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年变迁:奥运、电影、贸易和大国角逐
20年前,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20年后,一场冰雪盛宴如约绽放于“双奥之城”北京,全球人民心手相牵“一起向未来”。20年前,刚加入世贸的我们伴着踏入千禧年的激动踌躇满怀,20年后,我国仍坚守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追求,彰显大国胸怀与世界共建“更团结”的“元宇宙”。20年沧桑巨变,春天的故事仍在上演。
2002年,我18岁。回忆那年年初,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时国人的心情,可能“春天”这个词最合适。
青春期的我,也处于人生中最充满幻想的时期,感觉生活充满希望,世界等着我开拓。虽然就读于西部一个县中学,但依然觉得自己足够优秀,一年后必须能考上985名校,从此远走高飞、乘风破浪、扬名立万。
那时候,校广播站会经常播放羽泉的《深呼吸》:“全世界有最清新氧气,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一切距离,努力爱,超越所有默契所有的动力”。轻松、自由、欢快而有活力。
那时候,在宿舍阳台上泼冷水澡时,我们会喊着许巍的《蓝莲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简单、直接、粗狂而充满理想。
因为,就在一年前的2001年,中国获批加入世贸组织、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成功主办APEC峰会、中国男足冲入世界杯......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和幸福!
荣耀和憧憬,是我们带入2002年的关键词,因为我们感觉自己被国际社会接纳了,貌似全球都在等着看我们表演,中华民族复兴、世界舞台中央,从来没有那么近。全国都沉浸在一种“迎接世界的春天到来”的憧憬当中.......
大国角力到哪都停不下来,而竞技体育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面镜子,所以奥运会也是强国的竞技场,尤其对于费钱的冰雪运动,不管对于举办国还是运动员,都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支撑。看看冬奥会史上的举办国和奖牌榜,几乎清一色的发达国家,因此冰雪运动也被称为“贵族运动”。
在竞技体育,我们一直在追赶。在夏季奥运会,值得中国攻破的高峰只剩下美国。就在上届夏季奥运会,中国斩获38金,仅以一枚金牌之差排在美国之后。金牌数和奖牌数都远高于排名第三的东道主日本(金牌数38:27,奖牌数88:58)。
冬奥会我们也应当仁不让。我们拥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发展冰雪运动是国家实力的必然,也是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这类运动的热爱。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我们终于取得金牌“0的突破”,斩获2金、2银、4铜共8枚奖牌,国家排名13,这已经是历史最好的成绩。须知,奖牌榜上的国家就是欧美日韩+中国,我们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我们以9金4银2铜收官,位列奖牌榜第三,排在冰雪强国挪威(16金)、德国(12金)之后,以1金的优势领先美国(8金)。这也是中国队首次杀入前三,一扫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阴霾(仅获1金、国家排名16)。
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冰雪运动群众基础越来越好,一大批冰雪人才脱颖而出。当年北京申办冬奥时,全世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2.7亿,我们提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而目前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已达到3.46亿,3亿的小目标已在2022年前实现。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关于“中国的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的说法也已过时,这项运动不仅在中国北方流行,南方很多城市,包括深圳、广州等也建有雪场。
权威分析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预计2025年可达10000亿元;全国滑雪相关企业共近6700家,2021年1-11月同比增长61%。根据京东公布的数据,2021年冰雪运动相关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20%。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表示:“滑雪是万亿级的市场,在中国才刚开始,未来成长机会巨大。”
当然,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滑雪自由”还难以实现,毕竟一般的冰雪运动装备少则几百块,几千上万都很正常,专业级别装备的价格可以“无上限”。
但从长远看,有“国家实力+政策鼓励+大众参与+社会资本”加持,虽有不少挑战,但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仍将充满想象力。预计在后冬奥会时代,虽然会有虚热或短期利空,但正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运动产业发展的情况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产业和体育品牌,终究会在大浪淘沙中越来越强。
本届冬奥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但这不会是中国冰雪荣耀的顶点,未来我们会有越来越多如谷爱凌、苏翊鸣、高亭宇一样开放、自信、洒脱、善表达的年轻冰雪运动员。
2002年,是电视剧大火的一年,比如《风云》《刘老根》《大汉天子》播出第一部,《流星花园》《铁齿铜牙纪晓岚》在热播第二部。《孝庄秘史》更是在每天学校晚读之前,教室里的公共电视必追的热剧,当时对马景涛的“咆哮式”演技还未成为槽点。当然,这些电视剧跟时代无关。
而有好几部与时代有关的影视剧,如以海尔张瑞敏为原型、讲述海尔创业史的《首席执行官》,讲述中国军人在海外参加魔鬼训练为国争光、超极限战胜强手的《冲出亚马逊》,以中国男足为原型讲述中国运动员出战世界杯足球赛的《壮志雄心》,讲述广东沿海经济特区一批“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们艰难探索改革开放之路的《激情年代》,让我们或血脉喷张,或热泪盈眶。
但真正火爆全球的,是一部叫《英雄》的武侠电影。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现象级大片。其导演是本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导演,在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第十个金鸡奖(也是他在金鸡奖获得的第四个最佳导演奖)的“国师”张艺谋。
这部华语商业片先驱,在全球获得空前成功,各种奖项和提名无数,包括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并被《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
当时的内地票房高达2.5亿元。对于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现在随便一部电影动不动可能有几个亿的票房。但是,2002年全国票房还不到10亿元,而《英雄》一家占到25%,2021年华语片史上第一票房的《长津湖》也仅占总票房12%不到。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英雄》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也就是说,其海外营收占到总票房的82.14%!至今无人能敌。
《华尔街日报》甚至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实际上,这只是2002年内地电影走向全球化的孤品。那时候我们膜拜《指环王:护戒使者》《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星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蜘蛛侠》《碟中谍2》《侏罗纪公园3》......当时的仰望和震撼,至今难以言表。
《英雄》特技团队,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这几年中国票房前三甲的《长津湖》《战狼2》《流浪地球》,其工业化水准依然存在差距,我们还需不断学习和借鉴全球更好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工业化制作方式。不同的是,我们已不需要用力仰着脖子仰望,虽然差距依然明显,但可以用自信去赛跑。
2021年中国全年总票房为472.58亿元,恢复至疫情前的74%,电影市场总票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虽然国外疫情导致其电影市场冷淡。但在中国票房市场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84.49%,进口片市场份额为15.51%,是十多年来进口片的最低市场比,这在2002年是不可想象的。
