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之二:北向拓展带加持沪苏同城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一年来,这片热土正用“大手笔”和“绣花功”来擎画“彩虹桥”的时代画卷。作为“一核两带”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向拓展带在助推“沪苏同城”驶入“快车道”的路上,究竟交出怎样的亮眼“成绩单”?又有哪些尚需补足之处?一周年之际,华略智库特别推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系列评论,本期为您带来第二篇。
我们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之一:中央商务区如何跑出加速度》中,已对虹桥中央商务区一年来的成绩与不足作出详细解读,以下为系列评论第二篇正文: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同时,北向拓展带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重地,各地也都将打造产业科创承载区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上海与苏州是我国同城化水平最高的CP城市之一,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使得北向拓展带的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包括虹桥中央商务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根据《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昆山、太仓和苏州城区(包括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是流入上海市域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2.4%、14.2%和5.3%;昆山、太仓还是上海市域流出通勤者的主要目的地,其流出量分别占总量的64.0%、15.6%。
其中虹桥中央商务区跨城通勤群体的居住地分布在花桥、苏州城区、昆山城区、太仓城区等,特别是花桥占比超过一半。
考虑到上海长宁和嘉定已经部分纳入虹桥中央商务区,本文的北向拓展带只分析苏州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
2021年,四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98.1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北向拓展带的建设,使得四地与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功能耦合更加深入。
一年来,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强化与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协作。
比如昆山明确“沪苏同城第一站、虹桥北向活力源”的功能定位,特别是发挥花桥国际商务城的先发优势,打造“不是上海的上海,花桥就是虹桥”;太仓明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特别是高标准建设娄江新城,加速成为上海五个新城的“姐妹城”。
相城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布局了苏州国际和文化体育艺术中心以及苏州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启动区一期已经建成运行,大力吸引长三角的研发创新团队入驻;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融入上海,“相当于上海人多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一个陆家嘴和外滩”。
同时,北向拓展带依托自身的会展资源强化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协同,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依托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积极引入区域产业匹配、市场化程度高的展览,2021年已成功引入全球自有品牌展、SME机床展等11个来自上海的会展项目,举办了第四届进博会“进博进园区”、“上海时装周”园区首发首秀、“沪苏同城”基金合伙人沙龙等活动。
图:“沪苏同城”基金合伙人沙龙
我们也要看到,北向拓展带在中央商务协作方面还有不少问题。比如,短时间内,虹桥中央商务区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北向拓展带的传统商务区面临转型,同时又在不断推出新的商务楼宇,存在结构性供给过剩的矛盾。
又比如,在疫情冲击下,线下会展的发展举步维艰,目前花桥国际博览中心10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尚未充分利用,相城还规划了55万平方米以上的苏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北向拓展带的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破题。
一年来,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自身的开放优势,强化与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国际贸易协同,比如昆山同样作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放大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专业优势,集聚了星巴克、亿政食品、日本三井咖啡分拨中心、法国路易达孚贸易存储分拨中心等龙头项目,建设从研发、分拨、生产烘焙到展示销售完整的千亿级咖啡全产业链。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充分对接虹桥国际贸易平台,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率先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真空包装货物海关查验协同模式”“长三角一体化特殊物品风险评估结果互认试点”“关证一链通”“研易达”“研易购”等创新性举措,特别是鼓励引导企业开展高附加值的离岸贸易,成为继海南自贸港之后成功获批的全国第二家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2021年离岸贸易累计结算额增长185%。
同时,北向拓展带积极参与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上海共同举办“五五购物节”,并发放了1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
此外,北向拓展带还结合自身优势平台,积极塑造服务整个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功能,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中新合作禀赋,一年来实现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落户,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帮助13家企业完成赴新加坡投资,新科研苏州中心共计15个项目完成在园区注册落户。
我们也要看到,北向拓展带目前仍以传统的货物贸易为主,离岸贸易等新业态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北向拓展带的金融机构在层级上一般都是按地级市的城市能级来设定的,在国际贸易外汇管理、自由贸易账户开设等方面无法突破,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平台、制度还不充分,影响了离岸贸易的收付汇。
一年来,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自身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全面融入上海“半小时交通圈”。
比如昆山加快推进苏州轨道交通S1线建设,有望于2023年6月开通试运营,将实现苏州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太仓加快推进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太仓站工程项目,未来将汇聚苏锡常城际铁路、嘉闵线北延伸太仓段以及沪苏通一期、沪苏通二期、南沿江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铁等多条轨道交通。
相城加快推进苏州北站扩建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并规划预留了“超级高铁”通行空间,研究开设相城—虹桥15分钟快速城际专线;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推进苏州东站规划设计,定位为苏州城市的副中心、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展示窗口、苏州新中心连接上海的东枢纽,未来将汇聚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和苏淀沪城际铁路。
同时,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水水中转”效能,比如太仓港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持续深化与上海港的“沪太通”合作,货物在洋山、太仓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特别是沪太通关一体化全面落地一年来,洋山—太仓港“联动接卸”监管模式下的集装箱作业量突破8万标箱。
苏州工业园区则引进上海港开设了ICT(集装箱内陆码头)、开通了CCA航线(内河水水中转航线),进一步节约了陆运成本、提升了通关效率。
此外,北向拓展带还通过深化与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的对接,实现“借梯登高”,苏州城市航站楼项目正式启动,旅客可通过多种交通方式接驳上海机场,无需提取行李,可通过快速通道便捷到达登机口;同时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提升“空运直通港”功能,谋划开通数字货站。
我们也要看到,北向拓展带目前尚没有国家级交通枢纽,在沪苏交通同城方面还有待深化。比如,在铁路交通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与虹桥火车站之间的班次不多,而昆山与虹桥火车站之间在早晚高峰运力紧张,甚至“一票难求”,沪苏之间还缺乏更高频次的城际铁路制式。
又比如,最近刚刚开通的直达虹桥枢纽的上海崧泽高架西延伸段,距离昆山市界仅有2公里左右,如何争取这条高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昆山,增加昆山南部快速连通虹桥枢纽的通道,还需要开展大量的沟通协调。
一年来,北向拓展带充分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积极寻求沪苏之间的产业公约数,共同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比如昆山、太仓、相城都在积极参与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建设,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苏州工业园区则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携手上海共同打造“最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特别是北向拓展带全面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链,围绕大飞机及配套产业发展、航空产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协同构建航空产业生态。
同时,北向拓展带加快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载体,不断强化对于自身乃至长三角的技术支撑。
比如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理化学材料、大气海洋环境等前沿科学领域开展应用计算研究与服务;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西工大民航研究院、西工大民用无人机研发中心建设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科研平台。
苏州(相城)车联网先导区正加快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装置二期等科研平台建设。
此外,北向拓展带还积极创新产业支持方式,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惠企政策计算器”的基础上,又于2021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人才政策计算器”和“民生政策计算器”,变盲目搜寻为精准匹配、被动落实为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政策实效。
我们也要看到,北向拓展带在产业科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借势借力。比如,北向拓展带的三甲医院资源相对较少,如何更好借助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资源,为苏州的新药在上海开展临床试验打通“绿色通道”,以及推动上海的一些临床试验放到苏州开展,还有待深化研究。
又比如,北向拓展带如何与虹桥中央商务区共同开展数字长三角建设,特别加快打通信息基础设施“断头路”,积极探索数据价值化,仍需要进行系统的谋划。
【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周岁记之一:中央商务区如何跑出加速度
【原创】上海工业增加值全国首破万亿,三大先导产业“借数”腾飞
【热文】长三角41城亮出2021年“成绩单”,谁是最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