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越人类的消费空间:上海猫咖中人与动物的邂逅与关系

撸串地理 撸串地理 2023-12-28

 导读 

各式各样的主题猫咖成为城市中受消费者青睐的新的消费空间,不少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撸猫,享受着一段被治愈和休闲的美好时光。当沉醉在这些可爱迷人的猫咪时,你是否有想过猫猫在想什么呢?本期推荐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生赵弋徵、苏州大学旅游系讲师陈品宇与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发表在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的研究“More than human consumption space: human–animal encounters and relationships in cat cafés in Shanghai”。这篇文章将带大家走进上海田子坊猫咪咖啡馆,去看看这些“打工喵”与消费者的邂逅和互动,从新动物地理学和消费地理的视角去探讨猫咪作为动物劳工是如何参与到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中的。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

Zhao, Y., Chen, P., Kong, X.(2023). More than human consumption space: human–animal encounters and relationships in cat cafés in Shanghai,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DOI: 10.1080/14649365.2023.2206791

1

商品还是劳动?新动物地理学

与消费地理学对于动物的再认识

近年来消费地理研究开始转向关注物质和动物等非人类形式是如何参与到消费空间生产之中。在后结构主义、非表征理论、后人类主义等思潮影响下,消费空间被视为由人类、非人类、技术、表征与行动等异质要素构成的“拼装体”(assemblages),这意味着消费空间中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社会权利关系。比如说,消费地理学经典的“追踪物质”论述就表明当我们在消费一件商品时,这件商品在生产、流通到消费不同环节中是嵌入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也有着差异化的社会文化影响并带来潜在的地理不均的产生,因而消费活动不只是“消费”这个行为,而是伴随着一系列不被消费者所知的地理过程。

动物,与静态的物质商品不同,其作为一种“活态商品”的存在使得消费活动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部分研究认为动物作为被消费的商品,在参与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创造出价值,在动物商品与人类的接触和互动中也塑造着新的消费文化;另一方面,有学者将动物视为“劳动力”,比如动物园、马戏团、动物农场等消费场所中,动物是与人类共同劳动创造出的价值,然而相较于人类,动物的劳动往往被忽视,而且它们作为劳工的权益似乎也无法得到保障。但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动物往往被置于客体的地位,作为商品抑或劳动力都是从动物如何服务于人类的视角定义它们的。

尽管动物的商品化不再是新奇的现象,也有不少研究呼吁要探讨动物作为“活态商品”的特殊性,但从非人类的能动性去理解动物消费活动中“人-动物-地”的关系仍然是缺失的。新动物地理学研究强调动物作为非人类生命的能动性能够对人地关系和空间秩序产生深刻影响,人与动物的关系不只是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动物的行动也参与到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塑造之中,人与动物共同推动地理空间的再生产。因此,新动物地理学呼吁我们应该要倾听动物的“声音”,要关注动物的情感、体验和行动。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研究关注转向动物本身,关注动物自身的物质、情感生活,探索动物生存与活动的空间。

但是,研究难点在于我们如何去听见动物的“声音”呢?仅仅关注动物面临着对人与动物背后的权力关系的忽视。尽管超越人类地理学思潮强调要“去人类中心化”,但在研究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仍然会从人的视角去理解动物的行为,特别是在城市消费空间这种本身是由人来定义的空间中。因此,本文作者主张从人与动物邂逅、互动与关系去理解动物在消费空间中的能动性,也就是将消费空间中人的感知行为与动物的行为体验相结合,尝试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思考猫咖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什么。

本文以上海田子坊的猫咖作为案例。2010年,田子坊拥有了第一家以猫咪为主题咖啡馆,2017年随着“猫咪热”潮流的带来,田子坊的猫咖也越来越多,成为了著名的动物主题消费空间聚集地,包括了来自日本连锁的、国内连锁的和本土自营的猫咖。由于缺乏相关监管条例,猫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也衍生不少备受争议的问题。


2

人类视角:猫的商品化与拟人化

在猫咖消费场所中,“消费”是消费者与猫咪接触的前提,这使得消费者与猫咪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商品化的影响。在田子坊猫咖消费的大多是处于18-30岁的年轻群体,包括学生、白领和游客等,他们可以在猫咖喝东西、玩游戏或者进行其他休闲活动,但更为重要的是与猫的互动。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与猫咪接触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使得猫作为“活态商品”在与人的邂逅与互动中呈现出多元意义。比如一些消费者将猫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消费元素,他们可以通过拍照打卡去建构自己的身份,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在咖啡馆中花费了金钱,就是以公平的方式换取了能够与猫咪亲密接触的机会,猫咪被视为能够使用金钱去购买或换取的对象。这都使得咖啡馆中人与猫咪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被商品化。但也有消费者尝试建立与猫咪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意味着消费者通过消费的方式寻求情感和精神的满足。因此,消费者通过消费所建立的社会性不仅仅局限在人类消费者之间,而是延伸到了人与动物中,寻求具身和情感上的亲密。