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以年轻群体为主。大家不再一味热衷好莱坞大片,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品质的进步,吸引了更多本土观众回归国产片;另一方面是我们更喜欢看自己(中国导演+中国演员)来演绎的故事,而不是美国影响拯救世界的老套路叙事。
总而言之,这既是文化艺术的胜利,也是电影产业的胜利。当然,更是话语权的胜利。当一种艺术形式得到本土观众的普遍认可,离输出就不远了。
2002年1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激活了中国沿海到内陆的很多城市,也刺激了中国巨量的加工贸易企业野蛮生长。入世20年间,大国角逐的力量此消彼长。中国进出口规模从2002年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增长21.8%,到2021年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增长21.4%,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1.4万亿美元!
2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上升到第一,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其实早在五年前的2017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折合成美元已达到5万亿,是美国的工业增加值+日本工业增加值+德国工业增加值之和,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
从2021年进出口数据看,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美元折算为人民币的话,进出口额分别为5.67万亿元、5.35万亿元、4.88万亿元、2.4万亿元和2.34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上述贸易伙伴中,高调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的美国,反而增长最快。
20年前,中国出口的主力是初级产品、低端产品,要“用8亿条裤子或衬衫才能换回一架飞机”。但我们就是这样从低端一步步靠血汗挣钱过活的,用两代农民工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产业中高端和快速城市化进程。
到2018年的时候,我们出口的初级产品仅占到5%左右。而到了2021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12.83万亿元,增长20.4%,占出口总值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分别增长12.9%、9.3%、104.6%。
我们还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原油进口国、天然气进口国、铁矿石进口国、煤炭进口国、粮食进口国……然后我们把这些原材料加工制作成钢铁、高铁、工程机械、手机、汽车、空调、冰箱、电脑、电子器件等等,出口到有需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出口国。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这个协议的签订和生效,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了巨大诚意。
RCEP现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从人口数量、经济体量、贸易总额三方面看,均占全球总量约30%。
在全球新冠疫情依然肆虐的背景下,这个史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必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届时,RCEP将通过实施原产地累积规则、简化海关程序、推动贸易便利化以及提供更透明、更公平、更可预测的贸易规则,助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统一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市场,有望成为拉动亚太增长的新引擎。
新加坡国立大学卢耀群教授认为,RCEP将会促进供应链深度融合,有望打造一个亚太地区的“超级供应链”,以应对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问题。
而这个“链主”,必然是中国,因为最大的制造环节和消费环节,都在中国。
2022年2月,当北京开启“冬奥时间”,世界目光聚焦东方时,中国外交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而在2002年的国际政治秀场,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一是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工商领导人论坛,另一个是在海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
2002年10月22日,以“21世纪企业新构思:变革、权力与责任的制衡”为主题,中国企业联合会与美国《商业周刊》在京共同举办全球性论坛———2002年全球工商领导人论坛。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企业面对的市场条件、体制环境、竞争格局、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等,都在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演进变化。”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适应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就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面对挑战,不断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发明专有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将进一步向亚洲和世界开放,向各国的企业家、投资者开放。我们将恪守入世承诺,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我们也将不断完善法治,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和可预见的市场环境。”
从书面报告看,中国营商环境变化太快,以至于美国怀疑世界银行的报告数据作假,在其施压下,世行已暂停欢迎环境评价指数发布,并于2022年初提出构建新的评估体系来评价各经济体的商业和投资环境。
不管哪个霸权国家怎么出损招,我们已经深切知道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各个地方在开展经济工作时,提得最多的关键词,一是高质量发展,二是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路上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虽然某些国家一直聒噪要各种抵制,但“德不孤,必有邻”,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中国与世界奏响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时代交响曲。我们与相关国家签署和发表数十份双边文件……
“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更是中国与世界合作的宣言和目的。
北京冬奥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也让中国赢得了世界更多的善意和尊重。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怎么办”——“面对各种紧迫全球性挑战,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是最大的阳谋,是对霸权行为、冷战思维的降维回应。我们的对手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的极限和人类的极限,是星辰大海、无边宇宙。
20年间,中国一直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论是什么样的肤色、不论用什么语言,始终秉持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敞开怀抱去拥抱世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追求,必然会获得更多共识和同行。
这个冬天很冷,各地抗疫不易,但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的“雨水”节气,正在让河湖破冰、草木萌动、万物复苏。
春天的故事还在继续,奋斗的征途没有终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一种生命力的自然需要。
【原创】上海工业增加值全国首破万亿,三大先导产业“借数”腾飞
【热文】长三角41城亮出2021年“成绩单”,谁是最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