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爱故乡的种子 | 一场乡土文化课程的盛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 Author 王小平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乡土教材项目负责人王小平老师是2017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多年来,她在云南、湖南、四川等地开展了乡土教材、教学指导手册开发,教师培训、乡土文化主题夏令营、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并发起成立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努力把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的目标推向更多地方。乡土教育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爱故乡种子的重要方式。今年11月11、12日,她指导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第四小学举行了乡土教材课程设计展示活动。
11月11、12两日,在马尔康第四小学举行了乡土教材课程设计展示活动,在阿坝州教科所的具体指导下,来自州内九个学校的优秀教师,展示了八节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课。来自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阿坝州教育科学研究所、阿坝州各学校老师、雷波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教师、鄂伦春旗文化和教育领域人士、丹巴登龙云合森林学校老师等133人参加了展示会。
一天半的展示会中,参会的人始终聚精会神地观看展示,认真作课程笔记,努力从中领悟理念、学习方法、汲取经验、评审教学、体悟乡土文化课堂的灵魂和真谛。在集体评审环节,来自不同地方的老师既不吝惜他们的赞美之词,也很中肯地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大家都说,看了这八节课,好像享受到了一场乡土教育的盛宴。
与会的各位专家和领导发言(马尔康市教育局邓锡英,天下溪乡土教材负责人王小平,阿坝州教育局窦远林,阿坝州教研所何敏)
天下溪在阿坝州推动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已经十年了。从2009年天下溪进入茂县开始编写羌族的乡土教材开始,在阿坝州教育局的积极支持和领导下,这十年里陆续开发出版了羌族中学、嘉绒藏族、安多藏族和理县的乡土教材,还主持编写了羌族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和嘉绒藏族乡土教材《夏嘉莫察瓦绒的小洛让的故事》的教学手册,同时州教育局还颁布关于积极推动乡土教材进课堂的红头文件,使阿坝州的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有了制度保证,使热爱乡土文化教育的老师们得到了政策支持,并取得了实际成绩。
开幕式上的主题展演展现乡土文化魅力
教材有了,如何上好课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从2016年夏天开始,天下溪在阿坝州继续推进了三年半的乡土文化课程设计促进活动。在州教育局的全力支持和州教科所的密切配合下,全州13个县热爱乡土文化的老师们,开展了乡土文化课程设计研讨和实践活动,让乡土文化课程取得实质的进展。
竹笔课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藏文书法艺术
乡土文化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实质,是以家乡生活为目标的学习。它的关键是确认什么是乡土文化,和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它的核心,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充分理解乡土文化的含义,合理使用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设计课程思路时,教师不再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和学生一起发现文化宝藏的同伴,带动学生充分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自主地认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吸取乡土文化中的智慧。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三年来,通过天下溪在阿坝州的几次教师培训和课程评审,通过阿坝州教科所何敏老师和她的专家团队不遗余力的带领,阿坝州乡土文化课程的水平在不断提升,最终,给大家提供了完整丰富的乡土文化课程理念和方法的经验。
这次展示的八节课分别是:
