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贺岁档•年度主题创作成果展】如是我闻(百科之友)
转眼之间,一年流转。百科诗派创始人殷晓媛兄举措良多,让诸多活动异彩纷呈,奔波于谋生和探看孩子(外地上学),我参与不多,深感歉意。百科主题迄今已经20期,涵盖之广,从生活、宇宙、自然、生存、审美、文明、活动等各方面,开阔视野(思维),有形到无形,时空和空间,用成行或其他艺术形式,让灵魂与肉体形成意识。在此之下,总有选择、适用和挑战,让更多的诗人(艺术家),突破和创新。
2019年我参加了共5期主题创作,奥运城市(组诗);卡拉瓦乔《圣母玛利亚与蛇》 ;黑猫 ;《荒野猎人》的还魂者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组诗),与很多同题或主题不同,让我更加耽于思索,拓展提升,感触颇深。给予写作提升的同时,更感激遇见“百科诗派”之美和殷晓媛兄的不吝指教。
2020年是60年一次的金鼠年,在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殷晓媛兄、百科诗派诗人、百科之友的诗人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佳作连连!更祝“百科诗派”越来越好,熠熠生辉!
2017年白云鄂博稀土广场
如是我闻
男,1972年出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白云鄂博矿区文学创作协会副主席,《中外诗人诗刊》副主编。现就职于包钢(集团)公司,1995年开始诗歌创作,诗作品发在各报刊、杂志和网络。发表诗歌、散文600余首(篇)。诗作品《情感之鸟》被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巡展,《蔷薇的凋(外一首)》入选《当代青年爱情诗选》。
主题创作索引:
【百科之友】如是我闻 ▍奥运城市(组诗) ▍“奥运”【总第11期】
【百科之友】如是我闻 ▍卡拉瓦乔《圣母玛利亚与蛇》 ▍“名画中的动物”【总第13期】
【百科之友】如是我闻 ▍《荒野猎人》的还魂者 ▍“最佳电影画面”【总第15期】
【百科之友】如是我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组诗) ▍“古典钢琴曲”【总第16期】
生命都是爱。
脚下才有荫影,有动身的渴望。
奔跑的裴利庇第斯高举着火把
太阳中深处的血痂
心灵的微笑
古老的遗迹散落,诸神都死去。
民众的登场选择阿蒂卡半岛西侧雅典
1896年4月6日,响彻《奥利匹克圣歌》
复活意志的路上,深处的橄榄枝让荆棘消亡。
越来越多的人,都沸腾起舞
释放血液,是回家的庄严。
维凯拉斯、顾拜旦、乔治一世、阿维罗夫、萨马拉斯、帕拉马斯留驻
现代化的雅典见证挑战极限、攀越新高。
2004年的再次回眸是阵营庞大的激情点燃的清晰。
1900年的奥运会,让巴黎得了性冷淡
年华的钥匙仍然用奥运会来治愈
时隔24年,终于敞开脸孔,热情回归,释放风情
3092名运动员 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塑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让出没的幽灵,尘土的低迷走投无路。
阔叶梧桐、塞纳河畔、葡萄酒、香水
凯旋门、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名闻世界
巴黎如同高贵的美女
像徐志摩说的:
(在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
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里多雾。
隐藏着福尔摩斯的神秘和智慧,希区柯克的悬疑和惊悚,查理·卓别林的幽默和悲伤
而世纪的星辰,还在升腾
大本钟、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伦敦眼、特拉法加广场、威斯敏斯特教堂、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的风采
古典与现代在蓝色的海边书写多元素
1908,1948,2012年三届奥运会的举办和1944年奥运会的流产
一个西方帝国的历史,一个傲视征服的雄心