为了更好地帮助消费者理解猫,猫咖中存在着大量“拟人化”的叙事。比如说猫咖中,每只猫猫的姓名、性别、品种和性格等都会通过海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拟人化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因为拟人化意味着将人类属性和情感附加到动物身上,是一种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弱化了对于动物自身的特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猫咖工作人员将猫咪视为自己的“同事”,认为他们很聪明并且能胜任这份工作,猫咖工作人员不仅有丰富照料猫咪的经验,还能够感知到猫情绪情感的变化,他们戏称猫是“主子”,而自己只是个“铲屎官”,这种身份话语的建构将传统的“主人-宠物”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关系的反转,而是对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反思。有消费者认为每次来猫咖就像来一个“地下吸猫场所”,每次回家前都得把身上的味道清洗干净,因为家里的猫闻到其他猫的味道可能会吃醋和妒忌。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是“自我批判的”实际上是将猫视为与人类一样的具有认知和情感的动物。也有消费者希望可以像猫咪一样没有压力、无忧无虑,他们对猫的想象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自由理想生活的期待。本文作者指出,拟人化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人类中心的投射,而是在缺乏动物知识和相应的术语表达下的对于人和动物关系探索的尝试。一旦拟人化以批判性的、负责任的方式被应用,将会是一种促进人类了解动物的生活的重要的启发性工具。

图 猫的“出勤表”(来源:论文作者)


3

猫的视角:动物劳动与能动性

猫咖是人类的消费空间,但对于猫来说,这也是它们生活、玩耍和工作的空间。在猫咖里,每个房间都有供猫追逐和攀爬的柱子和架子,除了猫砂盆会放在独立空间外,猫与消费者所处的空间是没有任何划分的,这意味着消费者与猫之间能够发生直接而亲密的互动。猫在咖啡馆行走、追逐、玩耍、睡觉、伸懒腰和打哈欠等行为,都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不少消费者只是看着猫四处走动,已经能够获得极其愉悦的感受。

猫似乎只是把咖啡馆作为自己生活的空间,而不像人类一样的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但作者认为这不能否认猫付出的动物劳动。尽管猫不需要经过特定培训上岗,它们也无需从事任何明确的工作,但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物节律去适应人类生活的时间表,比如它们要在猫咖营业时间(一般是早上10点到晚上9点)保持活跃的状态,这其实违背了猫本身的生物作息规律。在周末或节假日,猫咖的人流量很大,这意味着一只猫得服务多位顾客,当它们实在感到疲惫不想继续被撸时会选择逃到一些人无法接触到的角落里,此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一些猫咖会为顾客提供猫零食或逗猫棒以吸引猫的注意力。

尽管这些猫猫长期生活在人类空间之中,但仍然无法改变的是它们作为猫科动物的习性。比如猫猫之间打架是猫咖中常见的现象,在追逐打斗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打翻顾客的饮品、划破顾客的衣服或者带来其他不如人意的后果。在面对顾客人流量较大的时候,猫猫也会变得不活跃以及出现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猫能听到高达64kHz的声音,这远比人类能听到的要高,因而嘈杂的咖啡馆往往会使得它们跑到安静的角落里,这也减少了与顾客的接触和互动。猫的能动性改变了猫咖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也赋予了新的场所意义。


图 动物适应消费空间的作息(来源:论文作者)


4

反思猫咖:

如何超越以人类为中心的消费空间

在猫咖中,猫无论是作为商品还是劳动力,它们所产生的价值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逻辑上的。猫咖中猫的所有活动都是需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尽管在此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对猫进行实质上的剥削和伤害,但是人与猫的邂逅过程并非猫自愿的,它仍然是被把持在人类的手里,当它们不能再满足人类的认知或情感需求时,就将面临被“抛弃”的风险,可能会被迫“下岗”和“退休”,它们很可能会被送走或者被熟客所领养。

同时,猫咖中的猫面临权利的不平等和责任的模糊化的问题。猫咖里的猫与伴侣宠物猫不同,宠物猫在与主人相处过程中会要求获得同等的尊重、关注和回应,但在猫咖中人与猫的关系往往是短暂的,消费者不需要对猫背负长期的责任,在消费过程中也未有对猫猫给予充分的尊重。比如说部分消费者会直接抚摸猫咪的头或其他部位,但对于猫来说陌生人突如其来的抚摸会让它们感到害怕。大部分的消费者无法以礼貌的、怀有敬意地去与猫发生互动。这些都使得猫咖仍然是个以人类为中心的空间,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仍然无法真正地拥有对猫的同理心。

这篇文章能很好地启发我们关于动物劳动概念以及“人-动物”关系新的思考。猫咖提供了人与猫邂逅的场所和机会,促使人与动物关系的二元性得以消解,作为一个被人类所定义的消费空间,猫咖的意义并不是只由人类决定的,而是在同样拥有能动性的人与猫共同建构的。本文作者指出猫通过经济价值的生产、疗愈功能的提供和情感关系的建立成为了动物劳动力。这种劳动是一种非物质的、情感的多物种的互动和邂逅,其中动物需要适应人类设定的社会环境,以满足人类的经济或情感需求。但这一过程不能简化为人类对动物的剥削,而是人与动物协商与社会空间动态过程。更重要的是,动物劳动是一种赋予动物社会地位的方式,而让动物变得“更可见”。当我们尝试去理解猫的能动性时,会发现它们能动的行动或响应不能超越人类制定的商业标准,尽管不像农业时代通过驯化的方式使得动物满足人类的需求,但猫的能动性在消费框架下仍然受到极大的规训,这使得人与动物的关系在城市消费语境下很难做到是绝对公平的。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猫咖中的道德伦理的问题:当我们猫咖里消费打卡时,不妨思考一下猫猫是怎么想的。


【推送:多多】

【校对:不会飞的zz、五山邓肯】

【编辑:阿茹】







往期推荐

人文主义地理学

城市快速转型发展背景下,邻里关系还重要吗?

用ChatGPT看政治地理学发展趋势

用ChatGPT看文化地理学发展趋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