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8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13岁北大才女为天下第一淫书翻案:《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

13岁北大才女为天下第一淫书翻案:它说透了中国人的死亡恐惧

田晓菲,6岁写诗,

10岁就把英文诗《贝奥武夫》翻译成中文,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

27岁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34岁被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专业的学术论著之外,
她也写了诸多散文随笔,如《赭城》《留白》,
《秋水堂论金瓶梅》2001年写成,
2003年出版,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
她以女性视角,大胆提出种种论断:


《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
这是一部熟女而非少女才能欣赏的小说,
比起贾宝玉、林黛玉,我们其实离西门庆、潘金莲更近,
《金瓶梅》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小说,
表面写性,实际写的是权力与政治……


今年,此书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我们借此机会采访了田晓菲,

最近十年她致力于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学与文化,

两度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


我们请她谈谈近二十年后重看金瓶的感受,
“《金瓶梅》是一部小型史书,
我们中国的百姓,
就在这‘豪华事已空’的大背景下,

一代一代生死,一代一代歌哭。”

自述   田晓菲    编辑    石鸣


写《秋水堂论金瓶梅》时,田晓菲刚满29岁,和丈夫宇文所安结婚不久,在哈佛大学东亚系当讲师。

她虽是自小聪慧的神童,对《金瓶梅》也并不感冒。家里有这部书,她懒得看:打开一翻,真个满纸“老婆舌头”,夜叉变相。直到二十三岁,为了准备哈佛的博士资格考试,才第一次通读此书,还是“勉强为之”。

没想到,又过了五年,她二十八岁时,暑假里打开一套绣像本《金瓶梅》消遣。“当读到最后一页,掩卷而起的时候,竟觉得《金瓶梅》实在比《红楼梦》更好。”

2001年1月,她开始动笔写作《秋水堂论金瓶梅》,逐日逐回评点,“自娱自乐”,全书一百回,她写了一百天。

她自称这是她做学术研究以来“写得最放荡恣肆的文字”,全书论断常常从感性出发,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一笔挑出原文中的草蛇灰线、伏埋千里,读者纷纷大呼过瘾,“看得我惊心动魄”,“打开了《金瓶梅》的另一扇门”。

西门庆梳拢李桂姐

《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书名得自书中的三个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她们都是西门庆的小妾。全书共一百回,从《水浒传》武松打虎、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一段生发开来,假如西门庆并没有被武松打死,将会怎样?

《金瓶梅》堪称近代以来的一部奇书。它不同于《三国》《水浒》《西游》,这些小说正式诞生之前都有平话本或其他祖本,而《金瓶梅》仿佛是凭空突然冒出来的。

对《金瓶梅》作者的真实身份的猜测,从明代末期就已经开始,到现在据说已经有五十多个不同的候选人。最荒唐的一个猜测,是说嘉靖大名士王世贞为父报仇,写了此书,写完后用毒药浸泡书页,然后献给仇人,仇人翻书,要用手指沾口水,等书翻完了,人也就中毒身亡了。

“这个荒唐的故事,好像一只小小的爪子,一直抓着我的想象,”田晓菲在《留白》中写道,“《金瓶梅》这部书自己,简直就好像一般人眼里的潘金莲,她的魅力不可抵挡,她的诱惑是致命的。”

“秋水堂”是田晓菲的斋号,“秋水”是她的笔名,来自《庄子·秋水篇》,“是我最喜爱的篇章”。


摄于今年夏天(摄影:GION)

以下是田晓菲的自述:

《秋水堂论金瓶梅》这本书,我的写作方式很特别:第一,不像是我写其他书那样经过久久准备和酝酿;第二,是一天一回这么写出来的,从来没有这么系统地做过;第三,没有把它当成一本书来写,也没有想过要出版。

写完这本书之后,再无重大的、脱胎换骨式的改动。这本书和我的其他书相比,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生的“瞬间”,这种瞬间发生于一时一地,发生得很自然,而且过去就不会再有了。
《金瓶梅》比《红楼梦》更好 

熟读“金瓶”之后,会发现“红楼”全是由“金瓶”脱化而来。小到撕一把扇子和行酒令隐喻结局,大到人物安插、全书结构。以各色花朵比喻美人,以季节更换暗示炎凉,以唱曲、酒令寓人物心情、命运,“红楼”处处受“金瓶”的影响。

比起“红楼”,“金瓶”却是横空出世。我对《金瓶梅》佩服不置,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位作者是个绝无依傍的奇才,《红楼》作者学它学得再好,是相对的创新而不是绝对的创新,所以单从这一方面来说已落下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家张爱玲曾发问:“何以《红楼梦》比较通俗得多,只听见有熟读《红楼梦》的,而不大有熟读《金瓶梅》的?”

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注定了《金瓶梅》不能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通俗小说”:大众读者喜欢的,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定是“色情与暴力”,而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伤感与浪漫,张爱玲所谓的“温婉、感伤、小市民道德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自始至终写得“温柔敦厚”,从来都在人生最凄惨最丑恶的情景上遮一层轻纱。它是贾府的肥皂剧,既响应了一般人对富贵豪华生活的幻想,也以宝哥哥林妹妹的精神恋爱满足了人们对罗曼斯的永恒的渴望。

《金瓶梅》却锐利清晰,于大千世界无所不包,无所不见,更把人生之鲜血淋漓、丑恶可怕之处一一揭示给人看,难怪多数人皆掩面而去。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

成人世界在宝玉与《红楼梦》作者的眼中,都是可怕、可厌、可恼的,作者写贾琏和多姑娘做爱,用了“丑态毕露”四字,大概可以概括《红楼梦》对于成人世界的态度。

《红楼梦》所最为用心的地方,只是宝玉和他眼中的一班“头一等”女孩儿,对赵姨娘、贾琏、贾芹这样的人物已经没有什么耐心与同情,就更无论等而下之的,比如那些常惹得宝玉恨恨的老婆子们,晴雯的嫂子,或者善姐与秋桐。

《金瓶梅》所写的,却正是《红楼梦》里常常一带而过的、而且总是以厌恶的笔调描写的中年男子与妇女的世界。成人要为衣食奔忙,要盘算经济,要养家糊口,而成人的情爱总是与性爱密不可分。

《金瓶梅》里的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上,潘金莲初遇西门庆时二十五岁,李瓶儿二十三岁,孟玉楼二十九岁,王六儿二十九岁。在以十五岁为女子成年期的古中国,她们可算是半老徐娘。然而,这样一班“久惯牢成”的“中年”妇人,“金瓶”作者却写出了她们的美,她们的魅力。