【第二课】:理县营盘街小学王金琼老师设计并主持的课程《阿妈的菜园子》,这一课的内容是理县乡土教材《杂谷脑河流过的地方》中第一课《理县四季》的拓展篇,王老师希望通过对阿妈的菜园子的探究,来认识理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百姓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课】:马尔康第四小学三郎初老师设计并主持的课程《阿拉羌色》,这是以一首嘉绒藏区广为流传的祝酒歌为主要内容,对嘉绒藏区的社交和礼仪、生活面貌和民族心理特征做了充分探究和展示的生动活泼的一堂课。《阿拉羌色》是嘉绒藏族乡土教材《夏嘉莫察瓦绒的小洛让的故事》中的一课;
【第四课】:马尔康第二小学尕让索朗老师设计并主持的《嘉绒洛让学竹笔》,这一课着眼于嘉绒藏族教材《夏嘉莫察瓦绒的小洛让的故事》中的藏语教学内容,以藏文化中藏文的书写方法及书写用具的特色为内容,让学生亲历藏文化的丰富和深邃;
同学们向大家介绍自己藏名的含义
同学们触摸和感受羊毛牛毛制作的传统服装
道具带给课程新的交互式体验
三、有效的道具,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也是动足了脑筋。李艳老师制作了带磁性的阿坝州行政区划图的拼图,李晓英老师研发了飞行棋。李晓霞老师上课时带来了各个步骤的教具——羊毛牛毛、毛线、毛毯、毛衣及各种毛织品,还有纺锤、简易织机等工具,使得学生能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对羊毛牛毛以毛成材的过程有了无法磨灭的过程。张贤翠老师的工程更大,为了让同学们对砌土墙有深刻理解,她的公公帮她做了一套微型的夯土模具,学生们在课上亲自动手试验夯土的过程,想必对土墙房会记忆深刻了。尕让索朗老师更是为自己的课程亲手制作了二十多支竹笔和小墨盒,让学生们体验并学会藏文的传统写法。
四、结合现场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随机应变的课堂引导和掌控能力。 在第一课《我们的家园》的课堂上,李艳老师见机而作,根据现场来宾的情况,给学生提出北京的王小平老师,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来到马尔康的等问题,训练了学生对乡土认知的实战能力;课堂中间曾多次停电,影响了播放PPT,张贤翠老师和王金琼老师都能随机应变地用相应的活动掌控课堂进程。
五、教师在乡土文化的课程准备中在加强自身的学习。这一点,在《破译“羌、羊”密码》《嘉绒藏名有奥秘》《嘉绒洛让学竹笔》等课中比较突出。这几课的老师在准备过程中做了很多资料研究工作。尤其是羌羊密码这节课,老师将羌和羊的联系做了很有学术性的梳理,不仅看得出是有很深入的思考,也能带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便更深刻和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过,更希望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如果将这些资料性的内容和认识上的结论,能放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调研和总结出来就更好了。
六、老师们已经学会用文化的立场上乡土教材课。很多地方开展乡土教材课,常会把民歌、童谣,或者种民间手艺,上成音乐课、语文课、体育课或手工课。这显然离开了乡土文化教育的核心。这次,三郎初老师上的《阿拉羌色》,把一支民歌很丰润地上成一堂完整的乡土文化课。阿拉羌色是嘉绒藏族流传极广的祝酒歌,三郎初老师在课堂设计中,除了在欣赏说唱中让学生领悟这支歌中蕴含的深意外,还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准备了这支歌在不同场景中表现的情义。于是有学生带着道具表现了祝寿场景中的阿拉羌色,若木纽节中载歌载舞的阿拉羌色,迎接远方来的贵客时真诚热情的阿拉羌色等等,这些真情实景的表演让孩子们理解嘉绒藏族的讲礼、好客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老师最后播放了嘉绒不同方言区不同版本的阿拉羌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文化的丰富性,同时布置了下一课的内容:原生态阿拉羌色演唱会,让同学们课后去学习,就这样完成了一节内容丰富的乡土文化课。
当然展示课程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尤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向上,还需要老师们继续调整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也有待提高认识。
与会的100多位老师热烈讨论乡土教材的发展与应用方向
这次展示会要求所有参会者都要填写课程设计的评审问卷。回收的的一百多份问卷中,有很多中肯的意见,尤其是阿坝州老师们提的建议,切中要害,足见大家对乡土文化课程设计有了一定的理解。还有很多老师在调查问卷里都说参加这次课程展示活动是享受到了一场乡土文化的盛宴,赞誉有的课程就是“学中玩,玩中学的幸福课堂”,是“一场视觉盛宴”,称赞展示课老师“眼里有学生,课堂有亮点”,“开放式教学,非常完美的一堂课”,认为这些课程是“高效的教与学”“从小处着眼,奔大方向的教学”。外地来的老师表示,这些课程展示为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学校开展乡土文化课程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摸到了方法,找到了方向,心里有了谱。
天下溪在阿坝州乡土文化教育领域里,耕耘十年,开拓十年,在阿坝州教育局和州教科所的密切合作下,也算是得到一个满意的成果吧!愿今后在天下溪离开的日子里,阿坝州的乡土文化课程,能一如既往,扎根到每个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