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未来的“中央公园”——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设想
来源:华略创智(ID:uit_shanghai)
华小略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和长三角各个城市都在结合自身禀赋和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
崇明作为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何借力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进一步发挥自身潜力,彰显世界级生态岛的影响力和对生态人文价值的引领效应?
6月29日,崇明一届区委七次全会,提出要把崇明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央公园”。这是长三角地区首次提出建设“中央公园”,引起各方热议。那么,什么是“中央公园”?建设“中央公园”于崇明、于上海甚至长三角意味着什么?如何建设一流的“中央公园”?
01
国际上的“中央公园”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起源于欧洲的公园运动。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全欧,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Public Park)。
19世纪初,美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开始出现各种城市病症状;19世纪中叶,针对集中城市化带来的严重环境健康问题,纽约前瞻性提出了城市规划理念,纽约中央公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全球城市公园的典范。
纽约中央公园面积为5000亩,占150个街区,小森林、庭院、露天剧场、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等应有尽有。这是现代景观的开端,据中国著名建筑师王其亨分析,这也是美洲借鉴中国“自然风景”园林理念的第一个英中式公园。
如今,纽约中央公园已于2017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中央公园对人类文明发展能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凝聚了英国独特皇室文化精髓的伦敦海德公园,十八世纪前所处区域曾是英王的狩鹿场。
伦敦海德公园
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首次在这里举办伦敦国际博览会,随后的海德公园才逐渐成为英国民众和全世界游客心目中的圣地、伦敦最重要的政治集会和民众的活动场所,也是伦敦地标性政务和商务核心区,全球闻名的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国会大厦还有大本钟都在外围布局。
东京新宿御苑同样是由皇家庭院改造而成的世界著名中央公园,是东京最大日式庭园和法式庭园相结合的公园,横跨东京都新宿区与涩谷区,面积约58公顷,最初为1590年德川家康进入江户城时授予家臣内藤家的宅地,现是东京极负盛名的CBD中央公园。
19世纪60年代,侨居中国的西方人士最先在沿海开埠城市建造公园,将西方的造园艺术和公园设计理念引入中国,较为著名的公园有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等。这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开端。
总体上中央公园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通常在城市核心地段营造“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大型空间,具有生态功能、空间景观功能、文化提升等功能,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群体提供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科普教育服务,以及互动交流平台。
中央公园的服务效应,主要体现在服务覆盖率、交通可达性以及服务人口密度等指标上。
一般而言,中央公园周边用地功能布局通常较为灵活,互动性高,与城市功能设施互补互利;并且世界著名的中央公园周边,无一不是高端住宅聚集,宜居价值和投资价值双赢的圣地。
在空间使用上,中央公园通常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服务覆盖范围广,周边路网密度高,交通可达性好。
而相比于以往城市的中央公园,将岛屿打造成区域“中央公园”也将是世界首创。
02
长三角打造中央公园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保障能力,打造绿色生态长三角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快速减少、建设用地迅猛扩张、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36153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7.1%,高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15%的水平。
长三角的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空间,使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湿地破坏严重,内陆约半数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III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城市土壤复合污染加剧。
而且,对水文、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产生重大影响,造成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损害,区域碳收支平衡格局被打破,长三角空间景观功能破坏。
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符合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等要求,能够增加长三角生态空间面积,提升生态功能和保障能力,为建设绿色生态长三角作出独特贡献。
(二)有助于增强为长三角各类人群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长三角人口流动
长三角地区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2017年达到16.08%,是我国最大的人口聚集地。
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长三角区域内部人口流动活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则表明,长三角区域内人口流动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分片集聚”特征,区域间的人口联系主要通过中心城市来建立联系。
2000年以来,上海的人口集聚力显著增强,同时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开始成为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次级集聚中心,长三角二三线城市开始崛起,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强,长三角各城市间人口联系强度不断加强。
以上海为中枢,辐射周边地区建立中央公园,将为上海及长三角城市人群提供集中休憩、娱乐、交流和展示等功能的场地。
(三)有助于提升长三角旅游服务能力,共同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旅游最活跃的客源地和目的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旅游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度旅游集团20强长三角地区共计12个。
近年来,苏浙皖沪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以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为目标,在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推广联动、旅游客源互送、公共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务实的合作。
