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我的个体督导反思之旅丨咨询师养成记006
静下心来回顾这半年以来的督导学习,我认为咨询师这一角色需要有这样的沉淀。
这不仅是对这段时间的回首,同时也是对新阶段的展望。#01
众里寻她千百度
2020年6月,“学院π”项目开始进入到个体督导阶段。
首先,当然就是选择督导师。我在众多的督导师中选择了我的督导师,主要有三个依据:
⑴ 理论背景匹配
我选择了一位以动力学和家庭治疗为主要理论取向的督导师。一方面,我自己的受训背景是以动力学为主,从动力学的视角去理解个案更容易。另一方面,家庭治疗是我之后想要学习的流派,我也希望通过督导对家庭治疗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
督导师的简介给了我“对胃口”的感觉。
⑵ “眼缘”也很重要
当时,在众多的督导师中,我督导师的照片很吸引我,给我一种很温和、亲切、养眼的感觉。
那一瞬间,我有一种“看上了”的感觉。
⑶ 督导师的资质
我选择了一位注册督导师,我想不管是从咨询经验还是督导经验都会更符合我的期待。
#02
相识、相知与相许
2020年7月,我们和督导师开始了“网友见面会”。
我们的设置是一对二督导。回顾第一阶段的二十次督导,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⑴ 观望VS动荡
七月,武汉高校陆续开始放暑假。由于我的个案都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学生,督导开始时我并没有在进行中的个案。
当时,我更想待在一边,默默当一个观察者。实际上,我没有很用心地参与整个过程。
三个人的督导进入到了动荡期。
每次由我的搭档一个人接受每周的督导,她便独自承担了全部的督导压力。当搭档开始忘记督导时间,遇到孩子发烧等情况,我感受到搭档需要帮助,但是我却没有在进行中的个案。
我感到了愧疚。
然而,当我再次回顾这个过程,却发现其实不然。我之前有很多的个案和录音材料,如果愿意,我完全可以在督导中报告之前的个案。
但是,我最终选择了“纵容”自己不去想,因为在那个当下,我只想做一个不那么有责任心和担当的自己。
为什么我在督导中会和生活中截然不同?
我想,一方面或许是搭档带给我了安全的氛围,另一方面,或许我也在用这样的方式挑战督导师?
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时候,督导师决定和我们一起讨论是否要暂停督导,等到开学大家都有个案之后再继续督导。
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松了一口气,这口气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前面一个学期里真的很累了,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强撑着做些什么,只想瘫下来休息。
同时,我也意识到,即使有愧疚我也可以“做自己”。我也可以自私一点,放松一点,让别人多去承担一些。
这是我在督导初始阶段中学到的——放下、自私一点和瘫下来什么也不做。
⑵ 试探VS震惊
新学期开始了,我满血复活。督导工作也恢复到了每周一次的频率。
第一次报告的案例我已经工作了好几个学期。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我并没有那么多的困惑,也没有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工作下去的感觉。
我想,或许选择这个个案本身就是一种试探。虽然我在意识层面并不知道整个过程,却在潜意思做了这样的安排。
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周轮到我报个案了,但我还是不确定该报哪一个。
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咨询,当这个孩子来到我面前时,我临时做了这个决定:就报这个吧。
当时的考量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或者说第一次督导还不太敢让督导师看见自己的不足与糟糕的部分,想要掩饰点什么)。
另一部分是,看见ta再次踏入我的咨询室,我很奇怪这个孩子怎么又来了。我既感到开心和感动,至少可以看见学生对我的认可与信任;同时也开始思考,我可以如何帮助ta,我可以为ta做些什么?我希望通过督导得到解答。
第一次督导结束后,我很震惊。
震惊的是,我第一次有一种督导上瘾的感觉——我充满了干劲,下周还想报个案,完全不会担心自己没有时间整理材料。这次督导,我受到了支持,感受到了督导师的专业。很快,我就预定了下一周的督导。
第二次督导的是我新接手的个案。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就有一种想要寻求督导的冲动,也计划对第二次会谈进行录音。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工作只进行了一次当事人就脱落了,而我所收集到的信息也很有限。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可以继续督导。因为在我看来,这一次的督导对于督导师的挑战还是很大的。潜意识的选择也可能有试探的成分,我想看看督导师如何对这一次性的工作给予指导。
果然,督导师没有让我失望。这一次督导,我学会了如何从仅有的信息中去提炼信息、如何从提炼的信息中去假设,并从实际工作中去证伪自己的假设。
我很清晰地看到这一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变化的。
那一刻,我是多么的欣喜,有一种捡到宝贝的感觉。
⑶ 分享VS高效
督导工作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我可以感受到每次的分享越来越自如。
其实,我在以前的督导中不太敢暴露自己,这会让我感到很不自在。
现在和我的督导师工作,我恨不得多发几次录音,恨不得把当事人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生怕自己在报告个案的过程中会遗漏任何的信息。我感受到我站在咨询师的位置,在督导师的帮助下一门心思地理解我的个案,而不是在看个案的过程中被自己分走一部分精力和注意力。
我开始理解并体验以当事人为中心、聚焦于当事人的过程。
经历了前面的观望与试探,我感受到督导氛围是很安全、让人安心的。在督导中,无论说了什么都不会被评判和指责,有的只是被支持、被理解、被尊重。
#03
天道酬勤、满载而归
第一轮的督导很快就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成长与收获,在这里也想将这些深刻的成长记录下来:
⑴ 督导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能够给咨询师带来力量感督导师不会像授课一样讲理论,却让我对理论有一种更强烈的认识和体验。督导师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工作,她看见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还有咨询师。
每次督导结束后,我不仅对当事人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支持。有的时候会涉及咨询师的个人议题,督导师不深入、不分析,却也可以感受到督导师的抚慰,就好像有一个伤口被看见了,被轻轻的、温柔地抚摸了一下。
那是一种和当事人一起被滋养、一起成长的过程。
⑵ 有人说“咨询师应该将自己作为一个工具”,督导就是不断打磨这个“工具”的过程在督导中,督导师会有意识地示范、逐步教会我们如何将自己作为一个工具去使用。
回顾这一阶段的督导过程,督导师很有方式和方法,就好像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样步步递进、层层深入。在督导的过程中,我们一点点地学会在理论的框架下去理解个案。
内功始于无形无影之中,却又贯穿其中。
我终于开始感觉理论不只是理论、个案不只是个案,两者不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已经开始融合了。或许我曾经学过很多理论,但是不清楚如何去联系。
经过这一轮督导,我开始有一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通畅感。
⑶ 督导的过程,也是对咨询过程的参考督导师的尊重、不评价、理解和好奇,我都可以去学习和模仿。
督导师带着我们慢慢思考的过程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咨询态度:稳稳地在那里、不慌也不忙地去跟随当事人。
⑷ 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了作为咨询师这一角色,我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人际模式和个人议题对当事人的具体影响。具备这样的意识,也就会在咨询过程中有意识地保持觉察。对于实在是没有办法处理的个案,也更能够做出转介的判断。
⑸ 学会放下与自我关照咨询工作容易让人耗竭,而自我关照也是咨询师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全能,放下想为当事人多做一些的动机,放下牵挂。要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与咨询。承认自己的局限,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使其耗竭。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觉察,适时调整。
#04
期待与展望
在督导师的指导之下,我学会了“放下”,纵使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我也还是愿意尝试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调整。
自己的调整也让我感受到当事人是多么的勇敢和不容易。他们能够来找我们,愿意在生活中做出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调整和改变,这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的。
接下来,我制定了新的安排、目标和明确的成长方向:
⑴ 我会更加聚焦在逐字稿和刻意练习这一部分的训练和成长。我个人也开始重视从量变转向为质变,不再追求咨询的时数,留出更多的时间做逐字稿的整理和刻意练习,刻意训练自己的共情、回应以及敏感性。
⑵ 接下来的督导目标,我希望可以提高我对当事人的问题评估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计划。一直觉得自己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这方面比较薄弱,但这也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需要将这一部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
⑶ 准确提炼当事人实际的期望目标,并将这一具体目标转化为可以实现的咨询目标。
与大家共勉。
﹀
﹀
﹀
2018年11月,第一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共46名学员参加。目前,一期学员已经实习了14个余月,累计为323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咨询人次达4832余次,累计督导1479余次。
2019年10月,第二期“学院π”项目顺利开班,共50名学员参加。目前,二期学员已经实习了10个余月,累计为232余人提供了咨询服务,咨询人次达2767余次,累计督导951余次。
2020年10月,第三期“学院π”项目正式开班,共55名学员参加。目前,三期学员正在进行课程学习,为成为更专业的助人者蓄力。
2021年6月,第四期“学院π”项目开班啦,学员们正式踏上助人之旅!第五期“学院π”项目招生火热进行中!感到心动的你,快来加入我们鸭~湖北东方明见心理健康研究所于2018年正式推出“东方明见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水平培训项目”,简称“学院π”。
项目充分发挥东方明见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专家资源优势,汲取国内外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组织国内外最优秀的师资团队,采用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咨询实践、案例督导、评估反馈、导师组制六位一体的专业化、系统性、连续性学院化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一批植根于中华文化、遵守职业伦理、专业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兼具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新生代咨询师”。
▲点击海报了解详情
END
文|刘俊 美编|吕满 审核|杨微 编辑|别致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