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行政区域大调整,中国经济版图迎来新一轮巨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旺角黄汉城 Author 黄汉城团队
靴子终于落地了。
就在刚刚,官方宣布杭州市行政区划大调整:
上城区与江干区合并、下城区和拱墅区合并、余杭区一分为二、钱塘新区从功能区上升为行政区。
这是近十年来罕见的一幕。
20多年前,上海成立浦东新区,昔日的西伯利亚一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地带。
15年前,广州设立南沙区,海量投资从天而降,将这里打造成国际最大的航运中心之一。
行政区划的每一次调整,往往都会改变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杭州一口气调整好几个行政区,那迸发出来的能量更不可想象。
当前,中国前十大城市正处于剧烈的大变革中。
上海对标东京在膨胀,广深对标大旧金山在拆墙,成渝在借亚欧大陆桥打造成“沿海”门户城市,天津和南京的排序换位……
杭州的动作,对于中国的经济格局又意味着什么?
杭州的大变革,其实早有迹象可寻。
2019年发布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提高中心城市统筹资源配置能力,有序稳妥推动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浙江省要推动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是指杭州又会是谁呢?
伏笔早已埋下。
当地为此酝酿了很久,调研了很久。从去年开始,关于杭州区划调整的内部文件我就看到不少于三份。但它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
可见上下之间,都极为慎重。
没办法,谁叫这是杭州啊。虽然在经济上,杭州的体量还差广州一万亿元,经济影响力尚未比肩一线城市。但是从更深层级的角度来看,杭州的份量一点也比广州弱。理由,大家都懂。
今天,它终于官宣了。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杭州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可以总结为:
撤销杭州上城区和江干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上城区;撤销杭州市下城区和拱墅区,设立新的杭州市拱墅区;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西面设立新的余杭区,东面设立新的临平区;钱塘新区由经济功能区变成行政区,设立杭州市钱塘区。
调整后,杭州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体建制数不变。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首先,是关于上城区和江干区,下城区和拱墅区的合并。
上城区、下城区是杭州的老城区,也是沉淀了杭州历史遗产最多的地方。
不过,这两个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面积太小了。上城区26平方公里、下城区29平方公里。
经过多年发展,两区开发已近饱和,空间矛盾非常突出,难以满足上城区、下城区经济持续增长的需求。
所以,上城区与江干区、下城区与拱墅区合并,理论上是可行也是必要的。放在特大城市管理中,主城区合并有不少先例可循。
2005年,广州东山区(16平方公里)并入越秀区。
2010年,北京的宣武区(19平方公里)并入西城区,崇文区(16平方公里)并入东城区。
2015年,上海闸北区(29平方公里)并入静安区。
现在,经过分分合合,北上广等城市已经很少有20多平方公里的下辖区了。广州面积最小的越秀区33.8平方公里,第二小的荔湾区有59.1平方公里。北京面积最小的东城区41.82平方公里。
上城区与江干区、下城区与拱墅区合并后,有利于各区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用在最见成效的地方上,让杭州的市中心跑得更快。
出于对GDP的追求,区与区之间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内耗,分散了原本就不多的财政收入。
2019年,上城、下城、江干、拱墅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只有85亿元、97亿元、104亿元、91亿元,明显少于其他几个主城区,更别提跟最强的余杭区(391亿元)比较了。
但是合并之后,新的上城区就有189亿元,新的拱墅区为188亿元,直接追平并赶超西湖区的150亿元,滨江区的176亿元,有利于这两个中心城区更好地统筹利用财力、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可以为杭州追赶武汉、进一步甩开南京和天津卸掉更多的体制机制上的包袱。
此外,过细的行政划分通常会对市中心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为每个行政区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有可能会导致交界的地方功能衔接错位。
小区并成大区,有利于加强中心城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让未来杭州的主中心更上档次,更像一线城市。
关于“钱塘区”。
钱塘新区是在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经济功能区。
所以它并不像行政区那样,有人大、政协完整的五套班子,主要是由党工委、管委会来进行管理。
按照以往的经验,钱塘新区要升级为行政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毕竟,钱塘新区2019年4月才挂牌成立,至今也不过两年。
而深圳的坪山、光明、龙华等地,从功能区到行政区一般都有五到十年的周期。像经济最为发达,最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龙华,从功能区变成行政区就花费了6年时间。
这次,杭州这么快就能把钱塘新区上升为独立的行政区,算是突破常规。可见杭州的能耐之大。
或许它也可以反过来讲,杭州得到的厚爱有多深。
对整个浙江来说,钱塘变为行政区无疑是一大利好。
要知道,这里尚未充分开发,还有较多的土地利用空间,是杭州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平台。但是原钱塘新区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横跨江干和萧山两个行政区。
