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记者前线手记(正月十一)——千呼万唤的“白衣卫士”
前线手记
—西青记者记录驰援武汉西青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
【2月4日 正月十一】
千呼万唤“白衣卫士”
今天说的这个人,用“白衣天使”称呼似乎不能展示他的特点,“白衣卫士”更好。
他是高应启,西青医院第二批赴鄂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的带队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
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经历过抗击非典,参加过天津支援汶川地震医疗队,是团队的主心骨。在一线的武汉疫情“战场”,他是怎样工作的呢?
与患者对话时大“喊”,为什么只穿秋衣秋裤,出行时仅在外面裹上军大衣……今天,我们一一为您讲述。
与患者对话靠“喊”?
厚厚的防护服,不熟悉的当地方言,可能是天津医护人员与武汉患者沟通的障碍之一。如何克服这种障碍,高应启自有一套办法。
“年纪大的患者一般说当地方言,听不懂普通话。此外,隔离服很厚,会让声音很闷,所以为了让患者听清楚,我都是一个一个字喊给患者听。”高应启说。
短短几次出入“红区”,高应启对很多患者都熟悉了不少。这种喊话交流的方式,也让患者感觉到亲切。“热情,语速快,嗓门大。”高应启总结武汉人的交流特点。在他看来,互相“喊”话,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样也让病人感觉到医生的开诚布公,快速建立了对医生的信任。
秋衣秋裤外面直接裹上军大衣
在前几篇文章中,记者向您介绍过,医疗团队分为10组,每组工作4小时左右。4个小时内,看护照料近60个病人,单位强度极高,一次次刷新医护人员的身体极限。
在工作中,最让医护人员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护目镜起雾问题。在治疗规定中,医护人员一旦穿戴好防护设备,中途就不可能脱下来,封闭的空间护目镜非常容易起雾,时间久了还会形成小水珠流下来,医护人员饱受困扰。很多医护人员在上岗前,用洗涤灵、肥皂水或甘油等表面活性剂在镜片上涂上薄薄一层,防止雾化。
高应启又有一套秘籍。
在他看来,涂活性剂这种小窍门只能治标不治本。穿戴衣物过多,温度升高是镜片起雾的根本原因。因此,高应启每次上岗前只穿一身秋衣秋裤,直接套防护服,以降低温度。记者问他,下班了是不是可以穿戴好衣服回驻地呢。高应启坦然一笑,说“不用,秋衣外面裹军大衣就好啦。”
看,如此医术高超严谨,性格洒脱不羁的高医生,为疫情阴霾的医院,增加了一抹生机绿。
高医生很忙,约到他采访很难。采访期间,记者感叹他的了不起时,他总是笑笑地说,没什么,这是应该的。然而就是短短的采访,让我在艰苦中感受到武汉人的乐观坚韧,感受到天津医疗队带去的勃勃生机。
在他的口中,我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武汉精神。
武钢二院成立于2000年初,是2003年时期SARS的定点医院。SARS结束后,医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次疫情期间,医院再次启用,用来做天津驰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医疗队的定点医院。十几年的老医院打开重重的门锁重见天日,可以说一切都从零开始。天津医疗队和五十几名患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抗击疫情的。
“开始,各项工作并没有步入正规,我们向患者解释,情况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以为患者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然而大多数患者们不仅配合还理解我们的工作,并表示感谢。”这让高应启很受感动,他说,这就是疫情阴霾下,真实的武汉人。这些平凡朴实的患者,用武汉人的乐观和坚强,同驰援的医疗队一起,向病魔抗争,与疫情“作战”。
在他的口中,我感受到了动人心弦的城市暖流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与北方冬季寒冷干燥不同,武汉的冬天更阴冷潮湿,没有供暖。
武汉人民对西青医疗队表示感谢
医院刚刚启用,医护人员下班时在洗澡过程中,洗到一半就停水了,很多人不得不回驻地去洗澡。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派工作组立即修护。刚刚进入宾馆入住,由于宾馆很久没有启用,空调坏掉了,开循环怕感染……大家带的行李又都是医疗物资,并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睡觉时把所有衣物裹在身上,只留鼻孔出气。
高应启说,武汉当地部门对我们无微不至。
第二天一早,武汉有关部门就送来了御寒的军大衣、暖水袋。同样,驻地食堂换掉了武汉当地偏辣的菜肴,烹饪符合天津人饮食习惯饭菜。百姓们自发组织捐赠的水果、酸奶源源不断送来,暖流在两座城市、两方人员之间涌动。
高应启在武汉的医疗救治工作真的是太忙了,在记者电话、微信和他交流的零星时间,他很少说起自己和家人,更多地是在向记者推介自己的战友。今天中午,我们辗转得到了高应启爱人,也是西青区机关干部秦桂玲的联系方式,她告诉我们,这些年高应启一心奔忙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历经了抗击非典等大的战役后,她们母子俩早已经习惯了他的忙碌、他在工作中的忘我和拼命。当我们向他正在初三毕业班读书的儿子,介绍他父亲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后,这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也被自己的父亲深深地感动了.........
下面,我们就送给高应启医生一份惊喜,他今年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高传博刚刚录给千里之外抗击疫情父亲的一段视频。
【记者小记】
采访中,高应启一直说,环境不错,挺好的。总是说,一天比一天好啦。他不想让任何人担心。可是,蛛丝马迹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艰辛。
高应启说,医护人员互相鼓励扶持,还有患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和家乡人对我们的祝福,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临危受命,有战,召必至!
他们,让温暖传递,爱心汇聚。他们,用令人景仰的专业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低调的高应启医生,还有很多暖心的举动,感动着身边的人~护士董静这样告诉记者:
今晚8点至12点,高应启再进“红区”,战友们为他打气加油~
记者:于爱澍
编辑:李盈
文稿:戴维薇
策划:戴维薇
●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九篇)——今天家乡下雪了 武汉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八篇)——此刻他还在红区 无法为爱人送上生日祝福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七篇)——妈妈的生日问候 从“红区”来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四篇)——除了防护服 我们也穿上了尿不湿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三篇)——为了便于工作 正月里我们剪掉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