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上海神同步:京沪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解读

华小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华小略

来源:华略创智(ID:uit_shanghai)


华小略说

在中国的基本国情下,制造业永远比服务业重要,制造业是皮,服务业是毛。但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来,随着外资进入中国的服务业领域,服务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事实上,服务业将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范围更广、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投入品。今天华小略就和大家聊聊北京、上海关于服务业的那些事儿。

01

两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中心城市的创新探索


越开放,越强壮。这是我国制造业数十年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结论,这对于现代服务业开放是一个重要参考。

向外看,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服务贸易是一个“潜力板块”。过去几年,全球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可以预期,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

向内看,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增长迅猛,供给却有些跟不上。虽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过半,但总体还处在较低发展水平,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重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低。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服务业的升级,对于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最大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也都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

2019年上半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12590.5亿元、增长6.5%,占GDP的82.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1%。

2019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11673.2亿元、增长9.1%,占GDP的71.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7.0%(同期上海一产和二产增加值均出现负增长)。

无论是从服务业的体量、增速、结构还是贡献来看,京沪两地都高度相似。抓住恰当时机扩大服务业开放,既是京沪行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京沪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北京是全国最早、也是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

2015年5月5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北京市开展为期3年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17年6月25日,国务院又批复《深化改革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决定进一步深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19年1月31日,国务院再次批复《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同意在北京市继续开展和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市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实现了“试点三连”。

尽管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开放步伐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也显著加大了力度。

除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外,自贸试验区也在同步加快探索服务领域的开放,其中上海、海南等地在金融、科研、旅游等领域已经先行先试,积累了对外资开放的一些经验,并且这些自贸试验区和综合试点的经验还在加速向全国推广。

2019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七届圆桌峰会的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时表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全面放开外资准入,在服务业领域也将逐步扩大开放。

商务部的专家表示,要探索制定全国服务业开放的系统性方案,促进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9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七届圆桌峰会的跨国公司负责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沪两地的服务业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速。2019年8月13日,上海市发布《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若干措施》(简称《上海措施》),共包括七大板块40项具体措施。

两天后的8月15日,北京市发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科技、互联网信息、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和专业服务等8个开放改革领域,制定了8个专项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出190项开放创新举措。

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京沪两地实现了“神同步”。


2019年8月13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服务业新一轮扩大开放措施。


2019年8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02

服务国家战略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举措


京沪两地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举措的基本出发点,都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由于《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体系庞大,且尚未全文公布,因此我们选择《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简称《北京方案》)进行比较解读。

把《北京方案》和《上海措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京沪两地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思路。


一是都聚焦各自战略定位。北京聚焦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以及金融管理中心功能,谋划“4+1”领域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举措。

上海聚焦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 谋划4个领域的服务业扩大开放举措(经济中心是一个综合中心概念)。这其中两地也有不少交集,比如都涉及到科创、金融等方面的开放举措。

二是都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和上海是代表中国大陆参加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的两个样本城市,权重分别占45%和55%。

在京沪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中,中国大陆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在46位,较上一年度大幅提升了32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成为全球“十个改进最为显著的经济体”之一。


“北京通”与“随申办”政府服务移动平台。


三是都聚焦促进消费升级。消费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北京和上海都注重在开放中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拉动产业升级。

有区别的思路在两个方面:

一是战略定位的区别。北京“四个中心” 的战略定位,在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方面有自身的开放特色;上海“五个中心” 的战略定位,在贸易、航运方面有自身的开放特色。

二是发展侧重的区别。北京还侧重构筑京津冀服务业协同开放新格局和打造城市副中心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先导区,上海则侧重打造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03

京沪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上的“连连看”与“来找茬”


如果从项目的深度进行比较,京沪两地的举措中,既有已经推广的,又有如出一辙的,也有大体相同的,还有各具特色的。以《上海措施》为参照,与《北京方案》的“连连看”与“来找茬”的比较情况如下:

“连连看”


一是已经推广、普遍适用的举措有2条:

1. 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享有国民待遇,各相关部门按照与内资一致的条件和程序,审核外商投资企业的许可证及相关资质申请。这是《外商投资法》的要求。

2. 不断完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加大对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支持力度,探索扩大离境退税标的物范围;争取放宽退税代理机构资质条件,提高退税代理服务水平。

这是《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中的重点工作。


离境退税商店


二是如出一辙、基本类似的举措有10条:

1. 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京沪两地作为超大城市,都更加注重吸引外资,都将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的门槛降低到2亿美元,都取消了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已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要求。

可以预见,京沪两地的“虹吸效应”将会增强,进一步加大对于外资的吸引力。

2. 进一步丰富文化演出行业市场主体。京沪两地都稳妥放开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积蓄动能。

3. 推进旅游服务业对外开放。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在京沪两地探索允许设立的外商独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赴台湾地区除外),将进一步挖掘出境游消费潜力。

4. 推动出版业对外开放。京沪作为中国两大文化出版业重镇,都探索在特定区域允许外商投资音像制品制作业务(限中外合作,中方掌握经营主导权和内容终审权),既是扩大产业开放的举措,也是彰显文化自信的表现。

5. 加快推进医疗旅游服务业发展。京沪是中国大陆医疗资源最集中、医疗水平最发达的城市,对于境外人员就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北京提出探索建立来华就医签证制度,上海提出探索建立完善来沪就医清单管理机制,都为境外人员来华就医提供出入境便利。

6. 探索开展“两头在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试点。京沪是我国最大的两个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都超过了1亿人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开通,上海则是“大飞机”研发制造基地,航空维修市场巨大。同时“航空发动机再制造业务”是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之一,目前在上海青浦综合保税区已开展5年。

因此,京沪都探索支持飞机维修企业承揽境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修理业务,支持企业扩大国际航空器材维修市场份额;支持设立外商独资飞机维修企业。


东航—普惠民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


7. 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京沪都依托航空枢纽优势,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航权对等开放,提高机场航班密度,合理释放有利于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的货机航班时刻。

8. 推进金融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根据今年发布的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上海和北京位居中国大陆前两位,也都位居全球前十。

京沪都探索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资格,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范围扩大至境内外机构发起设立的投资管理机构,加快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前50名单


9. 促进知识产权价值转化。京沪作为中国大陆科研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每年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都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即如何“把纸变钱”和“把钱变纸”。

因此京沪都探索激励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开发、登记和利用,探索推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扶持科技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为科技中心建设增强活力。

10. 进一步探索密切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内地(大陆)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台地区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的方式与机制。京沪作为中国大陆吸引外资最多的两个城市,同时也是中资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离港码头”,对于海外律师事务所存在大量的需求。

因此京沪都降低了聘请外籍律师的门槛,在国内律师事务所聘请外籍律师担任外国法律顾问试点中,适当降低参与试点的外籍律师在中国境外从事律师职业不少于3年的资质要求。

“来找茬”


一是大体相同、各有侧重的举措有9条:

1. 推动艺术品拍卖市场健康规范发展。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巨大,京沪作为文化创作生产和交流交易的重镇,都高度重视市场建设。

北京注重海外回流文物交易市场建设;上海探索允许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范围限定为在境外征集到的、1949年以后去世的非中国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

2. 打造具有全球市场重要话语权的国际会展之都。京沪两地都是会展重镇,都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展会。

北京侧重精简国际展览品检疫审批流程,依法允许展会展品提前备案;上海探索允许境外机构试点独立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推动会展服务向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3. 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京沪都注重利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来发展服务贸易。

北京强调将单一窗口功能覆盖至加工贸易保税、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领域;上海探索拓展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功能。

4. 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京沪同作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都力争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更进一步。

北京着力支持开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探索通过跨境电商模式进口部分医药产品;上海探索支持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发展,允许零售出口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方式办理报关手续。