三省一市还将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完成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
在此背景下,以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为契机,共同推进环杭州湾、环太湖、环西湖、环淀山湖和环巢湖等五大旅游圈的建设;共同推动苏浙合作建设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合浙江高品质建设长三角幸福美丽大花园;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势在必行。
03
崇明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的独特优势
(一)区位优势
崇明岛素来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美誉,在整个长江流域跟沿海大通道看,长三角正好是一个C型,而崇明地处长江生态廊道与沿海大通道交汇的重要节点,正好位于C位的中枢。
崇明岛对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的绿色发展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将推动崇明真正站到长三角的“C位”,将显著增强崇明对长三角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二)空间优势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占上海陆域面积近五分之一(总面积249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413平方公里)。
《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规定,崇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265平方公里,开发强度控制线约为10.6%,远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水平。
到2035年,崇明生态空间面积将达到1618.58平方公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面积的0.7%。崇明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具有空间上的优势。
(三)毗邻优势
从整个长三角来看,崇明岛独而不孤。
一方面,崇明作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毗邻繁华的都市区域,是上海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南通新机场加快落地,北沿江高铁加速推进,城际铁路、快速通道、地铁、高速、跨江通道、隧桥加速规划建设,崇明与上海、江苏的一小时交通圈将涵盖南通、启东、太仓、常熟、张家港、昆山、无锡、常州、苏州等近10个城市,通达性将大大提升。
(四)生态优势
崇明岛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中央确定的长江经济带的“共抓生态大保护”和“共抓生态大开发”的关键示范区。
崇明本岛湿地与农田生态系统占比均超30%,环境质量明显优于上海市和长三角平均水平,2018年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到86.3%(上海、浙江、江苏、安徽AQI分别为81.1%、85.3%、67.9%和71%)。
另外,崇明岛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拥有华东最大平原人工森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全岛森林覆盖率达26%左右),全国最大藏红花人工种植地—崇明庙镇,以及东亚最大的候鸟保护区—东滩湿地。这为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生物资源基础。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上海发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针对“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圈内生态示范区域的建设进程”开展的国际评估。
报告的主要结论为:崇明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反映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理念;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探索区域转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将把崇明生态岛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编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教材。
04
崇明打造中央公园的目标定位
初步考虑,崇明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建议突出三大目标:长三角的城市客厅、国家级的生态公园、世界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长三角的城市客厅
面向长三角人群生态空间共享需求,突出“以人为本”,不仅满足长三角游人休闲娱乐的需求,也为长三角各省文化、国际大都市文化,以及区域特色文化的展示提供平台,充分展现长三角整体情况及其各区域特点特色。
通过聚会秀场等功能,为长三角地区老中青各年龄层次人群、各行业人士、不同文化背景等的各类人群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各类行业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为高端商务人士提供商务中心服务,从而打造长三角城景共荣、多元融合的城市开放客厅。
(二)国家级的生态公园
发扬“天人合一”理念,以自然资源保护培育、拓展长三角地区生态空间、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用展示推广高端生态科技为目标,打造国家级的生态公园。
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技术,充分应用和展示环境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先进生态科技,引入现代景观技术打造公园独特景观。利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推动打造海上花岛和植物培育保育基地。
同步建设古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生态街等,进一步结合上海低碳试点示范区的建设,为消费者传播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理念,使公园成为现代生态科技示范区。
(三)世界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秉承长三角区域的山水意境、人文雅韵,上海的国际时尚、崇明的海岛特色。
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田园宜居、体育运动、文化艺术、观光旅游、高端养老等主导方向,加快建设生态健康智能的服务、运动、道路等基础设施。
着力营造中国特色、江南文化、海派风情、生态自然等相结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长三角的一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的休憩空间。
对标国际一流中央公园、世界遗产的规模等级,打造集度假、养生、观光、运动和休闲等为一体、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05
崇明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的具体建议
崇明打造长三角中央公园,建议做好五篇文章:
(一)主题旅游文章
一是打造本岛重要的主题旅游活动。借助筹办中国花博会、环崇明岛自行车体育赛事、上海崇明森林旅游节等重要主题活动,定期加大宣传力度并举办相关论坛等交流活动,发挥好交流平台功能,届时吸引更多人来公园旅游,并参与本岛重要主题活动。
