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字字珠玑(中)

岳老三 产品笔记 2022-11-03

这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书笔记第四篇。前面三篇是张小龙对用户、需求、设计的理解,这里回看:

 1)关于用户,张小龙说了这11个核心观点

2)收藏:关于需求,张小龙的16个核心观点 (附PDF下载)

 3)关于产品设计,张小龙有话说,字字珠玑(上)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中内容,源于张小龙内部8小时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把自己15年来关于产品的所有经验和心得一次性全部公开。

本书内容共分为5部分,分别是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设计篇」内容很多,这里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整理。

如果你也想看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以下是书中「设计篇」的部分核心观点。



1、产品,还是运营?
对于一个产品,我们更应该偏向产品本身还是运营?这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这要看各家的特长和偏好了。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我的观点是,做一劳永逸的事情是最好的。
很多开发的同事都知道,我们要做“类型”还是做一个一个“实例”?如果我们不是把各种订阅内容抽象为一个订阅平台的话,可能就会做了很多很多的“实例”出来,产品变得非常复杂。
邮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有什么区别?邮箱里的漂流瓶有不同类型,有同城瓶、交友瓶,是一个个“实例”,偏运营多一些。微信漂流瓶只有一种。
可以想象,邮箱漂流瓶因为用户需求类型增加就增加“实例”,这样做下来,会把大家累死。
所以我倾向直接做到最本质的东西,至于他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那是用户自己的行为。
我们做一个“类型”,用户自己产生“实例”就可以了。也就是做高度抽象,而不是具体化。

2、让用户推动用户
怎让用用户去推动用户,而不是系统去推动用户?
我们常常认为,发现用户的行为不太好,可以通过系统努力去“教育”或者“引导”用户,让用户符合我们的期望。但这不是好的办法。
比如如何让微信新用户设置头像?可以注册时必须上传头像,比如当做任务奖励。但我们这样做。
没有头像的用户,发送给好友的消息,是没有头像的。当用户发现自己没有头像时,很快就去设置了。这比引导用户去设置头像自然得多,这是用户自发的,不是被系统引导的。

3、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摇一摇”是非常好的一种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包括了肢体动作、来福枪的声音、动画以及操作的结果,非常连贯。
我们把这个功能已经做到了极简化,这种极简化的体验是很难被超越的。
如果有一个东西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少了,要更少是很困难的。

4、面向未来场景来做设计
要不要做“已送达”这个特性,我们当初争论了很久。
当时支持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我们将来的服务器会很稳定,网络状态也会越来越好,消息是必然会送达的。
虽然说现在(指2011年)的网络状况不是很好,也会出现丢消息的情况,但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未来的情况,要根据未来的场景来设计。

5、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我们在做邮箱时思考,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什么是好的体验?可能需要满足几个要求。比如“切入要准”、“功能设计得要好”。
但是我们把速度单独列出来,“速度一定要快”,这个速度是指系统响应的速度。
回顾邮箱能做起来,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是简单,第二是速度快。
简单和速度快,合起来就是简单快捷。
“简单”和“快捷”是用户体验里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微信4.0的时候,点击进入一个会话群的响应速度是挺慢的,我们做了很多改进来保证进入速度得到提高。
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我们的开发做了很多次重构,才保证了时间线的流畅体验,保证我们速度能超越所有有时间线的产品。
虽然为了提升这里的速度,开发的代价很大,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6、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一个特性的决定是来自上级任务?还是来自版本计划?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个特性本身不足够令人兴奋,让人产生热情的话,可能做了也做不好,也没办法理解这个特性还可以有哪些亮点或者别的什么更好的想法。
好奇心是产品经理的驱动力,你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

7、保留变化
保留变化是围棋里的一句话,这在产品里面也是挺重要的。
在产品里面我们常常会把后面版本该做的事情放到前面去了,这会导致我们把1.0版本规划得非常完美,把2.0的东西给做了。
比如web微信上线的时候,很多同事提意见说功能不全,为什么做了这么简单的功能就发布了?
我们没办法一下子就做一个功能全面的东西出来,如果我们在做一个版本就做全面功能的话,一定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想得那么细,只能一边做,一边看发布后用户有什么反馈,根据反馈再决定2.0应该做什么。
也有用户提到,觉得微信的朋友圈很粗糙,连评论和回复都没有就发布了。当时并不是没有想到,只是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放到以后再做的。

8、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不管是做邮箱还是做微信,我们都追求用户的“自然增长”。
微信在2011年5月才开始在邮箱里做推广在此之前,微信没有打任何广告,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自然增长的曲线,或者说增长得很慢,没有一个爆发点。
当一个产品还没有到爆发点的时候去推广做广告,他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太成比例的。
好的产品应该是自然增长的,而不应该为KPI而改变产品。KPI这是一个好产品的副产品,好的产品自然会产生好的增长曲线。

9、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去做。
因为我们的需求非常多,当没有想好方案或者没有想到方案会带来副作用,硬要去解决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举一个案例,发错群消息。这个问题还挺普遍的,也挺难解决的。
我们以前尝试过一个版本,把群聊的气泡变成蓝色(其他的是绿色),希望用户可以通过气泡的颜色来辨别群聊。
但发现这种方案很难接受,用户接受了绿色气泡,就不是很能接受蓝色气泡。我们也不能在用户输入的时候提升用户:你正在群聊中,发消息请小心。
所以我们先把问题放着了,放到后面想明白了,再去解决。

10、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有一次,一个能力很全面很厉害的开发同事在朋友圈抱怨:觉得微信的代码越来越复杂了,开始搞不定了。
我在后面给他写了一句评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太复杂,一定是问题本身错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
一个好问题,不应该导致解决方案太复杂。
比如为了解决视频通话里面多种状态切换的问题,里面的状态有点太多了。这时我们跳出技术方案反推回来,会发现可能我们的需求一开始就定义的不对。

11、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我们会发现有些应用很奇怪,在细节上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东西。
比如微博的博文后面,会出现“来自iPhone客户端”、“来自iPad客户端”...之类的。
这里我们一直没有想清楚,为什么“来自iPhone客户端”是值得显示的信息。
虽然前面提到过要满足用户的“贪嗔痴”,这也是“贪嗔痴”的一部分。但是这些信息是没有含义的。
所以我们不会搞一个“微信iPhone在线”这样的东西。
而从需求上来说,地点就显得更有意义一些。
另外,这也跟我们产品的态度有关。
张小龙: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产品设计篇」篇幅很长,「设计篇」下的产品笔记,也将在今日发布,欢迎关注。
这里有一个180余页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PPT原始资料。
可关注我👇👇👇,回复「产品观」获取。

——End——

👇👇👇扫码加岳老三微信,免费拉你入产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