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盘点山东16市:谁在崛起,谁在蝶变(上)
作者:江沙沙 华略智库研究员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翻开齐鲁大地2021年“成绩单”,16座城市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其中更是有11座跻身全国GDP百强,耀眼战绩仅次于江苏。而在山东16市中,到底哪个城市更有基础底蕴、更具发展潜力、更体现差异化优势?本文将从经济体量、城市规模、财力状况、产业发展、创新活力等10个维度进行强强比拼,以发现山东16市中的绩优股、成长股、潜力股。
全文6335字,阅读约16分钟
2021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排在粤苏之后,位居全国三甲,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7.26%,11项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特色优势凸显。
一是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万亿元,农业增加值长期领跑全国,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榜首;涵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197个中类,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万家,工业经济规模居全国前三;服务业主引擎地位凸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5%。
二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消费潜力。百余种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其中46种居全国首位,形成供需双向牵引的良性循环。
三是新老动能相得益彰。在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推进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十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突破5.7万亿元;“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30%,投资占比过半。
四是各类企业群星闪耀。山东市场主体规模超1300万户,拥有山东能源(世界500强第70位)、山东钢铁(世界500强第384位)、潍柴动力(世界500强第425位)等国有企业,魏桥创业(世界500强第282位、民营企业500强第15位)、海尔智家(世界500强第405位、民营企业500强第28位)、东明石化(民营企业500强第74位)等民营企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4,“独角兽”“瞪羚”企业不断涌现。
(1)经济体量:哪个城市实力最雄厚?
GDP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一座城市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2021年,山东省GDP83095.9亿元,比十年前增长83.18%。从经济总量看,山东16市GDP总量呈现出鲜明的阶梯差异。
济南、青岛均为“万亿俱乐部”成员,但青岛甩开济南2704.24亿元,相当于一个聊城,这也许就是坊间“山东济南,中国青岛”段子历久弥新的渊源吧。
烟台、潍坊分别是8000亿和7000亿级别城市;临沂、济宁为5000亿级别城市;淄博为4000亿级别城市;菏泽、德州、威海、东营是3000亿级别城市;泰安、滨州、聊城、日照、枣庄等虽然没有进入2021年全国城市GDP百强榜,但泰安、滨州亦离100名(商丘,3083亿元)差距不大,最低的枣庄也接近2000亿元,达到1951.57亿元。
从过去十年GDP增速看,有5个城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菏泽一骑绝尘,增速高达155.48%。虽然相较于省内一众“尖子生”,菏泽经济体量只能算中等,但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济南在强省会政策影响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以127.82%的增速位列第二;其后,青岛、潍坊、临沂增速分别为113.68%、97.94%、97.28%。值得关注的是枣庄,经济体量和GDP增速均当选“副班长”。
从人均GDP看,有5个城市人均GDP突破10万元。其中,东营以15.68万元的人均GDP高居榜首,青岛以13.78万元的人均GDP位居省内第二,烟台以12.30万元的人均GDP位居省内第三;其后,济南、威海人均GDP分别为12.25万元、11.88万元。临沂、菏泽、聊城垫底,人均GDP均低于5万元。其中,聊城排名倒数第一,人均GDP仅有4.46万元。
从过去十年人均GDP增速看,菏泽独领风骚。虽然菏泽人均GDP不理想,但由于基数最小,增速高达143.38%。潍坊、济南、青岛、临沂增速均超过80%,分别为92.78%、91.34%、83.23%、80.65%。有趣的是,人均GDP排名首位的东营,增速却垫底。枣庄状态持续低迷,增速仅高于东营不到两个百分点。
(2)城市规模:哪个城市地均产出最高?
