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股本该是收入倍增器,可惜没开起来

学总 学经济家 2019-04-06

股票、国债、土地流通,都属于现代经济的收入倍增器,但国内这几个都没正常运转,只靠银行那条线拉动,搞出超过美欧之和的M2来,用修车的话说快要爆缸了。

 

反观那些倍增器都运转良好的经济体,怎么都不会很穷,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税收高昂、冗员众多、管制僵化,没有波音空客、苹果谷歌、花旗美林、默克辉瑞、大众丰田、英特尔台积电,据说人也还都挺懒的,可就是人均GDP也能两三万美元,气不气人。反观中国不修好这几个收入倍增器的话,把那些产业全抢过来又怎样呢,一是没多少钱(美国第二产业才占不到20%),二是别人拿什么买?


A股本该是收入倍增器,可惜没开起来

 文丨学经济家

 

继续讲“结构性宏观”,这篇是关于股票市场的部分。用文字讲这个就好像用文字讲怎么修车或者治病,写着痛苦读者琢磨着也痛苦,好想能做几集动画课,几个池子循环分流、每个池子水泵拆开的那种,比达里奥那动画高一两个维度,比文字好懂的多。

 

1) 先来一点国际对照



美股市值大约30万亿美元,是GDP的1.5倍;由于市值是不断波动的,我就不去细翻了,凭记忆给个大概准。

 

美股大多数是美国居民持有,他们的私人养老金体系有24万亿美元左右,大头配置的是美股,也有债券和海外资产。


外国人持有约美股市值30%多。不过阿里、网易、台积电等海外公司也算美股,所以真正由外国人持有的美国公司市值,大概占2成多。外资还持有21万亿美元国债的4成多,所以全世界大约买了10万亿美元的美股和美债,最大买家就是中国和日本央行。插一句,自豪于粮食人口或者钢铁水泥或者汽车芯片怎么超过别人的思维真是清代秀才,啥时能过渡到人均吸引外资超过别人呢?


日本股市总市值约5万亿美元,大约是GDP的100%,韩国也差不多。有趣的是,韩国也是约3成市值由外资持有,其中韩国民族骄傲三星电子,大概7成是外资持有。而日本股市的外资持有比例超过一半。


回过头来看国内,GDP总量90万,A股市值只有50万亿。资本化程度要低的多,而且其中约五六成是国有,装作是股票的样子实际上既不能激励管理层改进也不分红,那居民实际持有的股票资本,更是少的可怜。

 

所以国内A股还需要几倍扩容,并把国有股以社保基金的方式转换为居民持有,也允许外资进来随便买,才算差不多正常。能把宝洁、肯德基、通用、大众,还有印尼马来的电商社交也都拉来上市,那才叫优秀。

 

但习惯了千年农业社会的单点静态思维方式的才俊们或者计委的算盘们马上就摇头:神经病啊,哪来那么多钱?哪来那么多好公司?就借着反驳这两个认知错误展开吧。

 

2) 发行股票不是印钞,胜过印钞



其实一想就明白,股票交易的时候,钱并没有消失。某公司增发了20亿,这20亿从股东兜里到了公司账上,公司通常会拿去扩大规模或者提升质量,雇人要花掉,买设备要花掉,很多钱就流回社会了。即使大股东套现了一个亿,能去买大别墅的话,地主、设计师、施工队、建材家电软装,也都拿到了钱,政府从中抽到了税。所以钱没有消失,甚至可能还会多出一些来,因为其中某些拿到钱的人很开心,又贷款买了车买了房,这些就是新增的钱了。

 

买股票的人总体也赚了,肯定是预期收入比存银行挣利息要好,才会换成股票对不对。个别股票可能有赢有亏,但足够分散足够长期的话,总体而言股票收益就是比储蓄利息要高。历史数据就不举了,理论上也讲的通:股票是优质公司直接分红给你,而利息则是公司扣一些分给银行、银行再扣一些分给储户,天然会低一些的。

 

