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内在结构、运行机理与整合优化

河海大学学报社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引用本文:胡洪彬.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内在结构、运行机理与整合优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4):10-18.


作者简介胡洪彬(1981—),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胡洪彬老师近照)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色与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界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指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不断推进,在于其形成了科学的动力系统支撑,这一系统涵盖了理论性、历史性、改革性、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等多个要件,内嵌于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三大层面,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从动力系统运行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主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驱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驱动以及二者动态整合的三重并行模式展开运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发展夯实了根基。然而,其当前依然有待改进,如从党的主导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效率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参与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规范性;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动力整合视角看,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性。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深化拓展,动力系统就要不断实现整合优化,既要积极挖掘和拓展动力要件,也要推动动力系统实现内部协调和实践转化,并在动力输出上形成反馈与评价机制,由此才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动力运行;整合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性界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阐释学理透彻,意义深远,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深化发展,也为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指引。从国家治理视角看,科学把握其动力系统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深化拓展至关重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不仅“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也要看其“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本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作出了剖析,明确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成就与短板,进而探讨了其整合优化路径,以期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层动力要件


现代化的动力,即现代化过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作用力的总和。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动力的挖掘和建构,这是促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前提。作为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动力来源上的多维性。从内在构成看,这些动力涵盖了理论性、历史性、改革性、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等多个要件,其内嵌于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三大层面,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奠基层面的动力要件

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有坚实的前提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得以成功推进,根本而言就是其在奠基层面形成了强劲和深厚的理论性和历史性动力。其中,理论性动力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的前进动力,其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根本指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论、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列宁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阐释等,这些思想具有系统性和超越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引。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直接理论支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牢记初心使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并多次强调要“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这些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可以说,由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不断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理论性动力,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提供了内在的核心动力支撑。


历史性动力即在长期历史积累中形成的前进动力和惯性动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视、研究、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可见,历史不仅为现实发展提供了合法性根源,事实上也构成了未来发展的纵向动力支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便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成了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1954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目标任务。此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将现代科学文化纳入其中,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最终形成。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从开辟到不断深化是长期历史积累和推动的结果。正是基于百年传承和历史推动,才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拓展和纵深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运行层面的动力要件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循序渐进中展开。从运行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实现稳序发展,在于其内蕴并形成了三方面的动力要件:改革性动力、文化性动力和社会性动力。


改革性动力,即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体制机制变革创新等方面彰显出的前进动力,是其永葆生机的重要根源。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必须做到坚定不移。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对全面深化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通过改革,“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改革不停顿”。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实践中内蕴的持续性的改革性动力,较之于西方国家政策的短期性而言显然是一种超越,这也是其能彰显出强大优势的重要根源。

文化性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内因方面彰显出来的动力要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中国式”的,就在于其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支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对“民惟邦本”和“立君为民”之民本观念与“和合”外交理念的崇尚与追求,还是对“天人合一”与“天下大同”之生态理念和理想信念的探索与建构,均内蕴了“解答西方现代化道路总问题也是人类总体性危机的基本提示”,为“扬弃和超越西方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逻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牵引和支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不仅构筑和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性动力和深厚的历史性动力,亦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动力支撑。


社会性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性动因及其动力来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因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一方面,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其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另一方面,又通过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积极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基于此,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活力不断得到提升,社会主体的参与动力亦不断得到强化,这些动力要件通过社会层面不断凝聚的共同价值准则、互惠性规范以及普遍参与网络等彰显开来。社会性动力具有鲜明的自发性,对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展开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新时代社会性动力的不断壮大,可谓在社会层面构筑出了一幅共同发展的“同心圆”画卷,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和拓展创造了良好空间。


