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字长文] 抖音这波流量红利,创业公司怎么吃?| 峰瑞自由谈

FREES 峰瑞资本 2021-03-28


「峰瑞自由谈」是峰瑞家族 CEO 们的线下小规模聚会,我们就 CEO 们关心的话题和方向,邀请懂行的专家和有实战经验的峰瑞家族 CEO 来分享智识和经验。


日活超 1.5 亿、月活超 3 亿的短视频平台抖音,近两个月在峰瑞 CEO 群里频繁被讨论。本期「峰瑞自由谈」的主题是「解密抖音,玩转抖音」,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和 30 来位 CEO 们深度交流。


抖音上最受欢迎的短视频 IP——毒角SHOW 的幕后推手、二咖传媒 CEO 张钧翔,从 CEO 操盘的角度,分享了 CEO 应该如何理解内容、如何做内容战略、如何配置资源。峰瑞家族 CEO、十月呵护创始人刘博,分享了团队 all in 抖音的决策如何做出,以及做抖音的 “五行八挂。十月呵护抖音号用两个月时间做到了 107 万粉丝。今日头条前资深产品经理、《内容算法》一书作者闫泽华,从内容分发平台视角分析了:算法分发的内容产品(如快手、抖音)的推荐算法是怎么回事、如何让好内容获得应得的流量、如何评估效果等。


创业公司怎么抓住抖音这波红利?欢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7 月 18 日之前,留言最走心的 3 位读者和留言点赞数最多的 2 位读者,将收到闫泽华的《内容算法》一书。





(左右滑动图片有惊喜)


/01/

竖屏时代,创始人的内容思维 


张钧翔

二咖传媒 CEO


在座的很多 CEO 都很想了解如何拥抱抖音这波红利。首先我想说的是,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总是要消费内容的。从文字到图文到短视频再到微视频,其实都是一个体系的不同载体。对当下来说,抖音这类微视频是最适合做传播、最适合与用户互动的内容载体,每一位 CEO 都应该重视。真打算做抖音,CEO 本人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抖音上的。


简单介绍一下,抖音上的内容大致分为两大类:泛娱乐类和垂类。泛娱乐类的 IP,比如我们公司的毒角SHOW,它挺正派的,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 垂类或者说偏 KOL 类的内容,像美妆、母婴、汽车等,这类内容就需要团队有比较专业的知识储备。抖音上内容的更迭超乎想象,我们的内容策略基本是两周小调一次,一个月大调一次。


第二,内容只是工具。我相信每个公司都有自己最核心的东西,不管是产品还是调性。在做内容之前,CEO 应该考虑的是,就我们品牌而言,我们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究竟什么样的用户是我们想去获取的。这些用户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帮助,是带动 GMV 或者 CPS,还是提升品牌形象。不管从哪个维度出发,CEO 们要先想清楚,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你们的用户在哪里


我觉得做内容本身是没有太多方法论的。要了解平台,要了解内容市场。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公司的运营体系,这个对各位 CEO 可能能有点帮助。这个体系由四大板块构成。第一块是平台运营。我相信各位不会单纯只做抖音,肯定会全平台去做。这需要大家第一时间搜集平台现有的时效性信息,再对接给执行团队,并且还要监督执行过程和结果。


第二块是脑洞库。 我们有将近 25 个人的脑洞库,这个团队有两种属性的人:偏品牌创意类、编导和导演类。因为二咖有 100 多个帐户,平均每个月还会再产出 10 个到 20 个,再加上抖音上内容的迭代速度又特别快,我们签约的 KOL 或者视频创作团队有时会遇到创作瓶颈,这就需要跟我们的脑洞库进行对接。脑洞库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从编导属性建议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爆,另一个是从营销属性为传播出谋划策。因为做内容的人不一定懂营销,做营销的人也可能不懂内容。我建议各位 CEO,做内容的时候,针对已有的团队编制进行一定体量的配置。


第三块是数据分析。我们在深圳有一个专门做数据分析的部门。我们会抓取一些一手或二手的数据来做二次开发,分析用户发生了什么变化,象限发生了什么变化,视频的留存是什么样,什么样的视频容易爆,为什么能爆。这个部门跟脑洞库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块是人才摄取。如果大家做 KOL 或者 PUGC,可能也会遇到的问题是,有想法去做内容,但是不知道人到底该从哪里找。我们公司一般从全网搜索、校招、朋友介绍之类的,各个渠道去划拉,找到人之后给他们一定的试用期,两个月以内达到指定的粉丝数就录用。


