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非是我的失败,反而是他的可怜
01
元旦放假回老家,路上偶遇一位高中同学,他对我说了这番话:
你说你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当时哪个不羡慕,如今却住在老商品房里,拿几千死工资,回家连车都没有。我当时虽然没有考上大学,通过这些年努力,房产多处,车子你也看到了。哎。。。”
我知道他哎字略去的内容:“你真可怜!”
这位同学,在高中毕业之后,去了某大城市,先是和亲戚收购废品,后来废品多了没有地方存放,就在某大城市东边先租后买了两处破房子,后来赶上世博会征用,发了点财。
都说不是辛苦得来的钱,去的也快。后来他因为赌博,倾家荡产,身体又患病,一家人陷入绝境,记得当然2011年左右我还捐了几百元。
后来身体还没有好,就和家人某城市郊区开了早餐店。每天早上4点多起来熬稀饭,包混沌等,晚上一般要到近11点休息,基本全年午休。
做过餐饮的人应该都知道,餐饮店非常辛苦,但是,只要地段不是太差,一般都能赚到钱。
努力付出,终究获得了回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们一家子终于:
在我们县城买了两套属于自己不大的商品房和一辆20多万的车。
02
虽然据说第二套房还有房贷,虽然他们还卷缩在大城市的郊区不大的出租房里,但不妨碍他从此瞧不起没房没车的人。
春节回来更是显得财大气粗,仿佛自己成了阔佬。
其实我有次出差路过他的早餐店,知道他们真实生活的样子。
他全然忘了,他们夫妻俩已经持续操劳十几年,而且几乎常年无休。
用十几年,每天做牛做马的劳累,也才换来这么点物质的东西。
他的字典就没有“精神生活”这几个字,就更别提让他去理解和追求精神的富足了。
其实不仅仅是他,大多数中国人:
无论在哪个行业谋生,无论如何艰苦努力,大都最终都把努力导向了攀比。
似乎唯有把熟人、同学、亲戚、朋友给比下去,自己的成功才是清晰可见的。
很有意思:很多底层在没有能耐的时候,往往都看去人畜无害。
某一天,一旦他们觉得翻了身,有了“能耐”,便有可能立刻换一副嘴脸。
越是如此,越是显得他们内心的自卑,攻击性自然越强,其实他们只是嘴硬和心不甘。
所以如今我虽然过得平淡安然,但这绝非是我的失败,反而是他的可怜。
03
就像被100多家报道的上海一名用三年时间挣了102万,清偿了八十多万的负债的外卖小哥陈某:
据他说三年时间里,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只睡三小时是生活常态。
如果把这个事当作正能量去讴歌,这就是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样板:
那我宁可不听这样的毫无底线的把底层的苦难当作励志故事,也不要这样的财富。
因为,那是透支生命提前支付健康的隐形本钱;
故事里也只有底层的绝望与麻木,我会思考是不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04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本应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
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的努力似乎都指向了攀比。
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社会地位和精神追求,攀比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将他们的努力集中在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上。
他们渴望拥有更大更豪华的房子、更昂贵的汽车以及更多奢侈品。
然而,这种攀比式的追求往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使得许多人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怪圈。
除了对物质生活的攀比外,许多人也将努力投入到争取更高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上。
他们渴望获得更高级别的职位、更广泛的影响力,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彰显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然而,这种攀比也常常导致工作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对物质和社会地位进行攀比外,一些人也将精力投入到追求精神内涵上。
他们可能参与各种学术竞赛、修行或者寻求心灵上的满足感。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陷入功利化思维和功利化竞争之中:
失去最初纯粹追求内心平静与满足感的初衷。
其实,无论是对于物质生活、社会地位还是精神内涵,我们都应该审视自己:
对于攀比行为背后真正动机,并思考是否可以摆脱攀比带来的压力与焦虑,进而去寻找到更加平衡与幸福感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热点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