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小店经济另一面:只要活下去,就能迎来春天

挖数 2023-02-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显微故事 Author 显微故事编辑部

跨过长江往南、顺着珠江往下游驶去,便是珠三角地区。这里和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构成中国经济的引擎。
其中,泛珠三角地区代表的南方经济,因地理、文化因素,也被看作是小店经济的摇篮。
本期故事聚焦疫情之下,南方热土上的小店。
在时代沉浮中,这些小店店主经历过许多磨难:经济危机、工期延误、租金暴涨……可以说时代的灰尘悉数落在了他们身上。
但这些拥有最顽强生命力的小店,却以“野火烧不尽”的姿态存活,彰显了草根经济的韧性。
小店店主们不会被打倒,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危机,等待最终的胜利。如同此前,千千万万次危机一样。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走,到南方做生意去!
大部分在川渝的农村少年,如果没有走升学之路,成人之后一定会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在亲戚带领南下学做小生意,是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选择,“走,到南方做生意去”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语。
高开源也是其中一员。
2006年,24岁的高开源决定离开重庆巫山县老家,跟随亲戚去深圳打工。他厌倦了在老家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去县城打零工的生活状态,也害怕自己没见识,导致6岁的女儿像自己一样,早早辍学,被困在黄土地里。
第一站,高开源来到亲戚在深圳罗湖开的麻辣烫店,他从帮厨做起,一个月工资2000块,做了3年。
2009年,高开源盘下属于自己的小店,主营重庆酸辣粉,靠这间20平米的小店,全家人通力接力,将家族里留在老家的青壮年依次带到深圳。
最让高开源高兴的是,女儿在得到良好教育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95年出生的查晓康,是东莞石排镇一家生产衣架的工厂老板,在订单稳定的日子里,他的工厂每个月能生产900万个衣架,衣架被标上Made in China后,会入驻全球的商场——在不同国家看见自家生产的衣架,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查晓康与需求方线上视频交谈

现年37岁的四川人胡军也是南下改变命运的一份子。
初中辍学后,胡军跟着老乡来到广州学做衣服。广州服装行业里不乏“川军”的身影,靠着吃苦耐劳的踏实劲头,他们从送货的包公仔一步步做成档口老板、开小工厂,实现富足的生活。
凭借老乡们的成功样本,胡军辗转过流水线,也在批发市场扛过包。2015年网购飞速发展,胡军和朋友商量后在广州增城租下了场地,开了一家服装厂,第一年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纯利润超过10万元。

胡军开办的服装厂

在这里,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点石成金,英雄也不问年龄。
过去40年,发生在南方热土上的小老板故事与城市梦,成为了中国商业版图最真实、也最繁荣的缩影。
大风大浪扛过去
泛珠三角作为经济引擎、开放窗口,和世界关系连接紧密,对商业的每一次变化都极为敏感、迅速。
经济规律性收缩、膨胀时,原材料受各方因素影响大,价格不稳定,让做加工的老板们苦不堪言。
石油原料受到国际局势上涨时,福建省永安市塑料厂老板吴博锴正面临极大考验,塑料厂薄利多销,一个塑料筐只卖几块钱,但是开模的成本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得卖出去十几万个产品才能收回成本,吴博锴也不得不加入囤料的价格战。

吴博锴的工厂

房租也是小店店主们无法绕过的话题。
2009年,高开源盘下小店时,房租一个月7000,3年一续签,每次涨幅20%,13年过去了,房租涨到了每个月接近1.5万元,“每天一醒来账面上就在欠房东费用”。当疫情导致人流锐减的时候,高开源愁得吃不下饭。
商业的变化莫测,使得小老板们形成了统一的经营智慧:精打细算、控制成本,靠着现金流渡过难关——这个智慧,经过了市场一轮轮大浪淘沙后,被奉为圭臬。
“有现金流才有希望”,这是胡军在档口听到的最多忠告,现金流关联着房租、工资、水电,以及账面上的一切支出,是所有小商业的命脉。
疫情的影响,工厂停工、堆积的订单、违约金、房租,以及工人的工资,让小工厂和商店没了收入,现金流随即吃紧。
吴博锴工厂生产的塑料箱专供水果店使用,可在疫情影响下,水果运输不畅、许多店铺暂停营业,导致水果箱销量受阻,从以往月销15万件跌落至2万件。望着仓库里的库存,吴博锴几天吃不下饭。

