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台记忆】东台年糕,重拾儿时过年的味道!

徐良观 东台时空 2022-07-18

点击上方免费订阅"东台时空"


  年糕不仅是美食,还蕴含着深刻的饮食文化内涵。“糕”谐音“高”,过年食年糕被赋予“年年高”“一年高一年”等吉祥之意。

  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东台年糕



作者:徐良观

  每年腊月一到,东台乡下家家户户的主妇们纷纷忙着淘米、泡米、舂米、借糕笼、蒸年糕。

  蒸年糕,因为谐音“年高”,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农家日子“步步高”。东台人特别喜欢讨个吉祥,因而年糕、馒头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东台年糕的制作原料与北方和南方的年糕不同,主要是糯米和少量籼米,根据个人喜欢吃黏的程度,糯米和籼米的比例或7:4或6:4。要想吃年糕,就要花气力。费心费力的还是家庭主妇,一到腊月她们就开始选购糯米,到了腊八后,她们就忙着淘米、泡米,等泡过了一昼夜后,米变酥了,就容易粉碎了。这时把米捞出来用箩爽干,爽干后用石碓舂碎。

  上世纪,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副石碓,到春节前夕,就把石碓找出来支好,供各家舂糕粉用。石碓是运用的杠杆原理,由碓臼、臼齿、臼杵等组成,一人用脚踩动臼杵,带动装有臼齿的榔头,榔头不断地升起落下,把碓臼的米舂碎。舂米一般要两人,男人力气大,就踩动臼杵,女人心细,则在碓臼旁负责拨翻石臼里的米,同时用罗筛,将舂碎的米粉筛好,筛子上面的粗的碎米再倒进石臼里舂。大地一片白,万户舂米声。寂静的夜晚,“通!通!通!”的舂碓声;“啪!啪!啪!”的筛米声,在夜空里四处弥散,碓声舂出了乡村浓浓的年味,舂出了人们对新年的祈盼。

  糕粉舂好了,人们就开始做蒸糕的准备了。为糕粉打水花,实际上就是往糕粉里拌水。这打水花是个技术活儿,水花大了,蒸出的米糕泛褐色;水花小了,蒸出的糕晒了易开裂。只有水花适中了,蒸出的米糕才色泽白皙、口感甜糯。农妇们摸索出了最好的水花标准:用右手食指挑起米粉不散落,具有了直立性,这时上笼最好。

  人们拿着早就预约借来的米糕蒸笼。东台人又叫“糕箱”。馋猫孩子早早抱来了树枝之类的硬骨草;女人们在铁锅边上放好了稻草编织的蒸腰,摊好了凉糕的柴箔子;男人则点燃柴火,红红的火光温暖了整个厨房。孩子们这时特别兴奋,跑上跑下地逗着猫狗玩,或是姐妹几个追逐嬉闹躲猫猫,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睡觉的,他们在等着刚出笼的年糕哩!

  东台人蒸糕非常讲究。先把糕格子在花板上放好,接着把糕粉填进糕格子里,然后用尺刮平,把蒸笼平放在已经填满糕粉的糕格子上,然后用手一翻,用尺在花板上敲一下,轻轻拿掉花板,再轻轻提起糕格子,这样呈现在蒸笼上的就是一块块细腻白皙的小方糕了。呈立体正方块梯形,上边窄,下边宽。这时人们可以看清每块糕上都有字,组合起来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吉祥话:““早生贵子”“五福临门”“四季如春”“万事如意” “招财进宝”“春色满园”等等。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

  人们为了让糕面子细腻中吃又中看,通常专门用罗筛晒一层糕粉在花板上。蒸笼一般有两块,一块在锅里,这边的一块继续装糕粉,轮换着来,如此循环。这糕箱是正方形的,一次能蒸36块糕。蒸糕的时间一般半小时左右,出笼时,厨房里糕香和蒸汽氤氲,暖暖的,蒙蒙的。第一笼的糕一般是没得剩的,几个孩子分一下,给在床上的老人和隔壁邻居们送几块尝尝。农家还有人为了糕的美观,还用筷子或者呈菊花型植物种子沾上红颜色,点在糕的中间。

  年糕蒸好了,人们要留着来年春天长日天吃,就摊在柴箔子上晒干。现在人们则把蒸好的年糕泡在清水里,能保持刚出笼时的糯甜味。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是要吃糕和馒头的,意味着阖家新年团团圆圆、步步登高,红红火火。东台年糕还出现在男女订婚结婚的仪式上,男方去的礼品中除了粽子外,还得有糕,女方对男方送来的糕不得全部收下,还要回一部分给男方,寓意为“糕(高)来糕(高)去。”糕的吃法有多种,白糖炖糕、清水烫糕等,有时春耕生产在即,农村人图省事有时早上粥锅里放几块糕,干起活来经饿。

  “东台年糕四角方,辞旧迎新生活旺。阔步走进新时代,幸福日子万年长。”节后,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求学、工作,无论你在天南海北,行囊里总有父母放的东台年糕和馒头片,年糕让离家的人们记住了家乡的美食,记住了父母的良好祝愿,更记住了乡愁。

◆来源:本文载于《东台日报》2019年2月22日,作者:徐良观

◆投稿信箱:jsdtsb@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台时空(微信号cyh_jsdt)

社保查询 | 交通查询 | 百科知识 服务电话 

停电信息 | 生活健康 | 网上查询

东台时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