都用沸沸扬扬的声音和放飞梦想的身姿展现
幸有赐予翅膀,与我同住。
行于寂静幽夜中的照亮。
根据顾拜旦的理想,奥运会应该由世界各国城市轮流主办,这样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
举办时间 | 举办城市 | 口号 |
---|---|---|
1896年4月6日 | 希腊雅典 | 无 |
1900年5月20日 | 法国巴黎 | 无 |
1904年7月1日 | 美国圣路易斯 | 无 |
1908年4月27日 | 英国伦敦 | 无 |
1912年7月6日 | 瑞典斯德哥尔摩 | 无 |
1916年因一战战争停办 | 德国柏林 | 无 |
1920年4月20日 | 比利时安特卫普 | 无 |
1924年5月7日 | 法国巴黎 | 无 |
1928年5月17日 | 荷兰阿姆斯特丹 | 无 |
1932年7月30日 | 美国洛杉矶 | 无 |
1936年8月1日 | 德国柏林 | 无 |
1940年因二战爆发停办 | 日本东京 | 无 |
1944年因二战战争停办 | 英国伦敦 | 无 |
1948年7月29日 | 英国伦敦 | 无 |
1952年7月19日 | 芬兰赫尔辛基 | 无 |
1956年11月22日 | 澳大利亚墨尔本 | 无 |
1960年8月25日 | 意大利罗马 | 无 |
1964年10月10日 | 日本东京 | 无 |
1968年10月12日 | 墨西哥墨西哥城 | 无 |
1972年8月26日 | 德国慕尼黑 | 无 |
1976年7月17日 | 加拿大蒙特利尔 | 无 |
1980年7月19日 | 俄罗斯莫斯科 | 无 |
1984年7月28日 | 美国洛杉矶 | 参与历史,与奥运共成长 |
1988年9月17日 | 韩国汉城 | 和谐、进步 |
1992年7月25日 | 西班牙巴塞罗那 | 永远的朋友 |
1996年7月19日- | 美国亚特兰大 | 世纪庆典 |
2000年9月15日 | 澳大利亚悉尼 |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
2004年8月13日 | 希腊雅典 | 欢迎回家 |
2008年8月8日 | 中国北京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2012年7月27日 | 英国伦敦 | 激励一代人 |
2016年8月5日 | 巴西里约热内卢 | 一个新世界 |
2020年07月24日 | 日本东京 | 未知 |
2024年 | 法国巴黎 | 未知 |
2028年 | 美国洛杉矶 | 未知 |
(by 百度)
黑人抚摸着太阳,穿越炽热的城市
里约热内卢和萨尔瓦多的大街小巷,舞台沸腾了
(通宵达旦,都是随性随意的舞动)
乐曲下,烈焰燃情像幽灵的复活
男女老幼快速涉过红土地
(当你泪珠发热,那就是爱人住的地方)*
黑奴们从非洲售买到欧美洲
让玄想的翼羽,再次飞翔
他们的血液滚烫,烧灼海水
酋长正在迈步,魔音的火花
“一起来”,欢快、煽情、激昂
都有创造的生活,都有安居的寄托
才有不朽
譬如狂欢节的桑巴舞,没有孤独
生命一片澄莹,这是约定的誓言
享受和相守,更能留驻相认的面容
来,来,来,起舞吧
俯视高山、大海、星辰
在美艳和兴奋中,撒播照耀的光
*缪勒《泪珠儿不断涌出我眼眶》诗句变体。
桑巴(Samba),是源于巴西巴伊亚的一种舞蹈和音乐类型。它最早根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他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桑巴现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其中,巴伊亚的圆圈桑巴舞(一种里约热内卢的桑巴)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y 百度)
1.
无所不在,苦难和罪恶的肇因
谎言正在失去
失去家园,失去天真
彼时光线垂下
玛利亚穿过喧闹的街区
色彩的边缘,相遇前世
试图用今生改变
伤害都是相互
护佑的美好,炉边的光温暖
相传时代,如同歌唱的石头
圣安娜携带衰老,都更加隐秘
不经意地远望,像山谷的河流
在断流,都在干涸。
2.
赎救人类 ,都是死去的心跳
都种植了忠实和诅咒
年轻的种子,代代承仇
写满预言、灾难和流离
明暗指间,定格往昔的对照
只能从容不迫
慨然践行,蓝宝石的星星缀满
说着自我,都不再欣然
3.
