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考失利,要选择复读吗?
有条件的学生,我强烈建议复读。
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有时间让你去试错,一个好的大学平台,花上一年时间是值得的,尤其是当下大学生已经泛滥,工作求职,越来越拼名校身份和出身。
不仅如此,未来的事业发展,校友资源也是很重要的,优质的大学自然有优渥的校友资源。不是有人说:“进入哈佛主要目的可能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结交其校友资源的。”
今年疫情,导致很多应届生面临着毕业既失业的窘境,不少大学就祭出校友资源,纷纷号召校友帮忙学弟学妹就业。
学校就是一个平台,更高的平台,当然距离成功更近了。
下面分享一则小文:
前几天和一个老同学聊天,说是老同学,是因为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我们都是在一起读书的。聊天中,我向她问了一个很久就想问的问题“假如让你再读一次高中,你会怎么样?”大约过了4分钟,她回复我“我会认真点!”我继续明知故问地追问“什么认真点?”她回了一句“读书啊!”这个我所期望她说出来的回答。
是的,她是该认真点的,如果她认真点,她的世界会截然不同。她本可以上武大、中山这样的大学,而现在却只好在一个二本大学学习;她的世界本可以是北上广,而现在却驻足于一个三四线城市。如果不是那“该死”的早恋,一切都会不同。余秋雨曾说过:“为什么把择定终身的职责,交给半懂不懂的年岁;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误地出现在早已收获过的荒原?”这句话,说的不就是她么?
其实,问她的问题也是我想问自己的问题,我曾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假如让我再读一次高中,我会怎么样?”答案从最初的“和以前一样吧,结局也不算糟嘛”到“考个985吧”,然而在现在,我会掷地有声的说“我就考清华!就考清华!就考清华!”
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深深的懂得了学校(环境)的重要性。
曾经我也天真的认为,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只要我刻苦用功、埋头苦干,不会比那些人差,我和他们只是文凭的不同而已。殊不知,看得到的是文凭的不同,看不到的是文化的熏陶、价值观的引领、人生轨迹的确立。优秀的大学必然有更多的大师,更广博的文化,更优秀的人。在知识的世界里,能够与那些真正的天才过招,那该是何等的幸福,你知道吗?仅仅在脑海里想象那些画面,我的脸上都可以泛起笑容。纵然智力上我或许不能望其项背,但只要能同处一间教室,那也会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这种幸福感,你能够体会到吗?哦,你不能,那太可惜了!今天的球迷应该能体会到,今晚恒大的球迷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所爱的球队要和“宇宙队”巴萨进行一场真刀真枪的比赛,这种比赛即使你花钱,也买不到。这几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他们的幸福感,不信?你去网上看看,他们的这种幸福感是不会因比赛结局而改变的。
大学四年,是对我具有革命意义的四年。大学这四年,我体验了第一次背井离乡、第一次跨省……,明白了大学原来可以那么小,明白了图书馆原来是自习备考的地方而不是纯粹读书的地方,明白了要想大师授课也得看你是在什么学校,明白了大学校园也不是处处光明,也存在深不可测的黑暗……。经历的种种,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能够早知道这些那该多好啊。
眼界有多重要?有些东西,你不知道,那它就不会存在你的计划中。蜀犬吠日:不知道太阳的狗,篝火才是它的神明。高考之前,我所知道的好大学只有四所:北大、清华、武大、复旦。985、211是什么鬼?不知道!高考之前根本就没有目标大学。模糊的目标,容易让人沉迷于班级、学校排名这种假象,甚至会在一点点压力下不知不觉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你只看到了班级几十号人、或者全校一千多号人,殊不知外面还有几十万大军和你竞争,殊不知还有一部分社会精英家庭的父母早已把他的孩子送到了欧美顶级高中、大学学习。你和他们的差距不仅仅是那几十分,你和他们的差距也不仅仅是隔了一个太平洋。
你的眼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家庭背景。下面列举三个例子:
(1)在《让子弹飞》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麻匪老六(张默饰)对张牧之即张麻子(姜文饰)说:“那我当什么才有出息啊?”
