管理,但仍存在法定地位不明确、规划管控欠弹性、规划内容不全面、配套政策待细化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报告提出乡村规划体系应充分与上海2035总体规划所提出的规划体系相衔接,并就规划内容完善、规划期限调整、配套政策出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基于乡村绿道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湖南新宁县朱元冲村为例

凌志常

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后期,乡村发展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乡村对于城乡居民的文化、休闲、生态等价值得到显现。乡村多元价值受到规划界的关注,如何有效利用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研究重点。乡村绿道是基于乡村生态空间要素的绿带网络,同时也有机结合了乡村的生态、文化与产业。本文把握乡村绿道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对乡村绿道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进行剖析,基于乡村绿道的视角来探讨当前形势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以朱元冲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推进乡村绿道为核心的相关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功能完善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了乡村经济,带动乡村区域价值提升。

生态视角下长三角乡村庭院模块化设计

——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村为例

陈翰文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助理规划师

庭院是城乡人居环境中生态流交换的最小单元,也是居民“三生”活动的最密切场所,对乡村庭院的设计与引导是乡村环境整治缺失的一环。报告介绍论文基于长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的乡村特点,开展乡村庭院生态化技术研究并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典型村庄的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现在农村庭院建设存在的生态化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问题,从使用功能对庭院进行分类:农家乐型庭院、民宿客栈型庭院、普通民居型庭院,分别提出了适于三种类型的庭院生态化规划设计技术。再在这项基础上,总结出三类庭院构建的模式,并绘制相应的平面板式图。最后通过在南京高淳区蒋山村的实证研究,选取了三个典型实际案例庭院,用之前总结出的成果付诸于实践,形成完整的乡村庭院生态化规划设计体系,以期为“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自然环境要素评价的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商桐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后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要求“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合理划分县域村庄类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均体现出“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村庄分类的评价要素除“社会、经济、人文、设施”等维度之外,自然环境禀赋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维度之一。报告介绍论文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村庄类型的界定,着重从自然环境要素的视角下,关注高程、坡度、流域、灾害、生态敏感性等村庄发展的自然本底条件,分析青岛市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提出青岛优化村庄布局的建议,重点明确“搬迁撤并型”村庄的划定自然要素,为青岛下一步完成村庄布局工作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研究参考。

基于精明收缩的空心村转型规划策略研究

——以富平县解放村为例

杨斌

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  规划师

空心村的转型与振兴是城乡关系调整过程中,对乡村端的建设用地低效、人居环境衰败和乡村建设收缩等问题治理的关键。规划根据空心村现状困境和形成机制,引入“精明收缩”理念,对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四类空间进行村域维度和核心组团维度的治理。按照村域居住组团的指标体系评估,结合空废宅院和闲置用地调研结果,明确核心组团和控制组团,将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与乡村收缩建设规划“多规合一”,形成空心村治理土地利用规划图。对生产生活二类空间精明收缩,即生产空间的集中化与生活空间的紧凑化的策略,优化产业与生活空间的功能关系,引导新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高效紧凑建设。生态文化二类空间精明增长,即生态空间的持续化与文化空间的公共化策略,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建成区范围内进行人居环境、宅前绿地、公共绿地、文化活动等空间进行置入和补充。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 

——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

惠聪聪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创业早期作为一种经济和商业中的重要现象,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创业中的核心要素“创业精神”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创业精神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同样适用于部分乡村地区,只是彼此之间所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报告介绍论文以“创业精神”的视角入手,将乡村“创业精神”定义为乡村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乡村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进而为乡村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以浙江省义乌市的两个村庄为例,从产业经济、空间形态、社会文化角度探讨在乡村创业者带领下乡村的变革与转型,分析不同时期下“创业精神”主导下两种不同的乡村转型路径。