贪享瞬间,有烟火生成
久远的清晰,诱惑在支配
地狱火在脚下
终究看不透
不散场的剧情,在众人的注视下
清晰开始模糊
接下来的路都不知如何行走
卡拉瓦乔,《圣玛利亚与蛇》,1605—1606,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卡拉瓦乔自画像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是艺术史长河中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画作充满了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照法,让作品生动而富有灵性,对欧洲的艺术有持久影响。
《圣母玛利亚与蛇》是意大利巴洛克画派画家卡拉瓦乔在1605年-1606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
1600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圣玛利亚与蛇》。在卡拉瓦乔的这幅画中,圣母脚踩着蛇,圣子耶稣则战战兢兢地踩在圣母的脚上,这里的蛇除了可以被视作诱惑亚当与夏娃犯罪的那条蛇,也被认为暗喻新教徒是异端,即圣母与耶稣在一起击退异端分子。
(简介来自网络)
我讲述的事情,你们都不敢相信
小彪子出车祸死了。那天晚上,没有月亮,黑漆漆的
他养的黑猫——普路托(与爱伦坡小说《黑猫》里的黑猫同名)异常烦躁
在笼中来回蹿跳,眼神诡异,叫声凌厉
我随着送葬的队伍经过树林
我敢说人们都看见了,普路托突然神秘地出现在路中
送葬回来,人们发现普路托还在笼子里
过了些日子,普路托因为绝食死了
人们对此都无比默契,缄口不言
你们知道,我经常下班是半夜,
每次回家经过那片树林。
凡有车祸发生,普路托都悄无声息地出现
穿过我走的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死去
乌鸦、猫头鹰、蛇的鲜血,诡异沾染我的身上
这令我恐惧不安,原本我就有酗酒的恶习
这件事情更加剧了我频繁饮酒的次数。
一天,也是没有月亮,黑漆漆的
我下班后来到一个小酒馆喝完酒后
开着车经过那片树林,酒劲上涌
我无比困乏,普路托又悄无声息地出现
一个人影在我车前一晃,我赶紧猛打方向盘
车子顺着斜坡翻下路
我昏迷不醒了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
我看见一个病人在床上,这个人缓缓起身,穿过幽暗的甬道
他将要死去。这个时候
普路托又悄无声息地出现,然后凄厉的叫起来
那人突然睁开了眼睛,我一下懵了
那人就是我
对。你们都猜到了:
我戒酒了。
只是普路托再没有出现过。
《黑猫》是美国作家爱伦·坡创作的短篇小说。《黑猫》是爱伦·坡的恐怖小说经典,也是爱伦·坡对“统一效果论”的实践。爱伦·坡力图使小说中的每一句话都为其预先设定的恐怖效果服务,因此多余的字句都被精简掉,而最能带给读者恐惧的死亡气息则弥散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将恐怖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该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对于黑猫的心理惧怕。
死亡贯穿于小说始终成为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小说开篇叙述者“‘我’就以将死之人的口吻向读者倾吐心声冷读者不得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给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爱伦·坡写的是猫,但表现的却是人;写的是人杀死猫或猫杀死人,但表现的主要是人“杀死”人;写的是黑猫与“我”之间的“爱”和“恨”,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和“恨”,其真正凸现的是黑猫形象的象征意蕴——对病态人格的反思。(科普内容来源于网络)
叵测沿坡面走向
摇摆的树冠,缓缓地生长,
嘶吼声减弱,树枝中的风声
以及吱吱扭扭的树干声响起。
还魂,还魂者。
这是落基山的荒原
河流、狂风、大雪,
格拉斯是一块栖息的石头
总是觅食、取暖、躲避
更多的敌人和野兽
天空乌云浓密,绝望的迷雾
正唱起挽歌
失去亲人和兄弟的沉痛
试图淹没和隐藏
那些暴力的符号充斥,凶残
枪火,匕首,猎杀,欲望和陷阱
践踏的尊严和生命啊
