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母亲是东台的,胡锦涛母亲也是东台的,东台母亲伟大!
点击上方
来源:江海网(haohe0513)
某日无事,与白甸一同学闲聊,意外地发现胡锦涛母亲李文瑞的一些历史往事。再结合查阅其他有关史料书籍,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年轻时的李文瑞女士)
李文瑞(1920-1949),字淑芳,海安白甸人。李文瑞出生于一户殷实家庭,父亲李声远,字进之(亦字近之),以字行,居白甸施家溪。施家溪民国初隶东台县南芗市,后改东台县第五区。1940年新四军东进后,建立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此地为新四军“联抗”部队驻防区域。1943年建立民主政权紫石县,施家溪划属紫石县沙岗区,1948年改紫石县为海安县。解放后,施家溪为海安县白甸人民公社(后改白甸乡、镇)所属大队、村组。
李进之家境富裕,在东台新桥西街、泰州善人巷等地均置有房产。生育三女一男,长女李文红,嫁给周家垛朱家,后朱家迁居泰州。三女李文桂,订亲不久病故。儿子李文宝,少年时代在施家溪生活,后去泰州上学,1951年应征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随部队回国驻湖北宜昌,1956年退役回泰州,直至病逝。
李文瑞为李进之二女儿,自幼聪颖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后考入南通通州女子代用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为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立,是当时全国最早设立全科教育的女子师范之一,师资力量雄厚,历年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人才。
(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南通女师在当时非常优越。是年1月,南通女教育家罗玉衡被任命为南通女师校长;次年,该校又增建校舍8间,花费建筑经费4050元(《南通师范学校史》第1卷)。
李文瑞没有辜负名校名师。在校期间,她思想进步,认真学习。据同学邵冲世回忆,她和李文瑞相处不错,课后一起娱乐,踢踢毽子,打打台球。李文瑞长相清丽,不胖不瘦,举止文雅,为人和蔼,平日学习认真勤奋,思想积极向上。
一方面,李文瑞人在女校,接受发扬女权思想,她每周都和同学高歌张孝若作词、徐立孙作曲的校歌:“西有长江滚滚,东有大海滔滔,滔滔滚滚把文明灌注吾曹,看当前突兀五山峙,引起伟大思潮,女权发展,教育提高,本着三民主义蔚成女界之英豪。”
另一方面,李文瑞也积极投入抗日的历史熔炉中,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她和爱国知名人士韩国钧的孙女韩忠英、韩怀英也是同学,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具有爱国性质的歌咏队,多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等歌曲。她还常常歌唱四分之二拍的《打倒小日本》:“打倒小日本,日本是帝国主义者,谋侵吞他竟敢占我各要镇,同胞们!你有心肠,怎能不问,我们一起来打倒小日本 !”
李文瑞在校期间,刻苦用功,成绩优良。1936年7月,李文瑞毕业于通州女师第十一届初中部,随后又考取通州女师师范部。
1938年3月17日,日军侵占南通。通州女师师生紧急疏散。6月,通州女师在金沙镇复课。12月下旬,金沙沦陷,女师再次疏散。李文瑞回到家乡。
是年,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在日军进逼如城之前撤出,分别组成江苏省第一、第三临时师范,坚持游击办学。第一临时师范在泰县姜堰镇,第三临时师范在丰利镇,李文瑞转学至第一临时师范,于次年完成学业毕业。
李文瑞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虬湖镇龙潭小学任教,是当年为数极少的新知识女性。
