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蔡祖聪】---土壤研究不能只关注热点而忽视非热点问题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农环格格有话说:
9月2日周五 (农历八月初二),大家早安!!
访谈时的一声问候,反而带来了伤感,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
但在访谈过程中 却让我看到....经历岁月流逝后的一种坚定和责任.......或许岁月可以给我们很多故事.....也可以给我们更为明确的方向.....
由此....一种发自内心的中肯和直白 值得一听……..
◆ ◆ ◆ ◆ ◆
今天专访——蔡祖聪
................................
蔡祖聪: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 ◆ ◆ ◆ ◆
集约化种植下的作物连作障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连作障碍的普遍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较土壤污染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土壤研究中同样需要被重视。
土壤研究不能只关注热点而忽视非热点问题。
---------源自蔡祖聪老师的一段话
访 谈
▼ 问:蔡老师好,您应该是前辈了,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与土壤打交道,开始研究它?几十年,土壤应该早已成为您的工作伙伴?
蔡祖聪:第一次被人称为前辈,没有享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只有伤感,伤感岁月流逝之速。1978年受命运的安排,进入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学习,从此陷入“泥潭”,再也没有脱离开过。陷入“泥潭”久了,就只剩下了玩泥巴的能耐,不能,也不想再离开这个“泥潭”了。
▼ 问:不想再离开...看得出您对“泥潭”感情很深!!从研究所到学校,职称变了,对您来说,工作重心应该发生了变化?
蔡祖聪:是的,2011年我离开南京土壤研究所,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从研究所到学校,职称由研究员变成了教授,但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不符实,名为教授,实则很少“教授”。工作重心仍然是做研究,而且也没有改变研究方向。在教学方面,挂着本科学生班主任头衔。但由于要经常出差,很少过问学生们的事,很有点误人子弟的内疚。再一个就是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一些临时性的讲座。一是介绍我们的研究工作,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对土壤学感兴趣;二是介绍自己的研究体会,希望对研究生们从事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 问:从您接触土壤研究开始到现在,应该有30多年了吧,这期间,咱们国家的土壤科学、土壤研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蔡祖聪:如果从获得硕士学位,入职南京土壤研究所算起,至今从事土壤研究已经31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到南京土壤研究所学习时,印象中土壤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热点不那么明显,确有百花齐放的感觉。当时虽然有黄淮海盐碱土改良等的攻关重点,但土壤地理、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生态、植物营养与施肥等各土壤学分支学科都很兴旺。这或许是因为那时的研究人员选题有较大的自主权。现在的土壤学似乎热点更明显,事实上有些热点有点烫,大有烧起来的感觉,目前绝大部分土壤研究人员和研究课题都与土壤污染、全球变化和土壤生物这三个领域有关。这些或许就是当前土壤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但也可能与迎合热点更容易获得经费资助,习惯从本本找课题,忽视生产实际,独创意识薄弱等有关。
▼ 问:那您认为,从更好地结合生产实际出发,应该是科研选题多些好 还是应该注重热点确立选题呢?
蔡祖聪:我的观点是二者应该有一个平衡。热点问题往往是国家层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较大的队伍去关注,去解决;同时应该有相当的力量去关注地方、区域性的其他科学问题。科学需要均衡发展。上周刚从日本回来,在日本期间参观了国立农业环境研究所的土壤博物馆。那儿陈列着一张图,表明福冈核电厂周边土壤放射性强度的动态变化。从这个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福冈核电厂事故后其周边土壤放射性强度突然升高的事实。有这样的结果,谁也不会质疑福冈核电厂事故污染了周边土壤。但如果没有平时长期的积累,核电厂事故后才去测定土壤放射性强度,那么,土壤背景放射性强度的巨大空间变异性可能使我们根本无法根据测定数据判断该土壤是否受到了核辐射污染。目前,我们国家组织的热点问题很多,希望不要因为过于关注热点而忽视非热点问题。热点与非热点本身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 问:怎么界定热点和非热点呢?