地均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一座城市的经济密度和活力。从行政区域面积看,山东共有8市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临沂和潍坊面积较大,分别为17191平方公里和16143平方公里;烟台、菏泽、青岛、济宁、德州、济南6市区域面积在10000平方公里-15000平方公里之间,在山东省内排名前列;滨州、聊城、东营、泰安、淄博、威海、日照、枣庄8市区域面积在4000-10000平方公里之间。其中,枣庄的区域面积最小,仅有4564平方公里。
从地均GDP看,16市产出水平差距悬殊,仅有青岛和济南地均GDP超过1亿元,与其GDP排位较为匹配。其中,青岛以11293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14136.46亿元的GDP,地均GDP高达1.25亿元,位居榜首。淄博面积不足6000平方公里,GDP处于中上游,故地均GDP跻身前三。临沂的城市体量虽大,但地均GDP全省倒数第三,表明土地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发展密度较低。
(3)财力状况:哪个城市最有钱?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财力。从收入规模看,16市贫富差距较明显。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遥遥领先,达到1368.29亿元。济南紧随其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07.61亿元。潍坊和烟台财力也较为雄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600亿元;枣庄、日照政府“钱袋子”相对羞涩,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200亿元。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去十年增速看,临沂以189.88%的增速跑赢全省其他城市,济南以176.69%的增速位居第二,日照以173.71的增速位居第三。枣庄再次垫底,增速仅为58.72%。
从税收占比看,16市财政收入“含金量”较高,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均超过70%。其中,临沂、日照税收占比超过80%,表明财政来源较为稳定。但与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税收占比均超过80%相比,山东16市的财政收入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4)人口规模:哪个城市最年轻?
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吸引力,人口结构则反映了劳动力优势,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人口规模看,山东有2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其中,临沂常住人口达到1101.95万,稳居全省第一;青岛紧随其后,达到1025.67万。潍坊和济南人口在900-1000万人之间。菏泽、济宁、烟台、聊城、德州、泰安人口在500-900万人之间。淄博、滨州、枣庄、日照、威海、东营人口低于500万。其中,东营人口最少,仅有219.50万人。
从常住人口十年增速看,山东有2座城市人口增速超过10%。其中,青岛常住人口数量强势增长,以16.62%的人口增速领跑全省;济南以13.98%的人口增速位列第二。省内人口第一大市临沂,以9.21%人口增速位列第三。值得一提的是,泰安、德州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43%和-0.06%。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山东整体已步入老龄化的情况下,多数城市少子高龄特征明显。淄博、烟台、威海0~14岁人口占比在15%以下,超少子化特征明显;济南、青岛、东营、潍坊、泰安0~14岁人口占比在15%~18%之间,处于严重少子化阶段;日照、德州、滨州0~14岁人口占比在18%~20%之间,进入少子化阶段;枣庄、济宁0~14岁人口占比在20%~23%之间,较为正常。而临沂、菏泽、聊城3市生育意愿较强,0~14岁人口占比在23%~30%之间,处于多子化状态。
16市均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远超联合国“老龄社会”10%的标准。菏泽、枣庄、聊城、济宁、临沂、济南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未超过20%,属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其中,菏泽以最高的年轻人口比重,成为山东“最年轻”的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看好。
(5)全员劳动生产率:哪个城市劳动生产效率最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地区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的比率,能够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先进城市经济分析的趋势性指标。2020年山东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27万元/人,同比增长11.83%。
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看,山东共有6座城市劳动生产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营以24.04万元/人的劳动生产率高居榜首,青岛以23.59万元/人的劳动生产率位居省内第二,济南以21.63万元/人的劳动生产率位居省内第三;其后,烟台、威海、淄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8.22万元/人、17.41万元/人、16.20万元/人。菏泽、临沂垫底,劳动生产率均低于8万元/人。其中,菏泽排名倒数第一,劳动生产率仅为7.14万元/人。
从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速看,山东共有7座城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聊城、枣庄由于基数低,增速高达27.67%,领跑全省;淄博紧随其后,增速达22.24%;济宁、泰安、济南、青岛4市增速均超过16%,分别为18.82%、18.69%、16.87%、16.59%。威海劳动生产率增速垫底,仅为0.18%。
(6)产业发展:哪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最强?