土地流转下的转型困境与规划应对:村企土地合作社建构

郑朝阳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当前土地流转政策趋于完善,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一些缺陷阻碍了土地与农业的进一步转型与升级,广袤的农村地区急需探索出一种可以落实的土地流转建设性措施来平衡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报告介绍论文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流转更迭,分析了现行土地流转的市场特征、运行机制与片面追求规模增速、强制性介入流转和流转之间博弈复杂等困境,提出了应对土地流转的村企土地合作社建构模式和基于资源地理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一体发展的建构路径。最后以四川省遂宁市凤凰咀村为例重新建构土地流转中三方利益的关系,搭建出村企土地合作社的框架以期为西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和乡村振兴提供研究范本。

资本驱动下南京周边乡村空间变化探析

张江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在乡村振兴备受重视的今天,资本对乡村发展尤为重要,其在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成效值得肯定,但在乡村文化传承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争议。报告介绍论文从资本介入乡村的背景入手,分析资本何以进入乡村,结合典型案例将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进行分类,并深入分析南京周边乡村在资本驱动下产生的空间变化及影响,最后从资本视角对乡村空间变化进行解析与反思,以期为资本驱动乡村发展提供理性判断思路。研究发现在资本驱动下,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发生扩张、转移和重组,承载功能不断拓展,社会文化空间异化重组,文化传承面临争议,组织治理发生转变。资本介入乡村是资本进行空间修复的选择,乡村空间再生产是资本空间化的结果,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是乡村空间变迁的主导力量。资本的正向效应不可否认,但也存在乡村主体日渐边缘化、乡村错位发展、乡村空间沦为资本增值工具等风险,需加强资本下乡后管理和实施等方面的完善。

社会秩序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之道探究

——以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为例

赵奕涵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学生

自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量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庄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更是其中的重点工作。但是,乡村公共空间到底该如何营造,属于中国乡村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应该是怎样的却一直不甚明朗。报告介绍论文以一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庄,陕西省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为例,从乡村社会秩序视角出发,通过梳理王上村不同历史时期公共空间、社会秩序演变历程,总结归纳出乡村社会秩序应是一个乡村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区别于城市,乡村公共空间应具有自发性、边界模糊性、地域性、功能复合性、公共性五大特征。而城镇化、政治经济制度、产业变迁、物质空间变迁是影响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以重构乡村共同体的社会秩序为目标,以小见大地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营造原则和弹性管理村庄建设用地、发挥空间营造的自发性与公共性、结合乡村产业发展营造公共空间、保护与传承乡村人文空间、营造适宜交往的生活公共空间五大策略,并为王上村的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白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趋势特征与活化策略探索

——以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为例

夏海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生

白族作为云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他们文化特色鲜明,社会结构独特,大理白族村庄在周边旅游浪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影响下正在面临着深远的契机与挑战。报告介绍论文以大理市湾桥镇上阳溪村为例,以村庄的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保有白族村落特色,避免千村一貌,同时使改造规划切合农村文化、社会等内在关系网发展规律。在逐层分析各个层次村庄公共空间演变的独特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趋势后,发现乡村公共空间具有选址趋路化、布点边缘化、功能复合化、村民离心化等发展趋势特征。最后,提出构建乡村公共空间系统,针对性分层次地探索活化公共空间的策略。

山东地域典型村庄空间组织基因梳理

熊国礼

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基于“重经验、尚感悟、趋向反省内求”的价值观念,报告介绍论文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村落街巷空间、公共空间节点、院落组织形式等方面梳理村落空间格局组织方式。对山东省前七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解构,从17个方面梳理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鲁北平原区村落格局组织核心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总结出共生契合的村落形态自然生境基因、因地制宜的街巷格局基因、功能显性的节点空间基因、传统秩序凸显的典型院落基因。提出新时期村庄建设过程中针对性的传承、保护建议。