3.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层面的动力要件

现代化的展开也离不开一定的保障支撑,从这一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前进,亦在于其形成了强大和坚实的政治性动力、组织性动力和制度性动力三大要件:政治性动力是由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带来的前进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动力来源。正是基于政治系统的高效和稳序运行,才为现代化指明了科学的前进方向,才推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的共同参与。组织性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动因及其依托动力,科学的组织机构设计具有激发个体达到组织目标的积极效应。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不仅在于有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一整套严密的组织体系的支撑,更在于形成了极富效率性的组织运行原则,既充分发扬民主,又主张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由此在集中全党和全体人民智慧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了激励前行的价值功能。制度性动力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刚性动力要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新时代以来,党内法规制度不断走向健全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亦不断完善,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运行机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层动力要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内在动因,同时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前进理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在之基的动力要件,显然异于水力、引力和风力等自然力和物理力那般自在自为,而是内蕴着鲜明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征,且依赖于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因此,要确保其不断壮大和实现“做功”,就必须基于系统分析思维,明确其运行的机理,由此才能促其形成未来发展的“合力”。要达此目标,就必须通过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系统运行模型来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明确。


1.中国式现代化动力运行的系统模型

系统分析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将社会视为“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恩格斯亦将历史发展视为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合力”的结果,其对形而上学者“孤立”和“僵硬”的思维模式展开了深刻批判,认为其“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实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原则,从毛泽东“十个指头弹钢琴”之工作方法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系统设计,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思维的光芒。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是多次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可以说,系统分析思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正是通过对对象事物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层次结构的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社会发展命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分析思维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件同样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其作为要素性价值的发挥,实质上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的前提要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主体,通过搭建专业性的动力整合平台,对各类动力要件的吸纳整合和科学处理,推进并实现了动力的转化和价值输出。如,进一步促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等,由此达到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动力整合平台通过系统反馈,则可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要件的结构优化提供进一步保障。换言之,系统分析思维建构了一个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运行和价值转化的动态环路,其中任何环节的断裂都可能构成动力系统的功能制约,进而给现代化发展带来阻滞。在实践中,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强化动力支撑,就有必要界清其驱动主体,唯此才能确保动力系统实现稳序运行。


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主体主要源于党和人民群众两方面,如现代化奠基层和保障层的理论性、政治性、制度性及组织性动力等,作为政治系统的内部动力本质上由党主导驱动,运行层的社会性动力生发于社会系统,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而历史性、文化性和改革性动力等则兼具内外二重性,需要党和人民的互动驱动。由此,可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运行模型作出建构(图1)。

基于该动力系统模型可见,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理论性、政治性、制度性及组织性等动力要件的建构和输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拓展带来了主导驱动效应。通过彰显社会性动力,人民群众则为其实践发展提供了社会层面的动力根基。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三层动力要件实现结构功能的优化,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亦应在历史性、改革性和文化性动力等方面实现协同和互补,而通过动力整合平台则可实现对多重动力要件的吸纳处理和系统输出,进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夯实根基。由此,经过动力系统的信息反馈,便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有效运行并将其持续性转化为现代化实践效能。


2.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运行模式

上述分析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事实上亦指明了其三重并行的运行模式: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驱动模式,主要面向理论性、政治性、组织性和制度性动力等的运行。其具体展开过程包括各级党组织对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动力要件的挖掘建构、系统输入,整合中枢平台的调适,中国式现代化动力输出和价值转化以及系统的反馈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有着强大的动员力和整合力。正是基于党的坚强领导及其对组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高度重视,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不断前进构筑了强大的政治性、组织性和制度性动力,也正是基于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序展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性动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这一动力运行模式的系统展开,为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根本依托。


其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驱动模式,主要面向社会性动力的运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人民群众普遍参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群众作为根本主体的积极投入和普遍参与,如对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等,其具体展开过程看似无影无形,实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根本动力支撑。在该模式的具体运行中,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形成并输入社会性动力,动力整合平台通过吸纳、整合和动力输出,实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的价值目标。区别于执政党的主导驱动模式,人民群众的主体驱动以自发形式展开,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其三,党的主导驱动与人民群众主体驱动的动态整合模式,主要面向历史性、改革性和文化性动力等的运行。在该模式中,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实现了动力的整合与统一。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动力要件的建构在很多情况下都非独立运作,而是源于党同人民的互动和整合。如,通过二者互动推动党驱动的历史性动力Ⅰ(如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等)、改革性动力Ⅰ(如强化顶层设计等)和文化性动力Ⅰ(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由人民驱动的历史性动力Ⅱ(如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等)、改革性动力Ⅱ(如参与相关决策等)和文化性动力Ⅱ(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过整合平台实现深度融合,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不断实现优化升级。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为其同人民群众的互动与整合提供了先在前提,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动力建构与运行上彰显优势的一个重要根源。可以说,这一运行模式的展开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双重的保障。