龙潭小学前身为创办于宣统二年(1910)的南芗私立初等女子小学堂,民国二年改称龙潭小学(即解放后的海安县仇湖中心小学)。年青的李文瑞端庄秀丽,和蔼文静,气质优雅,处事稳重,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爱戴与同事称赞。
(解放后的仇湖中心小学)
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怀有坚定爱国之心的先进青年李文瑞带领学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教唱抗日歌曲,书写抗日标语。1940年新四军东进之后,龙潭小学的抗日宣传活动更是进入高潮阶段。
1940年,李文瑞经人介绍,与在姜堰一所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胡增钰相识,共同的教育背景及志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41年10月,李文瑞与胡增钰在上海举行婚礼。
胡增钰,字静之,后以字行。祖籍安徽绩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胡永源在东台洪氏茶庄学徒起,至1956年公私合营止,胡氏四代在三泰地区(泰州、泰兴、泰县)历经130余年,经营茶庄、茶栈共12家。
胡增钰为姜堰胡源泰茶庄老板胡炳衡三子,1919年出生于姜堰坝口北大街刘家桥巷,在姜堰读完高中后,未曾继承祖业,任小学教师数年。胡增钰1941年与李文瑞结婚后,即在上海协助父亲打理茶庄业务。胡炳衡当年在泰州时曾资助过在泰州中学勤工俭学的青年严启明,后严启明考取上海大夏大学,逐动员胡炳衡去上海大夏大学内开设胡源泰茶庄分号。
1942年,胡增钰陪妻李文瑞回到苏北。是年12月间,李文瑞在泰州在泰州善人巷娘家大宅生育长子,取名锦涛。李文瑞奶水不足,只好请李文瑞小舅母刘秉霞代为哺乳。刘秉霞亦刚生育,奶水充足。
李文瑞先后生育长子锦涛、长女锦荣、次女锦莱。
1943年,胡增钰考入上海大厦大学经济系。1947年,胡增钰大学毕业后,再回姜堰,帮助堂兄管理泰县、泰兴、黄桥、季市等胡源泰茶庄。
李文瑞长年生活于泰州娘家,细心抚育子女,从小给予很好的学前教育。长子锦涛6岁入泰州小学读书,李文瑞为其精心辅导,锦涛成绩一直非常优异。
1949年,李文瑞不幸病故,年仅29岁。时年锦涛刚7岁,两个妹妹更小,分别为5岁、3岁。胡增钰又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生意,疲于奔命。尚待字闺中的锦涛小姨李文桂又将孩子接到泰州,代为照应。不料未几,小姨亦病故。胡增钰对李文瑞感情深厚,矢志不渝,此后终生未再娶,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胡源泰茶庄在东台--程可石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一天,东台城宁树路便民桥口的“洪清德”茶号的店堂里,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人,长者约摸40多岁,少年不过十二、三岁。店内管事一见他们,连忙打招呼。原来长者与店东是同乡,都是安徽歙县三阳坑人,主客落坐,品茶后,店主人说:“什么风把你贵客吹到这儿来哪?”客人道:“我特地在绩溪亲戚家挑选了这位小伙,送他到您这儿来学生意,他叫胡允源,名成章,是绩溪瀛州大坑口村人。”主人忙说:“请你放心,我会照应他的”。从此,胡源泰茶庄的创始人胡氵允源便与东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少小离家 艰难创业
胡氵允源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登源河畔瀛州乡大坑口村(古称“龙川”),因家境贫寒,少年时生性淳厚,为人笃诚。到东台这年,他刚满12岁,进店后,很快便和店员们熟络起来,并学会了东台地方话。胡氵允源习商刻苦,办事机灵、稳重,“日当店面,夜宿店堂”,很得管事的喜爱,后来安排他担任了“水客”。“水客”,又叫“水脚”,专门从事进山采购徽州高山名茶。俗话说:“茶庄好开,水客难求”,说明一个好的水客对鉴别茶源、茶质以及行情要相当了解,要具备相当经验和辩别能力,才能充当此任。同时,采购工作又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差事,东台到徽州相距千里之遥,交通不便,每次进山收茶叶,要雇骡马和挑夫将茶叶运至歙县的深渡码头,装上木船顺新安江运至杭州,再由大运河转运到东台。胡氵允源诚实敬业,不怕辛苦,保证了茶庄的顺利经营。为此,店管事根据他的业绩,奖励了他一笔可观的酬金。同时,在采购中,胡氵允源自己也顺便做了几笔茶叶购销生意,积蓄了一笔创业资金。