基于农村组织机制的村庄空间结构演变与预判

张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对农村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为了突出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与规划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把握住当今村庄规划建设的源头与方向,报告介绍了论文梳理了几千年来村庄的形成、发展、衰败过程,以《周礼》、皖南村落、侗族款制、华北村庄为例,总结了王权、宗族、社会组织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农村治理机构从转型兴盛到疲弱的过程与村庄空间演变过程的一致性。并从农村人口的趋势入手,提出预判,提出在未来城镇化率继续增长的情势下,乡村将重构,分别走向振兴或消亡;振兴的村庄将形成经济运营和社会服务二元管理制,而村庄空间结构会相应转型,形成新形式的村庄公共中心。最后呼吁,村庄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机制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下村落公共空间分析研究

唐嘉莲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项目管理部主管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大部分项目很难进行深入的前期调研分析,使得设计成果差强人意,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浮于表面,往往没有真正契合村民需求。报告介绍论文以翁源县华龙围村小组片区为例,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基于传统公共空间属性数据分析上,着重对村落关系数据进行研究,包括村落公共空间之间、村落公共空间与村落之间以及村落公共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村落公共空间关系数据,以及村民公共行为关系数据两方面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村落历史文化要素、儿童与老人活动习惯等数据,通过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形成公共空间网络图和公共行为网络图,并两类网络图进行比对,从而明晰村落各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与设计方向,达到设计目的。

“小农复兴”视角下的未来乡村演化图景及其规划应对

陈昭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乡村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整体上看,农业仍然是乡村的主体功能,也是决定未来乡村演化的核心驱动力。报告介绍论文以“小农复兴”为代表的新近农业演化趋势和研究成果置于现实城镇化语境中,试图探讨农业发展视角下未来乡村可能的演化方向及空间形式。认为中国农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决定了其以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载体的主要演化方向,这一方向以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小农”的“复兴”为核心,同时兼容乡村多元服务型“兼业”需求。最后,探讨了“小农复兴”演化趋势下的未来理想乡村空间模式,并结合盐城市伍佑街道的案例初步探讨了针对性的乡村规划空间策略。

基于村民满意度评价的乡村人居环境调查研究

——以双鸭山市兴安乡四村为例

谢佳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中特别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务院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新热潮和新局面,但在乡村建设的大潮中也不免存在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以及地方官员“精明化”的弊端,导致人居环境改善事倍功半甚至与村民诉求背离的现象。报告介绍了论文从村民意愿出发,在现有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满意度评价体系,以双鸭山市集贤县兴安乡的四个村庄为例,结合对村民的调查数据和访谈整理,聚焦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居住条件、社会服务以及乡风文明五个角度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村民意愿与实际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与冲突点,基于满意度评价结果,提出以人为本、差异化的人居环境改善策略,呼吁将村民意愿纳入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以期为贯彻党中央倡导的战略要求,提出适应广大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的范式。

迁村并点推动下乡村关系缘重构风险及其应对

况易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乡村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血缘、地缘、业缘,其形成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形成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缘”。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关系缘”不断演变,从传统社会至今,面对时代的浪潮与政策的冲击,“关系缘”从稳定经历改变,再到稳定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缓慢的自我修复。现如今,面对迁村并点政策的推行,乡村“关系缘”将再次受到冲击,从“迁村”和“并点”两方面,都将会对“关系缘”内部的血缘、地缘、业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乡村社会的“关系缘”面临重构之时,从城乡规划学科的角度,在空间布局、设施完善、治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策略,解决“关系缘”重构过程的风险,维系其稳定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湘北近郊乡村弹性提升路径探究

——以湖南省益阳市碧云峰村为例

邓斌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学生

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以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有发展潜力的近郊乡村呈现出复杂、复合的动态发展特征,乡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报告介绍论文以湘北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益阳市碧云峰村作为实证,针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从提升乡村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乡村聚落空间微更新,探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乡村可持续性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乡村权:国外乡村空间正义理论的实证研究

