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一体化中的“镜像城市”: 东莞能够给嘉兴带来哪些启示?(上)



作者:Margaret、兰红梅(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同为十强地级市,东莞与嘉兴的发展道路有诸多相似。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关键落子,两者各扬所长、夯实基础、因地制宜,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势在冲击“万亿俱乐部”的东莞相比,略显低调的嘉兴要如何在比学赶超中展现新作为?

——华南一城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2460.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2.57平方公里,处于广州和深圳两个超大城市之间,是广深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周边如佛山、惠州等城市高手林立,是岭南水乡的典型代表。


——华东一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650平方公里,处于上海和杭州两个超(特)城市之间,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周边如苏州、宁波等城市高手林立,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


各位看官应该已经猜出来了,这两座城市,前者是有着“世界工厂”之誉的东莞,后者是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嘉兴。


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来看,两座城市犹如一对“镜像城市”,仿佛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只是目前东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嘉兴则显得更为低调。


东莞在大湾区的位置(来源:网络)
    
嘉兴在长三角的位置(来源:网络)

东莞与嘉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都扮演着“不是前锋、胜似前锋”的角色。

所谓“不是前锋”,指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在标志着区域一体化最高水平的同城发展格局中,都没有将这两座城市纳入同城化发展的重点:

大湾区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东莞则定位于深莞惠一体化(深莞惠经济圈);长三角重点推进“沪苏同城化”,嘉兴则定位于浙江省接轨上海桥头堡。

广佛同城化发展重点(来源: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广佛同城化发展历程(来源:作者自制)

所谓“胜似前锋”,指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两座城市都一马当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加强与毗邻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城化发展,并借此推动了自身的加速发展,达到了“1+1﹥2”的效果。

特别是对于东莞而言,其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经历了全球制造业新一轮转移、产业空心化等重大冲击,但是每次都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其中都离不开区域一体化的有力支撑。

那么,东莞与嘉兴,两座“镜像城市”究竟相似在何处?他们是如何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东莞在推进同城化进程中get到哪些重点?对于嘉兴推进一体化有哪些启示?我们就与各位看官细细品来。

“镜像城市”之镜像

东莞与嘉兴的镜像,不仅体现在相对区位上,还体现在地名上——比如,东莞的长安镇和嘉兴的长安镇都是名声在外。除此之外,两座城市还存在六对镜像。

镜像之一:均位于主要交通廊道之上

东莞位于广深主廊道之上,与广州、深圳的物理距离均为80公里左右。

莞位于广深主干道(来源:联科·滨海智造港联结广深港澳区域)

嘉兴位于沪杭主廊道之上,与上海、杭州的物理距离均不到100公里。

嘉兴位于沪杭主干道(来源:网络)


在高铁时代,东莞与嘉兴都进入了超(特)大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都成为各自毗邻的都市圈的“核心内圈”,事实上都同时属于两大都市圈。

东莞属于广深两大都市圈(来源:网络)   嘉兴属于沪杭两大都市圈(来源:网络)


镜像之二:均属于科创走廊重要节点

东莞位于广深科创走廊之上,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东莞以松山湖为核心,成为广深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

广深科创走廊(来源:网络)


嘉兴位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之上,在“一廊九城九区”的空间格局中,嘉兴也成为了G60科创走廊的重要节点。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来源:网络)


巧合的是,两座城市的原始科研资源都不算丰富:东莞仅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两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嘉兴仅有嘉兴学院、嘉兴南湖学院两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但是两座城市也都善于借势借力,先后引进了一批科研机构:东莞引进了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嘉兴引进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

镜像之三:均具有多式联运的良好基础

东莞作为珠三角的沿海城市,拥有麻涌港、新沙港两个国家级港口,2020年东莞港货物吞吐量1.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2万标箱;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拥有广深港高速铁路、广九铁路、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1高3普共四条铁路线,十三五期间中欧班列共发运705列,发送集装箱66703 列;正在推动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项目建设。

东莞拥有打造“路—铁—海—空”多式联运的基础。

东莞港总体布局规划(来源:东莞港总体规划(2020-2035))


嘉兴作为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拥有乍浦港国家级港口,2020年嘉兴港货物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6万标箱;境内公路通车里程8000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7867公里;拥有沪昆高铁、沪杭铁路(沪昆铁路)1高1普共两条铁路线;嘉兴机场项目可研报告正式获批。

根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嘉兴将着力打造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嘉兴市域综合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来源:嘉兴市综合交通规划(2019-2035))


镜像之四:均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东莞是大湾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甚至有“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说法。2020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0.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53.8:45.9。

东莞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来源:作者自制)


嘉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20年嘉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9.5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3:51.9:45.8。

嘉兴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来源:作者自制)


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两座城市也都拥有一批享誉全球的特色产业集群。

东莞拥有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厚街和大岭山的家具产业集群,大朗和常平的毛织产业集群,长安的五金模具产业集群,高埗、厚街、南城的制鞋产业集群以及清溪、石碣、石龙、长安、黄江、寮步等镇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特别是近年来东莞的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发展迅速,汇聚了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企业,2019年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产值达8350亿元,约占全国的66%。