傻帮闲趋奉闹华筵
第六十五回瓶儿出殡,西门庆来到瓶儿屋里凭吊,夜里守夜,白日间供养茶饭,一举一动都好像李瓶儿还在人世,旁边的丫鬟养娘看了都忍不住掩面而哭。
然而,紧接着这一段伤心的文字,我们便看到这一天夜半西门庆与奶妈如意儿的初次偷情:“两个搂在被窝里,不胜欢娱。”次日,西门庆寻出李瓶儿的四根簪儿赏她,“老婆磕头谢了”。
第六十七回,西门庆在书房独眠,梦见李瓶儿,二人抱头痛哭。紧接着就描写金莲来到书房,一眼看出西门庆哭过,说了一番醋话,把西门庆完全拉回了现实人生,两人开始亲热,西门庆教金莲“品箫”。
很多读者看到这样的描写,一定会觉得西门庆毫无心肝:怎么可以守灵的时候偷情,把相思梦和品箫连在一起?然而,这正是《金瓶梅》一书的深厚之处,它直接进入人性深不可测的部分。
《金瓶梅》的作者深深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纯粹单一的东西。西门庆为瓶儿而流的眼泪是真实的,金莲的吃醋是真实的,西门庆对金莲的惭愧也是真实的,企图用做爱来安抚金莲,同时填补内心因失去瓶儿感到的空虚,也还是真实的。
真正的感情可以和自私的欲望并存,而那表面看起来是淫荡的东西,可能只不过是人性的软弱而已。《金瓶梅》最伟大的地方之一,就是能放笔写出人生的复杂和多元,能在一块破烂抹布的肮脏褶皱中看到它的灵魂。


守孤灵半夜口脂香

《金瓶梅》中的性描写是大家之笔 

有人统计过,《金瓶梅》这部百万字的书,性描写从字数上来说占不到百分之一,就算最宽泛最广义地定义“性描写”,也还是占全书字数不到百分之三。

这样说来,如果一个读者用“性”来概括《金瓶梅》,就好比进入一个艺术博物馆,见到一件古希腊裸体雕像,眼睛只盯着雕像的性器惊诧不置,这不反映艺术家的什么,只能反映出这个观者自身的兴趣/性趣和取向。

有人认为大名士、大作家如此不堪地描写性生活不可能,倘真如此,那也太小看了大名士大作家,真是以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小布尔乔亚之心来忖人了。《金瓶梅》人物在做爱之中的言行,小作家怎么有眼光有技巧有勇气写得出来?

《金瓶梅》的性描写在我看来不是色情描写。色情小说旨在用色来煽动和打动读者的欲念,“色”本身即是描写的目的。但是《金瓶梅》的性描写有几个方面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描写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由色入空“的主题。

《金瓶梅》的性描写完全和人物和情节交织成篇,少数是黑色喜剧性的和荒诞可笑的,几乎没有任何优美和愉悦的,没有故意要煽动读者的,因为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要表现的,往往不是“色”的纠葛,而是“权力”的纠葛。


潘金莲私仆受辱

有着全书最著名的性描写的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 潘金莲醉闹葡萄架”,其旖旎情色仿佛一幅浓艳的工笔画,然而这幅画有一个严酷的黑色框架:它以权力与暴力的滥用开始,以“只怕他看见打你”的警告结束。身体的暴力,包括西门庆对潘金莲所行使的性暴力,与语言的暴力纠结在一起。

到第七十九回,西门庆将死,死前与潘金莲做爱的描写,处处回应第二十七回。区别在于彼时乐趣属于西门庆,这一次,乐趣却完全属于金莲。

上次金莲昏迷过去,醒来后对西门庆说:“我如今头目森森然,不知所以。”这次却是西门庆昏迷过去,醒来后对金莲说了同样的话。作者在提醒读者,金莲对西门庆所做的一切(潘金莲喂西门庆过量春药,是把他推向暴死的直接导火索——编者注),也无不是在“回报”西门庆而已。


李瓶儿迎奸赴会

自从瓶儿嫁入西门庆家,就极少再描写二人做爱情景。仅有的两次直接描写二人做爱即是第二十七回和第五十回,都写瓶儿身体不适,不能尽情享受,只是随顺西门庆而已,而每一次西门庆对之都相当体谅。

及至瓶儿生了官哥儿,西门庆与瓶儿越来越像是一夫一妻过日子。而且作者再也不肯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做爱情景,只用“上床歇宿不题”,“如被底鸳鸯、帐中鸾凤”这样的字眼笼统过去。这是在表现自从瓶儿生子,金莲屡因嫉妒出言讽刺而触西门庆之怒,西门庆对金莲的感情和兴趣不如从前。

第六十一回,西门庆与王六儿、潘金莲的狂淫,既预兆了七十九回中他的死,而且无不被中间穿插的关于瓶儿的文字涂抹上了一层奇异的悲哀。

因为有瓶儿的微笑、叹息和落泪,我们恍然觉得那赤裸的描写——尤其是绣像本那毫无含蓄与体面可言的题目“西门庆乘醉烧阴户 李瓶儿带病宴重阳”——仿佛一种地狱变相,一支在情欲的火焰中摇曳的金莲。

如果我们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来解释,甚至可以说作者是在有意唤醒读者对性的厌惧,为小说结局的高僧幻度、由色入空做出铺垫。


李瓶儿病缠死孽

《金瓶梅》说透了中国人的死亡恐惧 

诚如孙述宇所言:“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一般人道听途说,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是床笫间事,不知床笫是晚明文学的家常,死亡才是《金瓶梅》作者独特关心的事。”

秋属金,《金瓶梅》是一部秋天的书。它起于秋天:西门庆在小说里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如今是九月廿五日了”。它结束于秋天:永福寺肃杀的“金风”之中。

秋天是万物凋零、收成、结果、盘算、水落石出的季节,到秋天,一切都冷落和清楚很多。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第一回,而第一回中的众多伏笔就好像埋伏下的许多金戈铁马,过后都要一一杀将出来。

全书凡三次写清明,一次在第二十五回,“吴月娘春昼秋千”,西门庆的几房妻妾全都娶齐,正妻吴月娘带领众姐妹在后花园打秋千。第二次在第四十八回,那是西门庆的全盛时期,生子、加官、大修祖宗坟墓,带领全家前来祭祀,场面极为铺张热闹。第三次在第八十九回,西门庆已死,家眷散落,寡妇上坟的凄凉与前文的热闹正好形成对照。

