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教和佛教圣山的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

撸串地理 撸串地理 2023-12-28

导读


在多宗教的中国,道教与佛教是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人数最多。其中,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佛教则是最古老的外来宗教。道教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其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信仰在亚洲传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成功本土化。道教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不朽、寻求超脱和干预国政。佛教强调世俗世界的救赎之路,关注超越生命、衰老、疾病、死亡和苦难的方法。两教的仪式、意识形态、行为等有所不同。

然而,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所共通。道家和佛教徒都致力于通过禁欲、冥想和念经等实践来管理身体行为和塑造心理过程。基于长生不老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两种宗教都融合了中国民间信仰,如占卜、预言、控制鬼魂、祈求好运和避邪。两种宗教在物质实体上也有相似之处。两种宗教的寺庙都提供礼拜、祈祷和占卜。道教和佛教的寺庙大多位于中国的山区,两种宗教的神灵可以在同一座寺庙中祭拜。

自然环境是宗教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宗教的传播和分布,并反映了宗教中的许多思想是如何嵌入自然环境和圣地中的。对于道佛两教来说,名山大川历史更是其聚集之地——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青城山)是两教有名的圣山。那么,道教和佛教圣山的地理特征和空间格局是怎样的呢?又有什么异同点呢?


01

地理分布


佛教23个,道教23个共46个地理信息完整、准确的神山被选为研究对象(图1),本期推荐的文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根据气候和景观历史,中国可分为五个区域: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华北和中南地区。道教和佛教的圣山大多位于中国东部。除青藏高原的一座道教山和东北的一座佛教山外,其余都位于华北和中南地区,均为传统上的农业区。此外,在中国西北地区也没有道教和佛教的神山,比如新疆,伊斯兰教对新疆的影响更大。

从我国人口分布来看,道教和佛教圣山的地理位置也呈现出相似的格局。以黑河—腾冲线(图1中的绿线)为例,它根据人口密度将中国从视觉上分为两半。最神圣的山是在东半部,人口稠密亦是。其中,圣山靠近古都(图1中的红星)。尽管都位于东部地区,但更多的佛教山位于长江沿岸的中南地区;而更多的道教山位于黄河附近的华北。

图1. 佛教山和道教山的位置分布。由北至南用红星表示的八大古都分别是北京、安阳、郑州、开封、洛阳、西安、南京和杭州


02

空间特征


该文献通过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ellipse,SDE)与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被用于分析两教圣山的空间特征。SDE能够显示两教圣山的方向性分布, KDE则能够可视化两组神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道教和佛教山的地理差异。

佛教和道教山的SDE都位于华北和中南地区,在两个椭圆之间有广泛的重叠区域。然而,这两个椭圆的方向不同。道教山的SDE在西北-东南方向旋转(蓝色圈),佛教山的SDE在东北-西南方向旋转(橙色圈)。两教圣山的空间平均中心相当接近。佛教山和道教山的两个SDE值的长、短轴的标准距离也比较接近。在分布方向上,佛教山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道教山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见图1)。

佛教山核密度非零的区域由北向南近似呈三角形分布。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核密度最高,北方地区核密度次之。道教山核密度非零的区域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和东南部。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中国中部的黄河流域。道教山核密度第二高的区域位于长江三角洲附近(见图2)。

两教圣山的核密度分布有所重叠。在长江下游附近,佛山和道山都有较高的核密度区域。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存在。首先,佛教山系非零核密度区域向西南方向延伸,道教山系非零核密度区域包含青藏高原区域。此外,道教山在黄河沿岸有最高的核密度区域,而佛教山在长江沿岸有最高的核密度区域。

总体而言,圣山都集中在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国东南地区,其地理平均中心相似,但分布方向不同。两教圣山在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图2  基于SDE的佛道教山的定向分布

图3  (a)佛教山和(b)道教山的核密度分布


03

道教vs佛教: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两种宗教的圣山在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不同的格局(图2和图3),但两种宗教的圣山在地理特征上并无显著差异。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宗教的传播和融合促成了这些结果。

首先,圣山在南北两个地区的不同位置,揭示出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的兴盛时期是在不同的朝代。道教在东汉末年开始兴盛,当时人口和经济中心都在黄河附近。因此,更多的道教山恰好位于黄河附近,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在南朝(公元420-589年)佛教开始兴盛的时候,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长江附近,因此靠近长江的佛教山更多。早期的译者在将印度佛教思想翻译成中文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而中国佛教僧侣直到公元五世纪早期才领会佛教教义的原意。随着后来更多的翻译成中文,佛教经历了一个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然而,中国的宗教在历史上不得不依赖于地方政府和政策,宗教的兴衰伴随着朝代更迭。人们普遍希望更广泛地传播教义,导致宗教场所更靠近古都。

其次,两种宗教虽然分布不同,但在空间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两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在一起(图2)。虽然道教圣山位于北方,佛教圣山位于南方,但与中国西部的高海拔和恶劣的环境相比,两者在中国东部都有分布。

人们通常认为道家的庇护所很难到达——因为它们位于僻静的地方,如昆仑山,反映了一个人的“外部世界”的内在地位,而不是强调外部环境。但在空间上的发现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佛教徒提倡放弃对物质的追求;专注于满足特定时代和地方的智力和精神需求的思维和表达模式;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与生儿育女、健康和富裕有关的祝福,从而使佛教在中国接近生活、人性和社会。因此,佛教寺庙在中国的村庄、城镇和城市附近随处可见。


04

本土化:在中国的生存方式


古代中国人相信神住在山中,人类可以进入朝圣。道教是中国国内的一种宗教,强调永生,强调人的生命源于天地;因此,人们应该遵循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佛教与道教有着相似的戒律,可见道教对佛教影响。

本土化是佛教在中国得以生存和繁荣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的佛教寺庙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在泰国,寺庙扮演多种角色,包括世俗角色,作为娱乐中心、药店、学校、社区中心、养老院、救济院、社会福利机构、钟楼和新闻机构,而且建在生活区附近,方便联系。泰国的寺庙并不反映实际的愿望,中国社会则截然不同。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成功地使佛教中国化。自汉代佛教传入以来,佛教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吸收了道教和儒教的思想。早期的印度佛教徒并不把佛陀视为神;然而,在中国,佛祖因其长寿、易变、能飞而类似于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在与本土宗教碰撞、调整和融合之后,佛教的一些教义被修改,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是汉化佛教的象征,并被中国的儒道两大思想所吸收和推广。即使是现在,佛光山的成功也要得益于星云大师将佛法教导和练习本土化。总而言之,佛教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佛教在中国语境中的本土化。

中国道教和佛教圣山的地理比较表明,尽管两种宗教的起源和教义不同,但其圣山在华东地区的分布格局和地理特征相似,反映了它们在时间上的长期趋同。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

Qiu M, Pei Q, Lin Z. The geography of religions: Comparing Buddhist and Taoist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文:奈何】

【校:邓肯】

【编:阿茹】


往期回顾:

理想村的生产:中国情境下想象的乡村性、旅游与乡村绅士化

未来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的再次参与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与移民策略

《Nature》速递: ChatGPT 和生成式AI对科学意味着什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