转眼到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夏,东台地区海风大作,潮水漫堤,浸没亭灶房屋。7月份,运河淮堤五坝尽开,里下河九县一片汪洋,老百姓绝粮无食,当时民谣“道光道光,十年九荒,有水秋麦,没水栽秧”。灾民们吃了上顿愁下顿,茶庄生意一落千丈,经营十分困难。胡氵允源不得已离开茶庄,与在东台经营茶叶的徽州同乡洪氏、王氏两家合股在东台开设裕泰和茶庄,可惜经营不到一年,洪、王两姓便因市口偏冷,生意清淡,动议拆股,胡氵允源毅然凑钱买下其它股份,改合资为独资,首创“胡源泰茶庄”。经多年苦心经营,以货丰价廉取信于顾客,经营状况日趋好转,业务量不断增加,令同行们刮目相看。
二、举家东迁 共兴茶庄
咸丰三年(1854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的12年中,清军在徽州地区与太平军进行着拉锯战,广大百姓涂炭于战火中,纷纷逃离避乱,而此时东台一带,尚无战事,局势甚为安定,市面也较繁华。胡氵允源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绕道到徽州山区采购名茶经杭州湾绕道海路转运到东台一带。由于货源不断,茶品优良,使茶庄的营业得以发展,东台各茶庄亦因其货源充裕,进货均从他这里购进,使他获利颇丰。胡氵允源生活俭朴,精打细算,不久又集其所蓄,在泰县独资开办了“裕泰和”茶庄。同时,又在泰兴黄桥开设了“裕泰和”分店。当时大多数茶号都是惨淡经营,而胡源泰生意兴隆,蒸蒸日上,并将分店拓展到东台的乡镇及靖江、扬州、上海等地,成为徽商中的“茶商巨擘”。宣统三年(1911年)以80岁高龄返回绩溪大坑口老家。三年后,病逝于故乡。
咸丰九年(1859年),胡源之子胡树铭(1847~1908年)在老家读完了三年私塾,这期间,胡氵允源将全家老幼搬迁到东台居住,胡树铭亦随父到东台的茶庄学生意,四年后胡树铭在东台学徒师满回胡源泰协助氵允源担任水客,负责茶叶货源采购工作。同治九年(1870年),胡氵允源为培养他的管理能力,派他去靖江季家市经营那里的茶庄。胡树铭接手店业后,刻苦钻研业务,很快掌握了茶庄的经营之道,他牢记父亲谆谆教诲,以“徽骆驼”的精神,继续保持节俭家风,讲究信誉,注重商业道德,从茶叶的选购、装运、储存、包装到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深得顾客的满意,生意日益兴隆,以致历数十年不衰。胡树铭在操持茶庄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培养儿子胡炳华、胡炳衡兄弟俩,考取文武秀才,并让他们继承祖业,扶持他们习商营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1岁的胡树铭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于老家。
三、屡遭挫折 顽强经营
其时,清廷腐败,内忧外患,列强欲瓜分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贫困交加。而胡树铭病故后,店中伙计又趁胡氏子孙赴绩溪奔丧之时,盗走茶货,致使胡源泰茶庄损失惨重。炳华、炳衡兄弟俩回来后,协商由胡炳衡(1873~1920年)负责,迅速调整内部人事,严格规章制度,以其他各地分店的资金作通融周济,终使胡源泰茶庄苏而复生。民国六年(1917年),胡炳华、胡炳衡又在泰县东大街开设胡震泰茶号,由炳华负责管理。开业二载,兄弟二人从耳濡目染父辈艰难的营商经历中,发现徽帮商人虽有名气,但由于店自为营,势单力薄,难以形成对外帮商贾的抗衡力,且由于同乡同行的无形竞争,又使得乡谊渐淡,缺乏互助精神,对经营不利,为团结徽帮商人,联络乡谊,谋求发展,倡议在东台开茶庄的徽州同乡洪、方两姓成立了新安会馆。民国九年(1920年)夏,炳衡因被推荐为安徽省议员候选人,回籍参选,旅途劳累而染病,47岁即辞世。其幼子增钰刚满周岁。炳华痛失贤弟,不胜悲哀,但又放不下店中生意,里外全由他一人担当,终因积劳成疾,亦于民国十三年(1923年)病故于绩溪。
