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41城亮出2021年“成绩单”,谁是最强黑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民经略 Author 凯风




作者:凯风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作为我国最大城市群,长三角你追我赶的城市进位备受各方期待。新元肇始,迅猛的长三角41城正相继晒出2021年“成绩单”。上海一骑绝尘,江苏“十三太保”不遑多让,浙江地市强势领跑人均GDP榜,安徽包揽增速前三与后五之位。“富邻居”结对帮扶下,长三角又将如何谱写一体化发展新画卷?


中国共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论成熟度,粤港澳大湾区高度融合;论战略定位,京津冀不遑多让;论规模之大和实力之强,长三角首屈一指,说是中国最大城市群并不夸张。
 
过去一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如何?哪些城市脱颖而出?哪些地方掉队了?
 

长三角41市GDP排行榜

长三角城市群,囊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涵盖41个地市。单论规模,长三角以占全国3.7%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经济总量。
 
2021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高达27.6万亿,常住人口规模超过2.35亿人,坐拥8个万亿GDP城市,近半城市跻身全国百强榜。
 
这是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市GDP排行榜:


毫无疑问,即便抛开政策定位,上海也是长三角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GDP总量不仅超过了安徽全省,且接近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会的总和。
 
上海之后,江苏“十三太保”同样光芒四射。

这13个地市全部位列百强城市,GDP全部突破3500亿元,最低的苏北城市宿迁,放在安徽可以排在TOP3之列。不仅如此,未来几年,江苏还有望再增2个万亿城市,常州和徐州GDP均已突破8000亿,离万亿大关只有2-3年的时间。

 
浙江11个地市,除了衢州、丽水、舟山体量相对较小之外,其他城市均位居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地市强的不是GDP总量,而是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基本都位居全国前列。


相较而言,最晚被纳入长三角的安徽,除了省会合肥位居全国TOP50、长三角TOP20城市之列,其他地市经济实力均不突出。

作为安徽第二城的芜湖,则与镇江、淮安处于同一层级。而黄山、铜陵、池州等5个地市,经济总量在长三角地区垫底。
 

GDP增速榜:最快的在安徽,最慢的也在安徽
 
过去一年,长三角哪些城市增长最猛?可以看到,长三角整体经济增速跑赢大盘,41个地市中,只有9个城市低于全国平均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在41个地市中,增长最快的3个城市在安徽,而增长最慢的5个城市也在安徽。
 
不仅如此,安徽蚌埠市,还成了全国少有的GDP负增长的地级市。要知道,全国GDP平均增速高达8.1%,安徽省平均增速则是8.3%。
 
有意思的是,增长最猛的芜湖与负增长的蚌埠,都是安徽最出圈的城市。一个靠“芜湖,起飞”,一个借“蚌埠住了”,双双声名在外。
 
安徽多个地市增速垫底,或许并不出人意料。但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增长著称的江苏“十三太保”,却有多个地市GDP增速不及平均水平,包括南京、扬州。
 
这背后的原因也显而易见。去年年中,疫情袭击江南,南京、扬州首当其冲,两地一度进行大范围封控管理,对经济的冲击可想而知。不过即便如此,南京还是以1.63万亿的GDP总量力压天津,守住了经济TOP10之位。

 
目前,南京领先天津600多亿元。未来,两城或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谁能守住第十城,值得关注。

人均GDP:江浙富甲天下,安徽多市垫底

经济总量只能说明规模之大,但衡量一个区域的实力,则离不开人居指标。由于2021年各地常住人口数据尚未完全发布,我们以2020年各地的人均GDP数据作为对比。


可以看到,江浙沪包揽了人均GDP的前十名,无锡、南京、苏州、上海、常州更是跻身全国前十。正如《中国城市大趋势》所分析的,安徽各地市,不仅在总量上不占优势,在人均指标上同样不及江浙沪地区。
 
安徽最高的合肥,人均GDP位居第14名。而在安徽16个地市中,有11个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地区也处于垫底位置。
 
所以,安徽虽然所有地市都位列长三角城市群之列,但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收入指标,都与传统的长三角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正因为这一点,安徽多个地市,获得江浙沪地区的定向帮扶,这一消息一度还引发了网络热议。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上海3个区、江苏3个市、浙江2个市,定点帮扶安徽8市。

上海市闵行区——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区——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贤区——安徽省亳州市;

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

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这些地区,多数位于皖北,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需要来自发达地区的帮扶,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同时,部分受到帮扶的安徽城市,本身就是大都市圈的一员。如南京定点帮扶的滁州,属于跨省的南京都市圈成员;徐州定点支持的淮北,则位列淮海经济带之列。
 
所以,这正是都市圈战略和城市群战略的重要意义所在——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均衡发展。
 

芜湖VS蚌埠:网红城市发展为何两极分化?