吴博锴厂子里积压的塑料箱

东莞的查晓康也吃不下饭。他的工厂有一万多平米,水电费加上120名工人的工资,一个月至少需要50万元。为此查晓康一直需要精打细算地规划现金流,“可没有订单,哪儿来钱呢?”看着许多同行没熬过去选择关门,查晓康有些慌,他怕下一个是自己。
关门哪有那么容易?除了要对公司员工负责,工厂上下游还关联着许多小店,这些小店穷尽了店主的心血和积蓄,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
关门是老板们最不愿意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选关门。”
2021年底,余守辉在福州市仓山区加盟了一家汽车养护店。为了开这家养护店,余守辉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加上银行贷款,一共凑出了150万元,支付了加盟费、房租水电、装修费用后,创业资金所剩无几。
凭借精细的服务,余守辉最多时一天能接待40名车主,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春节后,余守辉的小店陷入了资金周转危机。
“二、三月份本就是汽车养护的淡季,偏偏福州又发生了疫情。”面对重蹈覆辙的疫情,余守辉满是无奈,生意最惨淡的时候,他的店里一天只来了2辆车。
不甘心的余守辉守着空店,反复在心里盘算着收益,最后他得出结论,“疫情和淡季总会结束,只要一笔小资金度过这两个月,就能盘活"。

余守辉在店里忙活

只要有现金,渡过眼下困难,就能迎来重生,是大部分小店的现状。如何解决眼下紧缺的现金流,成了老板们能否活下去的关键。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是当下小店主、小工厂老板们最真实的写照。
为了筹措资金渡过难关,高开源打电话找身边的朋友借钱,可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在疫情当下,没人敢冒险借出一大笔钱。
借钱反复碰壁后,高开源做了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就关店吧”,他甚至在店面旁贴出了转租的广告,但没出几天就撕下了,不足20平米的小店是家族7口人13年来唯一收入来源,“关门后,大家还能做什么呢?"

高开源的小店

胡军更愁。服装加工厂关联多个不同环节小微企业,疫情期间,加工厂的订单下滑、回款周期变长,房租、人工成本还要支出。
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小微企业一般会以“互相欠债”的方式完成生产交付,客户回款后再结算。疫情让各个环节之间都资金紧绷,服装加工厂面临急需资金周转的困境。
平常,胡军通过亲戚朋友拆借,如今亲朋好友都现金流吃紧,而民间借贷利息高、银行借款周期长、成功率低,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胡军看着团队从50多人缩减到16人后,安慰自己,“好歹能活下来”。

胡军的服装厂

这些“壮士断腕”的真实故事,在冬春交替之际,无时无刻发生在南方的土地上。
幸好,早春虽然寒冷,但也是春。
这几天,余守辉申请到10万元的免息贷款,这笔贷款足以让他撑到疫情结束、等到行业旺季。
查晓康和吴博锴的工厂,也在逐渐恢复生产,未来打算转型——他们都不想再做最初级的、依赖于原料的产品加工了,打算探寻其他的方向,完成升级。
他们坚信,“只要熬过这段时间,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后记
早在2017年,吴博锴就敏锐地观察到,当地有农户种植特早蜜橘,根据橘子的品质来分等级,不同等级的橘子包装和单价也不同。吴博锴想到了自己的塑料厂:自己产橘子,自己包装,前景肯定差不了。
今年恰好是种下橘子树的第五年,明年橘子就可以丰收了。
除了疫情,未来或许还有许多黑天鹅事件存在,商业沉浮依旧,“但有希望的话,一切都会好的。”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