二十年间,胡氵允源祖孙三代相继辞世,极大地影响了胡氏茶业的顺利发展,氵允源孙辈妯娌遵祖遗训,苦渡难关,奋力撑起祖业,肩起经营重担。她们缩小店业规模,收歇一个分茶庄,合力经营三个茶庄,大胆调整人事,重金选聘经理,由于潜心经营,各店业务又走上轨道,仅半年,便扭转了亏损局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前后,炳华长子增鑫、炳衡之子增麟、增钰等相继成人。兄弟间真诚团结,紧密合作,治理茶庄,除经营茶叶外,又扩大销售品种。并在资金的借贷上恪守信用,提高了胡氏茶庄的信誉,各茶庄业务渐又起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由增鑫在姜堰白米镇西街巷增设了胡裕泰茶号,与胡源泰茶号统一管理。增鑫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于上海开设胡源泰茶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进犯苏北,战事吃紧,市面萧条,码头看管弃库而逃,致使胡裕泰茶号滞留于码头仓库里的20多担茶叶、12桶桐油、100条草席等物资被劫,损失达万余元(老法币)。为拓展购销渠道,兄弟间经过商议,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上海虹口长治路开设胡震泰茶店(申庄),以此作为苏北各茶庄的转运站。当时,徽州尚未沦于敌手,所销茶货从绩溪、歙县、屯溪一带购进。次年春,于歙县收购绿茶、花茶数百担,当转运到杭州时,被国民党守军抢劫一空。胡氏茶业再一次遭受严重挫折。加之国民政府横征暴敛,捐税繁重,几处店业均难以维持,分居上海、泰州两地的一家十余口人只好另谋生计。
胡增钰,后改名胡静之(1919~1978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1940年经人介绍与东台李文瑞结婚。李文瑞,字淑芳,1920年出生于东台城新桥西的一个书香门第。1938年毕业于南通通州代用女子师范学校,婚后共育一子二女,1949年病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增钰在姜堰开设胡源泰茶庄,以济家用。1956年公私合营后,胡增钰(静之)进入泰县土杂公司工作,1978年病逝姜堰。
胡源泰茶庄自胡氵允源于清道光年二十二年(1842年)在东台洪氏茶庄学徒起,至胡增钰1978年去世止,胡氏祖孙四代经营茶业,发端于东台,兴盛于泰州,历经136年来的艰难创业,刻苦经营,相传胡氵允源、胡树铭、胡炳衡、胡增钰四代,先后开设茶庄、茶栈12家,其中有靖江、姜堰、上海5家茶庄和杭州、淳安等地的茶叶采购栈经营至1956年的公私合营时期。
胡源泰茶庄在东台(二)--程可石
清朝中期,徽商在姜堰规模较大的茶商多达25家,姜堰茶叶在苏南、苏北各大中都市名闻遐迩。这些茶商是清一色的徽籍人。其中,安徽歙县洪氏开设的洪临泰、洪义泰、洪康泰、洪义和茶叶店(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至抗战结束,先后倒闭息业。唯有绩溪胡氏开设的胡源泰、胡震泰等茶庄经营有方,一直维持到解放以后。
清咸丰年间,洪义和第一代老板、安徽歙县三阳坑人洪敬慕从老家背着茶叶来到姜堰摆摊谋生。安徽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青水秀,峰峦迭嶂,盛产珠兰,是名闻遐迩的茶叶产区。这种茶叶到了姜堰,十分畅销,洪敬慕生意越做越大。不久,洪敬慕在姜堰开起了第一爿茶叶店。当时的店号叫洪泰临。洪氏发家了,又不断从安徽歙县引荐紧房本家、直系亲属到姜堰做茶叶生意。这样,茶叶生意从安徽做到姜堰,又从姜堰做到东台、溱潼、泰州、泰兴、曲塘、海安。在这一带开茶叶店的,多数是洪、方、胡三姓人士。方姓茶庄在东台的掌柜是洪姓茶庄的女婿,方谦泰茶庄是洪姓女儿带来的陪嫁,胡姓掌柜一般都在洪姓茶庄学过生意。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胡源茶庄在各地分号的简况:
一、姜堰城区的胡源泰茶庄分号
姜堰“胡源泰茶庄”设在姜堰城里坝口南街上,坐西朝东,斜对面也就是现在的曲江楼新交通旅馆与咏亭茶社。茶庄设置是前店后坊。前店两间门面,后坊是“同昌源”嫁妆店的库房。胡家生活用房则在坝口北七、八十米处的北大街东侧刘家桥巷东头10号、11号,南北两进五架梁瓦房,这是胡氵允源之孙胡炳衡于清未时从狄氏钱庄老板手上购置的,店员职工也有部分在此住宿。后因在泰州、上海等地都设有分店,胡炳衡三子胡增钰,字静之,为照应孩子,又要忙生意,经常奔走在姜堰、泰州、上海之间。但他主要坐镇的姜堰“胡源泰茶庄”(兼制作、储存、发货),一直享誉三泰地区。