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实践运行


上述分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动力系统的运行现状并及时破解现代化的动力短板提供了具体指引。当前,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实现前进,既要厘清其动力运行机理,更要紧密联系实践,由此才能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1.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运行基础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应该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动力要件上实现了充分累积,动力的系统运行同样是不断走向完善的。一方面,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运行提供了强劲支撑。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和生态建设事业亦飞速发展,这些成就不仅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件根基,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稳序运行提供了更加强劲的支撑力量。另一方面,基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也最大程度上减缓了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运行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现实阻力,尤其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号角,可以说在有效释放动力系统运行压力与阻力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


2.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依旧存在的动力短板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虽成就巨大,但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其动力系统运行也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具言之:


其一,从执政党的主导视角看,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主导驱动效应不断得到强化,但在具体展开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效率性和主动性。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斐然,但党作为执政主体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较为复杂,这使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的进程中,亦存在不可忽视的驱动阻滞因素:从党自身肌体的微观视角看,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是主要的内在制约因素。虽然党中央近年来不断加强纠治力度,但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依然或隐或现存在,要么敷衍塞责、搞上有政策和下有对策,要么好大喜功、不重实效,这些问题若不克服,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就极易产生动力衰退和效率低下的危机。从党执政的外部环境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则构成了阻碍中国式现代化主导驱动效应发挥的外部制约因素。面对“东升西降”的大趋势,一些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其或在科技经济层面渲染“盗窃技术论”,或在政治领域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试图阻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亦给党领导和推动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带来了不利影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着力将其化解。


其二,从人民群众参与视角看,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主体驱动效应不断彰显价值,但在具体运行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规范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迅速得到强化,但同强烈的参与热情相比,群众参与规范性却依旧不强:一方面,群众参与缺乏一定的组织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优势,但同时也给现代化展开带来了复杂性。受社会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公民自组织能力较弱,导致党和国家同社会互动时往往只能面对松散个体,缺乏组织性驱动力,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展开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参与亦存在规范性的不足。譬如,在民众作为市场主体的参与过程中,资本运行的欠缺规范性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形态。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资本无序扩张也会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其虽带来了少数人富裕,但实际上也对多数人的利益构成了损害,显然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违背,强化社会性动力必须进一步维持社会公平公正。


其三,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动力整合视角看,二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中的互动与整合效应不断得到凸显,但在具体发展中亦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性。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政治力与组织力。如在政治层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和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忽视政治立场,或“在政治标准上压低、在政治操守上随波逐流等政治功能弱化、淡化等不良现象”;在组织力建设上,其在向基层一线进行传导的过程中,亦在部分领域存在“层层递减”和“中梗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做到凝心聚力。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干部亦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面对新时代的“新环境”和“新群众”,目前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套用“旧观念”和“老传统”的现实短板,在工作方法上欠缺灵活性与亲和力,显然,这亦不利于党和人民群众进一步发挥协同力,新征程上必须着力做出发展完善。


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整合优化


诚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基于系统分析思维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运行机理的剖析,显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启示着在新征程上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就必须推动其动力系统运行各环节实现创新发展。从系统分析思维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目标,重点是要做好以下3个环节的整合优化。


1.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输入环节的整合与优化

作为动力系统的基本要件,对动力的不断挖掘和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前进的内在前提。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深化拓展,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完善为前提。在此过程中,党主导驱动的动力要件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设定和保障实施,而人民主体驱动的动力要件则构筑了现代化的良好环境与发展空间。唯有在动力系统的输入层面夯实这两方面,才能确保二者动力整合功能的最大化发挥,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支撑。


