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化这个“鹧鸪返照,双凤朝阳”的奇景,你见过吗?



▲双凤山晨曦    

夕阳西下,

遥望双凤,

两峰相对,

若隐若现,

景色迷人。




这一美丽的画面正是有着从化明朝八景之一的鹧鸪返照(双凤山)奇观,而画面的主角就位于从化城区东部的双凤山。


  双凤山原名为鹧鸪山,何解要叫鹧鸪山呢?原来当时的双凤山山上栖息着很多鹧鸪,因此而得名。那后来又为什么要改名呢?皆因日出时这处的山景如双凤朝阳而改名双凤山,为历代名士游玩的胜境。


能够成为明朝八景之一,双凤山的美自然得到了众多文人雅士的赞赏。《从化县志》记载,曾有古诗赞道:“远浦烟初歙,遥林日半曛;讼庭何所见?双玉倚秋云。”

       明朝隆庆年间知县唐世淳撰文谈到双凤山时,曾这样说:“惟山秀拔,双凤其模。未遇识者,抑名鹧鸪。山损其名,为山之污。凤鸟、鹧鸪,凡瑞异途。惟瑞名瑞,名实乃符。更名双凤,不亦快乎?勉旃凤山,爰发其雏。羽翊文明,慎毋负吾。”他的文意大致是说,这山秀丽高耸,像双凤飞翔。但当初它的特点还未被人认识,所以贬称为鹧鸪。如此称谓并不准确,势必会成为山的污点。凤凰和鹧鸪品格不同。吉祥的事物只有冠上吉祥的名称,这样名和实才相符。现在改鹧鸪山为双凤山,不也是很快慰的事吗?双凤山显灵啊,从此保佑多出文人学士,千万不要辜负了对你的厚望!

  而黎邦碱也曾赋诗《鹧鸪返照》:“灵景当花县,霞光夕夕环。昔传鹧鸪岭,今为双凤山。”

  

双凤山与从化江埔街的凤院村也有一段渊源。凤院村是已发现的从化最大的民居聚落之一,过村首门楼,极目远处,双凤山下是一望无垠的葱笼田野。门楼“凤院”额匾下的对联为“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见文章”。村尾与村首的大榕树遥相呼应,村前月牙形池塘碧水微澜,相传因能倒映出双凤山而得“凤”之名。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冬十一月,县令唐世淳撰写四言诗《祭双凤山文》,并刻有碑石竖立在村前。而在明朝正德年间,在县城附近的石鼓楼山建有“济川亭”(今已无存),在此近观流溪河,远眺双凤山,不失为一种享受。

现在说起双凤山,大家对它的评价是说它保留了原生态,是一条极具挑战性的山野徒步路线,所以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户外活动“发烧友”前来攀登。而江埔街东面就是以双凤山为分水岭与增城相连,双凤山的南峰(即大凤山)海拔793.9米,与增城派潭交界,双凤山的北峰即从化这边,有上罗、鹊塱、汉田、凤一等村庄,因常年封山,登山的人极少,路亦难找。

从上罗上山,至两峰之间山谷,杂树连片,多见辣桑、五指毛桃、棠梨、七叶树等,到了两山相连的位置,我们向南上大凤山,山路渐陡,登高约数十米,可见大片篱竹,不知是地界划分的原因还是这片篱竹按海拔高度生长,篱竹像雪带一样界线分明。越过篱竹带,路更陡峭,登顶后发现,远看尖尖的山峰,眼前却是好大一片平地。


看山的角度不同,形状亦大不相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增城方向看双凤山,就像在从化看到的一样,有如照相的底片反转看。《读史方舆纪要》曾载:“鹧鸪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脉自庾岭而来,有峰高百余丈,傍一峰差小,俗呼为大、小鹧鸪。旧《志》云:山在增城县西南九十里。盖本增城地也。”



参考资料:

[1]《从化县志》;

[2]《从化大写意》。

文:记者黄利谊

图:记者邝健华

网络编辑:王瑞君 王美君 莫静贤

审核:刘芳

更多精彩请点击以下“精选推文”

16公里!溪头•开山节12月2日等你来挑战!报名火热进行中……

颁证9万多份!从化创新推动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你领证了吗?

这款APP不仅可以便民办事,还可以买买买!从化的居民有福了!

激动!我坐上了地铁十四号线!!!各站点剧透走一波……



必须要赞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