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战略下的长三角往何处去——对比京津冀和粤港澳

华略创智 2019-07-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新型智库零距离


作者:城市大观

来源:城市大观


借着进博会的大舞台,国家层面正式对外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至此,顶级国家战略已经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五大战略。五大战略中,一带一路范围最广,仅国内层面就涉及全国半数省区市,长江经济带也是范围巨大,覆盖长江流域11个省市。相比之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就要聚焦得多,分别针对一直以来国家的三个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长三角地区已经集齐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三大超级红利加持,冠绝全国,风头无二。不过,这风光背后是这些年来长三角的失去和迷茫。


一直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都是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而长三角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人口到经济、从科技到文化、从环境到卫生……几乎各个主要指标都是全国第一,整体实力更是无可匹敌,放眼全球也排得上名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长三角2亿人口的巨大基数(江浙沪皖三省一市),而这一人口总量几乎是京津冀和珠三角两者之和。即便如此,近些年来长三角相对京津冀和珠三角的优势也在缩小,甚至被超越。


08年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全国各个地区都在经历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在这场变革之中,京津冀和珠三角似乎要比长三角更加主动积极,收效也更加明显。



京津冀依靠北京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步伐轻盈大步向前。北京的科技创新全国领先,独角兽企业占据全国的40%,百度、小米、京东、滴滴等一大批明星企业争奇斗艳。在基建领域,投资近千亿的北京新机场豪气冲天,围绕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工程热火朝天,北京副中心建设重构千年古都新版图,而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更是让人憧憬着下一个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


珠三角地区依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灵活的政策空间,演绎出经济发展“高速换挡”的成功典范。广东几乎是全国经济大省中转型升级最成功最迅速的,对江苏和山东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老大哥地位更加稳固。深圳依靠全国领先的科创氛围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培育出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世界级科技公司,大有和北京一较高下的气势。港珠澳大桥的贯通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次加速,有了香港和澳门两座世界城市做搭档,昔日的珠三角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眼光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对标对象从京津冀、长三角变成了东京湾、纽约湾,下一个世界级大湾区指日可待。



相比京津冀和珠三角,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都更加优越的长三角却在这场变革之中有些步履沉重。


龙头城市上海虽然依旧是中国城市圈的老大哥,“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也足够雄心,但是长期以来的国企和外企唱双簧的局面之下,更具活力的民企很难有足够的舞台和空间。没有留住马云,也没能培育出BAT级别的互联网公司,以至于有人惊呼“上海失去了互联网的十年”。


诚然,互联网不是全部,但是顶尖城市不能没有互联网。所以现在的局面是,上海在科创领域不如北京,上市公司数量被深圳超越,甚至在长三角内部,也被昔日的小兄弟杭州抢去了不少风头。


北翼的江苏没有了前两年追赶广东的强劲势头,经济总量和增速都被广东压制,“上位”之路坎坷艰辛。江苏可以说是全国自然与人文条件最好的省份,苏南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同上海颇为相似的是,江苏的经济结构中,外企和国企比重过高,制造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过高。随着转型的推进,外企纷纷外迁,国企活力不够,民企声量太小,经济势能必然变弱。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城市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见树,但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跟北上深等城市并不在一个量级,只能属于第二梯队,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与上海、江苏相比,浙江的转型之路似乎走得顺畅一些,但实际情况是省内的“冷热不均”。杭州依靠阿里巴巴、网易等明星互联网公司的引领带动,数字经济风生水起,而以吉利、万向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业构筑成城市实体经济的基石,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中转型升级最为成功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北京和深圳)。明星企业为杭州做实了里子,而G20峰会、2022亚运会等则是为杭州赚足了面子。但是,抛开杭州,浙江其他地市则鲜有亮眼的成绩,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小而散的民营经济日子并不好过。


至于安徽,这些年的重点是承接江浙沪的产业转移,而不是产业转型。


长三角浙江沪皖三省一市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更难有心思共同念一本经。相比京津冀和珠三角区域内娴熟的协调配合,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更大,比如浙江省提出的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上海、江苏和安徽在实际行动上的互动响应并不太多。



从政策层面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为京津冀和珠三角量身定制的国家战略。而对长三角来说,虽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都有涉及,但是侧重点和针对性都不够,实际推动作用有限。所以此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可以说是对长三角地区国家战略空缺的强力补充,对长三角的未来发展方向来说也是一剂良药。


长三角即便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它的优势地位和无穷潜力依旧是无可匹敌的,上海的开放门户、江苏的制造业基础、浙江的新经济、安徽的人口红利,这些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持下,一定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爆发出新一波巨大能量。所以,长三角依旧是距离世界级城市群最近的中国城市群。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怎么样从招聘文案判断一家成长型企业的气质是否适合你

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哪些布局要调整,哪些功能要升级?

日本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判断,精准度超过许多中国专家

为什么魔都不生产第一,却能一次次拥抱第一?

不吹不黑,漫谈广西近年发展得失(一文通透)

民企老板的自白:日子难不难,只有自己知道

上海破解土地低效利用难题出大招:建立倒逼机制,打出组合拳

北京正式搬出北京,11月15日起40万人东迁(图文详解政策)

【原创】抓住进口博览会宝贵契机,跨越维度赢得世界

【原创】长三角经济走廊大设想:寻找G60科创走廊之后的下一个发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