解放以后,至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公私合营时,“胡源泰茶庄”合营到泰县饮服公司,胡增钰就在泰县(现姜堰)土杂品公司工作,1978年11月病逝于姜堰。
二、泰兴黄桥镇的裕泰和茶庄分号
清光绪二年(1876)春,胡氵允源在黄桥镇开设了“裕泰和”茶庄,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泰州、泰县、泰兴三地茶庄基本都由其孙胡炳华之子胡增鑫(字品卿)负责掌管。1946年,胡炳衡之子胡增钰(字静之),从上海大夏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家,协助其堂兄胡品卿掌管三泰地区茶庄。1949年,胡品卿去上海,三泰地区茶庄实际上由胡静之掌管,胡静之每年至少两次到黄桥镇查看“裕泰和”茶庄经营情况,且每次都在黄桥镇逗留数日。1956年公私合营,黄桥镇“裕泰和”茶庄改名为“陶瓷茶漆席中心门市部”,业主为胡静之。黄桥镇“裕泰和”茶庄开设在镇内东大街,前后四进屋,茶庄货真价实,口碑甚好。当时黄桥镇上流传着一段民谣:苦不过“老泰和”(药店),甜不过“新泰和”(南货店卖糖),小气不过“丁泰和”(布店用尺量),出色不过“裕泰和”(茶叶好,色浓味香)。
三、靖江季家市的胡源泰茶庄分号
靖江市季家市的“胡源泰茶庄” 是胡允源携其子树铭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秋,从姜堰来季家市创办的,他们先后购买了季家市原盐运巡检司的十三间五架梁小瓦屋和胡云龙祖屋,有三十间。到了胡树铭手上,季家市“胡源泰茶庄”已经很具规模,是泰兴东南最大的茶庄,现季家市东大街112号就是“胡源泰茶庄”的旧址。季家市的“胡源泰茶庄” ,是胡允源在东台开创胡氏茶庄后,较早发展起来的连锁店之一。
胡允源病逝于安徽绩溪老家后,胡树铭继承父业。他是父亲刻意培养的继承人。他十-、二岁时,父亲就送他去东台的裕泰和茶号学生意,四年师满后,便随同父亲经营茶叶生意,所以熟谙茶叶经营之道,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胡树铭坐镇姜堰,统筹指挥,在苏中地区开办了多家胡氏茶叶连锁店。由于季家市地处如、泰、靖三县交界处,濒临长江,是苏中地区的南大门,因此季家市“胡源泰茶庄”从开办之日起,就从未停业过,足见其在胡氏茶叶业中的地位。
当年位于季家市东门的“胡氏茶庄”座北朝南,门面店三间,纵深五进。西边两间门面房,进门见柜台,柜台后三层货架,有序地摆着若干锡罐,装有各种茶叶,并标明茶叶名称、产地、质量、价格;柜台上面放着等盘秤、包装纸、算盘和帐册。东面的一间门面房,则为客厅,朝西墙上挂有字画,中间一张八仙桌上摆着瓷盘、茶具和水壶,还有两把青铜水烟袋和纸捻子,两边置放椅子、条凳;北面是香案、香案上有香炉和烛台,供奉财神菩萨。门面房后面则是制作坊、仓库以及职工饭堂和寝室。整个店房的设计布置,透露出主人迎客的热情和诚信,展示了茶文化的典雅和静谧,体现了胡氏茶叶业的经营理念。
季家市“胡源泰茶庄”房产大小有三十间,掌柜、伙计、徒工、杂役通常是十三人左右,其掌柜一般从姜堰总店派到季家市来。民国初年由安徽人胡炳祥负责,之后由黄桥人殷荫堂、曹力生掌管。胡炳衡(胡树铭病逝后由其子胡炳衡接管茶庄)每年来一到两次,一般住两到三天,主要是查看帐目、了解情况、处理重大事务。平时一般事务由掌柜负责,如盈利分红、结算工资、管理帐目、进货销售加工等事务。全国解放前夕,由胡炳衡的长子胡增善负责,三子胡增钰(字静之)坐镇姜堰。1956年公私合营后,胡增善之子胡锦绶仍在店里负责经营工作,直到退休。现居季家市东街的陆长江老人则在该店工作了近七十年。胡源泰茶庄季家市分号是泰州地区真正的百年老字号店铺之一。
胡氏一家五代在季家市经营茶叶,从清朝到解放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经营得红红火火,以方便顾客、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和持之以恒、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给季家市周边百余里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名扬江淮。