在《金瓶梅》之前,大概还没有哪部小说如此恣肆地畅写清明节。《金瓶梅》里面的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是情节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意象。


李瓶儿睹物哭官哥

第五十九回,写官哥儿之死,在古代社会,婴儿死亡率极高,但是在中国叙事文学里,这是第一次看到详细地描写一个婴儿从病到死的全过程。

第六十二回,写李瓶儿之死,“西门庆大哭李瓶儿”,此前我们从未看到过如此生动而深刻地刻画情人之间死别之悲者。然而,最令我们目眩神迷的,是看作者如何以生来写死。

他给我们看那将死的人,缓慢而无可挽回地,向黑暗的深渊滑落,而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们,没有一个可以分担她的恐惧,没有一个真心同情她的哀伤,个个自私而冷漠地陷在自己小小的烦恼利害圈子里面,甚至暗自期盼着她的速死,以便夺宠或者夺财;就连她所爱的男人,也沉溺于一己的贪欲,局限于浅薄的性格,不能给她带来任何安慰。 

《金瓶梅》作者是深深地爱着他笔下的色之世界的,归根结底,作者只是在写色的无奈,色的悲哀而已。

他给我们读者看到这些人物所一心逃避而又终于不能逃避的东西,然而所有的人物,都深深地沉溺于红尘世界的喜怒哀乐,没有一个有能力反观自身。作者唯一寄予希望的,就是读者或能做到这一点。 


花子虚因气丧身

 世间原有两部《金瓶梅》

有人说《金瓶梅》是集体创作。如果说在《金瓶》作为抄本流传的阶段曾有掺入他人(特别是晚明一些著名文人)的润饰也许有可能,但我不相信原始文本是集体创作这样的说法。写小说这种事不是愚公移山,人多力量大的思路不适用,特别是象《金瓶梅》这样的作品。

《金瓶梅》的两大主要版本,一个被通称为词话本,另一个被称为绣像本。清初以来,绣像本一直是最为流行的《金瓶梅》版本,直到1932年,《金瓶梅词话》在山西被发现。

我分别何时读到的绣像本和词话本记不清了,但是,二十八岁那年突然读出滋味的版本,绝对是绣像本。

绣像本的回目往往比词话本工整,也往往更色情。一般认为词话本在先,绣像本在后,绣像本被认为是出于商业目的对词话本进行的简写,艺术价值不如词话本。

但我认为,绣像本绝非简单的“商业删节本”,两个版本不同的写定者,具有极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原则,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不是有一部《金瓶梅》,而是有两部《金瓶梅》。

绣像本比词话本简洁得多。词话本中叙述者的插入,尤其是以“看官听说”为开头的道德说教,绣像本中往往没有,只凭借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让读者自去回味。

绣像本也并不是一味地比词话本简略。很多地方的描写,绣像本比词话本精细得多,例如第九回写李外传被打死的过程。

词话本偏向于儒家“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在这一思想框架中,《金瓶梅》的故事被当作一个典型的道德寓言,警告世人贪淫与贪财的恶果。

而绣像本所强调的,则是尘世万物之痛苦与空虚,并在这种富有佛教精神的思想背景之下,唤醒读者对生命——生与死本身的反省,从而对自己、对自己的同类,产生同情与慈悲。


黄真人发牒荐亡
对比一下词话本和绣像本开头第一回中的卷首诗词,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倾向。词话本的卷首词,引用刘邦、项羽故事,“单说这情色二字”,如何能够消磨英雄志气,折损豪杰精神。词话本劝告读者“持盈慎满”,不要受情色诱惑:

若乃持盈慎满,则为端士淑女,岂有杀身之祸?

绣像本则采录了唐朝女诗人程长文的乐府诗《铜雀台》,描绘了一幅今昔对比的兴亡盛衰图,“一部炎凉景况,尽此数语中”。接下来引用《金刚经》:

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见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结果时,一件也用不着。

绣像本给读者提出的建议是“不如削去六根清净,披上一领袈裟”。

等到小说结尾,描写普静和尚“幻度”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不仅仅化他出家而已,而且竟至“化阵清风不见了”,这样的收场,实在达到了空而又空的极致。

在绣像本第一百回的卷首诗里,我们再次被提醒这部书是如何从豪华锦绣写到碧草寒烟。

旧日豪华,银屏金屋梦魂中。

黄芦晚日残垒,碧草寒烟锁故宫。

隧道鱼灯油欲,妆台鸾镜匣长封。

凭谁话兴亡,一衲闲云两袖风。

一篇七言律诗里,两个“事”字,两个“尽”字,两个“空”字,总结了《金瓶梅》的全部:我们中国的百姓,就在这“豪华事已空”的大背景下,一代一代生死,一代一代歌哭。


书童私挂一帆风

 我愿当桥梁,让经典与当代接壤 

第八十六回,西门庆已死,妻妾各谋出路。潘金莲被打发出来,重新回到王婆家待聘。在西门庆家的一番富贵荣华、恩爱情欲,仿佛做了一场春梦,如今南柯梦醒,黄粱未熟。倘若是欧洲小说,不知要加上多少心理描写在这里——写这个“淫妇”摇曳不安的心思,宛如电闪的恍惚空虚。然而我们的金瓶作者,只是如此写道:
这潘金莲,次日依旧打扮乔眉乔眼在帘下看人,无事坐在炕上,不是描眉画眼,就是弹弄琵琶,王婆不在,就和王潮儿斗叶儿、下棋。
看到此处,我们不由得要感叹:《金瓶梅》的确是中国的小说!
我读了非常多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英国长篇小说,和它们比起来,《金瓶梅》的特色非常突出,它没有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它展示而不说明,往往用一两句话,非常简洁而蕴涵了至深的感慨,一个字一个字读来,让人震动。
对金莲来说,帘子多么重要,贯穿始终。那么简单的一个道具,像是光光的戏台,一个女人,一幅帘子,她从书的开始就站在帘子下,现在书快结束了,她的生命也快结束了,她还是站在那里看世界,她想要而不能得到的世界。


见娇娘敬济销魂

《金瓶梅》是完全意义的“成人小说”。我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它描写做爱之坦率,而是因为它要求我们慈悲。慈悲的对象,不是浪漫如曼弗雷德(拜伦笔下的悲剧英雄)的人物,而是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陈敬济,甚至那委琐吝啬的吴月娘。

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能够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无论是语言的,是身体的,还是感情的。