最后,我想呼吁在座的每一位关注竖屏时代和微视频时代。眼下比较尴尬的是 3-5 分钟的短视频,不管是内容的承载量,还是丰富程度,短视频都不如极短和极长的视频。现在各家都盯上了极短的视频。基于现有的内容分发机制,任何一个公司或品牌,只要跟视频挂点钩,都会推出微视频这种产品形态的产品,比如今日头条的抖音、腾讯的微视、百度的 Nani。


竖屏时代和微视频的鼻祖是十年前美国一款很火的产品——Vine,它最开始是 6 秒钟,后来改到了 1 分钟,现在我们看到的美国一些特别头部的网红都是十年前从这个平台上出来的。Vine 衰落之后,2014 年出现了 musical.ly,2016 年国内有了抖音。我呼吁拥抱微视频最重要的一个点是,它解决了无法变现或者变现模式单一的问题,抖音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


此外,在竖屏时代和微视频时代到来的时候,会有一些新的流量变现的玩法,比如把线上的流量导到线下。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 CEO,如果有很强编制的团队,一定可以基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与微视频内容和平台结合,顺势而为,把公司做得越来越好。


/02/

两个月 107 万粉丝,我为什么all in抖音?

刘博

十月呵护 CEO


我们公司是做医疗服务的。医疗服务行业周期特别长,政策波动也比较大,刚开始跟我们一起做的很多小伙伴都 “挂” 了。我们还没有 “挂”,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内容平台。所以我会从一个做医疗服务的公司的角度,思考做内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这也能解释我们为什么做抖音。


都说竞争的胜利,决胜在于用户的心智。不过,讲真,我们公司最初考虑做内容,主因是和估计绝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我们不知道流量从哪来儿来,觉得内容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如果能像江小白、三只松鼠一样把好的内容做起来,对品牌宣传和用户转化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什么是好的内容?在我看来,它一定是能触碰情绪上最软的地方引起价值观上的共鸣的表达方式。前几年我们用流量思维来思考内容,结果是虽然我们流量很高,但转化很低。我们的总编天天说,是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转变成用价值观思维来思考内容。大家都知道,苹果的专卖店全世界平效最高,三星的专卖店现在门可罗雀,消费者在这两个地方的心态和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心态的微妙变化最终会促使口袋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会 all in 抖音?一个原因是抖音的价值观很正,它代表美好生活。大家有没有发现,你愉悦的时候是更容易消费的。为什么看抖音的时候转化率高?因为抖音里面有很多小哥哥、小姐姐们分享美好生活,这些分享让你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在这种时候给你安利产品,你的购买欲会强得多。所以抖音在带货这块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商业价值。


十月呵护做医疗服务品牌,其实也属于消费升级。那么,什么叫消费升级?就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 里的那个茶,和 “琴棋书画诗酒茶” 里的那个茶,价格、包装、目标消费者就很不一样。后一句里的茶,被放到一个特定的场景,成为好的内容,调性就很不一样了。我们无论做服务品牌,还是做消费品牌,也需要把产品和服务置于用户内心某一个特定的场景


那么我们怎么做内容?首先,我觉得要选平台,并抓住平台的红利期。咪蒙以前在杂志、在豆瓣上写东西,也写得很好。如果没有微信,咪蒙还是那个咪蒙,但是因为平台变了,所以咪蒙的价值就变了很多,做成了头部公号。


历史总是很相似的。每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红利期。今年做抖音,就跟 2012 年做微博、2015 年做微信公众号一样,不抓住的话就会后悔。


至于内容的呈现形式,无非是文字、漫画、长视频、短视频。为什么最后会到短视频?因为人越来越懒了,带越来越宽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几种内容呈现形式,谁在缩水?我认为是文字。大家看长视频的时间没有改,该看宫斗剧的还在看宫斗剧,该看《101》的也在看《101》。那么看文字的时间缩水了,时间去了哪里?我的判断是短视频,从文字到短视频,已经成为一个全民式的浪潮