二是打造专业型、考察型旅游主题。利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公园、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打造天然博物馆等国家级、国际型展览馆,定期主办相关专题展览。
联合国内专业团队制作候鸟迁徙、中华鲟保育、藏红花草药种植和加工等相关宣传片,为兴趣爱好者发放参观指导手册,引导游客前来考察参观。
三是打造生态科技主题旅游。联合国内外知名生态科技研发机构或团队,定期主办高端生态科技产品展示会或发布会,利用科技馆、展览馆或在户外举办生态科技应用展示活动,吸引长三角游客来崇,打造高端生态科技展示基地、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四是打造健康养生主题旅游。立足崇明良好的生态自然基础,依托崇明岛藏红花人工种植地,设计打造一批高端健康养生基地。利用上海(崇明)养生野菜节等活动,吸引中医药爱好者、国内外高端养生消费者及老年人来崇明旅游居住。
(二)特色景观文章
一是凸显“崇明特色”的设计理念。融合江南韵味、中国元素、海岛特色,体现海派风情、崇明风貌,精心提炼融合,形成独具辨识度的“崇明特色”。
二是遵循“四季有景”的造园规则。通过艺术化的林相改造和配植手段,匠刻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致风景,结合主题创意、造型丰富的休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让人们体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人间四季好时节。
三是巧妙运用现代景观高技术。合理引进和采用风能树、光轨技术、荧光步道等现代景观材料和技术,综合运用环境友好型的声、光、电技术构建水景喷泉艺术景观、舞台广场等现代主题景观,紧跟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
(三)重点功能文章
一是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和提升长三角生态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崇明岛丰富的水系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修复,通过建造人工森林、天然草坪、生态湖区等,加强湿地滩涂的生态保育,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鸟类、水生生物等物种保护和观赏区,合力打造长三角的“绿屏”“绿肺”“绿肾”,建设成为长三角幸福大花园的核心区域。
二是提供商务休闲娱乐一体化服务功能。
通过建设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观景平台、剧院、露天剧场等各种设施,提供一体化休闲公共服务;通过建立高端商务中心、创业小镇等,面向长三角地区面向国际,为各类商务人士、创业人员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
打造千灯长明的照明景观,结合崇明生态大道工程建造自行车道、园区漫步道、天桥无障碍立体交通等为一体的生态健康交通体系,提供主题性观光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康养商务等各类综合服务,联合共建长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圈。
三是应用展示推介生态科技功能。
结合将崇明岛打造成为智慧能源岛、生态零碳岛和100%可再生能源综合示范岛的目标理念,运用智慧能源技术构建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体系,建造微网智能管理的低碳绿色节能建筑,建立多能源智慧协同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和示范应用基地。
采用MBR生物膜、生物速分等先进水处理技术,全面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技术,建造贯穿整个崇明的雨水花园。
对产生的固废综合处理利用率达100%。采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海洋科技技术,建造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海洋固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应用生态循环有机农业技术,建立苗木培育、物种保育等示范基地,示范并宣传现代都市农业。
(四)品牌活动文章
一是注重举办高端会展品牌活动。积极协助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APEC会议等长三角区域的国际大型重要活动,筹划相关高端论坛;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专业机构等,举办生态前沿科技、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生活类展览。
二是积极筹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推进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以体育训练基地为依托,积极申请上海体育中心的建设,争取申办更多国际高端体育赛事。
利用各类运动场地,承接长三角地区各类大型运动赛事。引进开发“中央公园运动季”等更多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
三是打造精品文艺汇演活动品牌。邀请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国内外知名乐团,以及知名艺术歌唱家来公园演出,为游客提供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的免费文艺演出;邀请国内外著名流行音乐歌手举办音乐会等露天演出,丰富游客旅游文化体验,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
四是打造并升级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对崇明春季、金秋美食节、崇明海棠文化节、传统崇明山歌比赛等区域性文化品牌活动、“好一朵茉莉花”等“上海文化”品牌(2019年“丝路国民品牌”打造的民族品牌之一),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投入力度,提升活动能级和影响力。
如将崇明美食节升级为环球美食节,将崇明山歌比赛拓展为长三角区域的歌舞比赛等,丰富文化活动品牌内涵,为游客不断提供更多选择和惊喜。
(五)设施通达文章
一是打造联通长三角、联通世界的节点。利用上海选址南通建立第三机场的契机,以崇明为枢纽,推动建设机场连接高速,实现南通机场与浦东机场连接。
利用北沿江铁路—沪崇启铁路、沪通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沪崇线,以及G40沪陕高速、轨交崇明线等建设契机,规划建设铁路、高速及轨交等交通枢纽,实现与周边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系。
二是提升交通系统便利性和通勤效率。通过疏导道路、控制车辆、查询车辆的出行信息和出行行为,以及通过收取“拥堵费”等手段,提升崇明岛及中央公园周边综合交通枢纽集聚疏解各类交通流线的功能。
提升交通枢纽的能级,同步改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强组织和管理,提升交通快捷便利性。围绕崇明岛着力打造“半小时高铁圈”“一小时高速圈”,打造畅通、及时可达的交通网络系统,进一步提升通勤效率。
三是优化线路车次,提升旅游交通标识牌档次和品位。优化长三角各地至崇明的车次,力争开通“旅游直通车”,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崇明。
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发展理念,抓住各类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契机,多点发力、多维推动、多元发展,实现崇明与长三角、长三角与中央公园景区无缝衔接,崇明与中央公园以及公园景区内“毛细血管”互联互通,以交通大建设助推旅游大发展。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中国首次拒签后100年: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改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