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记忆】旧时东台过年饮食习俗

周啟汶 东台时空 2022-07-18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东台时空"

  春节是农历新年第一天,除夕是农历旧年最后一天,与此相关的一切活动都直奔除旧布新这一主题,除夕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春节做准备,春节期间的活动正是除夕准备的充分展示。

 


  春节的习俗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祭祀,敬拜诸神,燃放炮仗。唐代,徐坚记述的习俗也只有“庭前爆竹,进椒柏酒,服桃汤……”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里穿新衣戴新帽,相互贺拜游戏等活动内容,并正式把饮屠苏酒作为春节的主要内容;王安石的《元日》广为传诵后,“屠苏”几乎成为元日代名词。延续到明清时期,过年喝酒必不可少,过年饮食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北方饺子、南方糕团的固定格局,其程式大同小异。笔者在勾陈历史典籍、发掘地方习俗文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东台饮食文化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独特形式,特别是一些东台旧时过年饮食习俗堪称全国之最。且不谈农历八月初一烙“团圆饼”,农历八月十五煎“藕饼”皆为东台所独有,“团圆饼”乃镇江“杠子饼”的翻版,而“藕饼”见诸《中国风俗辞典》,“汉族中秋节节日食品。

  流行于江苏东台……藕饼又名为‘搬洋钱’ ……以其形如银元,故名。现在已演化为宴会上的名菜。”


 

  旧时东台“五天年”及正月里过年饮食习俗,体现多元、兼容并包,且有其独创的特色。它打破了吴楚饮食文化与北方饮食文化的界限,吸收了东台地域饮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充分展示了东台地方历史悠久、广博厚重的人文底蕴,潜移默化地为东台人民所接纳,世代相传,引以为傲。



  元宝茶。大年初一所饮的红糖枣子茶,流行于东台地区,是汉族民间风俗重要内容。据民国年间抄本《东台县栟茶市乡土志》云“正月初一食馒首,取岁首意也,食糕团,取登高及团聚也;拜年者饮以红糖、红枣茶,名‘元宝茶’,并加吉语,曰‘捧元宝食’。”春节吃元宝茶的习俗并非东台一家,上海地区可不是红枣,而是两枚橄榄。



  薄脆圆子。春节期间,东台地区家家户户吃圆子可是常态,但不同的是,圆子摊子上卖的是四式汤圆(枣泥、青糖、豆沙、荠菜)。“薄脆圆子”是取桃酥或麻切加生板油及白糖、桂花搓成丸子,包进水磨糯米粉中,搓成圆子,那种滋味可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正月初一全家团聚少不了它,正月初五“接财神”、十三“上灯”同样吃“薄脆圆子”,元宵节更是离不开它。当然,春节期间“薄脆圆子”还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在餐桌上,那便是将其揿扁了下油锅煎熟,《清嘉录》称之谓“油缒”,为祀神荐先食品,东台称之为“油燉”。



  鱼汤面。东台正月初二、正月十八“落灯”食鱼汤面,早在清末民初已成定规。面条本身便是寿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正月里安排吃鱼汤面祈求吉祥安康,期盼福寿绵长。东台鱼汤面本身类似于昆山“奥灶面”,“奥灶面”用鳝丝虾仁“盖浇”,而鱼汤面分别为肴肉、脆鱼(油炸鳝丝)的盖浇面与光面即纯鱼汤面两种。在数九寒冬中的春节期间,吃上一碗洁白如奶的鱼汤面,其肠胃服帖爽快得不可言状,自然而然增添了人们节日愉悦之情。相传清末夏虎臣(字延官)进士及第,后入选翰林院编修,为了讨老佛爷慈禧欢心,准备请她品尝东台的鱼汤面。他特意从家乡东台带厨师进京,用船装来了熬鲫鱼汤的紫铜汤锅、花生油炸酥了的太平圩里的小鲫鱼、鳝鱼骨头,还准备了东台特有的头汛虾籽、熟猪油,用绍兴酒坛装来了“十八里河口”的塘水,终于大获成功。鱼汤面作为独具特色的江苏地方小吃,春节佳期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请春卮。《清嘉录》记述正月“元旦(春节)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在东台,春节期间置酒席邀亲朋好友相聚的“年节酒”,有一个十分文雅的名称叫“请春卮”。东台县志上载明“请春卮”期限:正月初五至二月二之前。“请春卮”始见典籍为清嘉道年间。从规格上看,至多也不过两三桌,东台人向来提倡节俭,春节期间宽待亲朋好友,忌讳用大鱼大肉宴请,基本上为清淡风格的淮扬菜系,少不了“干煸开洋百合头青菜”“鲫鱼汤”“枣泥山药”“醋溜季花(桂鱼)”“炒青螺”“荠菜春卷”“溜虾饼”“鸡丝雪冬汤”等,“请春卮”用地方酒坊酿造的“枣儿红”“竹叶青”“白烧”“元蜜”等烧酒。记得1968年秋天插队农村,在生产队里过“春节”,生产队陈永兴老队长和一些家境殷实的社员轮翻“请春卮”宽待我们,五十年后念及此事,无以回报,羞愧难当!