我并不觉得《金瓶梅》里描写的全是黑暗。《金瓶梅》只是在揭露和显示人性。而且,《金瓶梅》里有很多的感情——有母爱,有友情,有兄弟之情,有男女之情。当然也有真正的爱情:西门庆和李瓶儿对彼此,韩爱姐对陈敬济,都是真爱。

对于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获得一点舒服愉快和暂时逃避人世的读者,没有必要读《金瓶梅》。

想读《金瓶梅》而读不下去,我的建议就是放下它去读别的小说。世界上好书多得是,没有必要勉强自己。

也许有一天偶然拿起来读出滋味了,就和人与人的遇合一样,都是缘分,不必强求。

也曾有很多读者告诉我说他们是看了我的书才对《金瓶梅》发生兴趣特意找来了看。如果这样,我很高兴。

古典文学需要桥梁,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的责任之一就是成为桥梁,让现代读者可以和我们的经典接壤,不要让经典高高在上地供养在庙堂里,被活活地杀死在我们的时代。

为什么说87版《红楼梦》是无法超越的神作?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播出。

从那之后,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人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也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很难被翻拍的神作。
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87版《红楼梦》承载着亿万观众的集体记忆,也镌刻下演员们最美的高光时刻。
如今32年过去了,每当重温这部剧,无数人还是会充满无限回忆与感慨。

30多年,沧桑巨变,但经典却如金子般,在往事中永放光芒。
那么,87版《红楼梦》到底是如何被锻造成难以超越的经典?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1


史上最强顾问团队


1979年,一位从英国BBC考察回国的工作人员给央视提了一个建议:
国外已经将莎士比亚的名著拍成了电影,登上了大荧幕。我们自己的古典名著是不是也能被搬上荧幕,再创经典。
没想到这个随口一提的建议,居然说到了他们心里。
央视领导决定采用这个建议。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就这样,电视剧87版《红楼梦》的筹拍工作拉开序幕。
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原著,剧组请来众多专家学者一同出谋划策。请红学家周岭、刘耕路和周雷来担任编剧。
还专门为此成立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专家顾问团。
这个阵容堪称空前绝后,仅此一家。
电视剧《红楼梦》顾问团队


著名作家沈从文、曹禺,书画家启功和红学家王昆仑、周汝昌等20多位大师级人物。
名单包括:
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沈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等。
每一个名字都是金光闪闪,多达20位。

这个团队几乎囊括了当时文学界的半壁江山,水准无人能敌。


遗憾的是,这些人当中,仅有杨乃济先生还健在,其余都已驾鹤仙去。
更遗憾的是,87年电视剧开播时,已有4位专家离开人世。
除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导演王扶林也十分重要。
王扶林与演员合影


早在正式筹拍之前,王扶林就将自己关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闭关研读了整整一年的《红楼梦》原著和相关学术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立刻向红学家们请教。
因为他坚称:“没有质量过硬的剧本,一切都是妄谈。”

王扶林给陈晓旭讲戏(上),王立平与张莉合影(下)


1982年的冬,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间屋子里,挤满专家学者,热闹非凡。大家围坐一起,商讨剧本的改编。
那时候,他们抱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

“那时每天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这是当时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导演王扶林所描述的心境。

最后他视死如归的说:“《红楼梦》的改编,事关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千万不能搞砸了。”
所以,每次改编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内心的朝圣之旅,充满无上敬畏。
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
最终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修订工作历时两年零二个月。


2


史上最强演员塑造

1983年,剧组刚成立时才3个人。
为了能够选出最匹配原著的角色,王扶林决定全部采用新人,一切从零开始。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王扶林坚持“符合原著”高于一切的原则,大胆启用新人。
于是,剧组在北京郊区建造大观园作为拍摄基地,并开始面向全国征选演员。

可谓倾尽“举国之力”来挑选演员。

87版《红楼梦》演员


演员招募令发布之后,每天收到的信件都可以装满整整一麻袋,多如雪花。
除了自荐,剧组还跑遍了全国各大艺校、剧团甚至是各大工厂去招募演员。
有的演员甚至是从大街上被挑中,拉来试镜。
足足用了整整1年多时间,从几万报名人选中,最终挑出了153名演员。
而且几乎全是新人。
1984年陈晓旭在进行演员培训时的采访

其中,林黛玉一角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据说,有人为了林黛玉一角,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最终,气质与内涵出众的陈晓旭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一角名天下。
可让人悲憾的是,从此“天堂多个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演员选定后,被集中送往圆明园培训基地。专家顾问团亲自培训他们,为时两期。
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表演、练习琴棋书画,进行形体训练,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等。
然后反复观察3个月后,确定最终角色人选。
就算到了拍摄期间,她们还要一边拍摄一边学习。
学习古琴
导演说戏

整个拍摄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前后投资680万,走遍全国10省41个地区219个景点。
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

剧组更是在北京建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

哪怕是资金短缺,全体剧组也是上下一心,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巨作拍摄。

87版《红楼梦》演员合影



3


完美无瑕的服饰造型

《红楼梦》的造型服饰更是精雕细琢,堪称一绝。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了能够塑造出属于红楼梦的年代气质。每天去图书馆,翻阅古文资料,拜访学者……最后还痴迷了进去。

她说:“我来剧组不是来赚钱的,是为了圆我的红楼梦想的。”
史延芹
由于《红楼梦》没有具体特指哪个朝代,她就决定提取中国各个朝代最美、最精华的服饰元素。然后加以融合设计出了独属于红楼年代的服饰意蕴。
最终,耗时三年,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设计出了2700余套精美绝伦的服装。

其中王熙凤一人不同季节的服装就有74套。
仅秦可卿出殡时的服装就多达七百种,绝大部分还只出场了一次。


而且设计的服饰,都与每个人的角色性格与心性高度吻合。
比如给宝钗设计的服饰颜色多为半新不旧的中庸之色。

因为宝钗秉性生来不爱与人争羡。
薛宝钗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给黛玉设计的颜色多为素雅之色,因为黛玉是“世外仙姝”。
生来高洁清灵、幽怨慧秀、清冷感伤。
林黛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宝玉单纯善良、待人温暖,服装颜色大多以红色为基调,暖色为主。
种种细节考究,尤为绝妙,让人拍案叫绝。
也足以让人物回归到书中一般,又一跃跳到现实。
贾宝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除此之外,杨树云的化妆造型与史延芹的服饰造型堪称珠联璧合。
二人联手,将红楼美人推向了时代巅峰。

杨树云在装束造型方面,也是力求精益求精,完美无瑕。
仅给陈晓旭做一个头型,就要花上至少三个小时。


黛玉的“罥烟眉”、凤姐头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等等都参考了史料文献。
从古书和画里找寻灵感。


