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目次+摘要
构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探究
陆杰华
✎家庭建设背景下中国式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展望
胡 湛
✎
区域化党建创新逻辑与行动策略——以引领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视角
孙肖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制度演进逻辑
魏有兴,刘 航
✎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中的关系向度
叶方兴
✎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价值指向、心理机制与实践路径
张喆一,金林南
✎
国家治理中的第三次分配:美国镜鉴与中国道路
何 阳,高小平
✎属地管理扩张下的基层治理困境及优化研究
邱 实,杨 爽
✎制度吸纳评价: 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理论逻辑——以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例
徐自强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章 诚,郑玉洁,凌 红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框架、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
徐 明
我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技术性特质与优化
田一聚
✎新时代高质量战略规划效能的特性逻辑、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以“十四五”时期高校的战略规划文本为切入点
郝少盼,陈 达
✎营商环境改善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基于2008—2020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孙 莹,王甜甜
构建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探究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摘要: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不仅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经历了萌芽发育、建设起步和建设发展3个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内涵要义在于通过多元评估主体全过程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等层面的养老服务或产品标准、管理和评估。面对当下养老服务质量评估面临标准化理论研究滞后、地方与国家规范衔接模糊、相关政府部门认知不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下一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需在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与规范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探索、地方性养老服务评估中心构建、地方与国家养老服务规范有机衔接等方面发力,进而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内涵要义;路径选择
家庭建设背景下中国式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展望
胡 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
◉ 摘要:家庭养老是居家社区养老乃至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要件。当代人口与家庭变迁给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发展带来若干结构性挑战,主要表现为:家庭老龄化和空巢化将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压力,高龄化加剧将形成家庭压力并倒逼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升级,代际关系和居住模式变迁将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强化居家社区养老的首要任务是支持家庭功能发展,以家庭建设为契机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夯实文化一致性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式养老生活共同体。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建设;人口老龄化
区域化党建创新逻辑与行动策略——以引领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视角
孙肖远
(江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院基地)
◉ 摘要:以区域化党建的空间拓展和实践深化,在更大的空间和领域融合力量、整合社会,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是城乡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时代使命。区域化党建引领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城乡基层党组织积极回应社会生态环境变化、主动调适基层党建行动逻辑、系统重构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策略,通过结构引领、功能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促进县域内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结构融通和功能互通,以保障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有效运行。
◉ 关键词:基层党建创新;区域化党建;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治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制度演进逻辑
魏有兴,刘 航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与过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恢复与调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完善与发展三大阶段。将“背景-结构-互动”范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制度研究,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制度演进逻辑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以此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演进过程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行动机制。展望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立足“两个大局”,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阐释,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空间;利用制度弹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色化发展。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演进逻辑;“背景-结构-互动”范式
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中的关系向度
叶方兴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需要正确辨析并有效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认识中的关键向度,在此基础上辩证把握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需要自觉区分与辨明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发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合理把握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确立清晰、明确的基础性概念。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概念
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价值指向、心理机制与实践路径
张喆一,金林南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法治信仰是现代法律信仰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充分信任和法律制度的自觉遵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要以“五个坚持”为指导,营造有利于法治信仰生成的政治环境。从法治信仰的心理机制来看,人民群众在对法治价值有了初步认可后,便在价值体验的催化下形成法治价值观,继而在科学公正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过程中坚定法治信念,实现法治信仰的升华。要引导全体人民拥护法治、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和捍卫者,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治宣传等实践中大力推进新时代法治信仰建设。
◉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信仰;价值指向;心理机制;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中的第三次分配:美国镜鉴与中国道路
何 阳1,高小平2
(1.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摘要:第三次分配在中国推动共同富裕迈入新阶段的当下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将第三次分配划分为强政府-大社会、弱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小社会、弱政府-小社会4种实践模式。美国第三次分配建构起了弱政府-大社会实践模式,以社会主导、政府监管、政治中立为主要特征。工具理性是美国第三次分配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文化、组织、制度及技术“四位一体”的逻辑理路。隐藏在工具理性外衣下的阶级理性是美国第三次分配的失败教训,在阶级理性思维影响下,社会“私”的方面被放大,形成了以捐赠者为中心的家长制作风。中国第三次分配是先富带动后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它深嵌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第三次分配不能照搬美国模式,需要在充分吸收工具理性和摒弃阶级理性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塑造强政府-大社会模式,将中国文化要素融入制度体系,增强第三次分配主体规范性,加大第三次分配激励力度,完善第三次分配监管体系,持续并高度关注贫困人群。