戴燕归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报告介绍论文综述了空间正义理论下,国外学者将“城市权”理论延伸至乡村空间并实现“乡村权”的实证研究。以农地权的争夺作为理解乡村空间资源分配的基础,文章首先提出了“城市权”应运于乡村空间的可能性。其次,以突尼斯、黎巴嫩、印度等地的乡村为实证研究对象,描述各乡村空间“强迫非农化”等非正义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对比“乡村化”、“乡村绅士化”两个术语,来解读正规性或非正规性的、合法或非法的、和平或暴力的“自愿再农化”斗争形式,依此构建国外乡村空间的“乡村权”逻辑框架,维护当地村民“占有”、“参与”和“定居”乡村空间的自由。最后,总结和评价国外多种“自愿再农化”手段是否可行,同时结合国内乡村政策背景和现状,简要探讨该框架对我国乡村规划和发展的借鉴意义。

专题会议五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B

学术报告

(根据宣讲顺序排列)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转型与复兴的体系构建框架、机制与路径

龚健

江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规划师

“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各行各业无一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乡村发展变革的主题也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聚焦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领域,并扩展到农村互联网金融。这为乡村的转型和复兴带来新的机遇和视角。报告介绍论文通过系统的梳理乡村复兴与互联网的内在作用机制,诠释信息化时代下乡村复兴新内涵,并结合乡村土地、人口、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从“人、文、地、景、产”五个维度,探讨乡村内部结构重组和产业发展模式多样化的路径模式,重构乡村人才机制、重塑乡村文化底蕴、重生智慧美丽乡村、重造乡村生态基底、重振乡村产业活力, 回归乡村的本质价值,从而为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赋权视角下乡村振兴规划探索

——以射洪县青龙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官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硕士研究生

由于中国乡村长期凋敝,无论是村民个体,还是乡村其他主体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无法通过自身能力改变不利处境。中央推行乡村振兴政策即是要彻底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赋权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规划模式,可为通过规划手段改变乡村各方主体的“失权”处境提供可行的实施途径。报告介绍论文以青龙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赋权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赋权视角下乡村振兴中的赋权主体特征,探讨赋权理论在规划学科中的核心意涵,通过对青龙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实例分析,以乡村振兴规划的总体目标为指引,从生态、文化、产业、人才、组织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赋权策略,探索赋权理论与规划实践相结合的实施途径。通过规划的手段实现对乡村各主体的赋权,保障各主体掌控自身发展的能力,提升村民的自我效能,唤醒村民的村庄意识,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规划建设中。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探索

熊雄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受到空前关注。而长期以来,乡村地区的空间规划处于低效甚至缺位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发展潜力的释放。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具有“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特殊市情,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在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规划师制度中,充分吸收了其他地区的经验与教训。报告总结重庆在乡村规划师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经验,并提出未来继续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的若干建议,供重庆及其他地区参考。

新形势下的村庄规划工作方法和编制内容探讨

——以北京市昌平区八口村为例

徐广亮

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师

报告分析传统村庄规划失效的内在逻辑,结合全域空间管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背景,从工作方法和和编制内容两个方面,探讨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区八口村村庄规划为例,从乡村再审视、转变规划主体角色、构建工作联动机制、注重规划过程完整等方面,探索村庄规划工作方法;从村庄发展定位、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发展与村域空间管控、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特色构建等方面,探讨新形势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内容。

杭州市乡村规划及管理的评估与优化策略探究

——基于杭州27个村的调查研究

马妍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2019年,是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蓝图初步绘就的开局之年,也是杭州市争当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关键之年。回顾本世纪以来杭州市乡村建设历程及规划时代演进,历经十多年砥砺前行,杭州已然形成了率先全国、具有推广意义及输出价值的乡村振兴“杭州经验”。报告介绍论文基于对杭州市乡村规划及管理的调研工作,选取杭州各区县(市)27个典型村为代表,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形式,定性、定量地评估其乡村规划编制、实施及管理现状,发现杭州的乡村规划及管理虽有成就,但并存的困境重重,亟待破局立新。创新性地从村民、管理部门、规划师三大视角,多方位深入剖析当前杭州市乡村规划及建设管理的问题,在梳理总结现实痛点的基础上,针对乡村规划的编制、建设、管理、审批等方面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破解乡村规划编制困境、补齐建设管控短板,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撑。