芜湖GDP增速领跑长三角,而蚌埠则是负增长。两个新晋网红城市,发展为何大相径庭?
 
先看芜湖。
 
芜湖是安徽第二城,且是官方认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2021年GDP达4302亿元。虽是第二城,但芜湖与省会合肥之间存在7000亿的巨大落差,经济总量不到合肥的4成。


虽然经济总量与合肥存在巨大差距,但芜湖并非毫无名气。安徽最大的企业海螺水泥就位居于此,而知名度极高的三七互娱、三只松鼠、中公教育、奇瑞汽车同样出自于此。
 
虽然芜湖位列TOP50城市之外,但却拥有17家A股上市公司,有15家公司属于各自领域的领先企业。
 
芜湖拥有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和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202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成为GDP增速“夺魁”的最大助力。
 
虽然芜湖是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还有一个南京都市圈成员的身份。当然,合肥都市圈也将芜湖囊括在内,能否“左右逢源”,从南京、合肥两大中心城市中寻求自身的最大发展利益,值得关注。
 
蚌埠,成了另一个典型,为2021年罕见的GDP负增长城市。此前安徽两会上,有领导直言:去年以来,蚌埠经济失速、发展失位、结构失衡的压力凸显,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蚌埠经济为何负增长了?从经济数据来看,蚌埠负增长最大的因素在于工业和投资的下行。数据显示,2021年,蚌埠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4%。
 
而固定投资下滑,最大的拖累来自于房地产。蚌埠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31.6%。而2019年和2020年,蚌埠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均超过30%,一度位居全国前列。房地产下滑对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相比房地产,工业下滑则是更深层的症结。蚌埠曾经是重点工业城市,且是交通要道,在安徽一度有“合(肥)老大、蚌老二”的说法。然而,近年来,蚌埠传统工业衰退,而新兴产业仍未崛起。

 
正如官方文件直言不讳提出的问题:蚌埠大企业、龙头企业不够多,全市除烟厂以外,产值超50亿元以上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
 
同时,加上环保督察、生化企业“退市进园”、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当地工业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显然,楼市即将进入白银时代,加上棚改收官,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恐怕很难再恢复过去的荣光,房地产投资依赖度越高,未来经济受到的冲击就越大。
 
房地产靠不住,留给蚌埠最大的武器就是工业了。未来蚌埠能不能重回高增长轨道,我们拭目以待。
 

长三角,谁是龙头?
 
长三角地市多达41个,但谁是龙头城市?
 
毫无疑问,上海是其中最大的龙头。正如官方文件所定调的: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可见,上海是龙头中的龙头。毕竟,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和科技创新中心,实力之强、地位之高,在长三角可谓独一无二。


上海之后,苏浙皖的三大省会,各有自身的“势力范围”: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这其中,杭州、南京都市圈都是横跨两省,杭州都市圈将安徽黄山、宣城纳入“势力范围”,南京则将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纳入圈内。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还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之分。长三角中心区共有27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9市、浙江8市和安徽8市。长三角外围区共有14个城市,主要位于苏北、皖北、浙西南等地,包括徐州、衢州、蚌埠、阜阳等。
 
不过,能位列长三角城市群,跻身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大机遇。

安徽和合肥就是典型。虽然安徽经济实力无法与江浙沪“包邮区”相匹敌,但能跻身长三角,本身就意味着巨大跨越。

正如凯风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的分析,这标志着,安徽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转向,能在“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双重战略中左右逢源,安徽经济得以突飞猛进。
 
过去10年,安徽GDP从1.62万亿跃升到4.29万亿,增加了1.6倍,离TOP10经济大省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更是过去10年最大的“黑马”之一。从2011年到2021年,合肥GDP从3600多亿元跃升到1.14万亿元,增长了2.1倍。


借助经济和产业崛起,合肥也从名不见传的弱省会晋级万亿网红城市,从过去的百强城市守门员挤进了TOP20之列,堪称巨大跨越。所以,能不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决定了城市晋级的可能性。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从边缘到引领,上海金山打响“三个湾区”的逻辑和蓄势

【原创】上海工业增加值全国首破万亿,三大先导产业“借数”腾飞

【原创】由一位青年“码农”失业引发的思考

【原创】务虚会不虚、感言更敢言,看这家上海智库怎么总结2021

【热文】当年被嘲笑的上海,如今撑起中国芯片的半边天!

【热文】躺平式干部还能躺得住吗?市委书记“三问”振聋发聩

【热文】中国城市消费实力榜单出炉:谁是国内消费“主战场”?

【热文】长三角41城GDP增速PK:前三和后五位均在安徽

【热文】比电影惨烈10倍,长津湖70年未公开的秘密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