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记者前线手记(正月十三)——男护士在“红区”的24小时
前线手记
—西青记者记录驰援武汉西青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
今天天津医疗队治愈的患者出院了
【2月6日 正月十三】
男护士在“红区”的24小时
今天,91年男护士许海超成功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次从“红区”下班。粗略统计,从穿上防护服到脱下防护服,几天来,他在“红区”工作累计一共24小时。
18岁到82岁,是许海超负责的20名病人的年龄跨度。从给病人打针、输液、给药到清洁区抬饭、抬氧气罐、抬药,都是他的工作。
许海超给病人输液
“出汗多,不吃不喝,脱水,虚脱。”这是许海超对每一次完成任务后,最深的印象。
第一个6小时:医院是临时成为隔离的医院,一开始医疗物资并不充裕,只能先给有症状的病人用药。很多病人情绪并不稳定,恐慌、难过、失望和孤独弥漫在病人之间。除了正常药物供给,许海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安抚病人情绪,了解病人情况。这是许海超第一次与病人接触的6小时,对家人的想念和对病情的关注,让他和病人拉近了距离。
第二个6小时:第二次进入红区,药物已经充足,对病人病情有所掌握,积累了一定经验,内心更有了底气。厚厚的防护服使病人并不能分清每一位医生护士,但防护服的颜色和马克笔写上的名字让患者心安。“小伙子挺年轻吧,家里还有什么人啊,来着一趟不容易吧。”“您有事叫我就可以。哪里不舒服吗?”这是他和病人之间最常用的对话。随着药物的充足,病人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治疗期间,话家常也成为工作中的主要步骤之一。
第三个6小时:“没有家属照顾,所以帮助患者大小便是必须的。”许海超说。同样,医院里没有氧气袋,只有氧气瓶,所以拉运40公斤左右的氧气瓶,抬盒饭等工作,男护士们都主动承担了过来。
第四个6小时:额头上的印记已经消散不去,被捂得发白的手也很难恢复,这成为每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常态。身高172厘米,体重90公斤的许海超好像瘦了。“每次跟媳妇视频,我都开玩笑说,别担心,你看,我还减肥了呢。”
这是许海超的24小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24小时,在家隔离的你我,想一想前线的他们,为了他们,也让我们好好爱自己,做好隔离。
【记者小记】
2020年,记者收到的第一份异性自拍来自许海超。看着他额头上被防护服卡出的印子,我想说,这是最美的印记。
记者:于爱澍
编辑:李盈
策划:戴维薇
制作:高应年
● 面对面守望相助!西青融媒记者走进西青区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
●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初八篇)——此刻他还在红区 无法为爱人送上生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