5.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京沪两地作为知识产权生产、交易的重镇,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注重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上海探索完善财税等相关政策,加大对跨国公司转让至境内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6. 优化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北京注重扩大电信业开放,在特定区域取消存储转发类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仅限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

上海注重加强通信业对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范等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

7. 探索建立生物医药便捷通关常态工作机制。京沪作为中国大陆生物医药产业重镇,不少企业都面临材料通关难的共性问题。北京提出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暂时进口的非必检的研发测试车辆,根据测试需要,允许暂时进口期限延长至2年;

上海提出采用综合评估方式分类管理,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用生物材料的涉证通关问题,提升生物材料的通关便利化水平。

8.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又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京沪作为金融重镇,也将绿色金融放在重要位置。

北京注重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开展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支持境外投资者依法合规参与绿色金融活动,支持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上海侧重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引导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

9. 为跨境贸易提供人民币融资服务。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也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北京提出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以人民币参与境内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交易,支持个人薪酬、赡家款等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提出支持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服务体系。

二是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举措有19条:

《上海措施》中剩余的19条,与《北京方案》各具特色,京沪的不少举措创新成色十足。

以北京为例。比如,上海自贸区首创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允许上海市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样品;

而北京则更进一步,允许北京市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京津冀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医疗器械,助推“注册+生产”跨区域产业链发展。北京这一举措,让长三角的不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羡慕不已。

再比如,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得益于管理中心的定位,开放力度相对更大,特别是明确构建多点支撑、功能完善的金融开放空间格局。

包括西城区着力强化国家金融管理和服务功能,海淀区着力强化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功能,东城区和朝阳区着力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着力打造新兴金融功能区,石景山区加快建设国家级金融产业示范区,房山区打造金融安全小镇和基金小镇,顺义区着力发展产业金融和离岸金融。

上海各区看到这么细致的定位,能不羡慕?

上海也有“硬核创新”。比如,上海提出对信用记录良好、追溯体系完善、申报批次较多的进口产品CCC免办企业施行便捷通道举措。自7月8日开通,首批16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走了便捷通道,获发免办证明778张,免办证明的量占同期本市3C免办业务量的30%,获值达到2200万元。

再比如,上海提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的连锁企业试点实施全市“一照多址”,提升贸易功能突出的地区总部开设连锁店的便利化程度。“一照多址”新政有三个亮点:

一是将分支机构设立登记简化为经营场所备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的连锁企业在母体法定住所之外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可自主选择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时间,提升了连锁企业网点扩张的速度。

二是在操作流程上简化了申请材料和流程。企业申请分支机构营业执照,需要向登记机关提交包括登记申请书在内的6份文件。

而新政则把经营场所备案所需材料简化为备案申请书、备案场所合法使用证明、营业执照复印件3份。在申请材料减半的同时,新政也在办理时间上提速增效,提供了当场办结的“绿色通报”服务。

三是在适用范围上,新政强调了“全市”两字,突破了现有“一照多址”政策局限于母体所在行政区划的限制。即允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连锁企业在全市所有的分支机构均可依申请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此举可大大节省企业商务成本,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城市营商环境。


外资连锁超市奥乐齐中国首店于2019年6月7日在上海开业,分别位于上海静安和古美商圈。


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既是促进国内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既是当前国内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对外开放对中国现代服务业而言,是一场恰逢其时的“成长礼”。

京沪两地是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两个缩影,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进一步扩大开放。只要监管跟上,应对得当,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将在开放中迎来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从物流通道到经济跑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全析

【原创】长三角未来的“中央公园”——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设想

【原创】从“垃圾分类”细节,看上海骨子里的精致品格

【原创】中国首次拒签后100年:什么改变了我们,我们改变了什么

【荐文】最新中国城市GDP百强榜:你的家乡排第几?(附完整榜单)

【荐文】周其仁:建设全球枢纽港,上海应该向迪拜学什么?

【荐文】从历史到现实:中美贸易战中的“香港支点”

【荐文】八大制度创新抢先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落地临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