尤其是黛玉的眉毛,研究了无数个日夜,也是一筹莫展。
直到杨树云看到曹雪芹好友的诗句“遥看丝丝卷烟柳”,才豁然开朗。


于是立马跑到杭州的西湖边上去仔细观察柳叶,琢磨眉形。
最后出妆后,陈晓旭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禁潸然泪下。


再比如王熙凤那个“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眉眼。
也是源于杨树云的灵感大发之作。
他想起沈从文跟他说过一幅画:《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第七妃。
“此人很像王熙凤,你看她的眉毛上挑,面相精明厉害。”
然后又想起在电影《乌鸦与麻雀》里,侯太太的一双弧度很大的眉形特别与之神似。
灵感迸发融合,最终化出了伶牙俐齿、面相精明的王熙凤。


服装造型如诗如画,演员则能通达到人角合一的境界。

宛若置身于书中游走,化身于浮华若世之中。
87版《红楼梦》剧照


4


一朝入梦的旷世歌曲


除了精美绝伦的服装造型,《红楼梦》还留下了13首经典歌曲。

闻名遐迩,家喻户晓。
也堪称《红楼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13首歌曲都出自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之手。
王立平


1982年,王立平找到了当时《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
他毛遂自荐,希望能够为《红楼梦》创作音乐,圆自己一个红楼梦。
“我知道你们不能完全相信我是否可以写好,但是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年代放在《红楼梦》上。我先为你们写一个《红楼梦》的主题曲,你们请顾问团的专家听一下,如果可以我就继续地写下去,如果不可以我立刻就走人。”


最值得一说的是,当时一个演员都没有定,就先把作曲的给定了,这是少有的。
此曲一出,所有工作人员宛若进入了《红楼梦》的意境之中,更加通透明朗。
王立平曾这样形容自己与《红楼梦》的缘分:“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王立平


而他的创作经历,是一朝入梦,终生无悔。
在此后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有的一切都与《红楼梦》紧紧连在了一起。
经过日思夜想,最终确定了音乐的基调: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为了创作出属于《红楼梦》的音乐,他倾尽了自己所有心血。

他说:“只有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把每一首都写成精品,让人舍不得放下。”
靠着这股信念,仅《枉凝眉》就写了一年零两个月,而《葬花吟》则写了一年零九个月。

王立平说《葬花吟》调子一出来,连我自己眼泪也下来了!

在《红楼梦》的卷首语,曹雪芹写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立平的创作之艰最为贴切。
“《红楼梦》是我这辈子写得最用心最吃力的作品,简直写得我气断神伤。多少次我都后悔作曲,觉得已经走向绝路。”


但最后,他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终生不悔。
“《红楼梦》花了我太多时间,耗费我太多的感情,经历了太多思想的波折。写得太苦了,太难了,也太过瘾了。”
最终,耗时4年半,完成《红楼梦》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乐,流传至今。
如今听来,仍旧犹如一杯陈年老酒,沁人心脾,如痴如醉。


就在去年,王立平回忆创作《红楼梦》歌曲的事迹,瞬间登上热搜。
“稿酬每集250元,当时都没把钱当回事,都想怎么把戏排好。”
这句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同时,又顿生震惊与敬仰。


王立平曾讲过:“从前一直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我一直说是下一部,但现在我可以说,是《红楼梦》。”


5


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为什么能够成为经久不衰,愈发光芒的经典。只有四个词能概括: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所谓匠心之作,莫过于此。
那时候的他们,为了一部作品,耗尽自己毕生心血,不为名不为利。
《红楼梦》引爆荧屏之时,导演王扶林也不过只拿了400元奖金。
他们付出了最纯粹的心把它做到极致,才锻造出这样一部旷世经典。
也最终成就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令后世众生敬仰铭记。

你看那经典来了又去,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读懂了《红楼梦》才知道,人生最大的贵人是母亲

南怀瑾曾言:“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母教,母亲更重要。”

中国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母教,又有无数的文艺作品为“母亲”著书立传。

尤其在《红楼梦》这部“女人书”中,女子多,母亲也多。

读懂了《红楼梦》,你才会真正明白,母亲的家教,决定孩子的一生。


01

  • 母亲的脾气,决定孩子的福气。

红楼梦里有很多位母亲,成功的、失败的;高贵的、低微的。

但是唯独有一位母亲毫不起眼,却培养出了《红楼梦》中最有出息的儿子。

她就是,贾芸之母

贾芸之母在《红楼梦》中唯一一次正面出场,是贾芸在舅舅家碰壁之后。

为了前程,贾芸本想向舅舅借二两银子渡过难关,却不曾想到不仅没能借来钱,反倒收获一顿冷嘲热讽。

回到家中,母亲见他的第一句话却是:“哪去了一日?”

语气极尽温柔,充满关切之意,让贾芸心中的怨气一下子消解得干干净净。

从她的语气,以及贾芸这些天的忙碌可以看出,这样的对话早就是一种常态。

丈夫早亡,她一人操持生计和家务,作为母亲她其实非常清楚儿子这些时日为了工作奔波,在外面受了很大委屈。

虽然书中没有正面描述,可从贾芸在舅舅的遭遇可以想象得到,自己这个妹妹也没少受哥哥一家的恶气,连丈夫唯一留下的地产都以“料理丧事”的名义诓骗了去。

但是无论遇见怎样的困难,贾芸之母始终都是一副温和的模样。

教育学指出:

“对大多数的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只跟母亲发生过一次问题,心中就会存在一个说话、行为和反应跟童年时期一模一样的‘母亲复本’。”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那一天贾芸都经历了什么?