蔡祖聪:我的理解研究热点大概有三个指标,一是经费,不但总量大,而且来源多;二是从事该项研究的科研人员多,热点问题往往能吸引大量本来并不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与;三是同一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多,论文的平均引用率高。反之则是非热点问题。一个科学问题是否成为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人们的关注度,特别是掌握经费的决策者的关注度是一个科学问题能否成为热点更重要的因素。过多、过热的热点问题必然削弱非热点问题的研究。这不利于科学的均衡发展,也会导致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科学问题得不到解决。事实上,热点问题都是从非热点问题的研究积累中转化过来的。所以,对于决策者,需要均衡对热点和非热点问题的资助强度;对于评估体系,要给从事非热点科研人员多一点宽容;对于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
▼ 问:我发现您的很多文章,都在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展开?
蔡祖聪:我将此看作你对我发表的文章的褒奖吧,谢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也发表了很多应景的文章,只不过现在被评估的压力小了,可以比较不那么在乎发表文章的压力了,有了一定的写自己想写的文章的自由。土壤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若有那么一天,不再出现新的需要土壤学解决的问题了,那么土壤学也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我国土壤学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在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例如,在抗美援朝期间,为了解决橡胶这一重要战略物资,有了我国橡胶林北移的重大研究成果;为了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危害,成就了我国盐碱土改良的重大成果,等等。目前,土壤环境治理之所以成为热点,也是因为我国的土壤污染到了已经威胁我国食品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程度。
▼ 问:所以,您讲到土壤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蔡祖聪:是的。土壤学历来被看作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科学。土壤学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基础性的,与农业生产并无直接的关系,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土壤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和转化,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生物组成和功能等等都是土壤利用和管理,科学组织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知识,也是人类知识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只有被其它学科接受、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土壤学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这可以从二个方面理解,一是土壤学的发展依赖于其它基础性学科的发展,它是其它基础性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学科。土壤学科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土壤宏观和微观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推动土壤学这一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二是土壤学知识只有通过解决生产和社会实际问题,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它才有生命力,否则土壤学的存在将失去意义。
▼ 问:因此需要多学科交叉,这个观点您肯定也是认同的?那么您说到土壤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被其他学科接受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目前这样的转化应用是什么状态呢?
蔡祖聪:我太认同学科交叉和相互合作了。学科交叉和相互合作的前提是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人的专业专长存在。一个万能的人不需要与别人合作;一个不认可别人长处的人,不会愿意与别人合作。学科交叉与此同理。土壤学有基础科学的部分属性,但不能算是一门基础科学,我认为它本质上是应用科学。土壤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被其它学科接受,转化为生产力的例子很多,对土壤的研究甚至衍生了很多新的学科。抗生素就是其中的典型。抗生素这个名字并不是医学家起的,它是美国罗格斯大学土壤学家瓦克斯曼(195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起的。坦率地说,就我所知,土壤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
▼ 问:单从土壤角度讲,目前我们在农业实际生产中最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与之对应的科学问题是什么?
蔡祖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我的认识,在这一重大变革时期,出现了4个与土壤学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一,化肥的投入量逐年大量增加,代替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补充来源,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大量施用化肥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施用化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如何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当前土壤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二,我国一度为发展经济而乱开乱挖矿藏,工矿企业的废弃物以土壤为对象,乱排乱放,大量进入土壤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修复污染土壤是当前土壤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三,有机废弃物的土壤处置问题。一方面,畜牧业高速发展,作物秸秆由宝变废,有机废弃物总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相对廉价、施用方便、供应充分、获取便捷的化肥挤窄了有机废弃物的肥料用途。土壤科学应该也必须为扩大土壤的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为解决有机废弃物的出路做出贡献。四,作物连作障碍问题。作物连作障碍问题亘古有之,当今集约化和设施栽培下尤甚。在我国,当前连作障碍的普遍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较土壤污染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当前植物保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虽然作物连作障碍的本质是土壤学问题,但我国土壤学工作者对此的关注度似乎并不高。对此,我曾专门写了一篇《土壤学不应忽视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发表在《土壤学报》上,呼吁土壤科研工作者重视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我前面谈的都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与土壤学有关的重大问题,并不一定是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第四点,它是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在土壤研究中现在还是冷的。我国土壤科研工作者尚未重视土传病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倾注精力去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目前研究土传病害防控的主力军是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可是,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它们是土壤生物的组成部分,对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这是他们的短板;对于土壤科学工作者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怎能忍心袖手旁观?