嘉兴拥有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平湖的箱包产业集群和光机电产业集群、桐乡的针织产业集群、嘉兴港区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嘉善木业家具产业集群等,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嘉兴将着力打造世界级现代纺织、国家级新能源、长三角区域级化工新材料和省级汽车制造、智能家居共5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镜像之五:均存在“弱中心”的现象

东莞采取的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市直管镇”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下辖4个街道、28个镇。

东莞的块状经济发达,在全市形成了32个要素完备、自成系统的单元,也形成了“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经济格局,在地理版图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导致城市中心首位度较弱。

东莞行政区划(来源:网络)


嘉兴采取的是全国普遍采用的“市—区—镇”三级行政管理体制,下辖2个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嘉兴的块状经济也非常发达,2021年下辖五市县全部入围中国“百强县”榜单(海宁17位、桐乡25位、平湖43位、嘉善50位、海盐91位),也使得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城市中心首位度不高。

嘉兴行政区划(来源:网络)


镜像之六:均为超大城市的“后花园”

东莞作为岭南水乡的代表,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齐全,是“颜值与才华”并举的高质量后花园城市。

“外在颜值”方面,全市森林覆盖率37.4%,东有银瓶嘴山、东北有依托东江三角洲河网形成的北部水乡、西南有靠珠江口的虎门港湾、中部有松山湖,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之誉;

“内在才华”方面,东莞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的粤剧之乡,拥有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广州、深圳市民周末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东莞生态格局(来源:网络)


嘉兴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自古即是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也兼具山、水、林、田、湖、海要素。

“画境水乡·森林嘉兴”的建设定位更是突出了嘉兴水多树密的特点。

水多体现在嘉兴市东临杭州湾,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京杭运河纵贯境内,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

树密则体现在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7.5%,拥有3个国家5A级、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上海、杭州市民周末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嘉兴市旅游资源分布(来源:网络)


“镜像城市”的区域一体化选择


(一)区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无论是之前的珠三角还是现在的大湾区,本质上都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我们整理了从2003年CEPA签署以来的制度设计,能够逐步看清大湾区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逻辑脉络。

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历程(来源:作者自制)


从东莞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凭借成本与区位优势,东莞就与香港开启了前店后厂的制造业分工合作模式,1978年香港在东莞设立的太平手袋厂开业,工商批文号“粤字001”,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

此后,东莞与香港、广州、深圳的自发性市场化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东莞主动加强区域一体化谋划,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部署,充分借助广深的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建立自身优势、塑造核心功能,做到了“左右逢源”。

东莞融入大湾区发展历程(来源:作者自制)


从长三角一体化来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层面就连续开展了顶层设计,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力量,在推进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们整理了从1982年《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和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通知》发布以来的制度设计,能够逐步看清长三角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逻辑脉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来源:作者自制)


从嘉兴来看,其融入长三角特别是接轨上海的历史较早。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嘉兴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意识地与上海的企业开展联营、合作,特别是引入了“星期日工程师”,吸引资本、销售产品。

“八八战略”提出之后,嘉兴更加深入地开展了区域一体化谋划、特别是对接上海的系统部署,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嘉兴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发展历程(来源:作者自制)


嘉兴大厦落成(来源:网络)


(二)区域一体化的相似规律

东莞与嘉兴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区域发展规律。

特别是与毗邻超(特)大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中,充分借助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市场相融的条件,从市场、交通、毗邻区域一体化切入,逐步上升为管理、审批、公共服务一体化,再到今天的规划、要素、功能布局一体化,实现了一体化水平的螺旋提升和自身的加速发展。

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的早期,两座城市都不约而同采取了一些共同的举措,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各扬所长,市场主导。东莞与嘉兴在与毗邻超(特)大城市的对接中,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借助大城市的技术大转移、信息大平台、商业大市场,抓住产业粗放式扩张的浪潮,以企业为主体自发推进一体化发展。

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政府再适时介入和引导,形成政府、市场、群众的多方合力。

——夯实基础,交通先行。东莞与嘉兴都将以道路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对接作为联通都市、承接溢出、利用市场的首要任务,加快构筑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

这其中,东莞的交通体系更加多元。特别是近期,广州与深圳的轨道交通线路将在东莞实现对接,进而实现两座超大城市的轨道串联。

——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东莞与嘉兴都根据各自内部的区域特点和区位特征,在对接毗邻超(特)大城市中各有侧重。

东莞北部的水乡地区毗邻广州,就以此作为莞穗一体化的重点区域;南部九镇毗邻深圳,就以此作为莞深一体化的重点区域;滨海湾区则作为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同样的,嘉兴北部的嘉善、平湖毗邻上海,就以此作为对接上海的“左先锋”和“右先锋”;南部的海宁、海盐、桐乡毗邻杭州,就以此作为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链长制“高热度”下的“冷思考”【原创】华略智库夏骥:借鉴“大虹桥”经验,应当考虑两个问题【原创】95后说:奥运已经落幕,我们为什么还关注中国女排?【原创】农产品冷链物流:如何打通“最先一公里”【热文】省长亲自挂帅:产业链“链长制”为何对招商引资如此重要?【热文】上海,正在抢北京的“地盘”【热文】9年从副县长到副省长:她亲授“人生如何才能顺“?【热文】中国没有“弯道超美”的捷径,为何很多人不愿承认【荐读】凝心聚力,奋楫扬帆——华略智库7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