张麻子:“当学生,读书,多听这个(莫扎特音乐)。”
……
张麻子:“这单活干完了,爹挣着钱,我送你去留洋……。”
(2)“复旦投毒案”主犯林森浩临刑前曾对父亲说:“让弟妹多读书,不会差。”暂且不考虑事件本身,我对这句话发至心底的认同。
(3)各地出现的“读书无用论”言论。
张麻子是何许人?其上过讲武堂,做过将军的手枪队长,东渡过日本;林森浩何许人?复旦高材生。“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又是哪些地方呢?基本上就是偏远农村落后地区,父母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上过初中的人都很少。他们的生活观念很实际(说直白点就是狭隘),只要子女以后吃、穿、住“过得去”,每月有几千块的固定收入就满足了。
以上例子中的人们对读书迥然不同的看法,源自各自的认知差别。有些东西,只有你经历过,你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身处落后地区的人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基本上与读书、知识绝缘,他们用的最多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对于知识,他们会认为“认得几个字就行了”。而张麻子和林森浩就他们完全不一样,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的环境与知识密切相关。所以,他们更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才会如此重视读书。
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龙应台曾对他的儿子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字里行间充满着一位母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对于农民、工人等底层人民,也就是所谓的穷人。对于这些穷人的孩子,读书不是唯一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在你看不到、想不到的角落,充斥着家庭背景的比拼。现实中不存在“不管你承不承认”这种选择题,面对现实,你必须承认现实,现实是一个既定事实,它是已经存在的东西,不会因你的意志作用而变化。在这个社会上,目前为止,没有比读书、高考更公平的事了。高考是公平的,但不代表你和其他人的起跑线是一样的。 相对于城里家境好的同学,没考之前我们的起跑线就已经被甩在了后面,而这种落后,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因为他们的家境就决定了他们会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
虽然出生就决定了我们的落后,但这绝不代表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就有相对于其他人优越的环境,得益于他父母、甚至祖辈的奋斗。因为他们上辈人的努力,他们就该享受这种福利,这就是既定事实。说到这里,我不是让你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不是让你埋怨你的父母、甚至祖辈。埋怨是懦夫的行为,把锅扔给祖辈的人简直无耻之极。
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客观环境,你不能强求你的祖辈成为那个时代的翘楚,也许他们已经做到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了,你能确定你比他们强吗?随着他们的离去,他们的责任也就移交下一代了。但是,如果现在你的父母家庭给了你能给的所有,你却不珍惜,那你活该。我们要做到,应该是在已有的条件下追求最优解,尽你所能,达成你的理想,追求你想过的生活。
读书、高考为什么对社会底层的人尤为重要?对于处于社会底层家庭中的孩子,读书、高考可能是其唯一可以从低收入阶层跃入中产阶层(注意不是中等收入阶层)的途径。这里很有必要解释一下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
中产阶层是指满足一定职业地位、教育水平、财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政治态度的群体,他们介于贫富之间,具有大专或本科以上的教育水平,从事跟管理以及技术相关的职业,具有除经济资源以外的管理经验、技术、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追求一定品质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消费来实现,拥有温和的政治态度,支持保守的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社会的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而中等收入阶层仅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区处于社会中间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的群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等收入阶层不一定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很可能包括中等收入阶层。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过的是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并没有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尤其是落后地区。这也不奇怪,这是一个折中的目标,期望子女过上层人的社会有点不太现实,也可能强人所难。
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高考不理想,我该如何选择?”我不会向以前那样说:“同学啊,不要伤心,只要你好好学习,不管在哪个学校,你都会优秀的,用一年时间复读,划不来,还不一定考得比这次好。”表面上,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现在我会告诉他:“同学,复读吧,第一年不行,再复读一年。用一年时间换一所更好的大学,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了。
第一学历太TM重要了,招生单位看重第一学历,考研的时候也看重你的本科学历,想要落户北京上海本科学历高的人优势不要太大。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你愿意四年大学生活中身边的同学是傻逼多,还是牛逼的人多?以一年时间换一个终身受益的起点,你值得拥有!”
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事物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们没经历过,你不懂,等回过头来,才恍然大悟,但已悔之晚矣。
<文:娜娜子小姐姐>
复读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我见过太多人承受不了压力以至于崩溃,但我也见过不少人通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了飞跃,站在了更高的平台。
现在的学子,名义上的求学截止线已经不是本科,而是研究所,一般读到研究所都26-27年,如果因为复读增加量一年,其实影响并不大,一年的复读时间是可以付出的。
如果选择了复读,就要有复读的觉悟,你必须全力以赴,不可辜负自己的时间!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