▼ 问:您说过 研究土传病原微生物是发展土壤学的契机?
蔡祖聪:是的。土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体,兼具生物和非生物特征。土壤学对于非生物部分的认识远远深入于对生物部分的认识。土壤生物部分的复杂性几乎可以代表土壤的复杂性。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获取土壤生物多层次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土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事实上,土壤生物学已经成为当前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土传病原微生物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其一。其二,土传病原微生物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解决土传病原微生物危害问题具有明确的生产实际意义。其三,研究土传病原微生物较易取得突破。由土壤微生物参与完成的土壤功能往往有一群微生物参与其中,明确完成特定功能的具体对象及捋清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极其困难。虽然土传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但对特定作物的特定土传病,起作用的土传病原微生物极为有限,经常只有一种。研究对象及其功能明确,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就大。
▼ 问:现在的现象是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作物连作障碍是导致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连作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率增加。 而为了防止连作障碍引发的作物病害,农作物生产者必须频繁地使用农药,以减少此类作物病害的损失。—如果这样,显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原理关系??
蔡祖聪:先说说什么是连作障碍。作物连作障碍是指在同一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科作物),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出现作物生长不良,产量、品质下降,发病率增加的现象。顾名思义,如无同一作物或同科作物的连续种植,就无连作障碍。所以,解决连作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田块上轮换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可以归为四类:1)土传病原微生物;2)根结线虫;3)土壤理化性质退化,如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等;4)自毒化感物质。(1和4的成因具有植物专一性,2和3成因的植物专一性较低。)
....................................
再说说为什么要连作。既然轮作可以解决连作障碍问题,为什么还要连作?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生产,且土地资源充裕,连作没有太大的问题。在十八世纪,奥地利政府推行紫苜蓿与粮食作物轮作,被称为“紫苜蓿革命”(《全球通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目前,连作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种植方式。首先是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轮作的空间越来越小。二是商业化的农业生产,轮作不利于长期稳定占有市场。三是增加成本。例如,设施大棚作物与水稻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但在大棚内种植水稻并不容易,所以,最好是在拆棚后种植。建棚、拆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四是专业化种植。每一种作物都需要专业化的种植知识,专业化种植者往往只善长一种或几种作物的种植。他们租用土地,只能连续种植他们善长的同一种或几种作物,直至因连作障碍而不宜继续种植。然后租用新的土地,重复上述过程。对于这些种植户,他们租用土地的时间就是他们种植的作物可以连续种植的时间。这种现象在目前我国的设施种植中极为普遍。
..........................
那么为什么说土传病是导致大量使用农药的原因呢?连作障碍中的土传病原微生物进入植物内部而发生致病作用。因为农药无法进入植物内部,所以,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基本没有可以治疗的方法。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控,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方法,一是种植前灭菌,而农药灭菌是最常用的方法。二是种植后预防。这种预防与人类接种免疫相仿。在接种免疫方面,我们要求人人接种,并不意味着如不接种就会人人得病。农户采用相同的策略预防土传病,作物不一定染上土传病害,为防万一,必须频繁地使用农药。所以,土传病害是导致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的重要原因。
.............................
在此,作为一个曾经的农民,我必须为农民说几句话。农药是他们用钱买的,他们与你们无冤无仇,他们不会毫无理由地花钱买农药去毒害你们。如果你们有办法,能让他们不用农药而确保作物不会发病,且经济上不受损失,他们一定会减少甚至停止农药的使用,而且会对你们感恩戴德。
▼ 问: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作物连作障碍问题更加突出,也吸引了很多的农业科学工作者从事作物连作障碍的研究。—设施农业与连作障碍这之间有怎样的问题呢?
