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复旦”的VVN:在自己的江湖里肆意生活
(点击图片咨询vvn学姐)
大家好,这里是AhaClub人物专场!
“Aha人物” 聚焦展示同龄人生活和思考,给你带来有情感、有温度、有个性的成长故事。
- 本期人物 -
- 目录 -
“为何好好的一副牌你却要这样胡乱来打?”这是来自好友对VVN的疑惑与不理解。
一路升级打怪,终于要拿到大Boss剧本的VVN,本该坐等人生稳赢的,而她偏偏不安于现状。
好奇与敬畏驱使她冲破刻板的牢笼。她知道她该做什么。
“我从不为讨好谁或盲目机械地经营我的人生”,VVN就是这样一个足够清醒的女孩儿,也正是这份清醒,才有“无论是奔跑还是静止,我自有目的”的这份自信。
她自己,就是一个江湖。
下面来听听VVN与她的江湖的故事。
01
“足够复旦”的Vivienne
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我走在国定路的林荫之中,想到一个朋友对我的评价:“你和复旦其他商学生很不一样,但你又足够复旦”。
我愿意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务实的浪漫主义,与主流保持亲密之时留有距离。这大概就是我身上独有的典型复旦气质。
大二开始培养商业化思维,有过数分、咨询、快消与战略投资的实习经历;商赛、社会实践、创业也无一落下。
同时,还做着很多“自由而无用”(复旦民间校训)的事情只为自我取悦——
因为喜欢电影,任"影协会长"并结实了一众电影爱好人士,学习电影相关理论,一年期间完成三四百部观影量及数万字影评(纯粹为了练字);
因感兴趣城市规划,研究友校专业培养方案,自学一年相关知识;
系统学习性别相关理论、连续数月在大学路看文哲类书籍,肆意“挥霍”时光;
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
钻研维特根斯坦并拿到全班第一;
我保持着内心的好奇与对无知的敬畏得以勤恳生存。
02
Gap Year:拥抱自我与世界
2018年夏天,是我大学的“最高光”时刻,也足以称之为“自由而无用”时光。
我终于迈入Gap Year的第一步,在八月生日之际开始环中国西部的旅行。从西安与华山开始,途径重庆、成都,最后经昆明,在西双版纳小镇居住一周,身心舒展而精神充满活力。
当然,旅行地点背后的故事更是精彩——
因错过列车在西安北站露宿独自度过生日的深夜清晨,手机关机而信手拿出绘本画画写诗,通宵后便与民宿偶遇的朋友相互鼓励爬华山。
当天连夜又火车奔赴重庆,没买到卧铺只得硬座煎熬。
因与餐车借充电源与某列车员聊天甚欢,得知我的生日,他托个人关系叫“大厨”炒几个菜并啤酒佯装于保温杯与我举杯庆祝。在颠颠簸簸的路上,我21岁的生日也是精彩。
因不能吃辣遍尝重庆日料、在版纳农家沉迷烧鸡烤鱼。
旅行四十天余在从新加坡返程后以“玩不动”婉拒朋友的湖南之约……
我曾与诸多朋友谈及延毕,印象极深刻的是一位朋友当时的评价,“为何好好的一副牌你却要这样胡乱来打”,惋惜之情不言而喻。
但我却更执着的认为,我从不为讨好谁或盲目机械地经营我的人生。故而,在我延毕之后,我亦将这种信念表达给所有因有延毕想法而咨询我的学弟学妹们——尽管大家有千万种原因主动或不得不选择延毕,带着某种目的或使命感迈入gap year的时光,但以坚定的心态,以及能够去松弛有度享受的方式开始,或许带来的是自我热爱与更强大的自信。
当然故事只说一面未免局限,我也并非贪图享乐的懒散之人。在这一年,我曾无数次有过“这是向自我借来的一年,所以我应当大胆使用,倍感珍惜”的想法。
除了与社会“脱钩”后感受日益增强的自我掌控力,在另一方面也鞭策着我更加自律:六点便醒的晨读,笔耕不辍的影评,以及正是这段时间,大量的哲思沉淀于我的三观之中。
这也是我选择gap的第二层原因:正如我曾写在日记中的字句“无论是奔跑还是静止,我自有目的”般,我想要从大学三年的忙碌之中挣出,锻炼享受生活的胆魄外,也要读书慎思与内省自观。
滑动查看VVN的旅行精彩
03
我与“消费社会”的爱恨情仇
因机缘巧合,我在大学还算系统学习过鲍德里亚思想体系,从符号学切入分析消费社会成为我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再结合大学从各专业课上“东拼西凑”的性别知识,一篇《消费社会的社会性别歧视及其治理研究》便有了雏形。
大量形而上的抽象锻炼使得我的整篇论文分析从诸如逻辑同构、文化隐匿等思路拆解,导师以“太哲学了不符合学科规范”打回。爆哭一顿后(因为是终稿的最后两天)我重写了论文并拿到A和优秀毕业生论文推荐。但没有想到的是,这并非是与“消费社会”的最后一次交锋,工作后更是体悟良多。
图 / 毕业论文目录一览
我目前从事的工作中,有一部分类似于广告优化师:既从商品出发挖掘卖点,亦要结合目标受众特性通过广告营销强化引导购买转化。而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批判广告,大概即“任何形式的广告营销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既得利益群体通过塑造某种称之为模范的进步的生活方式教育其他群体,以持续产生生产效益。