其一,对于党主导驱动之动力要件,应不断谋求拓展并走向完善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运行的主导主体与驱动主体。新征程上要切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深化拓展,各级党组织首先就必须积极通过深化自我革命等途径,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动力要件不断实现系统累积和创新完善。譬如,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性动力和文化性动力,既要积极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广泛传播,也要着力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化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资源的深度挖掘及系统整理,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层和运行层形成更加深厚的动力支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性动力,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等途径,来进一步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构筑更加强大的现实动力根基。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性动力要件,各级党组织则要把强化政治建设和完善组织体系等摆在突出位置,以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由此才能在进一步强化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动力的过程中,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前进动力。


其二,对于人民主体驱动之动力要件,则要尽力规避流失并强化规范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然而,人民作为参与主体形成的社会性动力不仅形式多样亦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处置欠妥,亦会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阻力。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和规范避免社会性动力的流失至关重要,对此,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任与价值认同。作为社会动力学范畴,信任是实现社会系统稳序运行的重要支撑,社会信任不足,政治认同也会受到制约,由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亦会变得阻力重重。切实规避这一风险,既要着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由此才能在强化认同与信任的基础上形成更为积极和强劲的社会性动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对社会参与的规范性建设。譬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意义,也要坚决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给社会性动力带来的损耗,通过引导和规范使其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促其为助力民族复兴贡献更加积极的动力支撑。


2.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运行环节的整合与优化

从动力系统运行环节看,新征程上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就必须积极做好对动力系统本身的科学管理与实践应用工作,由此方能确保其在形成整体性“合力”的基础上,切实转化为前行的现实“动力”。对此,应积极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要积极树立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系统治理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奠定科学的理念基础。系统思维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亦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做出系统性把握,这是确保其进一步彰显整体价值的基本前提。对此,一方面要推动各级党组织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动力建设的系统性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搭建形成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整合平台,将一切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要件纳入平台进行系统整合与功能强化,由此在不断凝聚“正能量”的进程中为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夯实更加强劲的动力根基。另一方面,要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治理理念。其中,不仅要对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的动力要件的逻辑关联作出明确,也要廓清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方位和功能定位,由此才能通过动力结构的优化,确保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更加全面的动力支撑。


其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切实转化为新征程的发展活力和前进动力,也要进一步形成内部诸要件的动态协调机制及实践衔接机制。一方面,要以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导向,形成动力系统的动态协调机制。无论是奠基层、运行层还是保障层的动力要件,均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各级党组织在搭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整合平台的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其结构功能和输出动能,在树立系统治理理念的基础上,还必须推动各层面动力要件进一步实现协调发展。如,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能力的不断提升,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动力等均实现了不断壮大,由此就要注重对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动力要件的挖掘与强化,唯有形成协调发展的态势,才能促其在前进道路上进一步实现“合力”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以新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和整体性目标为导向,形成动力系统各要件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衔接机制。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及其内部相关要件仅代表着一种前提和优势,要促其不断发挥作用,则整合平台在优化处理动力要件的过程中亦要促其同发展实践实现衔接。其中,既要厘清各动力要件同发展实践的关联性,也要基于阶段任务和目标设定,为其转化为前进动力提供宏观指引,由此才能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稳序性和有效性。


3.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输出环节的整合与优化

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根本价值在于推动实践发展,因此,要促其在新征程上不断实现前进,对动力转化和输出环节的优化不可或缺。在此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形成科学的反馈与评价机制。一方面,要确保动力输出不断提升效能,就要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反馈有助于动力整合平台“调节或‘修正’其行为”,并由此“开始另一个控制循环”。既要基于平台治理形成直接性反馈链条,以促其进一步做好动力要件的整合与优化,亦要基于主导和主体驱动的全过程形成整体性信息反馈回路,以进一步强化动力系统的运行和转化效率,并基于反馈的反应实现流程再造。另一方面,为确保动力系统在驱动和转化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在输出环节上还要形成绩效评价机制。如,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内部各动力要件的系统累积与发展状况、在动力整合平台内的运行与处理状况,以及在动力转化输出后的发展效能状况等展开分析评估,便可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与保障。在评价的展开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主导驱动力主体既要把握主动和明确评价方向,也要积极吸纳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意见,通过科学评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供更加前沿的技术支撑。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我刊官网并查阅近期完整版PDF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现代化的理论可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叙事


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跨度和发展进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四维审思


中国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视角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框架、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


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百年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扫码关注河海期刊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