蔡祖聪:几乎所有作物都有连作障碍问题,只是不同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的时间、连作障碍危害的程度及其连作障碍自然消除所需的时间不同而已。对于同一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的时间和危害的程度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密切相关,作物产量越高,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也越快。设施农业的产量远高于露天农业,因而,设施农业为连作障碍的发生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设施农业大棚内部的高温和高湿状况也为喜欢高温、高湿的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条件。设施农业的肥料投入量远高于露天农业,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发生的机率更高。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一般建棚后3-4年,大棚内的土壤即发生显著的退化现象。这也是当前设施农业中的一个最主要问题。
▼ 问:怎么解决呢?不管是设施农业还是农田生产,对于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目前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您讲到连作障碍机理及其治理和调控方法一直也是农业科学的研究热点。
蔡祖聪:是的。连作障碍的治理和调控方法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1)土壤灭菌,包括化学(农药)灭菌、蒸汽灭菌、太阳辐射灭菌、火烧灭菌等;2)土壤修复,如使用石灰中和酸性,灌水洗盐,增施微量元素肥料等;3)培育抗病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或轮作;4)接种有益微生物,拮抗土传病原微生物或提高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生产实际中往往多种方法结合应用,如先用农药灭菌,然后接种有益微生物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连作障碍防控方法。但是,上述方法均难以消除多成因的连作障碍。最近发展起来的强还原土壤处理可以同时有效地杀灭土传病原微生物、根结线虫,中和酸性,去除硝酸盐和部分去除硫酸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重建土壤微生物区系,且很可能促进化感物质的降解,是一种很有希望的综合消除作物连作障碍的方法。
▼ 问:您提出,利用强还原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可以深入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病原菌致病功能的关系?
蔡祖聪:揭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土壤科研人员的难题,原因在于很难找到可资比较的研究对象,因而难以建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之间的直接和定量关系。在强还原土壤处理中,采用不同的有机物料,灭菌效果相差很小,但重建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差别很大。这样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与土传病原菌致病功能发挥程度的关系提供了可资比较的研究对象,有了可资比较的研究对象,就有可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 问:强还原土壤处理技术目前是怎样的一个研究状态?
蔡祖聪:强还原土壤处理是由日本和荷兰科学工作者独立在2000年发表的。我们因为偶然的机会,在2010年左右独立地发现了这一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日本、美国有较大面积的应用,荷兰虽然发现这一方法较早,但实际应用的报道并不多。在美国和日本,将强还原土壤处理作为化学熏蒸土壤灭菌的替代方法,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的土壤灭菌,在美国主要集中于草莓,尚未涉及这一方法在消除连作障碍方面的作用。我们在采用强还原土壤处理方法成功解决黄瓜、青椒、番茄等蔬菜作物连作障碍的基础上,2014年在海南成功地解决了被媒体称为香蕉癌症或香蕉艾滋病的香蕉枯萎病病害。2015年在云南石屏解决了花卉洋桔梗的连作障碍问题,并推广至全场200余亩大棚。在该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强还原处理—种植—强还原处理—种植的新连续种植模式。
强还原土壤处理后--花卉
香蕉枯萎病害
强还原土壤处理后---香蕉基地
在强还原土壤处理的机理研究方面,我们遇到的困难并不多,虽然只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但还是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发表10余篇SCI收录论文,基本明确了强还原土壤处理的作用机理。但是,在示范推广方面,由于缺乏项目资助,进展没有预期的那么快。
我国土壤资源缺乏,作物连作的需求较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更加迫切。因此,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作物连作障碍最普遍和最严重的国家。连作障碍对农产品安全供应和保持多样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土壤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做出贡献。
▼ 问:这种技术成本高吗?对农户来说好掌握吗?
蔡祖聪:我将强还原土壤处理简单地归之为“一把草、一瓢水、一张膜”。它的成本来之于“草”、水、膜和操作需要的劳动力成本,大概需要1500-2000元/亩的成本。因此,目前强还原土壤处理还只适宜于在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上应用。强还原土壤处理有较大的节省成本的空间,如使用的有机物料部分替代有机肥,减少农药使用量,处理时的薄膜用于覆膜种植等。
强还原土壤处理技术很容易掌握。一般分四步完成:施有机物料,有机物料与土壤混匀,灌溉至水分饱和,覆膜。视温度情况,3-4周后揭膜,处理即告完成。
▼ 问:今年“土十条”出台了,蔡老师对“土十条”有什么自己的感受?
