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城市的创新,为什么普遍出现在“腰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战争 Author 孙不熟



作者:孙不熟来源: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

城市的头部”往往各类成本太高,城市的“脚步”通常无法满足人才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城市“腰部”往往成为了当今产业发力的核心枢纽部位,科技创新“野蛮生长”的地方。

“很多颠覆性的创新,都是从边缘地带产生的。”

这是《失控》作者凯文·凯利的一句名言。

凯文·凯利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比如颠覆帆船行业的,不是任何一家帆船巨头,而是当时还很不起眼的一家蒸汽船公司。

再比如,IBM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但微软的出现,让IBM失去了全球巨人的地位。微软是干啥的?压根就不是IBM的同行,它是做软件的。但微软的Windows让个人电脑大大普及,从而颠覆了整个计算机行业。

而动摇微软江湖地位的, 不是任何一家软件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谷歌的出现,让搜索引擎大大普及,软件公司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

以上是企业创新的例子,而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样很多创新来自学科之间的边缘与交叉领域,比如近年来很火的生物化学、纳米科学、人工智能等,其实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从诺贝尔奖的历史来看,最近25年前沿交叉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1%),甚至有不少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物理学家。

“边缘创新”、“交叉创新”理论如果运用到城市发展的研究中,似乎也同样成立。

很多伟大的城市就处在地理上的“交叉处”,有的处在高山和平原的边缘结合部,成都就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北京位于太行山、燕山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也有的处在江河交界处,比如广州、武汉、重庆。还有的处在陆海交界处,比如纽约、香港、上海、深圳、东京。

4月7日,孙不熟做客中山大学“问数湾区”论坛


有趣的是,很多大城市的创新聚落,最初也往往出现在城乡交界处,而非城市的中央商务区。

最典型的例子是硅谷,这个区域的大城市无疑是旧金山,但硅谷的大科技公司,几乎没有一个是从旧金山市区冒出来的,绝大部分出现在距离旧金山市区20到50公里的小镇上,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城乡结合部”。

在咱们国内,北京的科创中心中关村,既不在最核心的东西城,也不在高大上的朝阳CBD,而是位于城市西北角的城乡结合部。以前在五道口,现在搬到了西二旗,一个叫做后厂村路的地方。

广州互联网行业的发源地当推科韵路,但这条马路在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的90年代,就属于天河东郊的城乡结合部,网易创始人丁磊当时在广州创业时,还住过一段时间的城中村。

深圳的科技公司大多发源于南山科技园、粤海街道那一带,但这个街道在20年多前,也是典型的郊区,因为当时深圳的中心是罗湖与福田。据说任正非当年在南山区创业,也住过一段时间的城中村。

不仅如此,上海、杭州、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创新聚落,最初也都出现在城乡结合部区域。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创新聚落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一种“共性”,那就是距离核心区10到30公里的区间,而且周边往往有一两所大学。硅谷孕育于斯坦福大学,中关村依托于清华北大,科韵路靠近华南理工,南山科技园旁边是深圳大学。

如果说CBD属于城市的“头部”,远郊区域属于“脚步”,那么这种城乡结合部就属于城市的“腰部”。

所以,大城市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腰部”,不要只盯着“头部”。大城市的“腰部”是个神奇地带,如果培育得好,会冒出一些非比寻常的创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的理解是,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浑也无鱼,半清半浊的灰度空间才是生命之源,所以创新往往出现在大城市的“腰部”,而不是水至清的“头部”,也不是水至浑的“脚部”。


以上是我勾勒的一个城市空间模型,因为不同的行业对空间的需求不一样,所以高大上的“头部区域”更适合服务业的生存,半清半浊的“腰部区域”更容易孕育科技创新,而偏远的“脚部区域”更容易发展制造业。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华略创始人任新建: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把握好八个关键点
【原创】突破海的束缚——为什么成渝双城与中欧班列能互相成就?【原创】从温州到世界,一个三线城市的商业传奇【原创】后发地区致胜:在资源整合和品牌重塑中实现位势转变——以上海金山区为例【荐读】千亿造芯泡沫反思:不存在的“弯道超车”
【荐读】中美贸易战三年来的得失复盘
【荐读】杭州行政区域大调整,中国经济版图迎来新一轮巨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