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北京“两区”建设这一年:金融领域开放提速

朱雨舟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朱雨舟 华略智库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近期,华略智库分别选取金融、先进制造、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盘点北京“两区”建设成效及亮点,并结合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下一步深化北京“两区”重点领域建设的有关建议。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提出,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即“两区”建设)。


目前北京“两区”建设已一年有余,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如何?有哪些首发首创亮点?下一步如何推进?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发展势头稳健强劲,核心竞争力突出。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9.9%,已成为北京第一支柱产业。


北京“两区”建设任务清单共251项,其中与金融领域相关的开放创新举措就有102项,占比高达40.6%,几乎涵盖了当前国家金融改革开放中各类金融业务领域。可以说,“两区”建设任务将金融的开放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金融领域落实“两区”政策进展及亮点


截至目前,“两区”金融领域102任务已落地85项,完成率83.3%,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贡献了“北京”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标志性“全国首家”金融机构加速集聚。“两区”建设一年多来,共有72家中外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8家。


另外,落户机构中还包含了多个“全国首家”重量级金融机构,比如全国首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首家另类投资保险资管公司——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公司——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大和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济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济(中国)有限公司、全国唯一一家承载跨境金融信息传输职能的重大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


可以说,“两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国内外顶尖金融要素资源向北京集聚,推动北京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的首选之地。


2. 高能级金融功能性平台优先布局。抓住“两区”建设机遇,北京加速推进一批金融要素市场、重大金融功能平台落地布局,除北京证券交易所外,还有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平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外汇场内结算和境内划转交易平台等。


这些金融市场平台的落地,不仅为全球金融要素流动提供了新的载体,也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的金融市场话语权。


3. 首创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接连推出。乘着“两区”建设东风,北京积极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突破。


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本外币账户合一试点等政策率先在京推出;外债便利化改革试点额度提高至1000万美元,QDLP额度增至100亿美元,均为全国最高额度;率先探索开展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出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获得境内外投资人踊跃认购;率先落地实施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诚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并成功推广至全国。


4. 引领性扩大开放稳步突破。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平行基金在京获批并设立,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跨境资金支持;首批3只“京籍”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发行,在项目数量和规模上北京稳坐全国首位。


除此之外,北京还包揽了首批项目的生态环保类目;德意志银行成为北京第一个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外商全资银行。


5. 金融科技试点项目落地提速。数字货币方面,围绕北京冬奥会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目前已顺利落地冬奥场景近40万个,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七类场景全覆盖;金融监管方面,北京版“监管沙盒”累计公示了3批次共22项应用,并已在全国率先完成“监管沙箱”全流程测试工作,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的三个项目已正式出箱;标准制定方面,国家金融科技检测认证中心和国家金融标准化研究院在京成立,标志着北京已具备创制和输出引领国际的金融科技标准的基本能力。


6. 示范性营商环境政策不断完善。借助“两区”建设的机遇,北京加快健全金融服务机制,金融业发展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


期货类执业资格认可率先在京实行,境外证券专业人才在境内从业可施行特别程序,豁免法律以外的其他考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端境外金融人才在京从业便利度;基金类执业资格认证实现全覆盖,银行保险类执业资格认证也全部完成;金融业“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北京金融法院的正式成立,以及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的设立,也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法治环境。



进一步深化“两区”建设加快北京金融业开放发展的有关建议


围绕进一步深化“两区”建设,结合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区(自贸区、自贸港)金融改革开放经验,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快金融业改革开放发展,形成“两区”建设金融改革开放的2.0版本,不断提高首都金融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提升金融市场开放水平


加快“两区”金融领域重点任务落地。推动在京设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在京落地的外资银行稳妥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设立重点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民营银行等未完成任务尽快落地,进一步深化已落地任务的覆盖领域和应用场景。


复制推广自贸区(港)金融开放经验。落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发布的11项开放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和专属机构、国际性或区域性管理总部、功能型总部。推进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高水平便利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


加强与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开展北京、上海金融政策联动创新,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深度推进京沪两地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和高端金融要素流动。


同时,以金融开放为契机,聚焦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监管等方面,通过与香港市场合作,有效联动京港金融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


对标CPTPP、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国际最新经贸规则。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大在RCEP成员国投资和生产布局。利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推动企业享受税率优惠。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实施管理。


(二)大力培育资产管理产业,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科学谋划首都资产管理行业布局。依托北京庞大的资管需求、市场优势以及金融和科技人才基础,推进资产管理在通州运河商务区和丰台丽泽商务局协同布局。进一步推动通州区规范开展跨境信贷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融资等业务,助力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吸引一批知名资管机构和重要机构投资者。重点引进一批资管规模排名全球前列的银行理财、保险资产管理等机构,积极推动银行、信托、证券、私募股权、QFII、家族办公室等重要机构投资者向北京集聚。


积极吸引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PFM)落户。鼓励设立投资咨询专业子公司,集聚一批专业化、国际化、创新型资产管理人才,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机构投资者运作中心。


拓展资产管理服务模式和领域。借助“两区”人民币投贷基金、本外币一体化等金融政策红利,以及央国企总部资源,推动大型机构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金融资产在北京优化配置,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管理,探索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创新资管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金融资产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


(三)构建“一街一城”金融发展格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优化金融发展战略布局。金融街作为北京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名片之一,承载着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职能,承担着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重任。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作为新兴金融产业集聚区、首都金融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接金融街的外溢和新兴金融发展功能。


建议借鉴上海金融业发展“一城一带”(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布局经验,推动在北京形成“一街一城”(“一街”是指金融街,一城是指“丽泽金融城”)的金融战略布局。


金融街重点以金融管理和传统金融机构为主,服务保障国家重要金融战略和政策实施;丽泽重点聚焦数字金融、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三大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丽泽国际金融城。


优化北京金融市场体系布局。争取国家及市级交易场所向丽泽集聚,形成金融机构集聚在金融街、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丽泽的战略布局。


抓住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机遇,争取北京证券交易大厦落户丽泽,推动北交所交易前台在金融街,登记、结算、清算、托管等后台服务在丽泽的协同布局。


(四)持续完善“两区”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研究出台细分领域金融支持政策。推动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和参与监管沙箱试点等部分金融任务尽快出台细化政策;同步开展重点领域“政策会诊”,梳理行业、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出台方案。


针对资产管理、金融总部、金融市场、金融人才、金融场景应用等细分领域,研究出台细分领域金融支持政策,推动“两区”金融领域实施细则第一时间在各区落地实施,构建北京金融业发展的完善政策生态。


加快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推进北京各区高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打造标志性高端商务楼宇和国际高品质社区,构建国际交流便捷的高端商务氛围,着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发展软环境,以平衡人才、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


配合做好金融监管。积极配合国家和市级金融监管部门,创新使用“监管沙盒”等工具,加强金融特别是金融科技领域监管,确保不发生行业性、跨行业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此心安处是平望:吴江这座运河古镇缘何不一般?

【原创】一文讲透:如何打造成城市级IP和发展IP经济

【原创】向前再前: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下)

【原创】向前再前: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中)

【原创】向前再前:上海打造国际时尚之都(上)

【热文】离开北京,央企总部往哪儿搬?

【热文】黄奇帆谈招商引资:10种模式助力优质项目落地

【热文】“园区经验”再解读:苏州工业园为何这么强?

【热文】山东潍坊:一座“隐形冠军”的“隐形城市”

【月刊】栉风沐雨,劲风扬帆——华略智库11月刊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