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丨抗美援朝战地文化服务队

石玉明 中国外文局 2021-10-24





编者:国际书店(现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图书进出口公司。1949年12月1日成立于北京。除主要经营书刊进出口业务外,还承担进口书刊的国内发行工作。1951年3月14日,由新华书店总店、华东总分店、山东总分店、中南总分店、三联书店和国际书店选调17名干部,组成抗美援朝战地文化服务队,从首都北京出发。本文作者、当时在国际书店工作的石玉明即是其中一位。





1950年6月,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了侵朝战争。当美国不顾中国政府严正警告,疯狂地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我国边境城市安东(现称丹东)也遭到敌机轰炸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参战。

处在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志愿军,在物质生活上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在文化生活上曾经几个月没有看到祖国的方块字图书。新华书店组织的抗美援朝战地文化服务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赴朝参战的。

国际书店总店先后有三人参加抗美援朝战地文化服务队。我和董祖华同志是第一批,刘世裕同志是第二批。

赴朝参战

战地文化服务队前后共有队员59人,分4批出国赴朝。第一批队员是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的12名同志,1950年12月中旬以随军书店图书馆的名义赴朝。他们的任务是开展试点性的战地文化服务工作,同时征求志愿军广大指战员的意见和要求。当“图书馆”以松林作阅览室,用松枝搭起书台,第一次开馆借阅的时候,广大指战员都奔走相告:“祖国新华书店送书来了。”很多战士在战斗空隙能看到祖国的书,都高兴得爱不释手。一位司务长感动地说:“这是祖国的文字呀!每一本书都是伟大祖国的爱护和关怀!”

1951年3月14日,由新华书店总店、华东总分店、山东总分店、中南总分店、三联书店和国际书店选调17名干部,组成抗美援朝战地文化服务队,由总店黄蒲龄同志带队,从北京出发。我是其中一个成员。到沈阳后, 第一批赴朝的领队、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办公室主任张伟同志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试点工作的经验,谈到志愿军入朝后极其艰苦的战地生活和广大指战员对图书的迫切需要时,大家都非常激动。 

我们于3月21日夜晚到达祖国边境安东市。志愿军某部张科长向我们详细讲述了防空常识、战士性格、饮食卫生等有关的战地生活知识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我们第一次穿上志愿军服装待命出发的时候,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激动,真想插翅飞到朝鲜前线,早日把文化食粮送到志愿军手里。

3月25日傍晚,乘志愿军某部交通车,驰过鸭绿江大桥,驶向朝鲜的原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头默默地向祖国告别。冲破敌机的重重封锁,第三天拂晓,我们顺利到达志愿军总后勤部驻地。广大指战员听说我们是祖国新华书店派来的战地文化服务队,还带来了祖国人民捐献的大批图书,立刻围拢起来,与我们拥抱、握手、言欢,要求我们介绍祖国各方面的情况。这里的防空洞比较宽大、牢固,还有一个放映电影和排练节目的场所。

当晚,我们就在这里开展了第一次图书展览借阅活动。很多指战员是入朝后第一次看到祖国的方块字图书,开始拿到图书不是看而是吻!边吻边念赠书人的题字。指战员们把我们看成是祖国派来的亲人,把图书看成是最宝贵的慰问品。在这里我们连续展览借阅3天,同时做出发的准备。

每人精选二三百本图书,按供给标准领了大米、咸菜和菜金,向联络员学会几句问路的朝鲜话,第四天清早,我们打好背包,身背图书,按联络员指引的山间小路出发。第一次行军,山路150余里,开始还比较轻松,越走越累。有的同志汗水湿透了棉衣,脚上打了血泡,想就地休息,但一想到战士们爬冰卧雪、行军打仗和吻书的情景时,又咬着牙继续前进,大家觉得这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是向战士们学习的开始。

流动展览借阅

在志愿军交通车和联络员的帮助下,我们于4月3日上午到达目的地——驻守东海岸担任狙击任务的志愿军某部,受到驻军首长和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宣传部长和青年科长很快抽调四名宣传干事和文化教员,向我们介绍情况,协助我们制定计划,帮助我们组成两个流动展览借阅小分队,按部队驻地任务的不同特点,有计划地开始了流动展览借阅工作。

一个小分队在军直属部队开展借阅仅5天,就有114人借书266册。有的连队从30里外派人来借书。每天看书借书的人总是源源不断。另一个小分队重点深入到前沿连队展览借阅,仅20天就有900多人借书1900余册。

展览借阅的时间,大部分是晚饭后的活动时间或练兵空隙时间。地点大部分是在坑道、“阵地之家”或阵地附近的山腰松林里。图书品种以连环画、通俗读物最受欢迎,《刘胡兰》《董存瑞》《普通一兵》《保尔的故事》《钢铁战士》《美帝侵华史》《不屈的周老汉》等借出次数最多。某部战士牛成栋看了《美帝侵华史》以后说:“我们如不狠狠地打美国鬼子,他的野心是不会死的。”

我们的小分队除了开展图书借阅外,每人还带有十多种宣传画,用讲解宣传画的形式,介绍祖国的建设成就以及各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捐献图书、捐献飞机大炮等支援前线的情况。在四五月份初春的朝鲜松林里,气候还比较寒冷,但战士们听我们讲解宣传画和介绍祖国建设成就的热情却非常高涨。