工作被抢、亲戚挖苦、回家时又差点挨了邻居倪二一顿老拳……

而那时他才刚刚18,正值年轻气盛的时候。

当时贾芸的心情肯定糟糕到了极点,但他依然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见倪二喝醉了抬手要打,彬彬有礼地说了一声:

“老二,是我冲撞了你。”

也正是这一礼,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转折。

连泼皮倪二都敬他三分,非要掏出银子来借给他。

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将贾芸打磨得光润成熟、不急不恼、谦和有礼。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个家徒四壁的贫寒之家,却依然保持母慈子孝的温馨场景。

母亲情绪是条河,孩子是岸边的树,母亲情绪柔和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生长。

母亲的好脾气,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02

  • 母亲的素养,决定孩子的成长。

贾芸虽然是贾家的族人,但是从贾府的元宵节、贾母的生日这些盛宴,众旁支集聚,贾芸之母都没有提及可以看出,贾芸这一支到底败落到了何种地步。

有人说:“贫穷,让人失去生活的底气。”

但是从贾芸身上,我们却看到:在贫瘠中生长的树苗,不仅没有越长越歪,反而愈见挺拔。

贾芸母亲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有一个很小的细节,曹雪芹写得很明白,可旁人恐怕很容易忽略:

“母亲自在炕上拈线。”

注意时间,当时已经是晚饭后。

被兄长霸占了很大一部分家产之后,这位寡母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家庭所有的重担。

她的确无法给儿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物质条件,但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贾芸自小便养成了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个性。

作家刘川源说过:

“一个家庭,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反之,亦然。

在《红楼梦》中和贾芸之母最具反差的一位母亲,要数赵姨娘。

按理说姨娘的身份地位在贾府已经不低,但是曹公却难以按捺心中的厌恶,称其为“愚妾”。

正如探春所说:“不留体统,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

在教育孩子上,这些劣性充分显露出来,造成了贾环卑琐、邪僻的性格。

遇到儿子跟别人发生不愉快了,也不加以疏导和劝解,只依着性子破口大骂,不断激发儿子的阴暗面,任其在背地里害人。

直接导致贾环在父亲面前诬告哥哥宝玉,甚至想用灯油烫瞎宝玉的眼睛。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亲生女儿不认赵姨娘这个母亲,母子俩更是成了大观园里神憎鬼厌的角色。

诗人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母亲良好的素养是孩子成长的源泉,失去了这股源泉,孩子的生命就像无根之水,终将走向干涸。


03

  • 母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贾芸是家中独子,但是贾芸之母却没有半点宠溺之意。

就连地位比他们高不了多少的贾芹之母,都要亲自坐了轿来求王熙凤,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

贾芸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没有抛头露面。

因为她明白,没有伞的孩子,就自己撑着伞努力奔跑。

没有靠山的人,就把自己活成靠山。

即便这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更多的磨难,但是雏鹰只有经受住坠落深渊的考验,才能有腾飞万里的那一天。

贾芸的求职过程异常艰辛,低声下气地四处求人不说,不但要吞下被同族兄弟贾芹抢走工作岗位的苦水,还要忍下被亲舅舅数落的屈辱。

但是这个上天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从倪二处借来的二两银子成了他翻身的资本,最终从凤姐那里讨来一个“种树”的职务,不光有了银子,手下的一班匠人也都得听他指挥。

从他未来妻子小红的眼中,我们能看到贾芸工作中的样子。

他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山子石上”,看着“一簇人在那里掘土”。

争取时全力以赴,得到时不骄不躁。

相比于胡乱惹是生非的薛蟠,奉命抄个《金刚咒》就装腔作势的贾环,贾芸更像这偌大国公府中的贵族。

此后,贾芸更得到宝玉的赏识,并且和红楼里命运最好的女子小红结为连理,正如书中对其名字的解读:

“芸草,可以死而复生。”

当贾家败落,树倒猢狲散的时候,贾芸便成了整个家族中可以劫后余生,欣欣向荣的那一颗芸草。

有哲学家说过:“不幸,是人生中最好的教育。”

不让孩子一辈子生活在家长的羽翼下,自力更生,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母亲的格局,是孩子人生的底色,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04

  • 母亲,是孩子一生的贵人。

从脂砚斋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批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贾芸义薄云天。

庚辰本第24回也留有批语:“孝子(贾芸)可敬。此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

丧失祖辈萌荫之后,贾芸成为了大观园里唯一一个不靠背景,靠个人能力改变生活的儿子。

即使贾兰后面高登爵禄,也不能掩盖贾府对他多年精英教育的辅助,以及深受母亲李纨影响,导致性格冷漠的缺陷。

贾芸身边只有一个和他多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假若不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大概也只能成为贾环、薛蟠之流。

《家庭教育学》中说 :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 、情感和内心的激情 ,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在我们的一生中,永远无法逃离家庭教育的烙印,而家庭教育中,母亲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正如教育家朱旭东所说,最美妙的教育是有心无痕的。

有高度的母亲会懂得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得到爱的教育;

会自我修行,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给予孩子自信和坚强……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而母亲,才是你一生的贵人。

《红楼梦》贾母:活得年轻,是因为这4点

时光是一把无情的刻刀。有人拼命得想留住年轻的皮相,把自己的脸整成一张面具,漂亮有余,生气不足;也有的人,无惧岁月的流逝,用阅历与从容,去感悟生命的厚重,从而让自己优雅地老去。


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她老而通达,老而优雅,老而与后人有共同的心声。


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她的这种高级魅力,无关岁月,不分性别,只来源于内心的富足。


她,便是贾家权势最高的人物,天下第一老太——贾母。

 

有趣,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贾母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对艺术超凡的品味,统统都来源于灵魂里的有趣。


刘姥姥进贾府时,众人曾随贾母一同畅游大观园。来到林黛玉的潇湘馆时,贾母看到绿窗纱旧了,就和王夫人说,潇湘馆里种满了翠竹,又没个桃树、杏树,再拿这个绿纱糊上反而不配,比如拿银红色的纱来糊窗子。


满眼翠绿的竹色中隐隐约约地飘荡着银红色的窗纱,这一搭配,可真是神来之笔,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戏班的女孩子们练习吹打,贾母建议让戏班子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因为借着水音更好听。果不其然,就在那风清气爽之时,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心旷神怡。


大雪纷飞的冬天,大观园里的小年轻们都在联诗,贾母忽然带了几个丫鬟,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欣然而来。她就在这些小辈中间坐下,没大没小地和大伙儿一起喝酒、吃糟鹌鹑、猜灯谜,玩得不亦乐乎。



大雪过后,宝琴和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走在雪地上,贾母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意趣,笑着说,眼前的这幅景,不就是她屋里的那幅《雪艳图》吗?