那平台级的公司加短视频的形式以前也有,比如说美拍和秒拍,为什么 all in 抖音呢?这就是我想说的另一件事:算法和社交。 


大部分互联网平台有两个属性:一种是社交属性,一种是算法属性。算法属性的代表是今日头条。不过擅长文字的大 V 们在今日头条表现非常好的不多,因为今日头条会淡化作者和品牌,它把天平倾向了算法。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所谓母爱算法。


微信订阅号是社交属性的代表。它的好处是,只要是非常牛逼的作者,在里面就可以越来越牛逼。但是它的弊端就是现在非常难写,即使你的写作能力跟贾平凹一样,这个平台的红利期也已经过去了。


抖音正好是在这两者中间取了一个相对均衡。它均衡了算法和社交。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如果你内容好,哪怕一开始粉丝量比较小,它的算法机制能帮你做前期冷启动。比如说你的无人机拍得非常炫酷,它就会把你的节目推给标签为 “科技爱好者” 的用户,让你涨粉。当你的粉丝越多,之后你再生产内容,平台一开始分配给你的流量也会越多。


此外,抖音在用户、平台和作者这三角上取了一个相对均衡的值,才导致现在这个阶段还有红利。它让你既能看到自己关注的人,又能看到未来想关注的人,又能看到社会正能量,还能看到抖音的商业化想让你关注的人。


当然这个值也是在动态的调整。比如,目前它给用户更多的权利,将来我觉得很有可能,如果品牌主给抖音贡献收入,它会给品牌主更多权利。 


我还认为,越垂类的内容,越能受益于算法推荐,能更快地冷启动。以微博为例,微博上最早火的是姚晨这类娱乐明星。但现在微博里有价值的,比如说在我们医疗服务行业,是儿科医生崔玉涛。每一个平台都会以娱乐为切入口,让大众喜欢这个平台。但如果只是娱乐,平台最后的商业价值就很少。让做垂类的人进驻,一方面,使平台更有价值,另一方面,用户的感受也会更好。


最后解密一下打造抖音爆款内容的 “五行” 与 “八挂”

× 政治有问题必挂 

× 不是正能量要挂

× 摸不清敏感词要挂

× 画质太渣要挂

× 选题太窄要挂

× 内容无聊要挂

× 不持之以恒迟早挂

× 给你推销刷粉的电话要挂

√  选题要行

  制作要行

  运营要行

  时刻用心、化于无形

  团队先行


/03/

理解内容推荐算法,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

闫泽华 

今日头条前资深产品经理,《内容算法》作者


从 ROI 出发,首先科普下内容推荐分发产品的底层逻辑,希望提供一个平台视角供大家参考。

 

这两年 “增长黑客” 的概念炒得蛮火的,但无论是增长黑客、还是精细化运营,本质都可收敛为 ROI 的计算。换句话说就是算帐,产出能不能匹配投入。快速发展的头条系产品始终在追求 ROI 的优化:只要 ROI 合适就会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争抓住时间红利,让产品的规模快速增长。而当 ROI 不再合适的时候,就重新考量投入和调整方向。

 

在具体的产品迭代和运营过程中,ROI 也比较适合成为衡量标准。业务的最后产出业绩,是通过种种产品运营动作累积而产出的:产品运营的决策度量就可以收敛为:每个动作的预期收益(影响面、收益规模),收益概率(即你做这件事多大程度上能成功)、投入成本之间的 PK许多初创公司由于体量有限,会选择去做成功概率小但是预期收益大的事情,大体量公司的子部门则更可能倾向于选择稳扎稳打的方式、去做那些成功概率更高的事情,根据实际收益情况来判断进一步的投入情况。

 

什么是算法推荐?算法推荐的最直白的理解就是规则匹配,将用户和内容都打上标签,再将对应的内容和用户进行连接。但依靠人工制定规则,一定很容易触达优化的天花板。因为人力有尽时,不可能覆盖复杂度更高的子场景和分支情况。这时,我们就需要借由算法的力量不断细化人群与物品的特征,提升匹配效率。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就是效率的不断提升。

 

以内容的分类为例,体育里会划分为篮球、足球、篮球里会划分为 NBA、CBA等赛事,进一步在 NBA 中,某个球星也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消费的子类目。人工制定的规则只可以向下深挖几个层级,而算法推荐可以更快速准确的深挖出更多有收益价值的子类目,并将其中有消费价值内容挖掘出来,提供给用户消费。