这些都是稍微调动常识,无需高数微积分图表就能明白的,但国人很多就是死活迈不过“劳动创造产品,交易创造财富”这一关,世界观的展开是基于实物而非人的行为契约,所以还需要多说几句。

 

换个角度重复一遍,假如新股增发募集了10万亿元,股民付出了10万亿但并不觉得自己钱少了——股票可以随时换成钱用啊。钱反而还多了点,因为每年分红或者增长,要比储蓄利息或者房租要高。

 

与此同时,注意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和他们的老板、高管、员工、供应商、服务商,也多出来了10万亿,而且是真金白银!而且这10万亿真金白银是到处流动的,基于逐利去投资(包括回去买股),或者基于新鲜或者炫耀去消费或者慈善,而那些投资和消费跑来跑去,总会有些钱又间接变成了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业绩比以前好看了,公司挣钱轻松了!

 

是不是有点儿晕?但事实上确实如此,没毛病,就差窗户纸这么一戳。

 

而且还不只这些,现代公司的股份很多授予了高管和资深员工,没上市时每年只能拿分红甚至不分红(因为利润还要继续投资),没什么消费力,上市后变出几万个亿万富翁、几十万个千万富翁、几百万个百万富翁,这会新诞生产生多少消费,又拉动多少雇佣呢?底层怎么涨薪法?这些自己可以去想,就不浪费笔墨了。

 

想起那篇讲土地与人口的一段,抄过来:国人现在每年仅在美国购置豪宅的数量就有3万套接近300亿美元,3万户移民即使每户带走3000万人民币财富,那每年也是万亿级的财富外流。为什么不准流向国内的农村田园、私营高端医院学校和慈善机构呢?这些钱变成农民、教师、医生的消费和投资,又会变回企业的营收、利润和税金,一轮一轮的提升。要知道2013-2017年财政的扶贫专项补助5年才2787亿元,多数还只是折腾了干部、养了懒人,为什么要把20倍的钱撵到北美澳洲呢?

 

OK,现在理解我本文第一句为什么讲,股市是现代经济的“收入倍增器”了吧?如果实行注册制,发行几十万亿新股,国企的百万亿资产和几十万名经理的激励也调整过来,国资划转社保、外资自由准入,再配上土地流通,那五六年人均GDP翻倍、可支配收入到3倍没什么惊讶的。这本来就是国人现在智力和勤奋状态应该的结果,只是几个倍增器失灵没能体现出来而已。

 

3)正常股市也是好公司的激励器


 

现代银行是经济演化中的核心筛选器。公司凭借抵押物去银行贷款扩张,购买设备原料和雇佣员工,假如产品和服务有人买账,就可以偿还贷款。假如生产赌错了或者不如别人的好,卖不掉,那就必须出局,抵押物交给赢家去处置。这种赌局竞争全年无休,进化飞快,市场需求都会被满足,甚至被猜到和激发出来(比如苹果手机),有市场筛选和银行筛选谁还要什么计委呀,除了计委那几百人自己坚持想要,害的领导干部们前几十年只能骑自行车吹电风扇,空调别墅奥迪都跟做梦一样。

 

而股票市场筛选和激励企业家的效率,比银行还要高的多。好公司能批量创造出千万和亿万富翁,而烂公司迅速只剩壳的价值,像中国这种一个壳就值几亿甚至几十亿,躺倒不干或者为非作歹也照样是巨富的特色场子,毕竟不多,等注册制实行后,股民们会发现,哟,这些上市公司怎么都都开始认真挣钱了,而且好像钱也比以前好挣了?无他,不努力经营就没人理了,跌到几分钱老板和高管可太难受了,而且市面上确实钱多了些、大家都富了些。

 

可见A股的审批制导致了太多问题,供应稀缺、价格虚高、反向激励等,这些股民们已经讨论的足够多,我这就不重复了。想讲几句对没上市公司的扭曲,补两个例子:

 

美国引领科技革命的时候,很少出现一窝蜂竞争者,谷歌、脸书、推特、亚马逊,包括团购始祖GROUPON等,基本上是稍成气候,就没有直接而惨烈的竞争了。而中国则连年千团大战,社交大战,O2O大战,共享单车大战,为什么?

