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丨象群北迁的国际传播启示
云南亚洲象北迁事件是一个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中国故事,多层次的叙事建构推动中国行动与经验实现了较为良性的国际传播效果。
野生动物生活场景、象群迁徙原因以及不断迫近的人象冲突可能,吸引了大量包括西方主流媒体在内的多国机构不断跟踪报道。
富兰克林在《新闻学关键概念》中讲到新闻与叙事的关系时指出,好新闻的核心在于一个“好故事”,完成这个“好故事”需要背景、冲突和结果,其中“冲突”额外重要,因为“冲突”意味着不同寻常,新闻叙事的叙述形式通常会从冲突开始,这也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新闻及其意义的感知和理解。
他还借用哈罗德·埃文斯的观点指出了影像在新闻中的独特价值,“照片对于理解我们所不能亲眼见识的世界具有独特的贡献”,在吸引受众方面能量巨大。
对于象群北迁的新闻叙事来说,正是上述两个特征极大提升了其传播价值。
“悬疑+突发”构成的冲突语境
当15头亚洲象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人口密集区域的县城公路上,当地人惯常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一个极具普遍意义和新闻价值的话题便凸显出来,即大自然以及存在其中的生命关系。
这种生命关系既体现在野生象与传统栖息地、象群与人类定居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也体现在北迁原因及其影响、应对措施与行动、象群状况与最终走向等多个未知的悬念。
不同层级的冲突与悬念构成了媒体所热衷的突发性新闻语境,这种突发性也为中国媒体设置新闻议程提供了契机,中国媒体发布的有关图片与数据被国际各类媒体频繁引用转发。
视觉性的观看语境
视觉性图像与影像及其营造的观看语境构成了这一新闻事件的关键媒介性表征,是“观看创造了情感”。
数月时间里,在无人机和远红外等多种技术视野中,隐秘的象群迁徙场景与活动细节都被记录并传播开来。
从采食嬉戏到排队“逛街”,从“自助”饮水到相拥而眠,有关象群的独特视觉信息通过互联网与数据算法赋能而以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精准的受众目标到达网民终端。
英国《卫报》就在有关报道中,将成年大象簇拥着幼象睡觉的图片列为事件进展的里程碑之一,认为这张图片对于引发国际关注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激发了观众的情感直觉和审美反应。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一个突发性的“好故事”,象群北迁事件在视觉性极强的传播互动语境中建构起了奇迹般的新闻姿态,受众得以从中对亚洲象群进行想象性感知与亲近,“短鼻家族”也因此成为万人瞩目的“网红”。
西方媒体主动讲述或传播的象群北迁的故事,既包括对一种具有广泛认知的地球生物的天然注目,无意中也超越了传统视角中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外媒及受众惊异地发现了中国的国力变化与观念变迁,发现中国已经具备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强烈意识与综合能力。
英国广播公司(BBC)、美联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news)和《纽约时报》等都提到象群北迁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中国严控伤害野象,多年的环保举措使象群规模增加。
美联社、《卫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关注中国地方政府应对策略,包括部署应急人员和车辆,投喂数十吨食物,数十架无人机24小时监控行踪等。
不难看出,大量中国事实与发展经验有意无意地呈现在象群北迁的国际传播叙事之中。在这个跨媒介的叙事过程中,一个真实、立体、有人文关怀的中国形象无形中便树立起来。
应对象群北迁的积极行动契合全球生态价值观
思想家莫斯科维奇认为自然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的普遍性问题,环境污染、大气变化及生态失衡等危机正急剧变成日常生活的现实。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这点。
象群北迁事件属于生态范畴,关乎人与野生动物的共生关系,这个过程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更多生态问题的注目与反思。
同时,媒体报道中的行为主体——中国地方政府和中国人,充满了浓厚的生态精神和行动自觉,保护象群行动持续展开且投入巨大。
这份投入源于对当地民众、对野生动物、对大自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责任感,这种向生命说“是”的主体性姿态和文化自觉,构成了中国叙事在世界语境中的“多样性对视”。
2象群北迁新闻催生了媒介化的共感与共鸣
优兔平台数据显示,该平台75%的成年用户主要在平台上寻找更具情感倾向的怀旧类内容(nostalgia),而非专业知识或信息类新闻。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社交时代微观化和情感性跨媒介叙事广泛兴起的传播现象,“强烈的情感承载”成为媒介化社会的显性特征之一。在情感理论看来,这种被赋予集体力量的情感表达与行为正是共鸣得以发生的实质。这也可以被看作是象群北迁跨媒介叙事最为深层的话语影响力所在:在中国经验与世界语境的契合中,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从相互对视到彼此对话,体验到了情感性和治愈性的共鸣经验。
在全球性社交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技术平台给每个个体都赋予了成为思想起源的空间与潜力,媒介的历史性变迁正在世界范围内成就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对于中国故事海外传播来说,象群北迁事件或具有以下一些启示。
1主动进行议程设置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叙事能力与效果
“叙事”是构建行动、身份与观念认同的重要途径,提升去符号化、去范式的叙事能力将赋予中国故事更多生命底色,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国际情感共鸣。
提升叙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意识地去辨析和表达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动力源”,以“去符号化”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象群北迁国际传播案例提示我们,科技发展带来万物皆媒的传播态势,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建构与强化势在必行,其核心路径在于以更加丰富的媒介形态有效地发起或介入国际场域的互动叙事。
把握互动叙事的历史性与发起时机也异常重要,人们心中由疫情带来的焦虑及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就成为象群北迁事件现象级传播的重要时机。
构建多元化的传播话语体系
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战略性话语策略、跨文明的分享与对话,以及更多象群北迁式的突发性和个体性传播实践将互为助力与补充,推动达成话语共识并提升国家与文化影响力。
同时,完善国际主流话语策略,尽可能深入地把握话语场域与内容需求,以放大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声音。
本文摘编自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杂志第3期刊发的《从中国经验到世界语境:象群北迁的国际传播启示》,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温志宏。《大象的故事》
中国画报出版社
本书选取了珍稀动物亚洲象作为讲述对象。通过对其分类、分布、形状特征、行为方式、习性的介绍,强化科普性、趣味性,同时,阐明其生态意义和面临的生存危机,说明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传播中国“五大发展理念”,阐述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供稿:《对外传播》杂志
RECOMM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