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传】 “四步工作法” 构建网络传销监管新机制
近年来,重庆市工商局运用“线上监测、线下实证、多措处置、稳妥善后”的“四步工作法”,实现对网络传销早发现早处置。
第一步,建立网络传销监测平台,线上监测早发现。
该局与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建设了全国网络传销监测平台,集网络传销信息监测、智能分析、风险预警、跟踪反馈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提升了网络传销行为发现、预警、处置能力。
该局研究当前网络传销发展的新特点、新类型,运用SVM(支持向量机)、深度学习等交叉验证技术和知识解析网络传销行为特征,提炼出基本要素,智能提取涉及传销的关联公司主体、奖金制度、网站、服务器地址、活动区域等要素,建立网络传销样本库和网络传销交叉分类模型,实时识别互联网采集信息中与网络传销相关的情报信息。目前,平台已入库网络传销样本2万个,建立网络传销模型3类11个,实现对网络传销团队计酬、入门费、“拉人头”等行为的全要素画像。
平台运用智能爬虫、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对重点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在线投诉、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互联网定向监测,借助搜索引擎进行广域采集,实现对全国网络传销的实时监测。上线运行以来,平台共采集互联网涉传情报信息50万条,监测到疑似传销名目1518个。
平台运用逻辑推断、横向比对、纵向关联、综合统计等分析方法,辅助人工研判,实现对传销信息自动分类、特征提取、内在关联和外部比对,生成分析报告,为打击传销提供决策依据。2017年以来,该局共编制上报全国网络传销形势分析报告7期、网络传销个案专报61期、监测日报38期。
第二步,建立多种调查取证方式,线下实证早定性。
重庆市工商局根据网络传销监测平台监测发现的线索,通过技术筛查、联合排查、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取证,为分类处置提供了有力依据。
该局建成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电子证据取证实验室。实验室具备网络传销远程电子数据存证、现场提取分析固定、数据恢复和密码破解等功能,能够在查处网络传销案件中第一时间对涉传电子数据进行提取和固定,配合开展线下实证。2017年,实验室为重庆和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江西、苏等地查办网络传销案件出具司法鉴定报告47份,涉及传销案件21件,涉案金额16亿元,冻结资金近1亿元。
重庆市工商局每季度组织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把线上监测结果以任务清单形式,按照属地原则,安排区县局逐一进行实地检查,主要检查证照登记注册信息与实际经营信息是否相符、宣传手册、广告、产品质量、进销货台账等。去年以来,在外围排查的基础上,该局实地检查锁定了103家涉传商事主体,获取大量涉嫌传销证据。
第三步,建立风险指数指标体系,多措处置早打击。
该局依托网络传销监测平台,探索建立由特征点、传播面、投诉量、欺骗性、危害度等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个案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调查取证情况和个案风险等级,采取分类处置措施。
该局密切关注新经济新业态,把暂时没有传销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触碰传销红线的纳入重点关注名单,进行平台预警提示。该局对可能转变为传销,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宣传高利率、高额回报或开展诱导性宣传的,第一时间提醒相关负责人,指导其纠正不当行为,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去年以来共行政提醒47家此类商事主体。该局充分发挥与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金融办联合制定的重庆市新经济新业态风险监管研判机制的作用,对一时还看不透的,落实专人进行跟踪研判,在做好风险预测防范的同时,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该局对涉嫌传销但发展规模不大、宣传不活跃、举报投诉较少、社会危害性暂未显现的,采取行政约谈、行政限制、行政处罚等措施,控制其发展蔓延趋势。去年以来,该局共行政约谈52家此类商事主体,对“云数贸”“樽享”等26个名称字号进行注册登记限制,将36家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对16家商事主体采取变更、注销登记等限制。
该局对从事实体经营,但实际上是以售卖商品为幌子从事传销活动的进行严厉查处。去年,全市工商系统立案调查传销案件16件,涉案金额近1.2亿元。对情节恶劣、社会危害大、参与人员多、资金规模大的传销组织,该局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去年,该局移送公安机关26件,涉案金额2.7亿元。
第四步,建立协同共治工作机制,稳妥善后早稳控。
重庆市工商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传销善后处置机制,信用约束、群防群控的打传工作长效机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该局将102名传销组织者、骨干人员纳入黑名单,限制其任职资格、银行贷款、工程招投标、直销企业招录等,形成“组织传销、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格局;加强对在黑名单库人员的风险评估,标注重点关注人员,与相关部门配合,强化监测分析、预判预警,延伸防控传销触角。
重庆市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评办法》,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对各区县的综治考评,强化区县属地责任。重庆市大力开展“无传销区县”“无传销社区”“无传销校园”“无传销网络平台”等创建工作。重庆市一系列无传销创建活动的开展和传销举报奖励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人民群众等社会各界防传打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卓木)文章来源:中国工商报,特此鸣谢!
往期推荐
更多反传防骗资料请长按二维码关注