而在这个两性话题仍旧爆款基因的市场中广告便或多或少都带着性别歧视(不过是更隐蔽的反向或隐性歧视为主,诸如以鼓励的方式推崇辣妈实则是对女性更严格的外貌身材和母职的规训)。
故而,入职早期主体的我不仅在被迫完成社会化,我这种消费社会批判精神也在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
曾有人问过我,这种冲突是否会带来痛苦。我笑谈的确是有些。但这背后的本质,实则是精神自由与生存自由的对抗,进一步是个人内外在资源的矛盾,是现代剩余价值话语权失衡的痛苦(至少对于我而言)。
但不得不低头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有仁义之士忠义两难全,今便有“自由之士难兼得面包与理想”。
故,我也锻炼出这样一段逻辑(也有人笑话是自我安慰),如果你同样对欲望盛行的消费主义有类似困扰,那可以听一听我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正如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消费社会的批判应当建立在消费社会的问题充分暴露基础上,未雨绸缪会造成过激或对幻想的批判(正如走资派的批判);
再者,尽管数月扑在消费社会的文献资料上研究,限于个人实践经验,有的不过是从消费者视角的,而真正工作后能够从生产者的视角生产“消费物”,因而观察与理解互补也更洞彻,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实践经验的重要积累。关于这方面,我在工作后阅读马克思相关文集也更有感触;
其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的确看到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的营销效率特别高,但在我自己从事生产时会特别注意边界。尤其是关于女性社会规训中的自我否定问题。也在与内部审查平台的博弈中看到有关广告审查政策的日趋严格性(即便这种进步性本质上也是逃避追究的产物),至少在某种程度能够感受到扭转迹象。
图 / 大学宿舍(猜猜哪边是我的?)
04
哲学于我的意义
Gap year间我和哲学不期而遇。
我大量补齐了哲学相关的思潮(尤其是近当代),后又通过学校相关课程进入尼采、加缪、福柯、笛卡尔、维特根斯坦、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人的思想世界遨游。
这种深思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使得我无论在日常日记、观影、与人交往还是工作之中都乐此不疲发掘表象背后的逻辑,这种思维锻炼亦使得每一个平淡的片段与动作具有想象的空间,亦让我倍感快乐。
当然,这种所谓“思维惯性”成为持续拖我下水,感知生命无意义又起而反抗的重要工具。我曾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花大段的时间从书籍哲思的缝隙中寻找伟人们的生命价值,从后现代风险社会的批判、到相对论引申出的个人与宇宙、再至共产主义关于人的定义,从时空到基因的视角、从生命到死亡的议题……
凡此种种的思维盒子碰撞,内耗痛苦与激情澎湃都淌过了我,我停下了脚步,决定暂时这样放过较真的自己: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句号,我们并不是奔向死亡,因而死亡并不参与到我们的生命之中,而生命意义就像一个可以容纳多种颜色的颜色集合,这个集合本身并无色彩(参考维特根斯坦)。
于是,我抓住了实践的力量,举起实用哲学的“武器”,即便生命在宇宙长河中不过须臾,即便我大多数的行为与选择倾向都有着基因的影子,我都决心认真体验生活。
图 / VVN手绘
回忆大学生活,虽不过数月之间却有种恍如隔世的陌生感。至少对于我而言,那是段无论如何讲述都不为过的流金岁月。除了忙碌的晕头转向——一边期末考试一边打商赛,和两份实习压身,在阴湿的上海冬天拖垮身体,但更多留下的痕迹上,都打着充实饱满的标签。
正如安慰一个担心自己终将被社会磨去浪漫棱角的朋友,我仍旧会在闲暇时光看看书、继续思考那些亘古的哲学命题、奢侈时间的看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了解人机装置、研究中美贸易、看看三国)。
这种永远好奇、永远无知也永远激情让我犹如苏珊·桑塔格般不知垂老。
本期讨论
小伙伴们有哪些对于Gap Year的思考?
快来评论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