产业支撑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绝大多数城市近十年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1年除济南、青岛外,其余14市都是“二三一“的产业布局;到2021年,除淄博、东营外,其他城市均迈入“三二一”阶段。2021年全省一半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分别是济南、青岛、临沂、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泰安。
从第一产业比重看,聊城一产占比最高,达到14.2%;其后,济宁、泰安、德州、威海一产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11.5%、10.9%、10.5%、10.1%。从第二产业比重看,东营二产比重最高,达到57.8%;其次是淄博和滨州,分别为49.4%、42.2%。从第三产业比重看,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三产占比达到61.7%,青岛占比也超过60%。值得一提的是临沂,得益于发达的交通物流业,三产占比达到52.4%,排名全省第三。
从重点产业看,山东重点打造的“十强”产业中,烟台在产业布局方面较全,拥有除现代金融服务业外的所有“十强”产业。青岛则有1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库,数量居全省之首。
从“十强”产业优势看,16市各有自己的绝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青岛、济南优势突出;高端装备产业,青岛、潍坊竞争力强;现代海洋产业,青岛、威海表现突出;医养健康产业,济南优势明显;高端化工产业,淄博、东营优势明显;现代高效农业,潍坊、滨州、菏泽优势突出;精品旅游产业,泰安优势鲜明;现代金融服务业,青岛具备比较优势。
(7)创新活力:哪个城市更具创新精神?
发明专利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发明专利授权数看,省内发明专利高度集中在青济潍烟四地。2021年四市新增授权专利24428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近七成。其中,青岛以10210件专利独占鳌头;济南紧随其后,为8208件;潍坊、烟台分别为3523件和2487件。菏泽发明专利授权量仅有369件,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从近几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看,潍坊较2012年增长了780.75%,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同期,滨州、东营、青岛、济宁、日照专利数也在大幅增长。菏泽以152.74%的增速全省垫底。
从累计有效发明拥有量看,青济潍烟包揽了全省超七成发明专利,再次印证青济潍烟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青岛累计拥有47159件发明专利,位居全省首位;济南、潍坊、烟台紧随其后,分别为35296件、12642件、10591件。菏泽、枣庄、聊城、德州、日照技术研发能力较弱,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不足3000件。
从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看,青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82件,全省居首。济南紧随其后,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36件。东营、淄博、烟台、威海、潍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亦在13件以上。菏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不到4件,再次垫底。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2020年山东有4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达到 4396家;济南紧随其后,达到3029家。烟台和潍坊两市高新企业数量均超过1000家。菏泽高新企业数量最少,仅有223家。
(8)社会消费:哪个城市的消费能力最强?
消费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关键要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山东共有12市消费总额超1000亿元。其中,青岛社会消费总量达到5975.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济南紧随其后,达到5126.1亿元;烟台社会消费总量位居第三,达到3232.26亿元;临沂、潍坊、济宁社会消费总量均超过2000亿元;菏泽、威海、淄博、德州、泰安、枣庄社会消费总量超过1000亿元;聊城、滨州、东营、日照社会消费总量不足1000亿元。
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青岛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2878元,全省居首。济南紧随其后,人均消费支出达30016元。东营、烟台、威海、淄博、潍坊、泰安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20000元。聊城人均消费支出最少,仅有15630元。
从过去十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看,山东共有6市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96.52%)。其中,青岛以159.53%的增速领跑全省;菏泽紧随其后,增速达到143.82%;济南以121.65%的增速位列第三;临沂、枣庄、济宁增速均超过100%。值得注意的是,淄博过去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10.30%,消费对淄博经济的拉动十分有限。
(9)出口贸易:哪个城市的对外链接能力最强?
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活力和外部市场链接能力。从外贸出口看,山东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青岛外贸出口额近5000亿元,领跑全省;烟台紧随其后,外贸出口额达到2448.6亿元;潍坊外贸出口额位居第三,达到1861.7亿元。三市外贸出口总值占全省半壁江山。
从2021年出口增速看,有7市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4.8%)。其中聊城出口增速最为亮眼,达到61.10%;临沂、济南、潍坊增速均超过50%,分别为59.80%、55.60%、53.20%;淄博、滨州、德州增速均超过35%。
(10)市场主体:哪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最好?
企业发展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劣。从上市公司数量看,2021年山东共有270家上市公司。青岛、烟台、济南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省三甲,分别为58家、45家、43家,合计占全省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
从独角兽企业数量看,目前山东共有20家独角兽企业,全部集聚在青济烟潍4市。其中青岛有7家、济南有6家、烟台有6家、潍坊有1家,基本与这4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吻合。而其余12市,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家独角兽企业。
【原创】互联网平台+金融场景:构建商业银行智慧养老金融生态圈
【原创】华略智库7000字讲透元宇宙:背景、技术、场景和机遇
【热文】告别“中国最难当部长”,王蒙徽将为湖北带来怎样经验?
【热文】专访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城市的“乱战”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