疲惫持一盏灯,照亮夜色
追逐根和繁星
拼死抵挡中
有根的树,风吹不动。
印第安语喃喃,恍如招魂
漂浮在黑色森林上空,
冲突不断,从部落、大自然、人种,
重重叠叠的受伤和死亡
以暴制暴,语言正失去
还原的嚎叫、喘息、呻吟、嘶吼
本能驱动,赋予生命
用躲藏,沉浮面对的罪恶
背弃对命运的承诺
落基山纵容狂妄的无知
格拉斯凄厉的愤怒
崖壁、沼泽和荒草
那前方的路血水淋漓
刻着狰狞
灵魂在荒凉的旷野游荡
步履仓惶,在黑夜的怀里
些许休憩刺痛,归去来兮
荒原不堪,救赎之旅的简洁
一切都将过去。
《荒野猎人》是2015年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剧情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汤姆·哈迪、威尔·保尔特 、多姆纳尔·格利森、保罗·安德森等主演。
《荒野猎人》根据迈克尔·彭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故事讲述19世纪一名皮草猎人休·格拉斯被熊所伤并被其他猎人抢走财物抛弃荒野,猎人经历痛苦奇迹存活后开始复仇的故事。
该片在2016年1月获得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2016年2月29日,该片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同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
该片于2016年3月18日在中国大陆以2D、IMAX、中国巨幕格式上映。(简介来源于网络)
1. 序奏
维也纳的扎尔曼村,约翰·斯特劳斯的故乡
齐特尔琴*栽植的树木
借370万公顷的地域
吹响晨曦的光辉
从这里出发,用饱满深蘸
推一扇门,两两成对旋转的“华尔兹”
流水温柔摇萦,春天在大地上行走
顺着阿尔卑斯山脉
森林的海上
停留着鸟儿的宛转,渴盼的灵魂
归乡的心渐渐平静
第一拍上的重音,山毛榉温情遮挡
蓬勃自恃风会转述
滋养蔚然的柏树、云杉、蓝杉
云朵是奔跑的指挥,牧人的歌唱
圆号、双簧管、单簧管,金属的后裔
坦然致敬物景,大提琴轻柔而华美
*奥地利的一种民间拨奏弦乐器。
2. F大调
音域无比宽广,36个黑52个白的台阶
广泛的倾向,没有停下脚步
燃情张扬,浓重的依恋
河水轻涨,绕着一株大树起舞
所有的树丛、花草和岩石,都在共鸣
馨香来源深呼吸
开合的暗示,母亲的手抚摸着脸庞
满怀感激、欣慰、喜悦,渐至安宁
树叶的缝隙,奇迹般诞生
木房子、磨坊、水井、
儿时的歌谣,再度鲜活高亢
雾气从林间升起,多像我此刻的睫毛
所有的垂落都串在梦里
3.降B大调
在一个城市里穿梭
硬度、惶恐、焦虑,不期然地包裹
并悬挂和羁绊
台阶的呼唤,恰似黑白发梢的小路
生命的尊贵,由远及近,漫坡轻落
那些飞翔的依据,渴求正静静熟睡
用一缕光加快
处处回响深刻的认知
安居的地方,都有无声地波涛
拍打着脆弱
路标、帆船,依次出现
所有瞩目的森林
爱惜和感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再次涤净忧伤和阴霾
阳光正以不可思议的角度,照进
4. 二部曲式
总是坦然,阳光的周遭
给予流畅
所有风景的指向,不言而喻
没有迁就和忏悔
感激和倾听
舞步轻柔舒缓,你我是饥渴的模样
攥住誓言,轻松抵达
一场相逢,终生难忘
音乐正输送着守住的原点
加重心跳
掠过绿色的脊背
依偎的方向多像一颗种子
5. 降E大调
新生的听觉,无比简单
齐特尔琴再次召唤,如同预设
虔诚的每一个角落
邀请都是音符,都向往
推开门向里张望时,我开始了表白
从汲水的辘轳,从扬麦的田地
此刻,我是勇敢的
那些清新的喧响,都不再沉默
你来到我身边,获得甜蜜的颤栗
我的陶醉、遐想、追求,都是美好
无论走的多远,耳际的海潮永不分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作品第325号(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Walzer op.325)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 小约翰 施特劳斯(5张) 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谱子部分 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简介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