 

算法是围绕目标函数的不断细化与迭代对于信息流产品而言,用户规模和停留时长两个指标就非常关键,只有用户停留时长越长,其留存情况才会越好;只有刷数越多,广告收益才可能更多。所以,很多算法的优化都会围绕点击率停留时长这两个核心目标。

 

在核心指标之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加复合型指标,来完善体验。以多样性指标为例。不同于搜索场景下、用户可以明确表达意图,推荐场景是一个缓慢地认知用户的过程。在满足用户已知兴趣点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触探、了解用户新的兴趣。保证了推荐内容的多样性,才能够保证用户对于平台的长期黏性。

 

不管是图文还是视频,一个内容推荐流程大体是:内容理解 → 冷启动 → 收集用户反馈→ 扩散/消亡 → 长尾的传播



基于对内容的理解,推荐算法进行了初始流量的分配和推荐。文本内容的理解比较成熟,能够通过标题、正文关键字的抽取,对文章的类型、话题进行比较准确的判定。视频的初始信息较少,就更依赖于自媒体提交的文本描述、自媒体本身的属性、抽帧画面来理解内容。内容本身的特点和自媒体的特点,都会影响内容的推荐流量分配。一个更垂直、更可信的自媒体能够得到更高的授信额度,从而会得到粉丝和目标人群的优先曝光。

 

冷启动阶段基本可以决定一篇内容的生死:如果一篇内容在冷启动里没有获得很好的反馈,大概率就凉凉了;反之,如果一篇内容在冷启动里表现很好,则很容易快速扩散成为爆款。冷启动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一篇内容会得到扩散或者消亡,就像是丛林法则:强者越强,弱者淘汰。这种机制对内容消费者是非常友好的,他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如果关注的作者发了一篇硬广,用户大概率是看不到的。


对于创作者端来说,或许需要学会如何适应新分发规则下的新常态,不能简单的基于粉丝发硬广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推荐系统也是更公平的。即便一个自媒体出身草莽,只要产出的内容具有消费性,收获了很好的用户反馈,就能得到一个可靠的阅读量或播放量。

 

爆发之后的文章进入了长尾传播的过程:小众的内容受限于内容生产集合比较小,很有可能会持续得到一个更长尾的流量;而优质的内容,其生命周期会比其他内容高很多,当因为时效性因素发生第一次衰减后,如果还能得到非常好的用户反馈,就会持续得到延续。


接下来,我想纠正几个关于内容推荐的常见误解。


首先, 高点赞+ 高评论是不是一定带来高播放数?


二者是相关的,但不是严格正相关的。因为点赞和评论与内容的目标覆盖面有关,如果目标受众是 1 万人,即便里面有 5000 人给你的一条内容点赞评论,系统最大的目标上限也就是 1 万;反之如果说你的受众相对比较广,比如有 5 万、10 万的受众,你有 5000 赞和评论的时候,还能继续往上涨。与此同时,一篇内容的消费量还会受到其他偶发因素的影响。


然后,解释一句戏言,对于推荐系统而言,自媒体的表现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三分天注定” 的部分是指,推荐引擎具有一定偶然性概率:包括推荐系统本身的偏差和当时内容热点的影响。就像 “汪峰上头条”,不是汪峰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那个时间段正好有其他更热的内容将它的风头盖住了。


“七分靠打拼” 说的是通过帐号的积累能得到平台更多的授信额度。一个自媒体做得越垂直、越久、累计表现越好,其自媒体帐号就越可信。站在平台的角度,平台追求的是用户的点击和留存。如果一个自媒体账号有足够多的活跃用户,这些用户和自媒体互动都不错,那么这个自媒体账号对于平台来说显然是有正收益的,从而会得到平台更高的授信额度,能够被推荐给更多的用户。


那么,什么内容会获得流量?