蔡祖聪:“土十条”针对我国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必将对改善我国土壤的污染状况发挥积极作用。但“土十条”未包括连作障碍土壤,这是令人遗憾的。对我国连作障碍危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即使处于第一线的土壤科研工作者,对此有深入认识的也仅为极少数,更难以引起决策者的重视。这或许就是连作障碍问题虽然普遍和严重,但仍未包括在“土十条”关注的土壤问题的原因吧。
▼ 问:今天我们讲了很多,讲出了您的观点,道出了您认为的问题,说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感谢您的中肯直言....那么您觉得目前我们对土壤研究和治理 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方向呢?
蔡祖聪: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土壤中钴的化学行为”,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比较自豪的一部分工作。虽然通常不把钴列入重金属污染元素,但其性质行为与重金属污染元素相似。对于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重在防而不在治。迄今,经济、有效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手段仍然非常有限。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住在叫高地公园的地方,旁边有一片森林。据说这片森林曾经是二战时期美军的军事基地。二战后美军缩编,不再使用这一军事基地,军方曾经想出售这片土地。但环境署要求美军在出售这片土地前,必须先清理干净做军事基地期间造成的土壤污染。军方发现清理污染所需的费用远大于出售这片土地所得,决定将其圈起来,不清理也不出售,几十年后就有了这片森林。
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化合物污染并不是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只要各级政府重视,完全可以杜绝土壤污染事件的发生。但是,连作障碍是伴随着作物生长而发生的,即使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方法和手段阻止土传病原微生物随着作物生长而生长,自毒化感物质随着作物生长而积累。所以,对于连作障碍,重在“治”而不在“防”。
▼ 问:对土壤研究,对我们国家今后的农业生产您有怎样的希望呢?
蔡祖聪:人多地少,土壤资源严重不足,粮食安全始终是悬在我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我国拥有一支全世界最大的土壤科学研究队伍的充分理由。但是,以论文数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估体系,使我国的土壤学研究也出现了与生产实际渐行渐远的趋向,因而土壤学对国民经济生活的影响日渐式微,其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学只有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不断做出贡献,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 问:蔡老师目前的研究动态可否介绍下呢?
蔡祖聪:我们团队现在的研究集中于二个方面,一是土壤氮素转化及其生产和生态环境意义,近期的目标是阐明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与氮肥利用率、氮素损失的关系。我们初步得出结论,气候—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作物喜好的氮素形态三者耦合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的基础。二是强还原土壤处理消除作物连作障碍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这部分的研究是基础性的,但更希望为农业生产实际,为消除连作障碍问题,可以做出我们的一些贡献。
………..
..............................
蔡祖聪研究团队:
主要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近年来同时研究强还原土壤灭菌和消除连作障碍的研究。
蔡祖聪,2001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经和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项目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次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2 次。
蔡祖聪曾任土壤与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土壤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氮素协会INI东亚区主任等。
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180 余篇。
推荐文章:
1---蔡祖聪,张金波,黄新琦,朱同彬,温腾,强还原土壤灭菌防控作物土传病的应用研究。土壤学报,2015,52(3):469-476。该文介绍了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法的作用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前景。
2---蔡祖聪,黄新琦,土壤学不应忽视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土壤学报,2016, 53(2): 305-310。该文介绍了我国土传病害漫延的原因和危害,土壤科学对土传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土传病害对促进土壤科学发展的意义。 该文已在“农业环境科学”订阅号推送,请在公号输入“土传病害”即可查看文章。
.................................
以上访谈感谢 蔡祖聪老师
农环订阅微平台出品
-----END -----
重点推荐:
【专访 .陈阜】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构建生态高效的耕作制度
................................
..............................
一周热文推荐:
.................................
更多文章敬请查阅“农环荐读”!!
农业环境科学
研究 观点 专访 资讯 专栏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长期招募农环专栏作者-联系邮箱:gege@cae.org.cn
农业环保路与您同行
................................
本周格格群专题公告
1、9月3日周六上午10点--“新概念水处理工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9月3日周六晚20点--“解读土十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