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选读】乔梁:在自然的讲堂里学无止境

乔梁 山野杂志 2022-06-16






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的讲台在雪山上、在森林里、在岩壁上、在山野里,他们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筑梦人”,他们是登山户外领域的老师们。他们默默耕耘、倾囊相授,用责任和使命诠释着登山户外人的情怀。老师与学员之间,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登山户外精神的传承。山野9月刊,与我们一起走近户外课堂的师者。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0年9月刊

文 / 乔梁

图 / 乔梁 提供




人物简介

乔梁北青教育传媒课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指导员培训课监,北京市红领巾通讯社辅导老师,拥有十年以上青少年媒体运营经验及八年以上青少年营地教育经验,持续在青少年思想引领、素质教育领域开拓探索。




身为一名营地老师,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是压力,也是动力,激励着我在自然教育无形的讲堂上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学习是一生的事


回想从大学毕业开始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和青少年相关,也算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青少年工作者了。起初被年轻的学生听众、学校里的孩子甚至家长喊一声“老师”,着实诚惶诚恐,不过后来好像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称呼。


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有时间阅读更多教学方面的书籍,反而一下子醒悟,还是得不断倒空自己,做回学生,向真正的老师们学习。


△乔梁在夏令营的夜行活动中提醒小营员注意脚下的路


比起做“老师”,在做学生方面我似乎更擅长一些。小学毕业时,班主任安先生在我的同学录上写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寄语,到中学离校时,要好的老师竟然又寄语这八个字,还加上了“溯遂古之初、悟天地造化”的新希望。


大概每一个在西北山沟里长大的孩子,都是在老师这样的教诲和鼓励下,才踏向广阔新天地。


一直以来,我就这样努力实践,十余年来好像也勉强能以读了书、行了路的寄语自勉,但离上溯历史、感悟规律还是差得十万八千里。学生这个角色,看来要代入一辈子的。


进入老师角色


最初进入老师这个角色纯属巧合。大学毕业后我参与一个新型电台的创办,又当节目策划又当主持人,电波那头同龄听众们的互动潮水般涌来,不断要整理和输出观点,做着做着得到一些朋友的信服,又赶上媒体之间时兴互称老师的风气,不知不觉间就获得“老师”的称呼。


记得每到教师节还会策划专门节目,打着向老师们问好的旗号,和年轻听众们叽叽喳喳一起调侃老师们的糗事,一点儿没有自己也身为“老师”的自觉。


△营地活动中结下的友谊也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后来策划采访一系列有趣人物,那时恰逢自然教育、森林教育、探索教育、营地教育这些新鲜事物萌芽兴起,到现在我还记得采访太阳守望者的创始人三皮和河谷,他们藏在北京六环外快到河北的一个村庄的大院子里,讲述起孩子们的故事时,他们的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光。


我也是在那时才发现,原来除了线上互动,线下还能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于是试着去学习和了解。了解得越深越喜欢,于是我也成了一名营地工作者。


向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努力


这几年做营地工作好像很少会感受到教师节的存在。原因无它,9月正是开学最繁忙的时候,学校和家长为新学期忙碌,孩子们要迅速从暑假里的放松摆脱出来,变成上紧发条的状态。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自己对是否配得上“教师”这个称号也有些含糊,更不好大张旗鼓去宣扬,只有微信群里会冒出几句节日的问候。


确实是会含糊。和孩子们真的面对面在一起时,原本只是一个抽象敬称的“老师”迅速具象化,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天而降,让人有些承受不住。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深夜的路口,只有红绿灯在单调地变动,一位老师要过马路。此时路上没有行人,没有车通行,那个年代也没有摄像头,他依然等到绿灯亮起来才开始过马路。


后来有人问这位老师:“大晚上的路口没车没人,你直接穿过去怕什么?”这位老师回答说:“不可以,如果我闯了红灯,路边楼上正好有个在窗口张望的孩子看到了,他可能会觉得闯红灯没事,闯红灯很安全,如果他效仿那就糟了。”


对于我们来说,那种含糊就是这样的感觉。在孩子们面前被喊一声“老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成为示范,不容有错。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优秀的老师,但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那一个。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


其实在营地里做老师挺难的,在大自然里做教育挺难的。我们没有能隔绝噪音、让所有孩子聚精会神的标准空间,没有规律的铃声来提醒上课下课,没有空调暖气让同学们身体舒爽,更没有上完一两节课老师可以去休息的制度安排。我们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具,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手段,缺乏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更缺乏职业发展路径上的确定方向。


但是在营地里做老师又是简单的,在大自然里做教育是有意思的。我们有森林大河、沙漠高山可以成为虚拟的教室,我们有自由的时间来实施整个教学,我们有阳光和清风触达孩子们的肌肤,更有一整天、整个营期与孩子们朝夕与共的陪伴。


我们拥有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科学自然有机呈现给孩子们的机会,我们拥有走进每个独一无二内心和有趣灵魂的机会,我们拥有更灵活的产品运作方式,我们还恰巧正站在行业发展的潮流之上。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热爱,因为热爱,我们才朝着一名合格的老师努力。


探寻令人惊叹的教学境界


营地老师是一个特别符合做中学、教中学的职业,需要不断换脑充电、知识整合,才能呈现给孩子一个有温度、有沉淀的活动。


有一次“长城”主题课程,我们带着孩子们考察完燕赵长城遗迹、司马台残长城、慕田峪明长城还不过瘾,为了体验长城守军的生活状态,查找文献制作了和当时守军铠甲武器一样重量的沙袋,孩子们自己爬楼梯体验“穿越”的情景。


还有一次“山河”主题课程,我们带着孩子们探访北京海拔最高、最低的地方,探访北京的五大水系,用泥巴制作京城的地形沙盘,惊呆了老师和家长。


在“营动中国”夏令营里,我们设计跨越午夜零点的夜行活动,孩子们在没有城市光照的漆黑山野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平时不被家长允许的“熬夜”。


△生平第一次夜行军给孩子带来无比新奇的感受


在“青春门”项目里,孩子们自己设计行走路线探访丝路,在纠结和决然里感受团队的约束和力量,探寻自己的安全边界。


有人说,教学本身就好比一个老师的作品,也是一个老师全部人格的总和,老师关切什么、追求什么、重视什么,他的课堂就会呈现什么。


一位营地老师究竟要有怎样的审美,怎样的精神世界,怎样的情怀,怎样的耐心和坚持,怎样的价值观,才能做出让人惊叹的营地活动?


这两年,随着国内培训体系的建立(比如中国登山协会的青少年营地指导员和营地主任培训体系),我们不断看到有特点、高水平的营地老师出现,让所有人看到了榜样,也看到了希望。


营地老师开展教学,远不只是在完成一个活动的执行,而是在调动他“全部生活的精华”:你遇到过的某个人,去过的某个地方,经历过的某件事情,拥有过的某件物品,发生过的喜怒哀乐,都在对老师的教学境界产生影响。


这样的境界无从复制,只有不断地、无止境地学习和练习。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热线:01067154355

投稿邮箱:shanyecma@qq.com



往期精彩回顾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