◉ 关键词:第三次分配;国家治理;实践模式;工具理性;阶级理性;共同富裕;中国道路
属地管理扩张下的基层治理困境及优化研究
邱 实1,杨 爽2
(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宣传部)
◉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属地管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治理出现诸如负担过重、权责失衡和效率下降等问题,属地管理的异化是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就是属地管理在基层治理中出现了过度扩张的情况。属地管理的生成与发展是国家治理权威性和有效性平衡的体现,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因为过度扩张也对基层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职责同构下的模糊治理是基层治理中属地管理扩张的动因,而政区空间的固定性、职能部门的资源调控性和基层政府的治理直接性是属地管理扩张的“触发条件”。基于此,基层治理中出现了治理失序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基层治理的负担超载、权责失衡和功能弱化。在属地管理扩张的背景下,可以尝试通过纵向政府层级、横向政府机构及条块结构三方面的协同,厘定属地职责、搭建联动机制和建构协调系统,实现基层治理的优化。
◉ 关键词:基层治理;属地管理;职责同构;过度扩张;纵横协同
制度吸纳评价: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理论逻辑 ——以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为例
徐自强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摘要:公众有效参与政府绩效评价历来是我国政府治理实践中的一大难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实践,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运行步入标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轨道,并在部分地方取得显著成效。基于部分典型地方“好差评”制度的成功实践探索,研究旨在揭示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政务服务评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制度吸纳评价”的制度系统逻辑:“好差评”制度系统在基于“制度吸纳服务”“制度吸纳主体”和“制度吸纳技术”三重吸纳的制度设计吸纳层、基于行政技术与信息技术混合适配的技术适配化归层、基于好评子系统与差评子系统双轨运转的系统集成交互层以及考核激励与主动改进达成规范秩序的能量释放反馈层等4个层次的动态运转下释放出规范秩序能量,并在反馈作用下完成了对行政效能的持续提升。
◉ 关键词:制度吸纳评价;政务服务评价;行政效能;“好差评”;制度系统
中国的“双碳”目标与实践:形成逻辑、现实挑战、社会风险及推进进路
章 诚1,郑玉洁2,凌 红3
(1.南京工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南京工业大学对外合作与发展处)
◉ 摘要: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危机,中国于202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该目标的形成基于“气候恶化的事实与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制度倡导—推进碳减排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行动”的演进逻辑。由于“双碳”目标属于政策驱动型目标,因此面临碳交易市场效能有待检验、“双碳”立法缺失、“双碳”技术薄弱、“双碳”多元利益主体“缺场”等挑战。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空间正义失衡,人群利益受损,运动式、休克式减碳等社会风险。推进“双碳”实践需要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架构:在政府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立法推进;在社会层面培育民众的“双碳”意识,积极建构“低碳”社会;在企业层面加强低碳技术革新,开发绿色产品;在学术界层面积极开展“双碳”研究,加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从而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达致和绿色发展。
◉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绿色发展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框架、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
徐 明1,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 摘要:新时代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党和国家人才事业的发展规律,并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推演,构建“理念-体系-能力-战略”整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人才治理理念为人才工作提供方向先导和价值依循,包括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制度载体,包括不断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人才治理能力是人才治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包括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人才治理理念现代化引领人才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完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规律。人才强国战略内涵于人才治理现代化框架,国家人才战略是对人才治理现代化愿景的长远谋划和分步执行,从汇聚人才、培育人才、 激励人才、造就人才等方面来把握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应在以下方面落棋下子,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明确布局,又要“点” “阵”结合;构建和塑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要“质”“量”协同,又要梯次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授权“松绑”,又要“破”“立”兼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既要“内” “外”统筹,又要“领”“育”结合。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伟力。
◉ 关键词: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治理现代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我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技术性特质与优化
田一聚
(宿迁学院)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公开招聘是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事业单位招聘历经从总体性配置向技术性选拔的制度转型嬗变,可分为3个阶段:从计划管理的人员录用到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考,从引导性招考到“凡进必考”的规范化建构,从经验式选拔考试到程序化、科学化招考设计。技术性选拔的逻辑取向是追求理性和效率,数字符号和评分指标成为录用人才的首要表征,考评模式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弊端也开始显现。因此,需要以人才测评、程序正义、人岗相适及素质冰山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摆脱技术化选拔困境,超越技术逻辑对岗位多元需求的简化、归约以及以技术效率为旨归的程式化选拔路向,推动表层化、符号化、形式化的人才选拔模式向创新性、生态性、 整体性人才选拔模式的转型变革,从而优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制度设计,提高招聘结果的有效性。
◉ 关键词:公开招聘;招聘考试;总体性配置;技术性选拔
新时代高质量战略规划效能的特性逻辑、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以“十四五“时期高校的战略规划文本为切入点
郝少盼,陈 达
(河海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深化战略管理理念,提升战略规划效能,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通过调研国内外12所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分析高效能战略规划的应有特性和逻辑过程;应用 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关键词分析,采用扎根理论梳理现实表征,明晰战略规划效能的主要评价要素,并采用主题分析法全面细化,构建“三阶段三层级”战略规划效能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和规划管理工作共性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效能的关键路径。
◉ 关键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管理;战略规划;规划效能
营商环境改善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基于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孙 莹1,2 ,王甜甜1,2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
◉ 摘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一定成效。以2008—2020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并分别探讨了不同投资行为、不同产权性质、宏观经济景气与否的异质性。研究表明,营商环境改善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企业投资行为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通过对企业投资行为进一步分类发现,营商环境主要通过缓解投资不足而非抑制投资过度来提高企业绩效;相比国有企业,营商环境对非国有企业绩效影响更加显著;相比宏观经济景气时,营商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更为显著。
◉ 关键词:营商环境;企业绩效;投资行为;产权性质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2021年第4期目次+摘要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