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高效用 Roam?免费分享 Roam Untangled 作者 Jamie Miles 的几个小技巧
这周六的葫芦笔记直播,嘉宾是本月初我在文章中跟你提过的 Roam Untangled 课程作者 Jamie Miles 。
我发文时,在伦敦那边是清早。Jamie 起床煮咖啡时,一扭头就突然发现来自中国的课程订阅者数量迅速增长,惊诧了。
我跟 Jamie 联系后,他不仅注册了微信,还在当晚加入了 RoamCN 群。于是他有了机会,添加不少国内的 Roam Research 爱好者为好友。
葫芦笔记团队提议,请 Jamie 来上周六晚的直播。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就这样,从相互结识到 Jamie 正式上直播,他们只用了3周。我真的惊叹葫芦笔记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沟通能力。
Jamie 不会中文,所以直播全程基本用英文进行。我受邀担任助播。除了一段开场简短介绍之外,我主要的工作,只是单纯问问题。
「爱问问题的王老师」这个人设依然成功保持了下来。✌️
这段直播视频,今早已经录制上传到了 B 站。葫芦团队的 pimgeek 还特别贴心地加上了中英双语字幕。我们都怀疑他昨晚一宿没睡,他不承认。
我建议你如果有时间,一定要仔细看看 Jamie 演示他在 Roam 中工作流程的部分。时间不长,大概也就半个多小时,却基本上涵盖了他 Roam Untangled 课程里面主要内容的1/3。
我一边听,一边做了笔记。因为 Roam Untangled 我之前已经完整学过,所以与课程重复的部分,我此处就省略了。这里只把此次直播中,我新收获到的知识,分享给你。
首先,为什么 Jamie 要做这样一个课程?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最值得玩味。Jamie在创业,所以他希望新入职的员工,能跟他一样使用 Roam 来提升效率,增强输出能力,因此就需要加以培训。
培训自家员工,当然是越快越好,越扎实越好。这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市面上找不到他想要的课程,所以 Jamie 决定自己做。
他尽量降低了教程的复杂度。例如没有去使用 42SmartBlocks 甚至是 Javascript 与 clojure 直接编程那样的「黑魔法」,避免把学习者(非IT背景)吓跑。
Jamie 说他自己非常懒惰,特别不愿意在琐碎的细节上花费时间。他15岁的时候,就拒绝把袜子按照颜色配对收纳。因此出门时,两只脚上袜子颜色总是不同。
Chinat 插话,说他的解决方法,是所有袜子都买一个颜色。我哈哈大笑,真是所见略同啊!
如果你不希望学 Roam 的时候有过大的认知负担,找个懒人做的课程,确实更妥当。
第二个问题是,比起 Evernote 等上一代主流笔记工具,Roam 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Jamie 这样解释:就像每个之前使用 Evernote 的用户一样,他也经历过长久的 打标签焦虑(tagging anxiety)。在 Evernote 里面,整理信息打tag 是很重要,很严肃的。如果资料入库没有进行良好的标签设计,后面可能就无法顺利检索定位。
这里我插一句,其实图书馆也要有类似的工作流程。只不过,人家是专业的。而我们无法用专业人士的标准,来要求普通的用户。
Roam 就不需要你对每一则信息,都做到标记的完整甚至完美。因为它不再采用树状结构,而是可缩放的大纲和双向链接引用关联。这样一来,用户可以随时跳转自己的视角,看到大图景与小细节。
这样的好处,是即便你没有能够及时对资料进行标记,只要把新的信息和已有信息的结构关系设置好(例如缩进、引用等),将来也一样可以利用上下层的标记,来辅助定位和检索该资料。
第三个问题,是随着资料的增多,怎么在进行信息处理(检索、综合、寻找链接等)时进行聚焦?
Jamie 强调了过滤器(filter)的使用。在笔记检索和整理的时候,巧妙运用 includes 和 removes 这两个选项,可以过滤 tag,实现快速聚焦。
Roam 本身采用的就是大纲结构。在大纲里面,块的顺序可以轻易调整,块的级别可以提升降低。这样把一些内容「藏」到特定的块下之后,展开/收起的操作可以帮你屏蔽暂时不想关注的内容,实现快速聚焦。
第四个问题,怎么处理tag过多造成的认知负荷?