一般来讲,各区之间以竞争为主,多多少少都有点地方主义。由于体制壁垒的存在,无形之中也会阻碍区域内的资源合理流动。
设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后,有利于钱塘加快打造成为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进而成为杭州与武汉、成都等制造业强市竞争的一大宝地。
关于余杭区一分为二,设立新的余杭区、临平区。
行政区拆分一般发生在城市化率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余杭当属其中。自从当年阿里落地后,余杭便踏上青云一路腾飞,去年生产总值飙至3051亿元,排名全市第一。
不过,余杭内部发展相当不平衡。
西边有马云爸爸,有独当一面的未来科技城,还有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之江实验室等一批高大上机构企业。东边作为区政府所在的临平,则要逊色得多。
按照规划,到2022年西边未来科技城有4条地铁,而东边临平目前只有孤零零1条地铁。
从现有架构就可以看出,余杭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分裂的,相隔甚远。
作为一个1228平方公里的庞大大物,余杭区东西跨度达60公里之长,或许“分家”对两边都好。
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曾经说过:
由于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功能分工已经不相匹配,杭州在调动区的积极性,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上存在缺陷;杭州各区,小的很小,大的过大,不利于区一级管理权限设定的公平性。
此外,国内许多大城市实行了郊县全部改区的区划调整,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作用,杭州有些落后。
杭州调整行政区划确实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我眼里,杭州如果再不改确实可能就晚了——
与数字经济的狂飙突进不同,杭州的制造业呈现出的是一幅嗷嗷待哺的景象。
第一工业投资力度不足。投资作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各个城市都加足了马力,唯独杭州踩了刹车。
2013年,杭州的工业投资尚有910亿元,至2017年减少到861亿元,不及其他省会城市南京、武汉的一半。就算是与省内其他小兄弟相比,也是大为落后。
2013-2018年六年间,杭州工业投资总共为5263亿元,分别比宁波、绍兴和嘉兴少2740亿元,1972亿元,1012亿元。
2013-2017年,杭州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步步下滑,从原先就很低的21%,进一步锐减到15%。同期南京、武汉保持29%、31%的水平。
尽管作为一个省会城市,“退二进三”是大趋势。但是与南京武汉相比,杭州的工业投资占比低得令人匪夷所思。
第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萎缩。2011至2018年,杭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从130家减至120家;中型企业数量从809家减至617家;小微先增后减,从4929家变成了4694家。
八年时间,杭州消失了4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反观同时期的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3.96万家增加到4.15万家。
第三工业用地供应不足。2015-2018年,杭州市区工矿仓储用地供应计划占比全部供应用地,从26%逐年降至12%。2019年有所提升,但比4年前仍少了7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杭州对工业厚此薄彼,过去十年间一直在“去制造业化”。它之所以能成为互联网之都,是以减少工业发展为代价所换取的。
这也导致了杭州的工业增速明显放缓。
2012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还有10.9%。2019年已下滑至5.1%,与数字经济15.1%的增速相比甚为暗淡。
虽然数字经济这个引擎,让杭州的第三产业一路腾飞,但缺乏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杭州犹如瘸了一条腿。
据《杭州日报》报道,2010年,杭州工业增加值比成都和武汉均高出 500 亿元左右,但到 2018 年,杭州市工业增加值分别比成都和武汉少了 1500 亿元和 900 亿元左右。制造业的“疲软”,直接导致了杭州的GDP被这两个城市反超。
如果再不重视工业,真不排除以后杭州会被紧跟其后的南京超越。
要知道,这两年的南京可是突飞猛进,虎视眈眈,发展势头十分凶猛,已经打败天津跻身了全国前十大城市。
因此,杭州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就是要让资源的流动更加合理便捷,拆掉更多无形的墙,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杭州应该意识到了去工业化的问题。
所以,早前杭州隆重召开“新制造业计划”动员大会,提出要带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个引擎一起转”。计划到2025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速10%……
有机构曾发现,从1949年5月杭州解放到2003年,杭州的城市定位及发展目标共经历了六次变化。在旅游城市、工业城市等定位中来回折腾。
如今,这座全国最折腾的城市,终于下定了决心再次发展工业。
杭州,不得不急啊!
中国前十大城市,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
———— e n d ————
【原创】突破海的束缚——为什么成渝双城与中欧班列能互相成就?【原创】从温州到世界,一个三线城市的商业传奇【原创】后发地区致胜:在资源整合和品牌重塑中实现位势转变——以上海金山区为例【动态】春诵夏弦,奋楫笃行——华略智库3月刊
【荐读】《纽约时报》上中国VS美国的大辩论,我们看到了什么
【荐读】长三角“第二城”,为什么总在换?
【荐读】万亿城市工业图谱:制造业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