这取决于平台的内容调性。不同的平台有着不一样的用户人群和迭代目标,其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调性就会有差异性,自媒体应该选择适合自己调性的平台进行发展。


实操中,通过分析某个平台最近 10 天的热门内容,我们大体能够感知到哪些内容在这个平台上能火。为什么是 “最近 10 天”?因为平台的策略优化是持续滚动和迭代的,同一时间有成百上千个 A/B 实验在运行。只有不断关注平台的热门内容趋势,才能够更好的感知平台推荐调性的迭代,从而适应平台的内容分发特点。


我们要始终认识到:对于推荐分发平台,只有做机器能理解、用户愿消费的内容,才会获得更大的流量成功。

 

至于说哪些内容是必挂的,除了敏感信息外就是短视的钻漏洞行为。站在平台的角度,自然不希望有特别多的人作弊,也不会让自媒体形成破窗效应。低俗的内容很容易吸到流量,但是如果放任低俗内容获得很高的流量,就会给创作者端和消费者端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损伤平台的长期利益。因此,平台对于很多账号的钻漏洞行为是零容忍的。

 

最后,内容生产方需要了解平台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运营动作。如果某个阶段目标是商业化,那么适合其商业化变现特点的账号就会得到平台的青睐;如果某个阶段在重点推进某个运营活动,那么积极响应活动的自媒体就能够得到额外的流量倾斜。


/04/

Ask Me Anything





(左右滑动图片有惊喜)


Q1: 微信公众号是 100% 的私域流量,粉丝的数量打开率起码有一个现成的比例,博主有非常强的动力做内容,进行商业变现。抖音不是这样,它里面既有粉丝 follow 属性,也有流量分发机制,有时候会出现限流,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抖音未来的商业变现? 


张钧翔:抖音的流量,偶然性的确会比较强。不过,这个问题我们再怎么讨论也解决不了。趋势肯定是变好,人工干预的部分会变少。


Q2: 如果说抖音的关注点是用户时长和留存,那我用一些策略,提升用户在我们抖音号上的使用时长,能不能达到取悦算法的目的,也是帮我们带来更多的推荐量?


闫泽华:对,提升点击率和完播率一定有助于内容推荐量的提升。但是要强调不要用炒短线的心态,使用欺骗机器、钻漏洞的方式来做数据。内容一定不要太 low不要用明显的作弊方式。比如视频头几秒都是引导文字,视频结尾说片尾有彩蛋,这样的方式一定能够拉长时长和播完率,但对用户来说是无意义。


反作弊是每一个平台都会做的事情,产品经理会定期将一些数据的离群点拿来分析。比如,某类内容的平均播完率在 60%,突然有个帐号高于 80%,就一定会有产品运营跟进人工判断:如果内容真的好,运营会介入,如果是坏帐号,就会直接封禁。


Q3: 一个抖音账号,是要做得更加垂直,有视觉上的统一性,还是说一个号可以容纳几种风格的内容?


闫泽华:
我觉得相对垂直比较好。一方面,对于算法分发平台而言:更垂直的账号,机器的理解成本低,有利于更准确的分发;另一方面,垂直的账号也有助于建立粉丝认知和积累粉丝。比较博杂的账号,给用户和算法带来的内容消费预期都不稳定,从而会影响打开率、带来不太好的影响。


Q4: 二咖做了 100 多个抖音号,方便介绍一下变现模式吗?


张钧翔:目前大约 60% 是广告,还有电商导流、产品和线下。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在尝试降低广告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希望降到 30% 左右。理由是,广告这种变现方式不长久,对每个 IP 实际上都是一种消耗。还是要看长远,持之以恒地关注内容的属性和调性。 


刘博:这点我很认同,接广告是有损品牌的。一个大的方向可能是电商。


Q5: 什么样的品牌适合开抖音号,并且快速收获?哪种是钱花了,有水花回来?


张钧翔:从 ROI 看,快消品还是第一位的,虽然相对来说客单价没那么高。


闫泽华:
虽说 15 秒的视频,投入成本好像变低了,但这么短的视频真的很难拍好,15 秒时间,用户就这么随便刷,我们如何让用户从头看到尾,让用户记住我们想要传达的内容,都是需要去细究的。


Q6: 抖音适合做销量转化吗?你是否看好抖音电商化?


闫泽华:基于小视频的成单可能关注的还是两个元素:目标人群特点和内容到销售的转化。首先衡量商品和平台的目标人群、和内容发布账号的关联性,进一步衡量视频内容是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促成用户的购买决策。


我们看到一些新奇特的产品如海淘的产品,在抖音上曝光之后,淘宝对应的销量就涨得特别高。但一些大品牌可能更多在于建立品牌认知,不一定会完成在抖音里的直接转化。


Q7: 如果只把短视频作为一个流量导入窗口,最终商业模式建立在电商环节的话,哪个平台漏斗效应是最小的?