Jamie 以状态的标记为例,说明他的处理方式。他不赞同针对「读/写/项目」等类别,分别设立独特的标记集合,而是尽量统一化。例如他采用了「未开始/进行中/已结束」来统一标记「读/写/项目」的状态。
这样他便不至于对不同任务类型分别查看和搜索,避免了认知负担超载,甚至遗漏掉重要的任务进度。
第五个问题,是标记该打在哪里?
很多用户一开始因为习惯了 page 方式(使用传统笔记工具的动作沿袭),总是喜欢在 page 的开始或者结尾找个空白处打上标签。如果仅仅这样做,标签粒度便过于粗糙。
Jamie 展示了他自己的做法——在有内容的 block 上直接打标签。不管是问题、答案,还是图片。
对,就连图片,他也会在该block上面直接进行标记。
这样检索的时候,可以方便定位到那张图片,而不只是图片的上下文。这样如果采用过滤功能,结果会更加清爽明确。这种block 不分内容类型的「众生平等」,真是很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下层节点有标签,并不能替代 page 级别的整体标签。这里可以对整个儿主题进行抽象和总结梳理。
该微观则微观,该宏观则宏观,「各美其美」。检索的时候可以二者结合,「美美与共」。
对于 Page 级别的标签,Jamie 也是用了模板的,构造了完整的元数据集合,分别填写内容。注意这里不同的元数据间分割,使用的不是硬回车,而是软回车(Roam 中为 shift + enter)。
使用软回车,好处在于人来阅读的时候,会觉得这些内容是一行行条分缕析。不必建立过深的缩进结构,节省认知成本;而在机器看来,这些标签其实就处在同一行,因此进行标签的集合运算(与、或、差)特别方便。
第六个问题,写作中出现的「下脚料」,该如何处理?
从前我使用 Ulysses 写作,对于这种内容就很头疼。写是写了,当前文章反复斟酌后发现用不上。硬塞进去影响主题,若是放到以后……哪里还有以后,肯定就被「埋起来了」。可惜。
然而 Roam 里面,对这类内容真的可以不一样处理。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 leftovers
标记,就把这些内容放在「当前我不用,以后不要丢」的地方。
这里具体的处理方式,你可以参考他在课程里面的1.7和1.8 两章节。
打上了标签之后,内容具体摆放在哪里,其实对 Roam 来说是不要紧的。图数据库在这些碎片信息的处理上,具备显著的优势。
若是存储的地方,还能提供时间和原始思考的上下文,就更好了。虽然你不好拿着原先的上下文在新的文章里面「重复利用」,但是这种资料所在具体环境,却使得写作新文章的时候,很可能给你带来进一步的灵感。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哪里有什么「文章本天成」?还是老老实实用积累+迭代的方法,更为靠谱。
Jamie 演示之后,我应主办方葫芦笔记团队的邀请,问了若干个问题。我把自己的问题在这里为你罗列一下:
首先,这种构造「原始文本-问题-答案」的方式,是否能够支持用 Roam 以「自底向上」的方式写作长文本,例如毕业论文/书籍?
其次,如果要添加内容到 Roam 里面,你是喜欢用页面(page)的方式还是块(block)的方式?
第三,长期使用之后,某个 tag 之下,可能对应着成百上千条内容,那么此时浏览和检索将会变得非常困难,你有没有提升效率的应对方式?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用 Roam 写书,是不是得和其他编辑工具(例如 Scrivener 或者 Ulysses )搭配呢?
Jamie 说道,他很喜欢这些问题,因为「引发了他的思考」。我对这个评价,很开心。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感兴趣,欢迎通过以下二维码查看视频。
感觉有用的话,请点“在看”,并且把它转发给你身边有需要的朋友。
记得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玉树芝兰」,第一时间免费收到文章更新。别忘了加星标,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如果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沟通,请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时常更新。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