风花雪月,吃喝玩乐,贾母无一不会,无一不精,眼里有画,心里有诗,耳里有歌。八十岁的老太太,却活成了个孩子,天天跟孙辈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一起闹。


木心说:“所谓元气,不过就是孩子气”。只要童心未泯,多少岁都元气满满;只要灵魂有趣,就能挡住一切中年油腻。


曹雪芹在书里,借着宝玉的口,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鱼眼睛论”。在宝玉看来,未嫁的女儿是无价的宝珠,可等到嫁了人、上了年纪,宝珠就成了鱼眼睛。


纵观《红楼梦》里的一干妇人,王夫人天天吃斋念佛,了无生趣;王熙凤倒是伶俐,可惜目不识丁,一味钻进“钱眼”里;邢夫人庸俗至极,就知道低三下四地讨好贾赦;李纨深居简出,只知道侍亲养子,心如死灰。


生活百无聊赖,是因为过它的人正蓬头垢面;生活风情万种,是因为过它的人,有情有趣。贾母这个灵魂有趣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真正的优雅,是骨子里的善良


在贾府,贾母是最高掌权人。宝玉挨打那回,贾母一个不高兴,就能吓得贾政扑通跪倒在地。王夫人劝贾政别打宝玉,说的竟是“打死宝玉事小,惊动了老太太事大。”贾母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可是这样一位身处金字塔顶端的老人,却口中没有戾气,心中没有阴暗,眼里有光,心中有爱,骨子里有善良。



不守规矩的小道士冲撞了王熙凤,被她一个巴掌打地满地滚,可贾母却说:“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你唬着他,她老子娘岂不是疼得慌?”只一句话,贾母与王熙凤的格局,高下立判。


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只当她是个打秋风的乡下婆子,一开始并不放在眼里。而贾母却不看人下菜碟。


她听说有这样一位远道的亲戚,就亲切地称呼刘姥姥是“老亲家”。她不仅带着刘姥姥畅游大观园,还将自己的饭菜拣了几样,叫人给刘姥姥送去。贾母待刘姥姥的好,是真心实意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宝钗过生日时,她心疼小演员,叫人拿了果子给孩子们吃,还赏钱两串;元宵佳节,她让小演员们先吃点热菜,再接着唱;贫寒家的喜鸾四姐儿在贾府小住,贾母专门吩咐手下婆子,绝不能小看了她们。


都说“细节见人品”,谁能想到,一个一辈子都养尊处优的“老祖宗”,居然能体恤最底层人的劳苦?都是豪门贵妇,可王熙凤刻薄,王夫人冷漠,贾母的这颗菩提心,便显得尤其珍贵。


读懂贾母才能明白,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成熟的善良;历圆滑而弥天真,是最高级的优雅。


真正的成熟,不是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真正的优雅,不是端着架子,而是有一颗怜贫惜苦的菩提心。


分寸感,是一个人最高的修养


贾母的美不止于才华与情趣,更在于情商。这个看似天天吃喝玩乐的豪门贵妇,有一双最锐利的眼睛,把每个人的人心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她最智慧的地方在于,她看破却不说破,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能把握分寸感,给人留颜面,也给自己留余地。


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宝玉渐渐长大,宝玉的婚配问题就成了贾府的一件大事。王夫人和元春,支持的是娘家人宝钗,而贾母则是外孙女黛玉的忠实支持者。


虽然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威,可是元春可是皇帝的妃子,在地位上比贾母还高,端午佳节,元春已经通过赐礼的方式站队宝钗,这可怎么办呢?


这一次,贾母运用了她超高的情商,悄悄“劝退”了宝钗。


那日,贾母带着宝钗母女去清虚观打醮,清虚观里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就要给宝玉提亲,贾母抓住机会,趁机“敲打”宝钗母女。


贾母先说:“上回有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要知道,宝钗比宝玉大两岁,正是适婚的年龄,若是再等一等,恐怕就要熬成老姑娘了。


接下来,贾母又当着宝钗母女,谈起了对未来孙媳的要求。她说:“家里穷没关系,不过给她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宝钗家是皇商,贾母这么说,不就是没相中“土豪”出身的薛宝钗吗?  


贾母的高情商就在于,就算拒绝别人,也要给对方留足脸面,让彼此面子都过得去。


贾母的情商,还经常用于处理婆媳关系上。都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关系,更何况豪门贵族多是政治婚姻,其间关系盘根错节,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贾母的儿媳王夫人,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又生了个做皇妃的女儿,在贾府的地位并不低。


她表面上对贾母服服帖帖,心里却有自己的打算。她先是在没有禀明贾母的前提下,就提了袭人做宝玉的姨娘,之后有想方设法要把宝钗嫁给宝玉。


对于这样一个地位高又不听话的儿媳妇,贾母怎么表达自己的不满呢?她来了这么一招——“从旁侧击”。



有一回,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看上了她身边的贴身丫鬟鸳鸯,叫妻子邢夫人来说媒。这表面上是想纳妾,实际上还有另一层目的,就是探听贾母的私房钱,算计于她。好在鸳鸯也忠心,宁死不肯答应,而睿智的贾母,也通过这件事,好好敲打了两个儿媳妇。


只见贾母不骂邢夫人,却骂毫不相关的王夫人,说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吓得王夫人立刻站了起来,一句话也不敢吭。


贾母这一骂,可谓是一箭双雕,让两个媳妇都知道:别以为我老眼昏花,你们心里的小算盘,我可清楚得很!


这一招从旁侧击,既避免了和儿媳的正面冲突,也让两人心里有所警醒。才知道,一个人最高级的情商,就在于分寸感。多一分则彼此疏远,少一分则失了界限,只有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


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贾母的高情商,让她慈祥而不至于迂腐,良善而不至于被蒙蔽。恩威并施,宽严并济,让大家对这个优雅的老人,既爱,又敬。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拥抱最坏的


如果你觉得,贾母只不过是一个会享受、有手段的豪门贵妇,那就大错特错了。


岁月静好时,她能享受最好的,但霉运来的时候,她也能坦然拥抱最坏的。


元春薨逝,贾府被抄,贾家上上下下人人自危。男的吓得腿软,女的日夜啼哭,就在六神无主的时候,贾母站出来了。她开箱倒笼,把自己一生的体己钱都拿出来,给各家都一一分派。


她深知贾家的男人都是纨绔子弟,不把钱交到他们手里,而给靠谱的人收着;她虽恨凤姐私放高利贷,让贾家罪加一等,可还是怜悯她的不易,把体己钱分一部分给她,叫平儿好好服侍。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既没有忘记已经过世的黛玉,也没有忘记还未出嫁的惜春,她倾其所有,安顿了贾府里的所有人。



夜深人静之时,贾母拄着拐杖,焚起斗香,对天祷告:合家罪孽,情愿一人承担,只求饶恕儿孙。


她就如同一把大伞,在危难的时候,勇敢地庇护了底下的子孙。


这大概是高鹗续书中最精彩的章节。这位享了一辈子的福的老人,在人生最后的章节却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她没有怨天怨地,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用睿智与格局,扛起了重担,帮助贾府渡过难关。她就如同贾家的定海神针,只要她在,这个家的气就不会散。


真正的优雅,是能讲究,也能将就,会享受,也能承受。会享受,这是品味,能承受,更是胸襟。


岁月带给贾母的,是豁达与淡定,是坦然与坚韧,是那份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的优雅。

 

女人要如何优雅地老去


杜拉斯在《情人》中,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与你年轻时的面庞相比,我更热爱你备受时光摧残的面容。”当年华逝去,青春不再,一个女人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是经过生活历练后的格局与睿智;


是体会过人生不易后的豁达与善良;


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真诚。




这,不就是贾母的模样吗?这位耄耋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女人要如何优雅的老去——


不必强留美貌,不必惋惜青春,只要对生活充满热爱,只要还有一颗在岁月沉淀下豁达通透的心,那么老去,就不再可怕。

为何说红楼梦里妙玉的一生,道出了今天许多剩女的心结


文/于凡诺



有么有人像我一样,从心底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写女子最好的书,没有之一?