 

因为美国VC们很清楚,一家创新公司验证了模式、用户和团队之后,想什么时候上市就能上市,就能拿到股民的钱大肆扩张。那我怎么去投竞争对手?拿VC的钱跟股民的钱拼着烧,投资人恐怕会上门来掀桌子暴打一顿,这辈子都别想再吃这碗饭了。

 

但国内创新公司从验证到上市,没个三五年基本没戏。这样就把短跑比赛变成了马拉松甚至长征,大家都得烧好几年VC的钱,那当然可以拼一拼了。几轮下来,搞得现在VC都没得做了。

 

类似的影响在产业界无穷无尽。十几年前胶合板技术国产化时,从临沂商品市场往外的国道两边建起了上百家工厂。如果股票市场规则更早渗透下去,那这些老板们就更有可能以入股的方式合成少数几家,聘请专业经理,批量招募大学生,建立起销售财务法务人事管理研发等体系,也更容易遵守环保要求,使用正规工业用地,不那么偷逃税费社保等等。有点儿小钱就买几个设备搞个小摊子跟他们斗,那才是傻的跟自己钱过不去。然而可惜那十几年A股定位完全不是服务这些需求的,几十万家小制造企业经历了人生轮回,可不止是胶合板产业!

 

是的,A股制度的落后,与长期诟病的产业散、小、乱、污染、偷漏税也有一定关联性,与白领涨薪难、大学生就业难也有一些关联性。这和土地制度影响生育率类似,看似不直接关联,但每一层的理性选择却促使了这样的结果发生,不是蝴蝶效应。

 

不过这些VC和小老板的竞争虽然惨烈低效,比起之前的国企制度还是好太多太多了。这几天好多人聊到20年前国企下岗的凄惨,让我想起国资委某篇文章里的反省:“1998年,国企的管理机制并不顺畅。典型案例是当时还是央企的中国重汽:其一把手归中组部管理,二把手是原人事部管理,三把手到七把手是原机械工业部管理,基本建设是原国家计委管,技术改造是原国家经贸委管,管资产的是财政部,收入分配由劳动部管理。”

 

你看国企这种车的设计之初就倾向于只能原地不动,而能高速行进的股市制度,在引进的前几十年里,却被定位成国企解困的工具,难免让人联想到要求美女帮忙牵住的骆驼的场景(污)。定位如此,制度如此,即使你做国企一把手又能怎样呢?而一把手长期缺乏激励和授权没法动弹的话,万千工人的命运又会怎样呢?人生当然要靠个人奋斗,可是也要考虑制度变迁啊。

 

好吧吐槽适可而止,毕竟还想让更多股民看见,在即将启动的注册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开放时刻,看到并理解这篇文章的股民越多,准备越充分,改革阻力就越小,也许都能快一点过上好日子呢。

 

至于下一步可能会怎么改,会有哪些冲击,以后看看再说。先留着号把另几个“现代经济的收入倍增器”都写完,说不定就能把结构性宏观全图拼起来呢。

 

补充阅读:

什么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谈到了一点管制导致股票泡沫)

富士康与工业4.0(谈到了一点美国股市怎样导致企业组织进化的,而日本股市不行)

 

另在雪球看到关于星球收费和收割智商税的吵吵,突然相通了自己星球的定位:首先是没那割韭菜的本事,来的也大多是收割机,交流那些我没法写或者懒得写的内容;其次也没那指点收割的本事,倒是像是个维护站:啊这个机油不好啊,有一种新的大灯/传感器/导航图/发电机/火花塞性能不错呢,运转安静快速高效省油….从小就爱拆各种东西、爱看说明书电路图、爱囤积工具零件,没想到几十年来干啥都是这种路数,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