张钧翔:还是要看品类,女性的小红书比较可靠,留存也比较高。微博也不错,因为它整个的商业体系搭建的非常完善,不管它的整个 feed 流、CPS 各个方面都做的比较完善,它也是个比较好的渠道。抖音是一个新的战场,不过它暂时没有像微博或者其他平台那么成型的商业体系。不过它的投入也没有很高,内容策略和营销策略做的好的话,值得尝试。


Q8: 什么样的人能够透过抖音帐号帮助公司做品牌传播或变现?


刘博:我觉得是两块。在内容制作层面,这个人可能更偏向于艺术家特质,因为视频呈现包括选题、配乐、配图、分镜这些,这是艺术家干的事儿。在运营层面,是做数据分析的这群人。我们的导演是一个非常艺术的人,我们的运营同事天天研究平台、分析数据,我一直在努力把这两群人拧到一起。


张钧翔:首先它要有内容属性,然后还要有数据属性,所以得把不同属性的人拢到一起,但是肯定大家各有各的切入点,各有各看问题的方式。有些责任他们担不了,所以我们就把部门做得非常扁平,所有内容最终的审核人是我,好不好、行不行,我来拍板。


闫泽华:销售的归销售、内容的归内容。往长线去看,体现品牌价值的一定是好内容。但在迭代过程中,媒体内容不是做出来给自己看的,最后一定会收敛到变现的目的:不管是流量卖给平台赚分成广告,还是流量卖给自己去做电商,都需要知道平台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我了解到一些公司的做法是:单独的内容团队,配合数据分析的团队,针对不同平台的方式对原始素材做不同的剪辑。


Q9: 想做抖音,但还没开始,想了解确定了目标人群之后,以什么样子的内容形式进入这个平台比较好,是迎合大众口味还是跟品牌相关的干货类的?   

 

张钧翔:这两种内容都可以尝试。一个是偏 KOL 类的,多说点干货,多种点草的,是比较保险的方式。另外一种就是基于公司的品牌调性,尝试做一下小的情景剧,这是现在抖音上做企业类的帐户比较讨巧的一种方式。只要你的内容内核不出问题,不投机倒把,情景剧这个产品形态在抖音的表现很不错。


Q10: 现在抖音已经不是唯一的玩短视频的平台,还有腾讯的微视、百度的 Nani, 阿里也即将出品短视频平台。你们是怎么看这些抖音的竞争者的,品牌需要在这些平台上布局吗?
 

张钧翔:其它平台我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内容行业还是有它的规律在,所以不用着急。时机到了就去抓,时机不到的时候,先把我们手上的事情做好,把重要的和渠道方维系好,剩下的静观其变


刘博:我感觉第二、第三名很难超越第一名,特别是抖音这种日活已经 1.5 个亿,还有强大的算法平台,这个时间鸿沟很难跨越。目前我是觉得做抖音就够了,当然对其他平台也持观望的态度。


闫泽华:创业公司选择平台,也需要关注平台和不同体量 CP 之间的关系:大概率上,头部账号是跨平台的、腰部账号是平台相关的、尾部账号还谈不到平台关系。


对于刚开始做短视频的公司而言,多平台运营的成本很低,且基本不会涉及到平台间的排他性选择。如果有很好的平台关系,建议可以绑定某个平台,把自己从腰部账号成长为头部账号,再做其他打算。


本篇福利


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看法。7 月 18 日之前,留言最走心的 3 位读者和留言点赞数最多的 2 位读者,将收到今日头条前资深产品经理闫泽华的《内容算法》一书。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至其他公众号、网站、移动端 App,请回复 “转载” 了解转载规则,并联系「峰小瑞」( id: freesfund ) 获得授权。版权归峰瑞资本所有。



▲  所谓知识付费,到底是暴利产业还是伪命题?| 内容创业闭门论坛(下)

▲  新世相咪蒙可以复制吗?内容公司的护城河是啥?| 内容创业闭门论坛(中)

  你摆脱不掉的焦虑感,却成就了全网爆款 | 内容创业闭门论坛(上)

 BAT 大牛来了又走,为什么你留不住他们?

▲  为了招人,他开宝马去百度门口当专车司机。你有没有这么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