  下生。旧时汉民族过年饮食习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东台人遵循此俗,旧时除夕前早已备好“隔年陈”的熟食饭菜,大年初一只食准备好的陈饭陈菜。清姚兴泉《龙眠杂忆》写“下生”习俗:“新年肴馔,均系除夕准备,若另食生腥,必涓吉,以荐寝庙,谓之‘下生’。”旧时东台初二祭天祀神后方才可汲水洗菜,动用厨具,准备烹饪饭菜肴馔,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的开始。



  开席。嫁娶宴请新亲,新妇新婿出席拜谢的一种大礼。旧时流行在东台地区的宴饮风俗。张正藩《东台县栟茶市乡土志》云:“宴客用四方桌,每方坐二人,又有圆桌,可坐十人,如待新亲、新妇、新婿,则用四方桌,面南,饰以桌帷,桌上陈烛台,燃烛用,席面形如小插屏,椅皆用锦垫,主人定席置酒,新妇新婿且出席拜谢,名为开席,视为大礼矣。”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笔者少年时的母亲曾在安丰作为新亲出席拜谢宴饮大礼,因年代久远,当年母亲的讲述已不知其详。近日笔者大姊闻之,欣然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充当“新亲”的趣事。堂姊出阁嫁咫尺之遥某商家公子,我姊和堂兄分别乘堂姊婆家安排的软轿前往,鞭炮声中,堂姊婆婆在门厅恭请新亲入内,新亲行过大礼之后,入席吃“三道茶”,桌前设香案烛台,围红缎子绣花桌帷,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开席宴饮上完“头菜”后,新亲答谢,给厨师“红包”,礼毕即退席,主人送新亲至大门口。主人随即宣布婚宴正式“开席”。旧时新亲仅此二人,并非今日婚嫁“新亲”成桌参席。



  头菜。“头菜”这个名称是东台人创造出来的,早在清乾嘉时期流行于东台四乡八镇,即旧时宴席上第一道菜的称谓。头菜,亦称“领头”“管头”,用竹蛏为头菜,叫“蛏管头”;最简单的头菜为红烧肉,称之为“肉管头”。东台地区罕见燕窝,头菜以鱼皮、鱼肚、鱼唇、海参为贵,故称为鱼皮酒席,海参酒席等。

  由于东台早已是个开放城市,外来客商居多,餐饮成为东台城重要支柱产业,在淮扬菜系占主导市场情况下,徽菜、粤菜、浙菜也悄悄挤了进来,最普通的是六碗八碟,紧接着为八碗十二碟,八碗八碟,八大四小,六大四小;如八大四小,后四小碗不能吃,鱼放在最后是不能吃的,取鱼(余)存之意。旧时清末餐馆有用木雕成鱼形盛在碗里充数的情形。因宴席宴请时,菜肴端出有先有后,故要将菜肴分类,编成序数,头菜就如此脱颖而出。东台众多陶瓷店为茶馆配置各种规格的碗盏盘碟,有头菜碗、二菜碗、三菜碗、宫碗、斗碗等名目器皿。盘碟,均以直径尺寸为名:三寸碟、五寸碟、七寸盘子、鱼盘、“进门点”碟、酱油碟等等不一而足。“头菜”这个词后来也被引伸为重点、典型的代名词。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社保查询 | 交通查询 | 百科知识 服务电话 

停电信息 | 生活健康 | 网上查询

东台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