5月以后,祖国人民捐献的图书又陆续运到前方一部分,我们扩大了借阅范围,并延长了借阅时间。我们采取了机关、连队一起上,请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协助我们试办小型图书馆。我首先在师直属单位进行了试点。以伙食单位划分,每个单位聘请一位图书负责人(文化教员或司务长),把所有的图书大致分类,按伙食单位的人数、文化程度和图书内容,分组配套(每套二三百本),发给图书负责人,请他们协助我们展览借阅,定期收回。随着图书的不断增加,各伙食单位的图书负责人,就很自然地成了试办图书馆的“馆长”或图书管理员。

建立连队图书馆

在战地文化工作队摸索试办连队图书馆的时候,抗美援朝总会和新华书店总店发起的全国募书运动逐步深入,到1951年7月,已达500多万册,大部分集中在沈阳和安东。经聘请中学教师和组织高年级学生帮助精选、配套,大量运到前方。同时,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又特地给志愿军印制了最受欢迎的战斗英雄故事图书86种86万册,直接运到当时的志愿军后勤部所在地,为在志愿军全军普遍建立连队图书馆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地文化工作队第一次工作会议于1951年7月5日至8日在沈阳召开,出席会议的共17人。会议重点讨论了在志愿军全军普遍建立图书馆的问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为了把全国人民捐献的大批图书迅速送到每个连队和广大指战员手里,必须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用最快的办法在志愿军全军普遍建立图书馆。

在图书集中在安东,运输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组织运输力量回国拉书。图书运到前方以后,各单位都主动抽调干部协助我们建立图书馆。到10月初,在一些军普遍建立了图书馆。

虽然有了较多的图书,但往下一分配,每个图书馆也只有200多本,还是不能满足广大指战员的需要。抗美援朝总会和新华书店总店又发起了第二次募书运动。很快又有300多万册图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中到了沈阳和安东。第三批战地文化服务队24人(包括国际书店一人)也于1951年10月7日到达沈阳,为战地文化服务队增加了新生力量。

10月末,战地文化服务队召开了第三次全体队员大会,要求在年底以前在志愿军所有的部队全部建立起来,结成一个全军的图书馆网。会后,全体队员除安东留守两人外,其余49人全部分配到各部队,开始了普遍建立图书馆的工作。到12月底,在志愿军全军范围内,从前沿“阵地之家”到后方休整部队,从司政到后勤,以及各特种兵部队,除了特殊情况的个别单位外,都以食堂为单位建立了图书馆,并创造了不同兵种、不同任务,建立不同形式图书馆的经验。

当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和最可爱的人共同欢度1952年元旦的时候,我们高兴地收到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同志亲手用毛笔写的慰问信。信中说

新华书店赴朝服务的同志们:

1952年新年来到了,我向你们——可爱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敬礼!

同志们:继续发扬你们的革命战斗精神,在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努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服务,为英勇的朝鲜兄弟服务。让我们在前方和后方齐努力,要在今年内争取更光荣更伟大的胜利!

敬祝新年快乐。

这封信照相复制后发给全体队员每人1份,给大家增添了继续做好工作的力量。新年伊始,各小队又进行了重新分工。对尚未建立连队图书馆的空白点,立即着手组织建立;对已经建立的图书馆,帮助建立制度和补充新书;给防空哨所和“阵地之家”普遍送书一至二次。

1953年,战地文化工作队配合军人俱乐部开展文化工作,巩固连队图书馆,并以营为单位开办了图书馆骨干训练班。有的小队配合俱乐部在图书馆搞了光荣榜;有的小队利用弹壳等战利品和废旧物给连队做象棋等文娱用品,协助俱乐部开展活动;有的小队到前沿“阵地之家”与战士学习、工作在一起,帮助战士扛炮弹送开水,空隙时间就给战士们读书讲故事和教唱革命歌曲。 

无穷的力量

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前线,战地文化服务队的很多同志多次参加过志愿军的评功、庆功大会。志愿军英雄们的光辉形象,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化作了我们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无穷的动力。正如战地文化服务队高照杰烈士牺牲前的一篇日记中所写的:“战士们一心为祖国、为和平,流了血、拼了命,活着的人再上去打击敌人。这种勇敢,这种伟大,真是够我们学习的,保尔是我们一向崇拜与学习的英雄,但我现在更要向眼前的这些英雄们学习……”

高照杰同志的日记,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大家在服务工作中都用实际行动向志愿军英雄们学习。例如:有的同志在敌机疯狂袭击的情况下,两三天吃不上饭,继续坚持工作;有的同志往前沿阵地送书,在战斗打响时帮助战友扛炮弹、送手榴弹、送开水,在战斗空隙给战士们读书讲故事,做宣传鼓动工作。在两年零七个月的服务工作中,有两名同志入党,四名同志入团,有九名同志荣立三等功。所有的同志,在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1953年8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地文化服务队在凯歌声中奉命回国。我因右脚负伤提前回国,被任命为国际书店安东办事处主任。当我以双重身份和安东市书店的同志们一起到车站欢迎战友们凯旋时,那种激动和喜悦真是用语言难以形容!大家不约而同地汇成一个心声:安东,英雄的城市!祖国,伟大的母亲!您的儿女完成抗美援朝的战斗任务胜利归来了!这种力量,将永远成为我们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无穷的动力。


(原载《国图公司40周年纪念文集·回忆录》,本文编辑时作了删节。)

石玉明:曾在国际书店沈阳分店工作,退休时为辽宁省新华书店发行学校高级讲师。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讲述丨我所经历的抗美援朝三年——兼怀念陆鸿绪同志

讲述丨国际新闻局初创时的日日夜夜

讲述丨《中国建设》诞生前后

讲述丨中国外文局早期翻译的贡献

讲述丨与大师们相识的岁月

讲述丨用阿文讲故事:我的31年工作经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