今天要谈的是一个叫做妙玉的美女。


提起妙玉,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蹦出一个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而又绝世独立的孤高冷清的绝艳美丽女孩来,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排位第六的女子,不仅美丽,超尘脱俗,她还有“红楼诗仙”的美誉,曾在湘云、黛玉阴冷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后,提笔写下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的诗词,让人立刻充满阳光,一扫凄楚之象。


然而这么一个性情高洁的女子,最终却有如一片雪花,在落入大地之后悄然消逝不见。


因为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孩,她的结局竟然是被贼人掳走,而且最终究竟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是否遇害,书中竟然写道:不知下落。估计作者此时的心境也是实在不忍再多添上一笔。


或者我们叹息曹公不公,早已给她判词


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


之前读妙玉,总是有一种不忍,不忍眼睁睁看着一朵鲜花毁在污泥中的悲叹。 


后来,当我来到北上广,当我认识接触了今天很多美丽的知性剩女,尤其在不断深入接触了解之后,有一天想起妙玉,我突然醒悟,或许很多年前,红楼里的妙玉就与今天的许多剩女有着相通的某种心意情境。


再读许多剩女,


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孤独而冷清, 


顿时有一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感觉。



当年我租住在石景山区玉泉路时,有朋友介绍参加了一个聚会。等到了时间,现场来的绝大多数是女性朋友,那些女孩出场,简直一个比一个光彩夺目,一个比一个才华出众,有一个穿蓝衣服的更是艳压群芳,成为晚会夺魁之星。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知性人士自发组织的小型私密聚会,主要是方便在京的单身大龄男女人士相亲。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剩女,而且是亲眼目睹这么多,一群白天鹅一样的女生。


我脑海中,还残留着小时候爸爸妈妈的恐吓,不努力长大了娶不到媳妇。我自己也从心里认为,优秀的女孩就像白天鹅一样,虽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至少也应是众星捧月一般,一票难求的。可是当我听了几个人的真实故事后,我被震撼住了。


T女士:博士毕业时已经32岁,硕士期间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工作。经人介绍了不少男友,也参加了多场相亲,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晃几年过去很快就37岁了。


L女士:硕士毕业,35岁,大学期间尝试过一段爱情,受过伤害,硕士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某社区办工作,亲朋好友帮介绍了不少男友,也参加了多场相亲,但均未找到合适的对象。


H女士:硕士毕业,36岁,在某大型企业集团北京总部工作,自从参加工作后,亲朋好友帮着介绍了不少男友,还参加了百合网的多场相亲,但始终未果,生活中的另一半仍然难觅。


这就是那场聚会中的女孩,当然光从外表看,绝对看不出她们的年龄,一个个水汪汪的,无不光彩照人,娇艳欲滴。当时我就很惊诧,老天太不公了。这么好的女孩,为什么让她们剩着?


此后又过了几年,听说T女士、L女士还一直在寻找另一半,H女士情况未知。



大约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经常外出采访一些优秀的年青人。闲时还写了不少情感文章。


我接触的剩女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女孩母亲听说了我的工作和看了几篇我的情感文章之后,就找到我,拿出几张照片,非常详细地说了自己女儿的情况,大龄未婚,然后非常诚恳地希望我能帮帮她,帮忙介绍几个优秀的年青人。从照片看,女孩非常靓丽,肤色白皙,个子高挑。 


“阿姨,您女儿的要求是什么呢?” 最后,我想了想问道。


“很简单,就三个方面,身体、能力和家庭。”那位妈妈很认真地说道:“这三方面分别对应六个关键词,长相、身高;知识、工作;财富、地位。”


当时我就感觉听得有些懵了,心想既然答应了,也就顺着含糊应承了下来。后来我还尝试着给几位单身男孩看了女方照片,不过对方最多问了女方家庭年龄一些简单信息之后,就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


过了几年,那个母亲有一次还给我发消息,不过条件渐渐缩水,好像只剩下了对方有学识、靠谱、健康三个了。


那一时间,还有几位母亲也咨询过我,情况大同小异。


我也总结了一下,我所认识的女孩,大概她们之所以成为剩女剩下,无非是三个原因,要么是能力超群型,要么是才气过人型,要么是性情高洁型,总之都有一种阳春白雪一样的感觉,孤高和寡。而且数量还真不少。


这时候,我才感到,这个问题,对于父母来说,确实还是很严峻的。



有时候,读懂了别人的寂寞,读懂了别人的心声,也就有了别人的苦恼。


爱情中一直有一个死结, 


看上我的,我看不上他;我看上的,又看不上我。


这个结,一般情况下似乎无药可救。


有一天,一个大龄剩女发给我一段话,


作为女孩,


难道追求理想追求事业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有错么


为什么我们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成了剩女?


我不甘啊


为什么,在我生活中,一个一个的死结早已经连成了一串死循环。


我苦思良久,无话可回,自己一个人坐在窗前,突然又想起了妙玉,


难道就像曹雪芹的判词那样,


一块美玉,最终竟落在泥污之中。


亦或者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一种悲凉感涌上我的心头,


妙玉啊,可惜了,一块绝世美玉。


1、明清奇葩巫术:生殖器作为武器的历史——阴门阵与阳门阵

2、喇嘛教用宋朝理宗皇帝的头骨作法器——被诅咒的帝国

3、一代妖王——睡过所有贵族少女-拥有“不死之身” ! ! !

4、性奴佛母泣血揭秘:真实的佛教密宗“男女引生大乐”法

5、当你的女伴去过西藏净化心灵,请带母狗去性病科与精神科二次净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