“本土”触媒引导下乡村振兴多方协作模式探究

——以遂宁市关昌村为例

林小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乡村振兴已然成为促进城乡发展要素流动以及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重大举措之一。报告介绍论文以探究切合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以及振兴过程中多方协作共赢模式为目的,通过引入触媒理论,衍生出“本土”触媒振兴概念,首先对乡村振兴的“本土”触媒进行分类,继而探索政府主导式“本土”触媒营造方法,并将围绕触媒平台的多方协作振兴模式分为前后两期进行——前期企业带动式“输血”振兴反应,后期村民与企业对等式合作“造血”振兴反应。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以遂宁市关昌村为例,将理论探索的策略落实到空间实践方面,从空间规划角度探索“本土”触媒振兴以及多方协作的可行性。

乡村收缩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路径与空间规划支撑

——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

吴斌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任规划师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地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是经过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后,当下广大乡村地区正面临着收缩的现实发展状态,在空间、功能、特色、人口等方面给乡村地区的振兴带来极大的挑战。报告介绍论文结合精明收缩的理念,直面乡村收缩的现实,提出了应重点关注的空间准入门槛、功能用途管制、服务设施体系、共享管治模式等方面内容,并结合溧水的乡村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对相关路径进行了探讨,在总体空间布局、功能用途管制、设施服务网络、乡村治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与引导方式,并且结合当前空间政策条件,提出了总体减量与存量更新相结合、空间纠错与弹性预留相结合的空间供给方式,为乡村地区的振兴路径、空间规划提供了范式的探索。

行政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析

——以句容市茅山镇何庄村为例

张川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所所长

行政村作为结构和功能较为完整的乡村基层管理单元,是衔接基层政府与村民,实现政策上传下达、村民自治的最有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也成为今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位于南京都市圈的句容市,其乡村地区发展相较苏南其他地区较为落后,乡村发展缺乏动力,如何从行政村层面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对于探索句容乡村地区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消费文化在发达地区近郊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文超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博士研究生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消费文化逐渐在国内蔓延,苏南地区发展成熟并已率先步入城镇化后半程,旺盛的城市消费活力对乡村特别是城市近郊乡村产生了显著影响,催生其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并引发了学术界与规划行业的争鸣。通过梳理既有研究和实践发现,对“消费文化”在发达地区城市近郊乡村发展演变中的作用缺乏系统解读和分析。报告介绍论文首先对“消费文化”进行系统辨析,并结合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解析其发展的新特征,进而获得全面客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南城市近郊乡村的发展实际,从乡村功能、社会、乡土风貌、空间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分析消费文化对乡村的作用,希冀有助于揭示新环境下城乡关系的嬗变,研判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乡村规划研究和实践新未来。

乡村振兴视角下,基于特色强化的美丽乡村选点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

蒋跃庭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传统乡村聚落的布局体系、发展轨迹、聚落形态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围绕现有村庄制定特色化、多样化开发利用策略,将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主体。针对我国当前的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着秩序缺失、重点涣散、路径依赖等一系列问题,应以特色化的思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分析安吉、桐庐、嘉兴等地的美丽乡村选点建设的模式,提出系统规划、点面结合,产业为基、差异共赢,综合认定、动态评估,政策创新、多方保创的美丽乡村乡村选点建设特色路径;并从特色区位、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等角度,建立了特色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选点指标体系;最后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运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特色美丽乡村培育名录,提出了美丽乡村选点建设的策略。