四、上海的胡源泰茶庄分号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有几个进步的青年学生,在左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下,秘密加入地下党领导的地下斗争,他们之中有董乐甫、严启明(抗战时叫严必成)等,董乐甫后来曾经担任志愿军英雄模范报告团副团长。严启明系泰州人,上大学前在泰州中学做杂务,也就是给校长、老师打水冲茶,打扫卫生等,也正是在做杂务工时,严启明认识了“胡源泰”茶号的掌柜胡炳衡。后来严启明凭借一张拾到的中学毕业证书考取了上海私立大厦大学,在前往上海求学前,曾去给有恩于他的胡炳衡辞行。
据“胡源泰”帐房先生王恒心生前回忆:在一个快过年的日子,胡炳衡在东台茶号,曾接待了中国留美第一个教育博士、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家、东台人邰爽秋,后来,邰教授带来他的学生严启明(严必成)对胡炳衡掌柜的问候,同时盛情邀请胡掌柜到上海拓展经营“胡源泰”茶庄业务。不久,胡炳衡和其子胡静之就前往上海,在上海大厦大学校园内开设了“胡源泰”茶庄分号。胡静之是一个茶商,在大夏大学经济糸毕业后,也做过一段时间小学教师。其妻李文瑞于1920年出生于东台的大户李家,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当时为数极少的知识女性之一;她端庄秀丽,曾在东台仇湖小学任过小学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事们的称赞。正是教育的牵手,他们走到了一起,于1941年10月,在上海结婚。
由于日寇的侵占,大夏大学的教学停滞,位于校园内的胡源泰茶庄分号经营不下去,静之夫妇只得回归姜堰经营茶庄。次年10月,李文瑞顺产一子,取名锦涛。由于李文瑞奶水不足,只好把锦涛抱到李文瑞的舅母刘秉霞处,让当时也刚生了孩子的刘秉霞代为奶育。于是这个小舅奶奶就成了锦涛的奶妈(目前已经90多高龄的刘秉霞还健在,住泰州,不过其生活十分的俭朴)。静之夫妇共育有一子二女:长子锦涛、长女锦蓉、小妹锦莱。由于健康的原因,加上医疗水平和医药科技的限制,李文瑞英年早逝,年仅29岁,当时锦涛才七岁,两个妹妹才五岁和三岁。之后,胡静之哺育了锦涛三兄妹,直至他们长大成人。
粗一看,胡源泰茶号开设在大夏大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营销模式,但实质上胡氏茶商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地下党跑运输、传送情报,这就是“胡源泰”茶庄开设在上海的秘密。
“胡源泰茶庄” 在东台(三)
具有历史意义的“胡源泰造”提壶
胡源泰茶庄是清朝咸丰年间就开办的商号,主要经营茶叶生意。其创始人就是锦涛的高祖胡沇源。在胡沇源老先生快到八十岁的时候,胡家以“胡源泰”商号的名义在景德镇订制了一批提壶。这批提壶的数量不明。如果以当时“胡源泰”拥有4间茶叶店来估计,假设每间店6把壶,其数量也不会超过24把壶。可见其数量不会多。经过将近100年的岁月,还有多少只壶保存了下来,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至少有一只壶保存了下来。这只壶就是“胡源泰造”款提壶。
2005年的一天,在古玩市场看见了一把底款为“胡源泰造”的提壶,比较喜欢,就买了回来。当时,我们以为“胡源泰”是一个人名或者一个瓷庄的名号。后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才知“胡源泰”不是人名而是店名,而且是茶叶店的名字。并且知道这家茶叶店的开办人不是别人,而是锦涛的高祖胡沇源。“胡源泰”茶庄在胡家历四代经营了一百多年,最后由锦涛的父亲胡增钰将“胡源泰”的资产交国家,“胡源泰”完成其历史使命。
这只“胡源泰造”提壶,是“胡源泰”这个百年老店的实物见证之一,也是锦涛祖辈艰苦创业的实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这把壶还有其高深莫测的文化意义。请有兴趣的朋友可认真研究该壶的画面、题诗和落款。落款是觉飞氏点。
◆来源:江海网、微东台
◆互动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社保查询 | 交通查询 | 百科知识 | 服务电话 | 生活健康
东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