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记忆】家乡的路

李志才 东台时空 2022-07-18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东台时空"


细细品读,静静联想,

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东台时空。

今天带来的是李志才的作品

家乡的路

一起从他的文字里感受

东台道路四十年来的变化



作者:李志才


  小时候,我家住在梁垛曹八舍西段北岸的坳头脑边。那时候,出脚就是河和水,30公分左右的田埂就是路,就连牛经常下田作业,走的当时最大、仅有的一条牛路也不过宽50公分左右。走在这种田埂路上没几步,还不时要跨过因横墒下水而开挖的小沟子,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漾到田里去。田地不规则、田埂横直不分,为了走到对面的小路,也有不得不从田间抄斜走的。那时河道上没有水泥桥,有的只是三搭木棍担的桥,我们几个小伙伴刚去南大河(老梁垛河)边的杨家巷上小学,遇有大风来回经过小桥时,只得在桥上爬行;到了上梁垛初中时,走路可远了,为了绕过弯弯的小河,少兜个大圈子,到秋冬水浅时,找小河最狭窄的地方跨跃过去,也有时尽管用力,脚却落在对岸的水坎子上。



  1961年秋,我被安丰中学高中部录取,当时的整个高中录取率只有3%(1958年各地大办初中后经三年自然灾害,高中紧缩)。因家庭兄弟姐妹多,劳力少,经济条件差,不想去上,后经人家劝:“别人考不上,上不到,你考上了,不上太可惜”,只得勉强去上。1962年的春天,日天长,每到下午,饥饿难忍(全天订餐用粮0.75斤、中午菜汤),就到街上去买已生了蛀斑的坏胡萝卜吃,拾人家撂在地上的麻萝卜叶子回学校食堂借刀切碎腌咸吃。到校来回全是在老204国道的前身通榆公路的碎砖沙子路上跑,有时身上还要背二、三十斤米或糁等成品粮及代食品胡萝卜等,天不亮就出门,跑到学校上早自修。当时梁垛最大的公路桥梁垛中桥也只不过3米左右宽,“文革”期间还差点儿被武斗所毁。在安中只坚持读了一年,尽管成绩好,特别是数学。校方派人来动员,记得当时是用家中最好的高梁籽煮的饭招待来客的。最终还是彻底离开了校门,18岁回乡当了一名立志务农的董加耕式的新农民。



  1964年秋,家乡的生产队梁垛苗桥五队搞条田化试点,旧有的大小不分横斜不顺的不规则田块按地势重新改成约南北100米长、东西20米宽的田块,路虽然宽了些,规则了,挑灰挑粪下田,好走了些,但对外交通仍未改观。我记得有一次送公粮上街,因跨路上的缺口而折断了扁担。



  1969年秋,我从家乡大队副职调到梁垛公社机关工作,几年中从家到公社上下班,都是沿家门口的老梁新河北河坎子上走;下乡开会、检查也只能走在灌溉渠脊上,不时还得小心翼翼地走在比渠脊更为狭窄的渡槽上。1974年秋,我被派往梁垛堤西的水产场工作,为照顾工作,供销社主任特批给我一辆凤凰加重自行车,这在当时已是很了不起了。车是有了,但是没有能骑车的路,只好把新车搁置在家落灰尘。



  1976年冬,全县在通榆线地区搞大样板工程、农户散房抬拆建到新开挖的东西向中沟河两侧,填掉旧小河小塘,再重新建条田和路道。当时最大、来往人最多的是我家东栅从梁垛街通向砖瓦厂的路,只不过是渠顶路加宽了些的土路。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重视交通建设,老通榆公路几番拓宽建成了柏油路。特别是近几年,204国道、老204国道、610省道,现在是双向四车道,两边还有人行道,桥宽是早前的八倍多。附近的梁垛水泥厂(今磊达集团)得到了壮大发展,首先建成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水泥大路。家乡所在的梁北村也加大了河道两边交通道路的投入,建成了水泥路,连接了断头路,人居密集的巷道也都铺上了水泥。全村的水泥大道是三纵十一横,小汽车可一直开到家门口,路由环卫人员保洁,洒水车来回喷洒不停。可持卡免费乘坐的镇村公交车就从我家门前驶过,招手即停,农村交通不亚于城市。(网络配图)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社保查询 | 交通查询 | 百科知识 服务电话 | 生活健康

东台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