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卡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庚子年闰四月廿四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2-08-07

全文字数 | 2497

阅读时间 | 8 分钟


专栏小卡片

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质、带活乡村经济的重点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20年开始推出乡村旅游知识卡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先生担任专栏主持人,与大家共同探讨相关研究。


专栏主持人

 

宁志中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  总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与产业规划工作,主持省、县、乡不同尺度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和项目规划20余项,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乡村旅游、乡村文化资源、旅游扶贫等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国家社科基金。主编(著)《中国乡村地理》等著作7部,获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3次。


本文作者

 

何琼峰

中国旅游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旅游经济、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主持完成国家自科基金《农户可持续生计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实践调研和深入的理论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发展水平不一,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与适宜路径均存在显著差别,需要选择具有持续增长性、综合带动力、城乡协同性和广泛包容性的产业作为支撑。


近年来,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乡村地区在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金与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但从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来看,乡村地区拥有地理地貌、生态环境、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恰恰是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当前,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


事实证明,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素质、带活乡村经济的重点产业,正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内生增长乏力、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将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个方面全方位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1

创新乡村旅游的商业模式

优化产业振兴格局

要精准识别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依据资源独特性、通达性、游客群体等影响因素,科学评估乡村旅游的可行性,有效提升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民俗、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的市场效应,重点关注山水村寨、田园农耕等文化旅游和农业旅游融合类产品。


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引导一批成熟的旅游企业到乡村地区投资开发,重点培育一批本地化的市场运营主体,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与村集体、农户进行合作,大力发展民宿客栈、艺术村落、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新业态。


要借助科技和数据力量提升乡村旅游效益,依托大数据辅助做好乡村旅游市场调研、规划布局,增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鼓励旅游企业进行科技改造和升级,利用“互联网+”、“乡村旅游众创”等方式,支持旅游经营主体与科技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贵州省遵义市娄山红韵田园乡村度假小镇

2

聚合乡村旅游的智力资源

强化人才振兴基础

要充分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热情,重视和提高乡村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参与程度。


加大乡村旅游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的新型农民,挖掘并发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的作用。


吸引城市精英、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广实施专业志愿者与挂职借调制度,动员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下乡进村。


大力支持旅游科技下乡,建立乡村旅游专家智库或专业团队,为乡村基层单位和地区提供实用型技术、经营等方面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土法制糖传承基地

@海南省儋州市

3

夯实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

力促乡村文化振兴

进一步提升乡土文化的产业功能,充分发挥旅游的服务与市场功能,增强乡村地区的文化自信,逐步改变农户“等、靠、要”的固化思想。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既有乡村文化场馆、设施和资金用途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吸引力,逐步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综合素质。


加大对优秀乡土文化产品的支持,扶持传统手工艺等各种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打造乡村地区旅游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产品。


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乡土文化内涵和品位,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特色文化,纳入到乡村教育、民风家风、村规民约的建设中,打造农业休闲、研学旅游等一系列深度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

村民们正在表演儋州调声

@海南省儋州市东成镇新坊村基层文化活动基地

4

坚守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底线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合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坚持绿色发展,尊重乡土田园生态景观格局,保护农田肌理、溪流水景等自然元素,采用乡土建筑材料和生态建筑技术,人工构筑物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对村民日常生活生产和乡村旅游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


积极开发特色农旅融合产品,充分利用乡村地区既有的田园景观、特色耕作,整合绿水青山、传统耕作、瓜果畜牧、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各类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产品。


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农宅农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尽可能使用废弃宅基地和荒山、荒坡、滩涂等,把这些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开发起来,减少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保持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5

优化乡村旅游组织和管理机制

发挥组织振兴优势

注重困难群众“参与旅游、分享旅游、受惠旅游”的实际问题,让更多农户有机会参与旅游,落实乡村地区居民在知情、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权力。


优化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广泛发动村“两委”、村致富带头人、热心村民等群体,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产业大户在政策引导、经营示范、技术指导等方面的联动优势,合理分配地租、劳务、入股分红、品牌溢价各方面收益。


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的组织氛围,通过乡村旅游对乡风文明的引导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以乡情乡愁凝聚人心,提升乡村振兴的基层自组织能力。


关于内容


本文主要参考:何琼峰、宁志中,旅游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考(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5期。


 END 



 图文:何琼峰、宁志中 



 编辑:孙一休 


专栏研讨

相关回顾

海外乡村

【海外乡村】意大利朗格地区的特色农业与文化景观

【海外乡村】当代乡村空间的认知、分析与建构——评《大都市时代的乡村法国》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

【知识卡片】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内涵

【知识卡片】“中国传统村落”的概念内涵


精准扶贫

【扶贫研讨】但文红:哀牢山故事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