省域超大尺度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闫琳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是全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报告介绍论文基于湖北省乡村建筑风貌研究项目,从省域乡村风貌宏观研究和本土差异的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出发,提出“能被地方所认同的、需要的,实现延续生长的才是好的乡村建筑风貌”的价值引导。针对乡村建筑风貌形成的多元复杂性,提出以“乡村人居环境为基础、村庄民居建筑环境为重点”的“2+8”省域乡村建筑风貌研究框架和逻辑体系;考虑乡村建筑风貌的发展变化性,结合政府管理与地方民众在风貌建设中的多元诉求,提出从“特色传承、满足需求、动态变化”多维度融合构建乡村建筑风貌优化引导体系;应对农村发展实际和建设管理的特点,把握乡村管理干预度,提出“控要素、微干预、倡协调”的风貌管控新路径,为湖北省乡村建筑风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传统智慧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启示

——从《白鹿原》到白鹿原现代乡村治理

张军飞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新时代的乡村发展面临人才、资金、资源等一系列的治理难题,按照十九大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以《白鹿原》著作解读和白鹿原村庄规划为例,通过深度解读《白鹿原》中的传统治理智慧,并结合白鹿原村庄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现实需要,从“制度完善、空间载体和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的视角,提出白鹿原“天地人文,和而共治”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在制度、空间、文化等方面的“变”与“不变”和“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与现代价值。

“短治于村、长策在人”资源型村庄振兴发展研究

王月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建立在新农村、美丽乡村等政策实施之上的,因此很多村庄已经基本实现了“振兴”。报告介绍论文通过梳理北沟村近15年发展的历程,试图提出未来乡村地区在振兴发展过程中的切入点和建设重点。因此,分别从村庄空间建设发展与村民文明治理两个角度,提出了保持乡村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短治”思路,以及引导村民建立共治共生的“长策”理念;并且结合北沟村在振兴过程中,其风貌控制、设施建设、振兴理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与认识;最后探索了新时期的乡村规划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化和优化,助力于乡村实现良性发展和自我生长。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模式选择的思考

张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随着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改革的持续升温,学界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问题探讨也愈发激烈,但学界对于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还略显不足。报告介绍论文尝试从现有试点经验中概括总结了三种开发模式:村集体主导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并分析其在土地规模、土地权属、组织方式和利益分配的差异,进一步从地区城镇化阶段和土地自身特性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三种模式的适用性。最后,在现有选择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不同区域选择不同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一是由区域发展长期不平衡导致的自身条件的限制,二是土地开发阶段的递进推动的开发模式的自更新。所以,不同地区在选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模式时,一是要考虑自身条件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二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主动对开发模式进行更新。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传统村落L-D-I功能分类模型构建

——以黟县4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

黎想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师

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主要困境,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应从“特质性”功能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类型划分,进而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本研究选取古徽州核心区黟县的4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国家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从村落宜居度、村落发展度、村落传承度三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功能类型划分评价体系。基于评价体系构建传统村落三维(L-D-I)功能分类模型,并通过分类模型和聚类分析,将黟县传统村落划分为多功能型、单一功能型、功能衰微型3个主类,以及综合发展型、生活居住型、特色产业型、文化传承型和收缩发展型5个亚类。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传统村落,进一步提出不同的活化利用模式。研究可为不同区域传统村落功能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设计策略探索

——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例

吴锦瑜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规划五所所长

通过对乡村建设管理历程的回顾以及当前村庄所面临的“千村一面”等问题的剖析,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设计的核心在于特色的塑造。以特色塑造作为核心目标,借鉴城市设计的方法,在村庄设计中提出山水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文化风貌三个维度的设计框架。报告介绍论文以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为例,详细阐述三维度的设计方法,并探索符合村庄管理实际的实施策略,以期通过村庄特色的营造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三产融合”,为实现横坎头村的乡村振兴助力,并为其它村庄设计提供参考。

现场交流

墙报展示

 END 

编写 | 孙一休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